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先秦时代的文化大发展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98056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PPT 页数:262 大小:9.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章先秦时代的文化大发展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2页
二章先秦时代的文化大发展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2页
二章先秦时代的文化大发展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2页
二章先秦时代的文化大发展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2页
二章先秦时代的文化大发展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章先秦时代的文化大发展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章先秦时代的文化大发展ppt课件.ppt(2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先秦时代的文化大发展,第一节 孔子 第二节 百家争鸣 第三节 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2,诸子百家的源起,据说,在周朝前期,由于官师不分,人们只能“以吏为师”。当封建制开始崩溃后,政府各部门的很多官吏或官吏的子孙也就渐渐失去了世袭的职位,而流落民间。诸子百家中不少学派就是从这些“官师傅”那里产生发展而来的。 例如:1)儒家文官;2)道家史官;3)阴阳家羲和之官(观天、占卜);4)法家理官(掌刑法);5)名家议官;6)墨家武官;7)纵横家使者;8)农家农官;9)小说家稗官(听街议),3,第一节 孔子,一、孔夫子其人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 三、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4,一、孔夫子其人,(一)孔子

2、的出身 (二)孔子的工作 (三)孔子之死,5,(一)孔子的出身,1、孔家的祖先 2、孔子出生之谜 3、少年孔丘,6,1、孔家的祖先,孔子出身非常高贵,他可以说是王室之后、公家之裔、卿大夫的子孙。 但也可以从孔子的家世看到周代封建制倾颓的缩影。,7,一个家族的没落,远祖:殷商王室微子启受封于宋(公爵) 先祖:弗父何让宋厉公(失国君之位) 宗祖:孔父嘉宋大司马(公卿) 祖辈:孔防叔奔鲁(失卿位) 父亲:叔梁纥陬邑大夫 儿子:孔丘士人,8,叔梁纥(he),微子,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微”是国号,“子”是爵位)。 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宋国开国远祖。,9,背景:三桓执政的鲁国,三

3、桓,即指鲁国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和季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又改称孟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鲁国公室自宣公起,日益衰弱,而国政被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10,2、孔子出生之谜,关于孔子的出生,史记孔子世家:“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问题: (1)孔子是嫡出还是庶出? (2)孔子的生日是什么时候? (3)孔子

4、长什么样?,11,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12,孔子,名丘,字仲尼(约公元前551前476年);鲁国陬邑人,父亲叔梁纥,母亲颜氏。今天有人推定,孔子的生日是阳历9月28日,所以大中华的一些地区将教师节定于此日。 史记:“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13,3、少年孔丘,据说,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以前丧母。母亲去世后甚至因找不到父亲的坟在哪里,只能临时薄葬。 孤苦伶仃的少年孔丘经常要靠打零工(例如:帮助丧葬、主持祭祀、驾车、牧畜、管理仓库等)来维持生计。所

5、以,他后来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14,少年孔丘虽然贫贱,但没有失去士人的气质和志向: 史记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自己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此时,孔子学习的是一般士族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15,(二)孔子的工作,1、做官(出仕) (1)初仕:委吏(仓库会计)、乘田(牛羊主管) 孟子:“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这些职位实际上只是为贵族大夫家处理日常事务的小吏。),16,昭公出奔,昭公二十五年,郈昭伯、公若劝昭公伐季氏,而臧孙、子家懿伯认为不可。昭公不信。季平子三请罪而昭公不许。结果,叔孙

6、氏、孟氏助季氏对抗公室,昭公奔齐。昭公二十六年,齐国伐鲁,取郓,以鲁昭公居郓。齐国气焰日益嚣张,派人赐鲁昭公,以主君自称,把鲁君当成大夫来看待。昭公怒而想回国都,季平子贿赂晋国六卿,劝止晋侯,于是晋侯让昭公住在干侯。昭公三十二年昭公薨,立其弟宋,是为定公。 自昭公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昭公出奔期间,季平子摄行君位。,17,阳虎作乱,鲁定公五年,季氏家主平子、叔孙氏家主成子先后去世。季氏家臣阳虎有僭越之心,声称要平子摄行君位时佩戴的玙璠,而仲梁怀敛葬平子,将之收起不给阳虎。阳虎恨,找费城宰子泄(即公山不狃)商量除掉仲梁怀;随后,季桓子送葬,经费城,子泄劳师而桓子敬,仲梁怀却不敬。子泄怒,于是同意阳

