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结构设计软件常见问题释疑.ppt.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95446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PPT 页数:126 大小:3.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部结构设计软件常见问题释疑.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上部结构设计软件常见问题释疑.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上部结构设计软件常见问题释疑.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上部结构设计软件常见问题释疑.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上部结构设计软件常见问题释疑.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部结构设计软件常见问题释疑.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部结构设计软件常见问题释疑.ppt.ppt(1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3新规范,上部结构设计软件 常见问题释疑,嵌固端所在层号,规范条文: 高规3.5.2-2条:对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该比值不宜小于1.1;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薄弱层判断) 。,嵌固端所在层号,抗规6.1.10-3: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 高规12.2.1: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嵌固端所在层号,刚度比:2倍 地下一层柱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

2、不小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且地下室顶板梁柱节点左右梁端截面与下柱上端同一方向实配的受弯承载力之和不小于地上一层对应柱下端实配的受弯承载力的1.3倍。 (自动执行对地下室顶板层与嵌固端下层进行调整,旧版对这两者的中间层也进行调整;仅对与柱相连的梁支座进行调整;若其上层无柱则不进行调整),嵌固端所在层号,确定嵌固端所在的层号的一般原则:地下室层数+1 依据规范条文-抗规6.1.14,高规12.2.1 影响范围: 1、内力调整 抗规6.2.3,框架柱底层柱底组合弯矩放大系数 抗规6.2.10-3,转换柱的底层柱下端组合弯矩放大系数 抗规6.1.14-3(1)地下室顶板梁柱的调整

3、2、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的起始点抗规6.1.10-3 3、倾覆力矩的查看依据楼层,YJK强刚模型与非强刚模型可集成计算,参数设置目的 位移比、周期比刚性楼板假定 内力、配筋楼板实际模型 为设计人员提供明确信息,防止因误选导致得到错误的结果。,YJK强刚模型与非强刚模型可集成计算,例题说明参数的高效性,结果与分别计算的一致性。 例题:6层混凝土框架结构,YJK强刚模型与非强刚模型可集成计算,分别计算与整体计算的对比,结论:程序会自动取不同假定的结果。,地下室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可人工指定 地下室约束按照质量在各点分配,可以有效解决计算内力时强制刚性楼板假定在部分构件中引起的偏差,对周期、内力 、计

4、算长度系数(越层构件)都有影响。,墙梁跨中节点作为刚性楼板从节点,对于墙梁,当与之相连的楼板按刚性楼板计算时,网格划分后与楼板相连节点将作为刚性楼板的从节点。由于受到刚性楼板约束,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剪力一般较不受刚性楼板约束时大。 如不勾选,墙梁跨中与楼板相连节点为弹性节点,梁端剪力一般较勾选时小。,墙梁跨中节点作为刚性楼板从节点,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不勾选与勾选相比: 周期增大 墙梁剪力减小,计算墙倾覆力矩时只考虑腹板和有效翼缘,对于L型、T型等截面形式,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墙段称为翼缘,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墙段称为腹板,翼缘可以区分为有效翼缘和无效翼缘两部分。无效翼缘内力计入框架,这对于结构

5、中框架、短肢墙、普通墙的倾覆力矩指标计算,通常更为合理。,弹性板与梁变形协调,梁细分后,弯矩变的平缓。,模拟施工加载次序可自动确定,规范条文: 高规5.1.8 高层建筑结构在进行重力荷载作用效应分析时,柱、墙、斜撑等构件的轴向变形宜采用适当的计算模型考虑施工过程的影响;复杂高层建筑及房屋高度大于150m的其他高层建筑结构,应考虑施工过程的影响。,模拟施工加载次序可自动确定,参数设置目的 对一些传力复杂的结构,如转换层结构、采用广义层方式建立的多塔结构的相关部位,施工加载次序可自动生成。,模拟施工加载次序可自动确定,自动施工次序的原则如下: 对于程序设置为转换层、或者该层中设置了转换梁、转换柱、

