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年检验呼吸第二讲《生理》.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09519 上传时间:2019-06-23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8.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07年检验呼吸第二讲《生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007年检验呼吸第二讲《生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007年检验呼吸第二讲《生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007年检验呼吸第二讲《生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007年检验呼吸第二讲《生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07年检验呼吸第二讲《生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7年检验呼吸第二讲《生理》.ppt(1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呼 吸 (Respiration),呼吸,皮膜呼吸 :水蛭、蚯蚓、变形虫 肠呼吸 :泥鳅、海蛤蝓 气管呼吸 :昆虫 鳃呼吸:鱼、乌贼,虾 肺呼吸-两栖纲青蛙、蟾蜍,爬行纲龟、蛇、蜥蜴和鳄,鸟纲/哺乳纲,机体 气体(O2 CO2),【目的与要求】,熟悉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基本过程。 了解呼吸器官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意义。 掌握肺内压的变化,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及意义,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及意义,用力呼气量及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及意义。 掌握肺换气的原理和影响因素,肺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和意义。 熟悉气体运输的形式,掌握氧与Hb结合的特征、氧解离曲线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熟悉呼吸中枢的概念和部位,掌握化

2、学感受器的种类和化学性因素调节的途径。 熟悉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及意义。,呼吸(Respiration):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三个相互衔接并同时进行的过程,1.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 的气体交换以及组织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第一节 呼吸器官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第二节 肺通气 第三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第四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五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目 录,第一节 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呼吸道,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呼吸道:具有加温、加湿、过滤和清洁作用,一、呼吸道,(Airway ),:呼吸道的平滑肌受神经、体液因

3、素的调节 植物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使呼吸道平滑肌收缩 交感神经使呼吸道平滑肌舒张,收缩:组织胺、 5-HT 、内皮素、缓激肽,舒张:儿茶酚胺、PGE2、氨茶碱,化学因素,肺泡上皮细胞,型细胞,型细胞,二、肺泡,三、胸廓,第二节 肺 通 气 (pulmonary ventilation),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肺通气的原动力:呼吸运动 (respiratory movement),呼吸运动(原动力) 胸内压变化(间接动力) 肺内压与大气压差变化(直接动力) 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动力,吸气肌 收缩 (呼气肌) 舒张,呼吸肌,呼气肌,呼

4、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 廓节律性扩张与缩小。,吸气肌,腹壁肌,肋间内肌,肋间外肌,膈肌,(一)呼吸运动 (respiration movement),平静呼吸(eupnea):安静状态下平稳而均匀的自然呼吸。 吸气:主动过程 呼气:被动过程 用力呼吸(forced breathing):加深加快的呼吸。 呼气:主动过程 吸气:主动过程,根据参与呼吸运动的肌群不同分为:,腹式呼吸(abdominal breathing) : 以膈肌舒缩活 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胸式呼吸(thoracic breathing) : 以肋间外肌舒缩 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混合式呼吸,呼吸暂停、声带开放、呼

5、吸道通畅时: 肺内压大气压 呼吸运动过程中肺内压的周期性交替升降 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推动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1. 肺内压(intrapulmonary pressure) 肺泡内的压力,(二)呼吸时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的变化,吸气初:肺内压 大气压 呼气开始 呼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 呼气停止,(1)胸膜腔:位于两层胸膜之间的潜在、密闭的腔隙, 其内仅少量浆液,2. 胸膜腔内压(intrapleural pressure),(2)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的压力。,测量:直接法 间接法,2. 胸膜腔内压 (intrapleural pressure),肺回缩,以胸膜腔密闭且含浆液为条件

6、 胸廓生长肺生长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 胸内负压,胸膜腔负压的形成,胸膜腔内压 = 肺内压 肺回缩力 在吸气末或呼气末 胸膜腔内压 = 大气压 肺回缩力 以大气压为0,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 (负压是指其低于大气压) 呼气末:-3 -5mmHg; 吸气末:-5 -10 mmHg,为什么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仍然为负,胸膜腔负压及其生理意义:,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有利于肺的扩张 有利于静脉血及淋巴液的回流,气胸,气胸 脏层 / 壁层,弹性阻力(肺和胸廓) 平静呼吸时约占总通气阻力的70% 非弹性阻力 平静呼吸时约占总通气阻力的30% (气道阻力、惯性阻力与粘滞阻力),二、肺通气的阻力