7、虎之前的计划,发兵囚禁桓子,而逐仲梁怀,杀公何藐,将公父文伯歜、秦遄都赶到齐国。然后与桓子达成盟约才把桓子放出来。 阳虎经此一役,以为有实力取代季氏而掌握鲁国权势,于是连同季氏不得志的季寤(季桓子之弟)、公锄极(公弥曾孙、桓子族子)、公山不狃(费宰子泄),叔孙氏不得志的叔孙辄(叔孙氏庶子),鲁国不得志的叔仲志(叔孙带之孙)五人,谋去三桓。 定公八年,阳虎发难,而三桓有备。结果阳虎灭不了三桓,而逃到讙、阳关一带继续叛乱。定公九年,伐阳关以诛阳虎,而阳虎请齐国伐鲁。鲍文子劝谏齐侯,以鲁国有晋国这个强有力的后援,不能轻举妄动。于是齐人抓阳虎,得到阳虎占据的鲁国郓、讙、龟阴田(皆在汶水之阳)。阳虎故意

8、请求把自己流放到东面,结果齐人把阳虎流放到西面,阳虎趁机逃到晋国,为赵氏臣子。,18,(2)出仕大夫,孔子五十一岁,为鲁国中都宰;五十二岁,为(小)司空;又为大司寇。 主要政绩: 夹谷之会; 限制三大家族; 治鲁三月有成效。,19,夹谷之会,鲁定公十年夏,有齐大夫跟齐景公说:“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双方行过外交礼节后,齐国的司仪说:“请奏四方之乐” 。于是齐国的武士拿着剑戟戈矛一边鼓噪,一边走上台来。孔子走上

9、去,挡在定公身前两眼瞪着齐景公说:“两国会盟,为什么要用夷狄的音乐?请令他们退下!”摄于孔子的气魄和智慧,齐国放弃了抓鲁定公为人质的企图,与鲁国订立了友好盟约,并归还了之前侵占的鲁国领土。,20,2、周游列国,年龄 原因 去处 第一次:三十五岁 鲁昭公奔齐 适齐 第二次:五十五岁 鲁执政者不想用孔子 游卫陈 第三次:六十八岁 鲁季康子召孔子 返鲁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同时希望能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21,遇而不用,孔子到齐国后,很受齐景公的赏识并想重用他。于是,齐侯跟相国晏婴说:“寡人想把尼溪的田封给孔丘,你觉得如何?”晏子说:“儒者都能言善道、为人清高,是很难驾驭

10、的。而且他们不事生产,只是到处游说以实现其政治理想,恐怕会空谈误国。这种人是不能来掌理国事的。”因此,齐景公打消了起用孔子的念头。虽然孔子在齐国仍然倍受礼遇,但终不见用。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的遭遇的一个缩影。,22,躲不开的“绯闻”,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23,“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史记孔子世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

11、,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据说之后孔子才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里的“女子”即南子,“小人”指好色的卫灵公,“为难养”就是难以相处或缺乏教养。,24,困于陈蔡之间,孔子在陈国。吴派军队伐陈,他和弟子们离开陈避难,想到附庸于楚国的蔡国去。走到半路绝粮了,弟子中又有人得了病。在这种没吃没喝又进退两难的处境下,弟子们也开始有人产生怨言和不满了。首徒子路脸色铁青地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幸好,后来子路和子贡等人从附近的村庄弄来酒食充饥,

