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几种假设.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1174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8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几种假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第一讲几种假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一讲几种假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第一讲几种假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第一讲几种假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几种假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几种假设.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几种假设,如果人人是无赖,对管理有什么影响? 如果人人是天使,对管理又有什么影响?,几种假设,一、人性假设:性善与性恶 二、认知假设:无知与全知 三、心理假设:理性与情感 四、社会假设:个体与群体 五、道德假设:利己与利他 六、文化假设: 耻与罪 七、方法假设:个别与一般,关于假设的两种观点,第一、理论预设只是一种使问题得到简化的抽象,它们既不必被直接地观察到,也不必与可观察到的现象直接相符一致,重要能在假设与现象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联系,假设及由其推出的结论,就算使有效的。 第二、假设不仅是假设,应该是可以被观察到的。,一、人性假设:性善与性恶,中国思想史的三种假设 1、荀子与法家:人

2、性恶 2、孟子与儒家:人性善 3、告子:人性不善不恶,人性的假设:性善与性恶,西方的人性假设, 犹太基督教:原罪说 人性的两面性:上帝的创造,使人具有了“灵性”,因而有其不可侵犯的尊严;然而,人因偷吃禁果而背离上帝,具有一种堕落趋势和罪恶潜能。 人的居间性,可以向上,得到拯救,尽管达不到神的完美无缺;但也可能向下,堕落无止境。,对后世政治理论的影响,犹太基督教的人性观,一方面肯定人的“灵性”和理性,进而肯定人的尊严,肯定人的共同价值,达到恪守共同法则,共营政治社会生活。这是近代“自然法”的一个重要源头。 另一方面,人的有限性,人不可能达到的完美性,表明人不是神,不可能成为神,即完人,完美人格的

3、人。因此,人性是不可靠的,权力在人的手中,极易滥用,非常危险。 怎么办?,近代:人性恶,马基雅维利: 霍布斯: “人对人的全面战争” 孟德维尔: 转换:人性恶 人性自私、利己 经济理论:亚当斯密等现代经济学 政治理论:霍布斯、洛克、卢梭、以及哈耶克,不同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设计,性善:如果人性善,且学而优则仕,则人可以自律,弱化管理。 性善论者,崇尚德治。 (舜的故事) 性恶:如果人性恶,为了防止恶的蔓延损及他人,管理,甚至是严厉的管制是必要的。 性恶论者,坚持法治。 (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二、认知假设:无知与全知,中国的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认识你们

4、自己,从而承认你之所知微乎其微。” 现代:哈耶克、西蒙:有限理性 罗尔斯:“无知之幕”,人类知识状态的两种估计,一派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是无知的,只有少数天才才能做到全知,并能掌握终极真理; 即使现在无知,但其中的少数人凭借着理性和直觉最终可以克服这种无知。,人类知识状态,另一派则认为,所有人的知识都是有局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通晓一切,或是把握终极真理; 人类的相对无知性是无法弥补和不可克服的。,建构理性主义知识观,1)所有的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且其总和是固定的; 2)所有的知识尽管是分散的,但却是可以集中的,并且被少数(政治)天才所掌握; 3)知识可以通过人为的手段被合理地配置到社会

5、的各个角落。 这种知识观极其颂扬人的理性能力,对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抱有绝对的信心。肇始于笛卡尔的法兰西启蒙哲学家们是这一知识观的集中代表。,批判理性主义知识观,1)所有的知识和信息并不构成一个整体,事实和信息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知识也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总和; 2)知识可以交流,可以扩展,但却不可能完全集中于个别人或个别机构手中,更不可能被个别人所完全掌握; 3)知识是社会中最稀缺的资源,只能通过市场才能得到相对最有效的分配,才能使创造知识的人得到最为合理的报酬,否则,势必会造就知识闲置和人才浪费,从而侵蚀到创造知识的积极性。,知识的增长与无知的范围,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说明,公认的无知范围的扩大与这

6、种发展同步进行。 尽管多数人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无知的范围在逐步缩小。科学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总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陌生无知的领域。 当人们不知道自己无知时,总是倾向于断定自己是有知的。我们不知道自己在某种领域无知,甚至不知道有该领域的存在(如量子力学、生物工程)。,无知究竟是什么?,无知,就是缺乏知识的状态。 使事情变得复杂的是:人们在事实上处于无知状态时,主观上却认为自己有知。 先知、巫师就特别擅长“知道”他们所根本不知道的东西。有时,出于(尤其是政治)利害的考虑,权贵绝不愿也不敢承认自己无知,如安徒生童话中的穿著新衣的皇帝。,“全知”假设与政府管理,“全知全能”的建构理性主义假设给