6、水平转换构件的楼层,程序默认与其上两层同时加载; 对于楼层中存在梁托柱、梁托斜杆情况的楼层,程序默认与其上一层同时加载; 对于广义层多塔的情况,程序会自动按各塔同时向上施工的原则设定各层的施工次序。 施工加载的步长取参数设置中的相应设置。,模拟施工加载次序可自动确定,楼层属性中提供:自动施工次序、指定施工次序、表式施工次序的功能。,模拟施工加载次序可自动确定,广义层多塔各塔施工次序一致,广义层方式建模,模拟施工加载次序可自动确定,转换层和与其相接的上两层自动为一个施工次序,3层为转换层,模拟施工加载次序可自动确定,顶部四层都存在梁托柱的情况,梁托柱楼层与其上一层为一个施工次序,竖向地震作用,规

7、范条文 抗规5.3和高规4.3.13-4.3.15提出了竖向地震作用的简化方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其中: 4.3.14中提出“跨度大于24m的楼盖结构、跨度大于12m的转换结构和连体结构、悬挑长度大于5m的悬挑结构,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宜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或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进行计算”,竖向地震作用,4.3.15 高层建筑中,大跨度结构、悬挑结构、转换结构、连体结构的连接体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不宜小于结构或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与表4.3.15所规定的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竖向地震作用,SATWE提供规范简化算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其中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提供“水平振型和竖向振型整体求

8、解”和“水平振型和竖向振型独立求解”两种方法 程序处理: 选择“水平振型和竖向振型整体求解”时,只做一次特征值分析,每个结点的动力自由度为:, 选择“水平振型和竖向振型独立求解”时,做两次特征值分析,每个结点的动力自由度分别为:,规定水平力,规范条文 抗规3.4.3 和高规3.4.5 对“扭转不规则”采用 “规定水平力”定义。 如抗规中规定: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 倍 抗规 6.1.3 和高规8.1.3 中倾覆力矩的计算采用规定水平力。 如抗规中规定: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部

9、框架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仍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规定水平力,规定水平力计算方法 抗规3.4.3-2的条文说明 “该水平力一般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 高规3.4.5的条文说明 采用振型组合以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 换算原则:每一楼层处水平作用力,取该楼面上下两个楼层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 连体下一层的总水平作用力可按该层各塔楼的地震剪力大小分配,计算出各塔楼在该层的水平作用力。 注意:规定水平力计算时,已考虑了剪重比的调整。,规定水平力,新旧规范对比 对于相对规则

10、的单塔楼结构,采用规定水平力计算的结构位移比,与02规范方法差别不大,通常在5%以内。 举几个例子如下:,例一 某剪力墙结构:三维透视图,例一 某剪力墙结构:位移比对比,例二 某框剪结构:三维透视图,例二 某框剪结构:位移比对比,例三 某框架双筒结构:三维透视图,例三 某框架双筒结构:位移比对比,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规范条文 高规4.2.2条:。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计算风荷载阻尼比,规范条文 荷载规范中规定,计算风荷载时,阻尼比的取值要依据结构的主材来确定。其中钢结构阻尼比0.01,有填充墙的钢结构阻

11、尼比0.02;混凝土及砌体结构0.05; 高规3.7.6条文说明中明确了对“舒适度验算”阻尼比的取值要求,对混凝土结构取0.02,对钢与混凝土的混合结构根据房屋高度和结构类型取0.010.02;,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舒适度验算,规范条文 高规3.7.6 “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应满足风振舒适度要求”。 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的10年一遇的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计算值不应超过表3.7.6的限值。,表3.7.6 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限值alim,风荷载下的结构舒适度验算,SATWE根据高钢规5.5.14,给出验算结果 顺风向顶点最大加

12、速度,横风向顶点最大加速度,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修改,抗规5.1.5修改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02规范 10规范,曲线下降段的衰减系数,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阻尼调整系数,场地类别,规范条文 抗规表5.1.42 特征周期值,钢框架抗震等级,规范条文 抗规8.1.3:钢结构房屋应根据设防分类、烈度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抗规8.3.1:框架柱的长细比,应按抗震等级确定,01规范按设防烈度和是否超过12层为界 抗规8.3.2:框架梁、柱板件宽厚比,应符合表8.3.2的规定,01规范按是否超过12层为界,钢柱的长细比控制指标新老对比,多、高层框架梁柱板件