12、而且监理蔡国的叶公也派人来接应,才度过了难关。,25,总结:“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26,3、教书育人,孔子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因为在他以前贵族子弟和士农工商的小孩都只有“家教”、“官教”,没有民间公开的设馆授徒的教育。) (1)教谁? 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史记:“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其中著名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回、

13、曾参等。),27,子路(前542前480):鲁国卞(今山东泗水)人,仲氏,名由,也字季路。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被任为季孙乐的宰,后任卫大夫孔悝的宰,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又作子赣,亦称作卫赐,春秋末卫国人,也是春秋期间齐鲁风云一时的大商人。 颜回:(前521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人,一说山东嘉祥县人)。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冉有(前522前489):春秋鲁国人,冉氏,名求,字子有。公西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鲁人 。,2

14、8,仲由(子路) 端木赐(子贡) 颜回(子渊),29,孔子与他的学生们,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30,孔子对学生的评语,“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5、“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31,(2)教什么?,史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以及“六艺”。据说,他还自己研究易经,编定春秋、尚书等,而这些都可能成为他的教材。 所以,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32,孔子的德育课,“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德不孤,必有邻。”,33,孔子不教的东西,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

16、。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34,(3)怎么教?,启发式互动教学法: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以学生为本。) 论语述而第七:“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教学之道,以德为先。)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即对好学的,必定尽力教授、耐心启发。),35,(三)孔子之死,1、悲惨的晚年 2、死前征兆 3、身后哀荣,36,1、悲惨的晚年,孔子(68岁)回国后,不幸接踵而来: 1)六十九岁,儿子孔鲤死。 2)七十一岁,颜回卒。 3)七十二岁,子路

17、牺牲。,37,2、死前征兆,经受以上打击,孔子身心都大不如前了: (1)七十一岁,春秋绝笔。 (2)不时哀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3)身体有疾。,38,麒麟,39,孔子于公元前476年逝世,终年73岁。 孔子死后,弟子们为他守孝三年,而子贡又在其墓旁结庐守孝三年才离开。 但孔老夫子和弟子们都不会想到,日后他与儒家会从“失败者”变为“圣人”和“圣教”。,40,二、孔子的主要思想,(一)“君子”何谓 (二)正名 (三)仁者无敌,41,1、“君子”的来历,“君子”这个词并不是孔子创造的概念,它的原义就是“国君之子”。 后引申为:“国君的子孙”,

18、即贵族阶级的所有成员(包括王室、国君、卿、大夫和士人都可以称“君子”),与“小人”相对。 “小人”原义是“小宗之人”(即那些“非嫡系所出的人”);后引申为指所有没有贵族身份的人,即所谓的“庶人”。,42,2、 “君子”新义,孔子对“君子”的含义进行了更新: (1)保持原义,表示一种高贵的身份和地位。(即“有贵族血统的人”) (2)赋予新义,认为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单单看其出身,而是要看他个人的道德修养。(无论出身是否具有贵族血统,只要品行高尚都可以成为“君子”,即“精神贵族”。),43,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为政:

19、“君子不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44,鬼神,上古时代,民智初开,古人长期以来都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由神灵统治。特别是在商代,人们重鬼神、常祭祀、依占行事。 但周朝吸取殷商的教训,更重视人事而非神鬼。(例如: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左传:“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或者说,孔子传承和深化了这种观念。),45,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1)孔子认为,我们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鬼神的存在,因此人们应当

20、对天地鬼神具有敬畏之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2)但他又认为,既然我们对鬼神一无所知,还不如先认真做好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所以,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46,(二)正名,孔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首要的就是建立良好的秩序。东周以来的战乱和苦难就因为礼崩乐坏,社会没有了正常的秩序。 建立好的秩序,在孔子那里就叫做“正名”。(孔子的政治哲学就是“正名”。) “正名”的作用在于使“名实相符”,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分。(孔子主张“恢复”周的礼法制度,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正名”。),47,“正名”之辩,孔子在卫国。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国君让您执政,