7、,(一)弹性阻力与顺应性,弹性阻力( R ):物体对抗外力作用所引起变形的力。包括肺弹性阻力和胸廓弹性阻力。 顺应性( C ):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顺应性(C )=容积变化 / 压力变化(L/cmH2O),顺应性(C )= 1/R,1. 肺的弹性阻力与顺应性(compliance) 肺在被牵张时的弹性回缩力是吸气的阻力,跨肺压的变化(P),肺容量的变化( V),肺的弹性阻力,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肺泡内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1)肺泡表面张力和肺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表面张力(surface tension) 肺泡的内表面覆盖一薄层液体,与肺泡内气体形成液-气界面,使液体表面尽量缩小的

8、力。,阻碍肺泡扩张,增加吸气的阻力,降低肺顺应性; 使相通的大小肺泡内压不稳定; 促进肺部组织液生成,使肺泡内液体积聚。,肺泡表面张力,根据Laplace定律: P(N/cm) 肺泡内压力(P): 与表面张力(T)成正比, 与肺泡半径(r)成反比。,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a.肺泡回缩肺通气(吸气)阻力 b.肺泡内压不稳定肺泡破裂或萎缩 c.促肺泡内液生成产生肺水肿,2T(N/cm),r(cm),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由肺泡型细胞产生的二棕榈酰卵磷脂 作用: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生理意义: 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 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9、发生 降低吸气阻力,增加肺的 顺应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肺不张 肺弹性阻力增加,顺应性降低 吸气困难 肺弹性阻力减小,顺应性增大 呼气困难,正常及几种异常情况下顺应性曲线,跨肺压(cmH2O) (肺内压-胸内压),正常,肺气肿(emphysema),肺纤维化(fibrosis),肺不张(atelectasis),2. 胸廓弹性阻力和顺应性(compliance) 胸廓的弹性阻力则是由胸廓的弹性组织所形成 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肺容量67),不表现有弹性回缩力; 胸廓缩小时(肺容量67),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向外=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胸廓扩大时(肺容量67),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向内=吸气的阻力,

10、呼气的动力。,肺容量变化(P) 胸廓顺应性 = 0.2L/cmH2O 跨壁压(P),肺容量占 肺总容量百分比,胸廓弹性回位力,胸廓容积,67(自然位置) (平静吸气末),无,自然容积, 67( 自然位置) (深吸气状态),向内 (吸气阻力),大于自然容积, 67 ( 自然位置) (平静呼气末),向外 (吸气动力),小于自然容积,(二)非弹性阻力 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粘滞阻力 气道阻力:非弹性阻力的 80%90%,由气流流速、气流形式和气道管径 决定。,为什么支气管哮喘病人呼气比吸气困难,潮气量(tidal volume,TV): 400600 ml 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

11、serve volume,IRV): 15002000 ml 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 : 900 1200 ml 残气量(residual volume,RV): 1000 1500 ml,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evaluation of function of pulmonary ventilation),(一)肺容积,肺容积 (pulmonary olume),肺所容纳的气体量,1、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IC): TV+IRV,最大通气能力 2、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

12、y,FRC) : ERV+RV 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O2、CO2分压的过度变化,(二)肺容量,机能余气量:余气量补呼气量 肺总容量:肺活量余气量 肺活量: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 时间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并快速呼出的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注: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指标,(1) VC = TV+IRV+ERV 单次肺通气的最大能力 男性:3 500 ml 女性:2 500 ml (2) FVC:尽力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 的最大气量 (3) FEV: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以它所占FVC的百分数来表示,反映呼吸阻力的变化。 正常:F

13、EV1/FVC%约80% (第一秒),3. 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EV):,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用力呼气,在一定(单位)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第1秒末: 83% 第2秒末: 96% 第3秒末: 99%。,测定方法: 作一次深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用力呼气,同时分别记录第1,2,3秒末所呼出的气量,计算其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比。,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生理情况下,气道狭窄时,4. 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 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肺总量VCRV,(三)肺通气量,2. 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

14、entilation)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TV 无效腔气量) 呼吸频率,肺泡无效腔( 接近于零),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150ml),支气管扩张 解剖无效腔 肺A部分梗塞 肺泡无效腔,呼吸形式,肺泡通气量 (毫升/分),呼吸频率 (次/分),肺通气量 (毫升/分),潮气量 (毫升),正常安静,16,8000,500,5600,不同呼吸频率、潮气量时的肺通气量及肺泡通气量,在一定的呼吸频率范围内 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为有效。,结论:,课前复习 1.呼吸运动包括哪三个过程? (1)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

