2011走向和谐持续的中国城镇群47p.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05570 上传时间:2019-06-2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7.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走向和谐持续的中国城镇群47p.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11走向和谐持续的中国城镇群47p.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11走向和谐持续的中国城镇群47p.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11走向和谐持续的中国城镇群47p.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11走向和谐持续的中国城镇群47p.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走向和谐持续的中国城镇群47p.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走向和谐持续的中国城镇群47p.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走向和谐持续的中国城镇群,2011年6月,杨保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走向城镇群,城镇群是城镇发展的高级阶段。 城镇群是一个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空间载体。 1975年法国地理学家戈德曼提出大都市带概念,首次描述了城镇群现象。,荷兰兰斯塔德地区城镇群 “马蹄形”结构。,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 带状结构,美国东北海岸大都市带 多核心的星云状结构。,城镇群概念,定义:城镇群是一个城镇分布的区域系统,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镇,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1个或2个超大或特大城镇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

2、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镇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镇“集合体”。 相关概念 大都市带、都市圈、城镇功能组合区、都市连绵带、巨型城市区域,城镇群特征,空间集中:城镇群本质是人口、资金、资源等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巨大的人口和较高的人口密度是最显著的特征 e.g:OECD 地区的城镇群要求人口超过150万 核心城镇:以1个以上超大城镇为区域核心 众多中小城镇:区域城镇化水平较高,众多中小城镇连续分布,构成广阔经济腹地 密切联系:通过高效的交通通信设施,区域内人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高速流动,城镇群发展规律,工业化之前:分散发展的核心城镇阶段 工业化初期:城镇组团阶段 工业化成熟期

3、:城镇组群扩展阶段 工业化后期:网络状城镇群,应对社会分割。城市群中各城镇的协作,有利于低收入群体享受集聚收益,不因为大城市的高地价而被排挤出受益群体。 应对城市拥挤。城镇群通过各城市合理的分工,有利于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支撑系统,疏导城市拥堵。 应对环境治理。城镇群有利于解决当前大城市中噪声、空气、水污染因为过于集中而难以消除的问题。,走向城镇群:由大城市转向城镇群体发展,城镇群效用(1),经济效应。城镇群创造了世界绝大部分的财富。城镇群高效的要素流动、巨大的社会资源、熟练的精英人才均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城市群GDP占全国比重(1995-2002),资料来源:OECD Territorial

4、 Reviews,城镇群效用(2),创新效应。城镇群引领了城市管理方式和支撑体系的不断创新,如城际交通和城内交通的一体化、区域内城市共同组织大型活动。,巴黎拉德芳斯立体交通通过特殊节点整合多种层级功能,构成创新枢纽,山东半岛城际快速通道,城镇群效用(3),成本效应。规模化的需求人群使得获取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也降低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大悉尼地区基础设施,印度城市群帮助一公司降低客服成本,城镇群效用(4),文化效应。城镇群中多样化的城镇包容了各异的生活方式,为文化衍生、研发创新提供了土壤。,城镇群的发展趋势,城镇群日益重要。2002年美国城镇群GDP占全国的48

5、.1%,日本城镇群占55.5%,韩国占70.9%。 城镇群数量增加。城镇化快速拓展,城镇规模扩大,城镇群不断涌出。 城镇群规模扩大。交通通讯技术的改良支撑了地域空间的不断拓展。 空间结构复杂化。从单核心向多中心、带状、伞状演变。,中国城镇群,城镇群发展政策,十七大报告: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国家十二五规划: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

6、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我国城镇群(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三大都市连绵带: 长三角、 珠三角、京津冀 13个城镇群,我国城镇群主要经济指标(2009),我国城镇群(区域发展规划),我国城镇群(主体功能区划),三大优化开发区 18个重点开发区,涉及更多城镇群,我国城镇群分类(基于理论),基于理论视角,我国城镇群还有以下分类: 从发展阶段看: 潜在城镇群(冀鲁豫区域等) 萌芽城镇群(太原城镇群等) 成长城镇群(武汉城镇群、中原城镇群) 成熟城镇群(长三角、珠三