21、您先干嘛?”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说:“哪有这样的,您真迂腐呀!怎么正呢?”孔子批评道:“真无礼呀,仲由!君子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是不会那么妄自评论的。”“关于怎么正名,我曾经对齐侯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接着说: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48,西方政治哲学与“正名”:,(1)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 (2)现代政治学理论:“先有社会秩序,后有自由民主。” 请问:孔子的正名主义对我们有何启示?,49,(三)仁者无敌,“仁”的学说是孔子思想和儒家哲学的灵魂。 1、“仁”的涵义 2、仁情与礼乐 3、仁的力量

22、,50,1、“仁”的涵义,孔子对什么是“仁”有不同的表达: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3)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51,2、仁情与礼乐,在孔子那里,“仁”必定出于人的“真情”,因此它才具有无比的力量。而礼乐制度则是为了实现“仁”(“人情”)的形式和手段。所以, (1)孔子认为,要推行“仁政”就必须恢复“周礼”。 (2)但他也看到,礼乐制度常常会导致“文过饰非”。因此,他始终强调礼乐必须以仁为基础。(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

23、而不仁,如乐何?”),52,案例,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叶邑停留时, 叶公跟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论语子路) 可见,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发自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就是人之常情。,53,与点之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着孔子坐着。孔子说:“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些,你们不要因为我在这里就不敢尽情说话。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任用你们,你们怎么办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微微一笑,转向

24、冉求:“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54,孔子问:“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孔子又问:“点,尔何如?” 曾皙弹瑟声调逐渐稀疏,最后铿的一声,嘎然而止。他放下瑟,站起来说:“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 ),55,3、仁的力量,正因有“仁爱”,一个人才会坚守道义、实践道德。在孔子及其门徒看来,一件事情只要合乎仁义就应当去提倡、

25、去做,只要已经尽力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却是无所谓的。 所以,子路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孔门提倡的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杀身以成仁”的精神。 (这种精神被称为“无所为而为”。),56,如何行“仁”?,(1)修身。(要学习、修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态度公正。(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义不容辞还需方法得当。(“子贡让而止善,子路受而劝德。”) (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不怨天,不尤人。”尽力去做该做的事。),57,三、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一)第一个人民教师 (二)儒家思想的创立者 (三)

26、中华帝国的神圣导师 (四)近代中国落后与保守的形象代表 (五)中国文化的象征和名片,58,现代哲学家对孔子历史地位的评价:,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子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但在中国历史中,孔子仍占一极高地位。” (1)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平民化的学者,是第一个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教育家。 (2)孔子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和思想文化巨人,其地位可以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古印度的释家牟尼相比。 (3)孔子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政治学家。(仁政的思想、“学而优则仕”的理念等),59,身后哀荣,在孔子学生们的努力之下,儒家思想成为“诸子百家”之首。 战国以后,孔子被认为是儒家的创立者;汉代以后,更被历代帝王

27、尊为“至圣先师”,成为天下读书人的“万世师表”。 孔庙自然成为了后来中国文化人的“圣殿”。,60,“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孔子墓),61,万世师表,62,孔庙(文庙),63,孔子学院,64,第二节 百家争鸣,一、墨家:墨子的“攻守” 二、道家:老庄之道 三、儒家:孟荀之争 四、法家:韩非的“惨淡人生”,65,一、墨家:墨子的“攻守”,(一)墨子和墨家 (二)墨攻:对儒家的批判 (三)墨子的主张 (四)墨家的历史意义,66,(一)墨子和墨家,1、墨子何人 2、墨者之家,67,1、墨子何人,史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关于墨子的身世现存文献的记录很少,因

