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21592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PT 页数:6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人类的社会生活,大致可分为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三个领域。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一定的秩序是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叶萌萌,有人站在栏杆边上往大海里方便,一些家长竟抱着小孩爬到了护栏上。,车辆相撞,从慈溪往海盐的大桥上,发生十车连环相撞事故,不时有人下车在桥上拍照看风景,杭州湾大桥通车,缺乏公共意识 是因为缺乏公共生活,从当下现实来看,中国人缺乏公共生活的实践和锻炼。他们不习惯于公共生活,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公共生活中的身份感。长期以来,社会上的公共产品严重不足,连医疗、教育这类“必须”的公共产品都显不足,遑论美术馆、博物馆这类“奢侈

2、”的公共产品了。我们通常以西方人在公共场所中的文明礼仪为标尺,对比中国人的表现,可是我们却经常忘记提到,在伦敦、纽约这类大城市,博物馆、美术馆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即使在小城市,文博馆也非常普遍。西方有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文化和审美承担着亚宗教的职责,所以美术馆、文博馆也应如教堂一样,让公众能够方便地接近。 另外,从历史延承看,中国人缺乏健康的“公”“私”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太多的东西都是“公家的”,只有很少的东西是“自己的”。其结果便是,人们都在想办法把“公家的”变成“自己的”。在过去的时代,“公共财产”是“无主财产”的代名词,人们的普遍心理是,公家的东西不拿白不拿,不用白不用,没必要爱

3、惜,更没必要尊重。另一种情形则是,“公家的”东西在事实上就是“领导的”,这种情况所带来的情况其实只有更糟,让人们对公共财产有一种近乎敌意的情绪,不破坏白不破坏。这种社会心理的延续到今天,便体现为人们在公共生活中没有主角的感觉,在公共财产面前没有主人的意识。 放大一点说,中国人缺乏公共意识,是因为中国的社会还没有公众意识,或者中国的政府还没有一个社会意识。很多时候,公共二字等同于政府,政府二字等同于长官。经过几十年的生活经验,这种普遍的无意识渗透在所谓国民性的内部。本来,改造自身发展自身,每个人身上都有可以动员的主动性。但是客观环境的禁锢,不是依靠几句批判或几句提倡就能突破的。中国人缺乏公共意识

4、,这一巨大现实所带来的诸多可怕后果中,最不要紧的就是穿拖鞋去博物馆参观。,“公”的五种解读:,第一、(甲骨文)金文中的“公”主要有祖先、国君等义。 第二、公”则有了一般性的政务和公务事务的意思。如左传中的“公事有公利”,两个公都是指国家和政府。如现在我们称政府的工作人员为公务员,政府、官府称为公家,打官司成为“对簿公堂”。一般人们认为公是与公共事务和政府划上等号的。 第三、传统中国思想中,公代表公共利益或者人民的福旨。这个观念与传统知识分子的记事思想关系很深。如孔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这里,一张面值社会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求统治者照顾所有人的利益。 第四、慈善布施的观念。 第五

5、、和睦相邻的观念。,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含义 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包括和承载着个人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具有私密性、封闭性和独立性等特点。公共生活则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公共生活发展的历程,原始社会:个人与群体为一体,人与人关系简单。 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分散经营,联系受到限制。 工业社会:交往普遍并且频繁,生活领域扩大。 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地球村形成。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