13、宽厚比的取值,抗震构造措施,规范条文 抗规3.3.2:建筑场地为I 类时,丙类建筑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抗规3.3.3:建筑场地为III、IV 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抗规6.1.3-4:当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而房屋高度超过表6.1.2相应规定的上界时,应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中震(或大震)设计,规范条文 高规3.11节规定了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具体实施办法,按结构不同抗震性能水准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

14、中震(或大震)设计,用户操作: 按中震或大震输入ALPHAmax(如8度0.2g的多遇小震地震影响系数为0.16,中震为0.45); 中震或大震设计选择“弹性” ; 程序实现 (式3.11.3-1),具体如下 所有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调整系数均为1 ; 风荷载不参与组合,中震或大震的弹性设计,(3.11.3-1),中震(或大震)设计,用户操作: 按中震或大震输入ALPHAmax(如8度0.2g的多遇小震地震影响系数为0.16,中震为0.45); 中震或大震设计选择“不屈服” 。 程序实现 水平地震主控的不屈服设计 :式(3.11.3-2) 竖向地震主控的不屈服设计:式(3.11.3-3 )

15、柱、墙抗剪截面验算:式(3.11.3-4),中震或大震的不屈服设计,中震(或大震)设计,具体如下 荷载分项系数均取为1.0(荷载组合时实现) ;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调整系数均取为1.0; 抗震调整系数RE取为1.0 ; 钢筋和混凝土材料采用标准强度; 考虑竖向地震为主的组合; 风荷载不参与组合,中震或大震的不屈服设计,中震(或大震)设计,旧版中震(或大震)弹性无专门选项,以抗震等级填四级进行控制,新版增加了菜单选项 弹性和不屈服设计地震组合均不再考虑风荷载 不屈服设计增加竖向地震主控组合 不屈服设计增加柱、墙受剪截面验算 SATWE原版本进行不屈服设计时,对于材料强度不区分抗震组合与非抗震组合

16、,均采用了标准值,新版本进行了区分,非抗震组合取设计值,只有抗震组合取标准值。,与08版差异,中震(或大震)设计,中震或大震不屈服,中震或大震弹性,按主振型确定地震内力符号,按照抗震规范,考虑扭转耦联时计算得到的地震作用效应是没有符号的,SATWE原有的符号确定原则为:每个内力分量取各振型下绝对值最大者的符号。 该参数可以解决原有方式可能导致个别构件内力 符号不匹配的问题。,偶然偏心,规范条文: 高规4.3.3 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采用:,程序考虑方式: 从理论上,各个楼层的质心都可以在各自不同的方向出现偶然偏心,从最不利的角度出

17、发,程序中只考虑下列四种偏心方式: A) X向地震,所有楼层的质心沿Y轴正向偏移5%,记作EXP B) X向地震,所有楼层的质心沿Y轴负向偏移5%,记作EXM C) Y向地震,所有楼层的质心沿X轴正向偏移5%,记作EYP D) Y向地震,所有楼层的质心沿X轴负向偏移5%,记作EYM,偶然偏心,YJK提供偶然偏心新算法 提高了偶然偏心的计算精度与效率,偶然偏心的三种算法: 完全重分析法 重新组装刚度矩阵或质量矩阵,并求解结构固有振动。 反应谱分析 计算量极大,目前结构分析软件均不采用。 等效扭矩法(传统法) 继承未偏心结构的固有分析结果 用未偏心的地震力生成偏心地震力,并求解等效的地震位移。 瑞

18、利-里兹投影反应谱法(新算法) 近似的结构固有振型分析 反应谱分析 优点:计算结果与完全重分析法接近,计算量极小。,YJK提供偶然偏心新算法 提高了偶然偏心的计算精度与效率,YJK提供偶然偏心新算法 提高了偶然偏心的计算精度与效率,计算振型个数,规范条文: 抗震规范5.2.2条文说明中提到: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90%所需的振型数。 高规5.1.13 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混合结构和本规程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各振型参

19、与质量之和不小于总质量的90%。,刚性楼板3个带质量的自由度Dx、Dy、z,弹性节点有2个带质量的自由度dx、dy,计算振型个数,存在大量越层柱和弹性节点,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很多振型才能使有效质量系数满足要求。原因:振型整体性差,局部振动明显,(例:错层),计算振型个数,计算振型个数,15个振型,计算振型个数,45个振型,可自动满足质量参与系数的要求,可自动满足质量参与系数的要求,软件处理: 当勾选“程序自动确定振型数”时,软件会依据“质量参与系数之和”及“最多振型数量”两个条件来确定计算所需的振型个数。 当勾选“用户定义振型数”时,软件按用户输入的计算振型个数来计算累计的质量参与系数,当不满足