28、此他是怎样一个人,我们只能根据某些古籍和间接证据进行推论和猜测。,68,一般认为,墨子,姓墨,名翟,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395年之间,春秋时期鲁国人。据说,墨翟出身贫贱深知下层人民的疾苦。他年轻时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却觉得孔儒所提倡的礼乐之教烦琐空泛、不切实际,更远远脱离贫民百姓的现实需要。于是,墨子开始站在平民的立场上独立提出自己的学说,并且周游列国宣传思想、召收门徒以便实践他的主张。由于墨子的思想在民众中具有很强的道德感召力和理论说服力,特别是其反周礼反贵族的倾向,吸引了许多信徒追随,还建立了墨家的组织。所以,儒家视其为强劲的对手,法家的韩非更认为:“世之显学,儒墨

29、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69,墨子的时代,墨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周王室的衰微和周朝礼乐的崩坏已经是无法逆转的历史大趋势了。 在这列国征伐兼并越演越烈的乱世,广大平民百姓更加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墨子此时已经不能相信孔子所主张的“仁政”、“复礼”可以给天下带来和平、给人民安居乐业了。由此,他提出自己改造社会的计划。,70,2、墨者之家,墨子的思想主要记载于墨子一书,据研究它并非墨子一人所作,而是墨家学派的集体结晶。 墨者,原义是“刑徒奴役”,据说因为墨家的主张和行动都被看作是“贱人之所为”,所以墨家的信徒被称为“墨者”。(这也是墨子之所以姓“墨”的一种说法。)

30、因而,墨家就是信奉和实践墨子理念的宗教性组织。,71,墨者的形象和生活:,“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箯、胫无毛相进而已矣。” (庄子天下),72,墨者的组织,墨家是按墨子“尚同”的理想建立的准军事组织。 墨者的首领称“巨子”(或“钜子”)。 墨子是第一任巨子,其后还有孟胜、田襄子等。 墨家弟子对首领绝对服从,而巨子对下属有生杀之权。(而巨子都是“道德楷模”,经常和弟子们一起行侠仗义。例如:义救孙膑),73,墨者的纪律与侠义,淮南子:“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刀,死不旋踵。” 吕氏春秋上

31、德:“墨者巨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国,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因使二人传巨子于田襄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二人已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巨子于我矣。不听,遂反死之”。,74,(二)墨攻:对儒家的批判,1、天命与明鬼 (反对儒家天命观;却信仰鬼神的存在,以奖惩人间善恶。) 2、礼乐与节用 (反对儒家厚葬久丧等礼仪;主张薄葬节俭的风尚。) “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 3、“仁爱”的局限,75,三年之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

32、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76,非乐,“乐”就是音乐、诗歌、舞蹈等等,相当于今天的“娱乐”。(周乐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和内容。) 墨子认为,真正的“仁者”不会为了“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而劳民伤财。 他还认为,这些娱乐不仅令统治者耽误政事,而且如果跟百姓共赏也会耽误人民的生产。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77,3、“仁爱

33、”的局限,墨家认为,儒家以上一切的问题都在于“仁爱”的局限。 孔子和儒家的“仁爱”确实包含着“爱有差等”和“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这样两个内涵。 所以,墨子认为“有等级差别的爱”和“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都是不对的,因为它们都是自私的。真正的爱只有一种,那就是“对所有人的、无差别的、平等的爱”。,78,儒家主张:爱有差等,孔子的“仁爱”确实是按照周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人性常态而发的,所谓“仁者,爱人”在实践上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爱。 在儒家那里,爱的等级是按血缘亲疏变化的。 (这为后来的“三纲五常”埋下了伏笔。) 即“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或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79,案例:“亲亲相隐”对吗

34、?,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叶邑停留时, 叶公跟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论语子路) 在孔子看来这是人之常情,在墨家看来这是爱自己的父亲超过了别人的父亲,是“自私的爱”。这会对人民大众的利益造成损害的。,80,人类 (性相近,习相远) 仁 (仁者,爱人) 礼 (克己复礼为仁) 忠恕 (君主、朋友) 孝悌(家人、血亲),儒家“仁爱”思想的演进过程,81,大爱为“公”?,史记: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