7、角、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 从影响空间看: 区域城镇群(滇中城镇群、长株潭城镇群等) 国家级城镇群(武汉城镇群、成渝城镇群等) 世界级城镇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20,我国城镇群基于中国规划实践,典例一:以长三角为代表 核心城市(上海)控制力强 大中城市呈现技术和产业扩散趋势 城镇体系与空间结构相对稳定; 省、市间政府协同合作相对良好,21,长三角政府协作,22,我国城镇群类型,典例二:以珠三角为代表 大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 国家门户地位; 出口加工业发展; 专业化城镇快速发展,23,珠三角城镇空间演化,2000,1995,2000,2002,24,我国城镇群类型,典例三:以京津冀为

8、例 中心城镇的政治作用大于经济作用,国家意义超出区域意义 若干个大城镇相对独立发展,地区小城镇尚不发育 巨型双核,25,我国城镇群类型,京津冀发展机遇 首都功能调整与产业转型,区域如何接受首都的功能疏解?,北京部分搬迁至廊坊企业名录,26,我国城镇群类型,类型四:省会类城镇群 省政府整合全省优势资源,参与全国竞争 存在协调的需要和一体化的可能; 发挥省会城镇的行政、经济作用; 自上而下,政府作用较大,武汉都市圈,长株潭 北部湾 海峡西岸 滇中城镇群 武汉都市圈 中原城镇群 关中城镇群 辽中城镇群 ,27,我国城镇群类型,泉州,类型五:边缘区域自我发展 多个中小城镇平行发展 自下而上的自发工业化

9、推动 外延扩张强于内部整合 -中心城镇用地增长慢于乡镇; -城镇型空间和产业型空间同步发展 -集群化、劳动密集型; -分散化、粗放型、资源消耗型。,泉州和厦门,城镇群规划实践,我国城镇群规划实践,跳出城镇看城镇。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深入,城镇与城镇之间产业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某一城镇的发展也受到周边其它城镇的制约,城镇的发展应当跳出个体框架的束缚。 城镇的希望在于城镇之外 。城镇群不仅成为上级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核心,也成为地方政府确定城镇发展方向、谋求外部经济给自身带来效益的重要战略。 城镇规划体系由以前的区域生产力布局转变为区域空间协调、区域空间管制和区域重大设施布局相结合的综合性空间规划。 区

10、域统筹和城乡统筹成为城镇群规划的重要原则。,我国城镇群规划实践,珠三角城镇群规划:注重区域协调 针对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的城镇群地区。由于区域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在国内国际生产服务链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但经过多年的城镇经济高速增长,城镇群区域内高度集中了城乡社会差异、资源生态恶化、以及城镇之间的无序竞争等多种空间矛盾,通过区域协调,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社会融合,综合协调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资源,宏观调控城镇群区域内各项生产服务要素的空间布局,从而理顺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生态的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促使城镇群在经历高速经济增长之后仍能整体协调发展。,31,打造发展“脊梁”,增强区域核心

11、竞争力,这一地区聚集了珠三角最重要的核心功能区,聚集了区域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 打造区域发展“脊梁”,有利于聚合高端服务职能;有利于对内陆腹地辐射带动作用和对外国际合作竞争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粤港澳合作;有利于东、西两岸整体发展。,珠三角城镇群规划,32,空间管治,珠三角城镇群规划,我国城镇群规划实践,海峡西岸城镇群规划:重视基础设施协调 针对区域公共设施的重复建设、相互竞争和互补衔接的城镇群地区。由于行政区划的影响,导致城镇群内部子区域之间各项设施布局缺乏统筹安排,出现了重复建设、资源利用效率低。这一类型规划以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为目标,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34,海峡西岸城镇群规划,区域定位

12、十七大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 海峡西岸发展事关国家核心利益:敏感而特殊的对台关系。 闽台合作同根同源的区位优势: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 政策先行优势 发展互补优势 通道优势:“小三通”通道(“两门、两马”航线);金门大桥的建议;隧道的设想。,两岸城镇群空间格局构想示意图,35,海峡西岸城镇群规划,区域特征 福州、泉州、厦门发展三足鼎立 福州综合服务职能突出; 泉州生产职能较强; 厦门国际门户职能突出。 但呈现出“弱、小、散”的特征。 福州弱 厦门小 泉州散,05经济,05人口,海峡西岸城镇

