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45714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7.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景观格局指数讲解,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景观指数用来干什么?,景观指数的提出,是用来进行景观定量分析的。在整体上,用于定量分析的景观指数通常有如下几种: 1、景观多样性指数 2、景观优势度指数 3、景观均匀度指数 4、景观破碎化指数 5、景观聚集度指数 通过对上述指数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对改善现状不利的环境要素,并在规划中提出控制与发展原则。同时,对起支配地位和要重点保护的土地类型应用类型水平指数进行分析,如圆明园环评中的水体与绿地。,圆明园 环境评价中的景观格局分析,常用那些景观指数?,景观指数中,面积/密度/边界指数和形状指数是最基本的,其中面积的变化又是最重要的。 没有量,哪有质?土地利

2、用类型都改变了,不再起支配地位了,你形状变得再好、连通度再高、对比度再合适又有什么意义呢?比如城市里的片林。 所以,许多学者先研究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再研究空间变化和质量变化。面积变化首先反映在不同类型的总量变化上,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是怎么演化的(东北例子)。 一般的景观生态学应用,如环评、规划,往往只分析面积/密度/边界指数和形状指数,连通度、对比度、邻接度指数等很少涉及。,地图来源,(1)1930年代东北地区地形图,(2) 198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图,土地利用分类,选取尽可能反映景观全局或各类型的变化,且相关性较小的典型变量;共选取19个指标: (1)斑块类型水

3、平指数有:斑块类型面积,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平均面积,斑块数,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周长面积比,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周长面积比分维数,聚集度指数,景观导度指数。 (2)景观水平指数除上述各种斑块类型水平指数外,还选用了蔓延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景观指数选取,土地利用变化分析(arcview),中国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类面积表,1930、198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图,中国东北地区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分析,1 面积/密度/边界指数分析,2 形状指数分析,3 蔓延度/聚集度/导度指数分析,4 多样性/均匀

4、度/优势度指数分析,5.边界密度(ED),1 面积/密度/边界指数分析,1.斑块平均面积(MPS),2.最大斑块指数(LPI),3.斑块数(NP),4.斑块密度(PD),NP=N,PD=N/A,景观类型面积指数统计表,景观类型密度/边界指数统计表,面积/密度/边界指数分析,整个东北研究区范围内,1930年代林地和草地在面积上占有支配地位,两者相加占总面积的93.58%,其它几个类型的面积比例不超过6%。而1980年代耕地面积急剧增加,面积比例由0.99%增长到30.2%,基本上由林地和草地转化过来,形成林地、耕地、草地三种类型鼎立的景观格局,三者相加约占总面积的95%。 经过50年的演变,未利

5、用土地略为减少,城市用地略微增加,这可能与地理数据统计尺度有关,1980年代的数据由于比例尺较小,忽略了大量新增的小城镇斑块。,在最大斑块指数方面,1930年代研究区的最大斑块指数为46.73%,属于林地类型,而1980年代的最大斑块指数为25.29%,存在于耕地类型中,而林地的最大斑块指数下降到13.91%,同时草地的最大斑块指数也从31.45%下降到10.69%。这个变化说明了景观类型间的演替,正好与建国后东北移民垦荒政策的效果相吻合。,从平均斑块密度来看,1930年代到1980年代,景观总斑块数由6320个减少到1402个,景观水平的平均斑块密度由0.005个/km2减少到0.0011个

6、/km2,虽然有数据尺度不同的因素,但还是说明了从1930年代到1980年代,东北地区的景观破碎度是下降的趋势高强度、大范围的垦荒和集约化农业生产导致了大片耕地的出现,这些耕地完整而相连,集聚成少数几个大型斑块,从而造成景观破碎度的下降。1980年代耕地景观的平均斑块面积居所有景观类型之首,达到111023km2,同时耕地类型的最大斑块指数达25.29%,恰好验证了上述观点。,从边界密度来看,不管是1930年代还是1980年代,草地和林地都排在前两位,而且比较接近,这说明这两种景观类型的开放性强,是其他景观类型斑块进行物质能量交流时,不可或缺的通道。,4 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指数分析,4.破

7、碎度指数(LFI),1.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2.优势度指数(LDI),3.Shannon均匀度指数(SHEI),景观多样性/均匀度/破碎度指数统计表,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破碎化指数分析,1980年代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高于1930年代的,多样性指数由0.9291增加到1.2473,同时均匀度指数也从0.5186增加到0.6961。即50年间,东北地区在景观类型分布更加均匀的同时,景观多样性也得到比较大的提升,较好地实现了景观类型的演替更新。,优势度指数由1930年代的0.8627下降至1980年代的0.5445。主要原因是1930年代面积居前列的是林地和草地,而1980

8、年代的为耕地、林地和草地,优势景观类型有所增加,各类型景观比例分配逐渐趋于均衡化。,破碎度指数呈减小趋势,由1930年代的0.0050减小到1980年代的0.0011。这和前文总结的平均斑块密度等指数的趋势一致,都反映了大面积的人为干扰并没有带来景观的破碎化。,注意:景观指数的局限,景观指数可以用来表征景观格局,但是景观指数并不是表征格局的唯一方法,还有空间统计学等途径; 景观指数不是万能的,景观生态学有很多内容用景观指数是表征不出来的; 景观指数与景观格局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是多对多的关系,我们分析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陷入指数这样变就一定对应什么结论的思维定势; 我们计算指数

9、,主要通过定量的依据来证明定性的结论,不能为计算而计算,玩数字游戏,如果某个指数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那么这个数字就没有任何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观察几个指数,在退化草场,我们会发现生态过程相同,指数趋势不同的情况:草场退化初期,出现多个沙化斑块,沙化土地类型斑块数是上升的;草场继续退化,多个沙化斑块连成一整块,沙化土地类型斑块数是下降的。 这个时候,用单个指数根本无法衡量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只能把斑块数的变化跟总面积、平均斑块面积的变化结合起来一起分析。 所以,我们要关心具体的生态过程,多观察几个指数,结合起来说明问题。,2形状指数分析,周长面积分维数 (PAFRAC),1.周长面积比(PA

10、RA),2.形状指数(Shape):,景观形状指数(LSI),平均斑块形状指数(MSI),3.分维数(FRAC):,平均斑块分维数(MPFD),PARA =P/A,景观类型形状指数统计表,3 蔓延度/聚集度/导度指数分析,3.景观导度指数(COHESION),1.蔓延度(CONTAG),2.聚集度指数(AI),景观蔓延度/分布指数统计表,其他指数,Core Area(核心区指数) 专用于自然保护区设计 Total Core Area总核心区面积,通过输入缓冲区深度文件,求出核心区的面积 例子:电脑显示器的核心显示面积和边框宽度。,Isolation/Proximity(隔离/邻近度),Proximity Index(邻近度指数),需要输入搜索范围,单位是米。 随着搜索半径增加而增加。 搜索半径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同类型斑块更加紧凑、更加邻近而增加。,对比度/相似度指数,Contrast Index和Similarity Index一样都需要输入权重文件。,相似度/对比度/廊道/踏脚石设计,森林,森林,草地,居民地,森林,森林,森林,Beijing!,实验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