35、”对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刁如何?”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易牙入,与竖刁因内宠杀群吏,而立公子无诡为君。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82,(三)墨子的主张,1、兼爱 2、非攻 3、墨家的科学发展观,83,1、兼爱,“兼爱”就是“兼相爱”,即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

36、” 所以他认为,兼爱有利,不兼爱则有害。,84,东郭先生和中山狼,赵简子在中山打猎,见有只狼在道上。赵简子弯弓搭箭,一箭中的。狼号叫着逃跑。当时墨家学者东郭先生来到中山国谋官,赶着跛脚驴,袋子装着图书,清早赶路迷了道。狼逃到跟前,哀求他说:“先生仁慈!现在我被人追杀,何不让我待在袋子里得以活命?先生的恩德我必当厚报!”先生说:“私藏你冒犯世袭公卿、忤逆权贵,祸将不测,那敢指望什么报答啊?然而墨家的宗旨,兼爱为本,我一定要救你活命的!即使有祸,本来也不打算回避。”,85,先生说罢便空出袋子将狼装入其中,栓紧袋口,扛上驴背,退避到路旁,等候赵简子的人过去。估计简子去远了,先生放出狼。狼咆哮着对先生

37、说:“刚才被人追赶,我受了伤又累又饿,没有食物也终将一死。与其饿死在路上,被其它野兽吃掉,不如死在人手里,成为贵人家的盘中餐。先生既然是墨家学士,四处奔波,不就是想为天下作一点贡献吗,又何必吝惜一副身躯让我吃而保全我的小命呢? ”说完就张牙舞爪向东郭先生扑来。,86,2、非攻,“非攻”就是“反对攻战”,反对侵略和进攻别的国家。 为什么“非攻”? 因为墨子认为,兼爱有利,而战争是对人民不利的。 “非攻”与“兼爱”是一体两面。,87,墨守,墨子不仅是一个思想家,而且他还是一个实践者。(他清楚,在春秋战国的时代,仅仅口头上反对战争是只是消极的一厢情愿。要实现“非攻”的主张,必须在现实中有积极的行动。

38、) 所以,墨家虽然反对进攻战争,但却精研防守战略;并且经常出面阻止战争、帮人守城。(由于墨者特别精于守城术,故称“墨守”。)例如:墨子与鲁班的故事,88,3、墨家的科学发展观,(1)三表法(“科学”思维方法) (2)光学 (3)军事技术(如:墨子备梯)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89,(2)光学,墨经中关于“小孔成像”的记载: “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这里的“到”古文通“倒”,即倒立的意思。“午”指两束光线正中交叉的意思。“端”在古汉语中

39、有“终极”,“微点”的意思。“在午有端”指光线的交叉点,即针孔。物体的投影之所以会出现倒像,是因为光线为直线传播,在针孔的地方,不同方向射来的光束互相交叉而形成倒影。“与”指针孔的位置与投影大小的关系而言。“光之人,煦若射”是一句很形象的比喻。“煦”即照射,照射在人身上的光线,就像射箭一样。“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是说照射在人上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下部;而照射在人下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上部。于是,直立的人通过针孔成像,投影便成为倒立的。“库”指暗盒内部而言。“远近有端,与于光”,指出物体反射的光与影像的大小同针孔距离的关系。物距越远,像越小;物距越近,像越大。),90,小孔成像,91,故事,

40、古时候,有人请了一个画匠为他画一张画。三年以后,画匠告诉他:“画成了!”他一看,八尺长的木板上只涂了一层漆,什么画也没有,便大发脾气,认为画匠欺骗了他。画匠说:“请你修一座房子,房子要有一堵高大的墙,再在这堵墙对面的墙上开一扇大窗户。把木板放在窗上,太阳一出来,你在对面的墙上就可以看到一幅图画。”他半信半疑,照画匠的话去办。果然,在屋子的墙壁上出现了亭台楼阁和往来车马的图象,好像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尤其奇怪的是,画上的人和车还在动,不过都是倒着的!,92,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