20、规范要求时,需要用户手工修改振型个数重新计算。,提供Ritz向量法计算地震作用,用于地震作用不容易算够的情况,对于较大规模的多塔结构,如40万自由度以上且各塔独立性较强时,有时即使计算的振型个数非常多也不能达到足够的质量参与系数。 对于大跨的体育场馆结构、平面规模较大的结构或者竖向地震作用计算也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YJK程序提供了Ritz向量法。该方法在Etabs软件也有提供。,提供Ritz向量法计算地震作用,用于地震作用不容易算够的情况,RITZ向量法考虑了荷载的空间分布,并且忽略了不参与动态响应的振型,从而可以获得原系统方程的部分近似特征解。 与精确特征值算法相比,该方法可以用更少的计算量达

21、到更精确的结果,使用计算不多的振型个数就可达到要求的质量参与系数。 但是其结果在一些情况下会偏于保守,而且由于这种方法计算的质量参与系数并不是精确结果,故要求其参与质量达到90%未必合理。 在使用传统算法计算大规模多塔、大跨、竖向地震遇到困难时,用户可以考虑选择Ritz向量法计算地震作用。,用于12层以下规则砼框架结构薄弱层验算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YJK最不利地震方向的地震作用可自动计算,YJK最不利地震方向的地震作用可自动计算,WZQ.OUT、WWNL*.OUT结果,考虑结构使用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规范条文 高规5.6.1条: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当荷载与荷载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时

22、,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增加了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可变荷载(楼面活荷载)调整系数,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时取1.0,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时取1.1,考虑结构使用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连梁刚度折减,规范条文 高规5.2.1 “高层建筑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计算时,可对剪力墙连梁刚度予以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 程序处理:仅在计算地震作用效应时可以对连梁刚度进行折减,对如重力荷载、风荷载作用效应计算不宜考虑连梁刚度折减。,梁刚度放大系数按2010规范取值,规范条文: 混凝土规范5.2.4 对现浇楼盖和装配整体式楼盖,宜考虑楼板作为翼缘对梁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梁受压区有效翼缘计算宽

23、度可按表5.2.4所列情况中的最小值取用;也可采用梁刚度增大系数法近似考虑,刚度增大系数应根据梁有效翼缘尺寸与梁截面尺寸的相对比例确定。,梁刚度放大系数按2010规范取值,SATWE软件实现 仅考虑对梁刚度的贡献(钢梁除外) 承载力设计时不考虑 刚度增大系数按梁有效翼缘尺寸与梁截面尺寸的相对比例确定,计算结果可在特殊梁里查询与修改,并在构件设计的文本文件中输出。,梁刚度放大系数按2010规范取值,YJK梁刚度放大系数按2010规范取值,矩形混凝土梁考虑楼板翼缘作用按T形截面计算后可以减少梁的配筋量。,梁刚度放大系数按2010规范取值,例题:8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梁刚度放大系数按2010规范取值,

24、梁按矩形截面与按T形截面计算配筋量对比,结论:考虑楼板作为梁的翼缘后,梁的跨中配筋量有效减少。,指定加强层,规范条文 高规10.3.3:抗震设计时,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加强层及其相邻层的框架柱、核心筒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一级应提高至特一级,已经为特一级时应允许不再提高; 加强层及其相邻层的框架柱、箍筋应全柱段加密配置,轴压比限值应按其他楼层框架柱的数值减小0.05采用; 加强层及其相邻层核心筒剪力墙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规范条文 抗规5.2.5: 抗震验算时,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5.2.5规定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表5.