7、政府的运作造成了极大的方便与困难。 若是根据这一主张把社会中的资源统归给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通常是政府)来分配,并做出经济决策,就会出现知识短缺和传递上的问题。 政府必须为稀缺的知识找到一个效率最高的用途。政府要想成功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拥有大量的知识,而且必须拥有它在事实上不可能拥有的全部知识。 政府把资源分配到不同的用途之前,还务必首先要明确这些用途是什么。面对这些不可克服的无知,政府在决策时的主观主义就在所难免了。,计划经济:全知的假设与市场,中央计划(设计秩序)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困难。 这类设计和计划的难处不仅仅在于它做不到周密的计算,还在于它远不是已知的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市场经济

8、:有限理性的假设,市场除了其经济职能外,还最佳利用了人类最稀缺的资源:知识。 市场是一种知识论的工具,是发现和制造分散在社会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无知”假设与政府运作,如果人,包括政府官员和高官,总是处于相对“无知”的状态,那么,就要防止由于他们的“无知”而导致的决策失误。民主决策的积极意义。 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信息永久性的相对匮乏,决策必须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 市场的信息,由多人掌握的信息,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用,达到资源配置最优。 掌握和解读市场信号,是政府官员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志。,知识观与道德性,“全知”的知识观还蕴涵着极大的不道德性。 当一个人具备能力、并掌握了知识和决定

9、生活目标后,若仍被强制弃其知识和目的而屈从政府的安排,即便由政府来替他的行为负责,他也会失去道德感、成为不道德的人,因为他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把自己的知识和无知转嫁给政府,要政府替他负责,这无疑是在瓦解个人的道德责任感。 若是他被强制按照政府的意图行事,却又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政府就处于一种不道德的境地。,无知与错误,无知意味着人会犯错误。这是人类最不愿意正视的事实。尤其是自认为天才的人。 个人会犯错误,集体也会犯错误。国家赔偿法 从错误、失误中学习、提高。,简要评价,把无知理解为一无所知是一种误解,因为这样会贬低人类; 同样,一厢情愿地把人的理性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升到实际达不到的水平,那

10、就把人悬在了空中,这两种看法都会使人得不到公平的对待。 所以,强调人类的智慧在于对人类的能力应保持审慎而非盲目乐观的态度。这一见解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注意。,三、心理假设:理性与情感,中国:天、地、人、情、理、法 或者:仁、义、礼、情、理、法 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人类的基本属性。与人性概念相联。“情”是人的自然感情,如爱和同情。情是人性的表露。情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性。“情”于“仁”相关。 狭义:意指个人的情感。,“理”,“理”,即理性,也是人的基本属性。“上天”造了人,也赋予了万物以规律。既然人性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性中也就有了理性。 “情”或“人情”以及“理”或“理性”,都是人的

11、基本属性,是天造之法或自然法,超越于人造法之上。人造法从天造法中获得正义的原则。 “情理之中”,“合情合理”,“情”、“理”与“法”,中国的传统,解决纠纷的秩序:诉诸情,尔后理,最后是法。 人的自然情感和理性是作出公平而正义的判决的更高标准。 “民愤极大”,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情为民所系”, 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周礼小司寇,西方:理性主义传统,西方:知、情、意、真、善、美 古希腊:求知的传统,宇宙论倾向,智辩的能力。逻各斯(Logos) 中世纪:逻辑方法 近代:整体的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欧陆的唯理主义。,理性:自然法,人的理性功能,

12、可以具有普遍有效的法和秩序,形成共同观念。这是欧洲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基本思想。 理性秩序,不仅是一个吸引人的崇高理念,而是统治一个国家的必要预设。,行为的预设:最大化?,行为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把人的行为作为一个对象加以研究。 行为的发生者是谁?个人。 微观经济学的演变: 经济学研究的最小行为单位:企业家庭个人。 概念的变化:利润最大化效用最大化。,个人行为的双重性,一方面,具有确定性、坚持标准,通过计算和注意细节,努力追求极大化的倾向; 另一方面,又具有不关心标准,不注意计算和细节,不努力追求极大化的倾向。 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只是极端和个别的情况。 通常的情况:理性与非理性兼而有之。

13、极大化和非极大化并存。个人只把部分精力用于计算,更多地决策采取依赖于习俗、惯例、道德规范、标准程序和模仿的形式。,心理假设与管理方式,如果情感优先,管理重在处理“关系”,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把关系搞好; 如果理性优先,管理重在制度设计,一旦制度完成,照章办事,法不容情。,四、社会假设:个体与群体,中国:个体与集体,何者优先? 中国:血缘关系的差序(等级)结构;“修齐治平”与个体消失 “虚假的集体“与”真实的集体”,小共同体的传统,儒家谈到集体之时,往往是指家庭、宗族、氏族等小共同体。 古代中国重视小共同体的自治权、权利,尤其是小共同体应该有独立于所谓君国的自治权。,小共同体的三种观念,在中国的