15、的气体交换以及组织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2.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有哪些? (1)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有利于 肺的扩张 (2)有利于静脉血及淋巴液的回流,3.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和生理意义有哪些? 作用: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生理意义: 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 防止肺水肿发生 降低吸气阻力,增加肺的顺应性,第三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气体交换,从高分压点 流向低分压点,组织换气:组织细 胞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一、气体交换的原理,1.形式:肺泡气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通过扩散. 2.动力:气体分压差 分压:混合气体中,每种气体分

16、子运动所产生的压力称为该气体的分压 例如,O2在空气中占20.84,760mmHg,则O2构成的压力为158.4,即为O2分压。,3.气体扩散速率(Diffusion rate,D):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积。,几种气体在海平面时的分压(空气在海平面的压力为760mmHg),),),),血液及组织中的气体分压kPa(mmHg),二、肺换气,结构基础:呼吸膜 厚度0.6m,面积70平方米 动力:气体的分压差,静脉血 动脉血,(一)肺换气过程,O2,CO2,CO2和O2的扩散仅需0.3秒即达到平衡 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耗时0.7秒,(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 呼吸膜的厚度:肺泡 毛细血管膜,由六层

17、组成,约0.6m,肺纤维化与肺水肿均 可使呼吸膜变厚,呼吸膜厚度气体交换,2. 呼吸膜的面积,(1)气体扩散率与膜面积呈正相关 (2)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及开放程度与扩散面积有关 (3)双侧肺呼吸膜的总面积 70平方米 平静呼吸 = 40平方米 贮备面积 30平方米 肺实变、肺气肿及肺不张导致呼吸膜面积下降,3. 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每分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VA/Q),VA/Q,(dead space) 肺泡无效腔,VA/Q(肺血管栓塞),VA/Q(支气管痉挛),VA/Q,考题:肺炎球菌肺炎出现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

18、A.气道阻塞 B.PaC02 升高 C.限制性通气障碍 D.高热 E.VA/Q比例失调,原因 肺炎链球菌感染时,细菌在肺泡繁殖并引起炎症浸润和渗出。受炎症影响的肺泡通气功能下降,VA/Q比值降低,相当于动静脉短路。 VA/Q比值增大提示通气过度或血流不足(相当于肺泡无效腔增大); VA/Q比值降低提示通气下降或血流过多(相当于动静脉短路)。 无论VA/Q比值增大或减小,均导致机体缺O2和CO2潴留,以缺O2为重。,导致VA/Q发生改变的一些疾病 VA/Q比例降低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纤维化、肺萎缩和肺水肿等,均可引起病变部位肺泡通气不足,但流 经该部位的毛细血管血流并未减

19、少,导致VA/Q比例降低。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化便掺入动脉血内。 VA/Q比例增高 肺动脉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肺血管收缩等均可使部分肺泡血流减少,而肺泡通气量无变化,导致VA/Q比例增高。由于病变部位肺泡血流少而通气多,肺泡通气不能充分利用,称为死腔样通气。,4.气体分压差及气体扩散系数,分压差越大,气体扩散速度越快 吸氧。,组织中气体交换的原理与在肺中交换相似,但该处交换在液相中进行,且扩散膜两侧的O2、CO2分压差随细胞内氧化代谢强度和组织血流量而异。,三、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结构基础: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动力:气体的分 压差,静脉血 动脉血,第

20、四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运输形式: (一)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特征:量小; 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二)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 特征:量大,主要运输形式。,化学结合,动态平衡,物理溶解,一、氧的运输 (一)物理溶解:(3.0%) (二)化学结合:(97.0%) O2与Hb的可逆性结合:Hb + O2,当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Hb达5g/100ml以上,呈蓝紫色称紫绀(一般是缺O2的标志)。,PO2(氧合),PO2(氧离),HbO2,鲜红色,暗红色,1分子Hb可与4分子O2可逆结合 Hb+O2结合的最大量氧容量 100ml血 Hb+O2结合的实际量氧含量 氧含量

21、氧容量的%氧饱和度,2. O2与Hb结合的特征: 反应快、可逆、受PO2的影响、不需酶的催化; 是氧合(oxygenation),非氧化(oxidation),PO2 (氧合),PO2 (氧离), Hb+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机制:与Hb 的变构有关: 氧合Hb 为疏松型(R型) 去氧Hb 为紧密型(T型) R型的亲O2力为T型的数百倍,即当Hb某亚基与O2结合或解离后Hb变构其他亚基的亲O2力orHb4个亚基的协同效应便呈现S形的氧离曲线特征。,氧解离曲线(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S型 氧离曲线是显示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三)氧离曲线特征 及生