25、2.5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抗规5.2.5条文说明: 只要底部总剪力不满足要求,则结构各楼层的剪力均需要调整,不能仅调整不满足的楼层 当各层的地震剪力需要调整时,原先计算的倾覆力矩、内力和位移均需要相应调整。 根据结构基本周期位于反应谱的不同控制段采用不同的增大系数。,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强、弱轴方向动位移比例 抗规5.2.5条文说明,由结构的基本周期位于反应谱的位置来决定: 加速度控制段( 5Tg ),各楼层均需按底部剪力系数的差值增加该层的地震剪力,此时动位移比例填1; 速度控制段(Tg5Tg),取两种调整方式的平均值,此时可

26、填0.5。 强轴:短周期方向;弱轴:长周期方向。,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Tg,5Tg,0.1,6.0,=(Tg/T)2max,2max,0.45max,=20.2r-1(T-5Tg) max,加速度 控制段,速度 控制段,位移 控制段,YJK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统一培训教材6.3提到:按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对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进行调整时应该注意,如果较多楼层的剪力系数不满足最小剪力系数要求(例如15%以上的楼层)、或底部楼层剪力系数小于最小剪力系数要求太多(例如小于85%),说明结构整体刚度偏弱(或结构太重),应调整结构体系,增强结构刚度

27、(或减小结构重量),而不能简单采用放大楼层剪力系数的办法。,08版程序对此条可自动判断并调整 判断:当 ,要进行调整 。 调整 :按 / 比值 ,对结构相应楼层地震内力 ,进行放大调整 。,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调整前楼层剪重比,调整后楼层剪重比,哪层的地震剪力不够,就放大哪层的设计地震内力,指定的薄弱层个数及相应的各薄弱层层号 薄弱层概念具有两个内涵:一个用于弹性分析时竖向不规则结构的判定,另一个用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抗震规范规定,对一些结构除了弹性分析外,还要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在需要验算弹塑性变形的结构中,既有竖向不规则结构也有竖向规则

28、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主要是找出结构在弹塑性状态下的薄弱层(部位),然后看其层间位移角是否满足规范要求。,薄弱层,薄弱层,规范条文: 高规3.5.3 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 抗震规范3.4.3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高规3.5.8 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不符合本规程要求的楼层,其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乘以1.25的增大系数。,但对于有些工程,比

29、如框支剪力墙结构,由于竖向刚度不连续,转换层处应定义为薄弱层。对于错层、刚度削弱层,也应采用“强制薄弱层”来特别指定。指定薄弱层层号后,不影响程序自动判断结构其它的薄弱层。,薄弱层,YJK薄弱层,YJK薄弱层,结果体现在文本文件WMASS.OUT、WWNL*.OUT中。,相邻楼层的质量比,规范条文 高规3.5.6 “楼层质量沿高度宜均匀分布,楼层质量不宜大于相邻下部楼层质量的1.5倍” 软件自动根据多塔定义的连接关系计算每个塔的质量比,0.2V0、0.25V0的调整,为何调整? 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计算所得的剪力一般都较小。为保证作为第二道防线的框架具有一定的抗侧力能力,

30、需要对框架承担的剪力予以适当的调整。,规范条文 高规8.1.4,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各层框架总剪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满足Vf0.2V0要求的楼层,其框架总剪力不必调整;不满足时,其框架总剪力应按0.2V0和1.5Vf,max二者的较小值采用; V0: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基本不变的规则建筑,应取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结构底部总剪力;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分段有规律变化的结构,应取每段最下一层结构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总剪力。 Vf: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或某一段内各层)框架承担的地震总剪力。,0.2V0、0.25V0的调整,Vf,max:对框架柱数

31、量从下至上基本不变的规则建筑,应取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框架承担的地震总剪力中的最大值;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分段有规律变化的结构,应取每段中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框架承担的地震总剪力中的最大值。 2、各层框架所承担的地震总剪力按1款调整后,应按调整前、后总剪力的比值调整每根框架柱和与之相连框架梁的剪力及端部弯矩标准值,框架柱的轴力标准值可不予调整; 3、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时,第1款所规定的调整可在振型组合之后进行。 高钢规第5.3.3条,第一阶段抗震设计中,框架-支撑(剪力墙板)体系中总框架任一楼层所承担的地震剪力,不得小于结构底部总剪力的25%。,0.