41、种现象反映了光线直线传播的性质。),93,纸鸢(风筝),94,(四)墨家的历史意义,1、墨家是第一个儒家的反对派。 2、墨家的科学精神和务实作风是中华文明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3、墨家思想在秦汉以后的衰微非常值得我们反省和深思。,95,“不近人情”的墨家思想,庄子天下:墨子之学“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墨子的言行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大爱”,只是“大爱无情”、“大公无私”,当时的民众难以理解罢了。,96,二、道家:老庄之道,(一)道家的起源和背景 (二)老子 (三)庄子,97,(

42、一)道家的起源和背景,在东周封建制崩溃的大背景下,一批仁人志士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学说变革社会;而另外一些清高之士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选择归隐和明哲保身。 一般认为,道家学派正是这些隐士的代表。 另外,易经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道家学说。,98,儒士与隐士的分歧,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

43、之矣。” (论语微子),99,易经摘录,“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卷一),100,太极八卦图,101,易经与易,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它是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广义的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

44、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数、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102,“易”的含义, 简易,即世界虽包罗万象,但“易”用最简化的符号将一切现象都装进其“模式”里,任何事情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 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辩证法”的。因为“变幻才是永恒”。 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根本规律)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据此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交易,即人类是在认识和遵循自然的“变”与“不变”中安身立命。,103,先秦道家思想的产生与传承,根据传说,道家的创始

45、人是“老子”(道教称他为“太上老君”)。其后道家渐渐分为两派: (1)关尹和列御寇的“静虚派”(主张人要顺其自然、虚怀若谷、舍弃欲望、断绝知虑,从而纯真安宁地静度一生。) (2)杨朱、魏牟的“全性派”(认为情欲是人的本性,放弃名利、自由放纵才是人生的幸福和真谛。)孟子:“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104,杨朱哭歧路,相传有一天,杨朱外出到了一个岔路口。他左看右瞧好一会儿,突然嚎啕大哭起来。正好旁边有人经过,便上前问他:“这位先生,为何哭得如此伤心?”杨朱边擦眼泪边说:“我走到这岔路口,却不知道应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呐!”那人听了耻笑道:“您一个堂堂男子汉,竟为如此小事哭

46、泣,成何体统呢?”杨朱鄙夷地看了那人一眼,自言自语:“人生总会有左右为难的岔路口,走错了可不是大哭一场能解决的!”,105,一毛不拔,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禽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曰:“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106,(二)老子,1、 “老子”身份之谜 2、 老子的思想,107,1、 “老子”身份之谜,(1)史记上的老子 (2) 老子其书,108,(1)史记上的老子,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

47、列传关于“老子”身份的记载就有多个版本: (1)“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2)“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3)秦献公时的周太史儋。(“老子,隐君子也。”) 由于司马迁父子在思想上都倾向于道家,影响了史记相关说法的可信度。,109,谜一样的“老子”,传说中的老子,在各种文献、史籍乃至民间神话中留下了许多故事和谜团。例如: (1)孔子拜过老子为师吗? (2)老子活了多大岁数? (3)老子真是老子(道德经)的作者吗?,110,老子与孔子,史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48、。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111,(2)老子其书,1)老子书中很可能记录了某些老子的原话,但这不代表老子是该书的作者。 2)老子成书应当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由不同的道家学者共同创作而成。(现代的考古发现已证实了这一点。) 3)在论语和墨子中都没有找到关于老子思想的任何痕迹;相反,在老子中使用了大量儒、墨的术语,可见该书应在战国中期才出现或流传。,112,关于老子成书的故事,据说,老子修炼道德之学有成,也觉得在周王室待太久了,而且看到周朝已经衰落,就离开了洛阳。当他到了函谷关要出关西行时,关令尹喜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大笔一挥写下了道德经五千余言,然后出关,不知所终。,113,2、老子的思想,(1)道与德 (2)智者的政治与生活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