14、“传统”中,小共同体本位为特征的族群“封建”(不是我们后来意识形态宣传的那种“地主佃农”构成的“封建主义”)体制,突出三种观念:“孝高于忠”的观念, “家高于国”的观念, “父重于君”的观念。,小共同体:亲情治理,儒家取向于小共同体本位,它本身就不赞成“个人主义”或“君国主义”。 只要共同体足够的小,在亲近的熟人圈里,在家庭里,亲情足以解决许多社会问题。 在“亲情”为优势的处境中,人之初,当然“性本善”。“虎毒不食子”。,整体主义传统(totalitarianism),战国到秦汉,不断地“思想改造”。法家发明“三纲”,明确否定权责对应,强调绝对君权。 道家(黄老)出面否定“革命”之说,不许再讲

15、“革命”道理。 董仲舒接受“三纲”而放弃“革命”,开始了“儒表法里”。,以追求个性解放始 到极端压抑个性终,五四前后的历史显示出,个人主义,个性的张扬,都和救亡扣得很紧。 而且很多人都在这两者中走得很极端,包括五四中最激进的那批文化人,其中有相当一批成为了马列主义者,成为共产党员,他们最初都是从要求个性自由、摆脱包办婚姻、脱离传统家庭、家族与家长的桎梏,都是从这个层面表现出叛逆的。,以追求个性解放始 到极端压抑个性终,对自由、对个性的启蒙很大程度上把个人从自己身边熟人(家庭、家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然后把他交给一个无所不能的国家。启蒙运动对个人主义的弘扬,变成了“以国家主义来反对宗族主义”,“

16、以大共同体本位反对小共同体本位”,结果把个人从宗族中“解放”出来却落到了不受制约的国家权力的一元化控制之下。 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整体利益和代表这个利益的、不容置疑的“整体”权力。这个权力高于一切,压倒一切。那么这个权力在中国就不仅否定了个人权利的存在,也否定了小团体利益、小共同体权利的存在。个人终于成为“螺丝钉”和“一块砖”。,西方:个人主义传统,希腊原子主义 中世纪唯名论 近代个人主义(美国文化),希腊原子主义传统,德莫克利特:世界起源于“原子”。 伊壁鸠鲁:“原子”的下降与偏离。 卢克来修:“原子论”。,中世纪唯名论,个别(特殊)先于一般。 唯名论承认个体不承认关系;承认因素不承认总体。,群

17、体优先的管理设计,如果集体优先,那么服从是大多数人必要的选择。尤其是当领导者以集体的名义做决定时。 传统的等级主义治理模式,特别是中国的管理体制,“家”“国”集体的重要性要求个体服从,统治的基点是管制和约束。 管理,就是管住你。 “大河无水小河干”。,个体重要与管理模式,如果个体是重要的,那么,管理就要尊重个体,服务个体,让个体的潜能获得发展的条件和空间。 管理的基点,是激励。 “小河无水大河干”。,一个小故事,独奏与交响乐的文化对比。,五、道德假设:利己与利他,与性善和性恶的人性假设相关联,道德上有两种基本分析: 利他主义:道德理想? 利己主义:道德现实?,犹太塔木德,人类持续和永久的、亘古

18、不变的问题: “若吾不为己,谁为吾? 若吾不为他,吾何为? 若现时不为,何时为?” (席勒尔)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阿罗引用,六、文化假设:耻与罪,中国文化的特质:耻感。 看表现:“面子”的重要性;他人评价的重要性;获得他人正面评价的重要性。 良心、反省、君子。 “德”,从“人”,从“目”,从“心”。 “情”感的重要性。,西方文化的特质:罪感,原罪 赎罪、反思、圣人。 拯救:自救与他救。 个人的有限性,自救的缺陷;完善者的普遍性与拯救的可能性。 救世主的替换:多神走向一神;理性代替神性;,文化假设与管理方法,如果“耻感文化”的假设成立,,七、方法假设:一元与多元,一元论的方法,试图找到一

19、种独一无二的“绝对”。或者是“上帝的语言”、或者是“权威的指示”、或者是“集体的决定”、或者是。 总而言之,某种能够决定其他一切事物,给予一种统一思想,安排各部分有内在联系、不是互相独立的有机统一体的社会,产生一种固有的一致性的绝对。,一元论,这样的绝对在一定程度上、在给予人们心灵的平和方面是有效的。(威廉詹姆斯:多元世界) 这种绝对,试图界定当前的是非,试图解释过去、描绘未来。这种绝对力求为各种决策提供确定无疑的标准,为过去和未来的实践提供一幅清晰的图像。,多元论,多元论的方法,认为在或多或少的永久矛盾中有若干种力量在起作用,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动”的,处于非决定论的状态。认为“个人”自由意志更多,“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机能障碍更多。整体的“各个部分”可能与外部相关,而不仅与内部相关。,个别与一般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证实与证伪 自下而上,还是从上而下,推荐书目,圣经旧约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金勇义,中国与西方的法律观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思考题,有必要对人性做各种假设吗? 假设对于理解公共伦理学有什么意义? 不同假设对于公共管理有意义吗? 如果人人是无赖,对管理设计有什么影响?如果人人是天使,对管理设计又有什么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