13、群规划,区域特征 湾区与城镇双重驱动,环湾态势明显。 沿海化浪潮:重化产业影响下,湾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现。 “城镇带动”转向“城镇湾区”的双重带动;沿海“点状”开发转向“沿线”展开。,37,海峡西岸城镇群规划,大型区域基础设施协调:机场与港口 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节点;实现两岸对接的重要设施;支撑海峡经济圈发展的对外门户;增强区域服务能力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机场和港口问题重点关注 机场饱和,急需扩容。重点关注沿海东南次区域。 港口无序,急待引导。重点关注沿海东北次区域。,38,海峡西岸城镇群规划,大型区域基础设施协调:机场 机场的空间带动意义 (1)机场地区:主要是附属机构以及与空港

14、运营相关的行业; (2)核心作用区:空港运营、航空公司职员和旅客提供相关的商业服务; (3)直接带动区:带动发展住宅、大型超市、金融机构、教育机构等附属产业和高科技企业、会展中心、跨国公司总部等产业。 (4)都市区:区域竞争优势提升,带动相关的各种产业的发展。 机场的选址直接决定东南地区的空间发展;选址建议两市中部的濒海地区,39,海峡西岸城镇群规划,大型区域基础设施协调:港口 港口发展 岸线资源并不决定港口的发展。直接腹地和间接腹地,直接腹地决定了初期的发展。 港口富集地区迅速培育具有成长潜力的主力港口,从而整体上形成港口有序发展的格局。 战略选择:福州新港(江阴港) 借助福州新港的培育,实

15、现东北沿海港口的整合。 江阴:集装箱港;莆田:大宗散杂货;宁德:大宗散杂货,水水转运。,我国城镇群规划实践,长株潭城镇群规划:注重竞争力培育型 该城镇群规划主要是针对处于快速城镇化和高速经济增长时期的城镇群区域。作为省域内发展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城镇和经济发展基础良好,并具有带动省域及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重点考虑如何提升城镇群在国内国际生产服务中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城镇群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从而带动省域城镇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成为该类型城镇群规划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41,长株潭城镇群规划,空间识别 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中间高两端低 距离主城区半径30公里附近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

16、和城市化水平会有较为明显的下滑。,42,空间识别 三市发展均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三市城区仍处于松散发展阶段,扩展方向各有侧重但不相协调。 长沙的发展扩张速度明显高于株、潭两市。拓展方向与三市统筹的意图不一致,协调的积极性不高。,1949年,1960年,1977年,1989年,2003年,43,空间构筑 长株潭城市群功能拓展区 一核两翼,“开”字辐射的开放式空间战略。战略性的南北发展轴。 东部发展轴:国家服务职能,长远战略;高端服务职能 西部发展轴:省内服务;科技创新带动型职能。 强化突出一核,协调发展两翼,“开”字辐射全省; 核心区:构筑九组团十片区八大园20个生态镇的城乡发展空间,我国城镇群规

17、划实践,为应对城镇群日益多元化的区域发展要求,中规院不断对相关规划进行创新。 成渝城镇群规划:重视城乡统筹,45,成渝城镇群、重庆1小时都市圈,城乡统筹 城乡的人口分布和收入差距 农业人口比重近3/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6倍。 市域流动人口的空间流向 市域人口流动:流出 流入比例为6:1; 市域内人口流动:渝东流向渝西、大都流入主城九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重庆市城乡统筹的突破点 市域外部转移劳动力与劳动力的跨区县转移同等重要; 优先发展渝西地区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效推动城乡统筹,46,城乡统筹 “做强一圈,优化两翼” 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向圈内集聚,成为支撑区域发展和解决人口就业的重要载体,以及经济增长极; 吸引三峡库区内的人口,真正实现大城镇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渝东北地区与渝东南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和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优化整合现有的发展空间,改善生态环境,引导生态型产业的发展。 外围具有重要区域意义的节点:永川、长寿、涪陵、合川、江津。,成渝城镇群、重庆1小时都市圈,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