22、理意义 1.上段:坡度较平坦。 (Hb与O2结合部分) 表明: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只要PO2不低于8.0kPa(60mmHg),Hb氧饱和度仍维持在90%以上) 意义:保证低氧分压时的高载氧能力。(高原、高空等) 。,2.中段: 坡度较陡。 (HbO2释放O2的部分) PO2降低能促进大量氧离 意义:维持安静时组织氧供。,3.下段: 坡度更陡。 (是HbO2与O2解离的部分) 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急剧下降。 意义:维持活动时组织氧供。,上,中,下,(1) Pco2 PH Pco2PH氧离曲线右移 Pco2PH氧离曲线左移,A. H+促进Hb盐键形成Hb构型变为T型Hb与

23、o2亲和力氧离曲线右移氧离易(组织) B. H+ 促进Hb盐键断裂Hb构型变为R型Hb与 o2亲和力氧离曲线左移氧合易(肺) 这种酸度对Hb与o2亲和力的影响,称为波尔效应(Bohr effect),其意义:在肺脏促进氧合在组织促进氧离。,3.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2)温度,A.TH+的活度 Hb与o2亲和力Hb释放o2 Hb构型变为R型氧离曲线右移氧离易 如:组织代谢局部 T+CO2H+曲线右移氧离易 B.TH+的活度Hb与o2亲和力Hb结合o2 Hb构型变为T型氧离曲线左移氧离难 如:低温麻醉时,应防组织缺o2 冬天,末梢循环+氧离难局部红、易冻伤,(3) 2,3-二磷酸甘油酸(2,3

24、-DPG) (1)高原缺氧 RBC无氧代谢 DPG氧离曲线右移氧离易 注:这一效应是机体对低o2适应的重要机制; 但此时肺泡Po2,RBC无氧代谢产生过多的DPG, 也防碍了在肺部的氧合,故是否对机体有利尚无定论。,(2)大量输入冷冻血DPG氧离曲线左移氧离难 (冷冻血3周后,RBC无氧代谢停止,DPG) 故:应注意缺氧。,(4) Pco Pco曲线左移氧离难 co与Hb亲和力 o2与Hb亲和力 250 倍; co与Hb的结合位点与o2相同; co与Hb的某亚基结合后,将增加其余三个 亚基对o2的亲和力。,煤气中毒,(5) Hb本身的性质 Hb的Fe2+ Fe3+ : Hb失去结合o2的能力(

25、如亚硝酸盐) 异常Hb:Hb的运o2能力(如地中海贫血) 胎儿Hb:与o2亲和力成人,这与胎儿所处的低氧环境是相适应的。,pH 或 Pco2 ,温度 ,2,3-DPG浓度 ,氧解离曲线左移(A图),pH 或 Pco2 ,温度,2,3-DPG浓度,氧解离曲线右移(C图),正常(B图),二、CO2的运输,(一)物理溶解 CO2的溶解的量约占CO2的总运输量的5%,(二)化学结合,碳酸氢盐,氨基甲酸Hb,1. 碳酸氢盐 红细胞:CO2 + H2O H2CO3 HCO3+H+ 快速、可逆、碳酸酐酶能加速反应5000倍 氯转移: HCO-3 Cl-载体将Cl- 从血浆移入红细胞 2. 氨基甲酸Hb Hb

26、(NH2)O2 + H+ + CO2 HHbNHCOOH + O2,CO2的运输,碳酸酐酶,(三)CO2的解离曲线 非S型、呈线性关系、无饱和点,Haldane氏效应:O2与Hb结合促进CO2释放的效应。 去氧Hb 较易与CO2 结合形成HbNHCOOH,去氧Hb的酸性弱于HbO2,也易与H+结合,促进反应向左侧进行。,(四)Hb氧合作用对CO2运输的影响,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一)呼吸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中枢(Respiratory center)。分布在脊髓、延髓、脑桥、间脑、大脑皮质等部位。 1. 脊髓:联系高位脑与呼吸肌的中继站、整合