32、2V0、0.25V0的调整,0.2V0、0.25V0的调整,在剪重比调整的基础上进行0. 2V0调整。,筒体结构二道防线调整,规范条文 高规9.1.11“抗震设计时,筒体结构的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除加强层及其上、下层外,框架部分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不宜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筒体结构二道防线调整,2 当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时,各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应增大到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5%;此时,各层核心筒墙体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宜乘以增大系数1.1,但可不大于结构底

33、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墙体的抗震构造措施应按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后采用,已为特一级的可不再提高;,筒体结构二道防线调整,3 当框架部分楼层承担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但小于20%时,应按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和框架部分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中最大值的1.5倍二者的较小值进行调整。,筒体结构二道防线调整,一般框剪结构的调整 筒体结构的调整 当0.15V0控制时,各层核心筒墙体的地震剪力标准值放大1.1倍,墙体的抗震构造措施应按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后采用,已为特一级的可不再提高。,筒体结构二道防线调整算例,02规范:2.58 2.58,框架剪力为133.8kN,按02规范调

34、整,框架剪力应调到 1.5VFmax(344kN),调整系数为2.58;按照10新高规调整,由于1.5VFmax=3440.15V0=488,所以框架剪力应调到0.15V0=488,此时调整系数为3.652。,板柱结构的风荷载剪力调整,规范条文 高规8.1.10 “抗风设计时,板柱-剪力墙结构中各层筒体或者剪力墙应能承担不小于80%相应方向该层承担的风荷载作用下的剪力.”,保护层厚度,规范条文 混凝土规范8.2.1-2: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8.2.1的规定; 混凝土规范8.2.1条条文说明:不再以纵向受力钢筋的外缘,而以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

35、分布筋等)的外缘计算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消参数“砼柱长度系数执行砼规范7.3.11-3条”,10版中已将该参数取消 !,结构中框架部分轴压比限值按照纯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规范条文 高规8.1.3: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应根据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确定相应的设计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不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时,按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中的框架部分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框架进行设计; 2 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大于5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

36、结构中框架部分轴压比限值按照纯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3. 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4. 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80%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应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YJK少墙框架结构中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可自动取大,参数设置目的 规范条文:抗震规范6.2.13-4 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其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值,宜采用框架结构模型和框架抗震墙结构模型二者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程序处理方法:自动实现按剪力墙刚度不折减的整体模型和按剪力墙刚度折减的模型分别

37、计算,并对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采用二种模型较不利的结果进行结构设计。,YJK少墙框架结构中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可自动取大,YJK少墙框架结构中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可自动取大,例题说明参数的高效性,结果与分别计算的一致性。 5层混凝土框架结构,YJK少墙框架结构中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可自动取大,分别计算与整体计算对比结果,结论:软件按两种模型大者取值。,当边缘构件轴压比小于抗规6.4.5条规定的限值时一律设置构造边缘构件,对于抗震墙结构,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表规定的一、二级抗震墙及四级抗震墙,墙肢两端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指定过渡层,规范条文 高规7.2.14-3条: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剪力墙,宜

38、在约束边缘构件层与构造边缘构件层之间设置12层过渡层,过渡层边缘构件的箍筋配置要求可低于约束边缘构件的要求,但应高于构造边缘构件的要求; 过渡层剪力墙边缘构件的箍筋配置按约束边缘构件确定一个体积配箍率(配箍特征值c),又按构造边缘构件为0.1,取其平均值;,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梁端简化为刚域 柱端简化为刚域,一般只考虑梁端刚域,柱的刚域可作为储备。,钢筋类别,规范条文 混凝土规范条文说明4.2.1,4.2.2条-1: 增加强度为5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 推广使用400Mpa、500Mpa级高强热轧带肋钢筋作为纵向受力的主导钢筋; 限制335Mpa级热轧带肋钢筋的应用; 用300Mpa级光圆钢筋取代235Mpa级光圆钢筋。 在规范的过渡期及对既有结构进行设计时, 235Mpa级光圆钢筋的设计值按原规范取值;,梁抗剪配筋采用交叉斜筋方式时,箍筋与对角斜筋的配筋强度比,混凝土规范11.7.10 对于一、二级抗震等级的连梁,当跨高比不大于2.5时,除普通箍筋外,宜另配置斜向交叉钢筋。,新增参数,吊车与地震组合时,由“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吊车荷载组合值系数”控制。(不计入质量;只参与组合,只是在承载力设计时用到。) 吊车荷载增加了单独的组合值系数 温度作用的组合值系数:恒活、风、地震的组合值系数单独控制、砼构件温度效应折减系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