27、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 膈肌颈35;肋间肌和腹肌胸段,第五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A平面:在中脑和脑桥之间横切,呼吸无明显变化 D平面:在延髓和脊髓之间横切,呼吸运动停止 B平面:在脑桥上、中部之间横切,呼吸将变慢变 深,如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则出现长吸式 呼吸 C平面:脑桥和延髓之间横切,长吸式呼吸消失, 出现喘息样呼吸 三级呼吸中枢理论:脑桥上部有呼吸调整中枢,中下部有长吸中枢,延髓有呼吸节律基本中枢。但目前尚未证实存在结构上特定的长吸中枢。,a,b,c,d,迷走神经完整,切断双侧迷走神经,PBKF, 背侧呼吸组(DRG): 在孤束核的腹外侧部,通过脊髓支配膈肌 腹侧呼吸组(VRG): 疑核、后

28、疑核及面神经后核附近的包钦格复合体,通过脊髓支配肋间内、外肌及腹肌,2. 延髓呼吸中枢,3.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PBKF复合体(臂旁核与Klliker-Fuse核) 与延脑呼吸核团有双向联系 破坏PBKF及切断迷走神经 长吸式呼吸 抑制吸气的呼吸调节中枢位于PBKF 4. 高位脑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下丘脑 大脑皮层:随意呼吸调节系统 下位脑干:不随意的自主呼吸节律调节系统,(二)呼吸节律的形成,神经元网络学说 中枢吸气活动发生器与吸气切断机制(Inspiratory off-switch mechanism),(一)化学感受性反射,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1)外周化学感受器(periphera

29、l chemorecptor),动脉PO2 、PCO2 、pH 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化学感受器(+) 延髓呼吸中枢(+) 呼吸加深加快 颈动脉体主要调节呼吸,(2)中枢化学感受器 (central chemorecptor),1. CO2、H+、 缺O2 对呼吸运动的调节,CO2对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是必要的,是调呼吸活动的生理性因素,是经常起作用的重要化学刺激。,但CO2 过度积聚,压抑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呼吸困难、头昏,甚至昏迷,称为CO2 麻醉,颈动脉体 灌流液,人工 脑脊液,分 析,CO2 的 两 条 作 用 途 径,动脉血中H+ 呼吸加深加快 肺通气量增多 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

30、 的敏感性较外周化学感受器大 25倍,H+ 透过血脑屏障的速度较慢,限制其作用。 脑脊液中的H+才是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最有效的刺 激。,2. H+对呼吸运动的调节,脑脊液 中的H+,3. 缺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气中的PO2 呼吸加深加快 肺通气量 仅当PO2 低于10.64kPa(80mmHg)才有调节作用, 对正常呼吸的调节作用不大。 PO2 下降主要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缺氧对呼吸中 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 当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 产生适应时,PO2 对外周化 学感受器的刺激在呼吸调节上起重要作用,为什么低氧时不能吸入纯氧,小结:,PCO2、H+ 及PO2的相互关系,PCO2 H+ ,两

31、者均刺激通气 H + 通气 CO2 抵消一部分由 H + 的刺激作用 PO2 通气 PCO2 和 H + 减弱了PO2的刺激作用,(二)机械感受性反射 1. 肺牵张反射(Hering-Breuer reflex) (1)肺扩张反射:肺扩张时引起吸气抑制的反射。 肺扩张 刺激了气道平滑肌的牵张感受器 延髓 吸气切断机制 切断吸气 呼气 (2)肺萎陷反射:肺萎陷到一定程度时反射性地引 起吸气的反射。,2. 呼吸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 (三)防御反射 咳嗽反射:激惹气道粘膜感受器 呼吸肌 强烈收缩 + 会厌关闭 肺内压急剧上升 会厌突然开放 从肺内涌出爆发性气流 喷嚏反射:激惹鼻粘膜 气体急剧地通过 鼻

32、腔喷出(会厌持续开放),陈施氏呼吸(Cheyne-stokes氏呼吸):呼吸运动逐渐加强加快,达到最强后,又逐渐减弱减慢,直到呼吸暂停,待一定时间后,又重复上述过程,周而复始。,Biot呼吸:多次强呼吸后,出现一次长时间呼吸暂停,如此周而复始。,三、周期性呼吸,复习思考题 1.何谓呼吸?呼吸全过程由哪几个环节组成? 2.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需要克服那些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 3.胸膜腔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生理意义? 4.简述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主要成分、生理作用及意义? 5.在动物实验中,增大无效腔对呼吸有何影响?为什么? 6.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呼吸效率高? 7.试分析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8.试述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氧分压降低、H+升高对呼吸有何影响?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