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部分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70068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7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部分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十二部分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十二部分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十二部分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十二部分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部分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部分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教学重点、难点: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时代背景;2、“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意义;3、“一国两制”构想与台湾问题的现实。 教学时间:4学时,教学内容,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四、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问题讨论: 中国为什么要统一?,中国为什么要统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 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 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 爱国主义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中华民族解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扫清障碍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重要起点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 崭新局面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 不可动

3、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 毛泽东:完成祖国统一,这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任务。 邓小平:如果到1997年后中国还不能收回香港,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 江泽民:中华儿女不可动摇的共同愿望和决心。 胡锦涛: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 和平解放台湾,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问题讨论: 你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吗?,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

4、时评 1949年12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 朝鲜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1954年7月,中国政府再提解放台湾,不承认美国的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12月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海战役,解放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缓和、国内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美蒋在合作中出现矛盾。调整政策。 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谈判;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倡议 1958年,为打击美“划峡而治”图谋,我军炮击金门,与蒋形成“共同语言” 60年代,“一纲四目”,第三节 “和平统

5、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确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81年,叶九条 1982年,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 1982年宪法第31条:设立特别行政区 1983年,邓六条 1985年,“一国两制”确定为基本国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一个中国(一个国家) 核心 两制并存 高度自治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密切两岸关系 坚决反对任何“台独”的言行 坚持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香

7、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中国与英国、葡萄牙之间的外交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 港澳的收回主权与台湾的回归具有一致性,都属于祖国的统一范畴。 港澳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的、可行的。 港澳的顺利回归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示范了促进作用;但如果台湾问题解决不好,反过来可能会影响到港澳的繁荣、发展。,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新形势(背景) 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纵容台独,逐步背弃一个中国原则 1992年,两会形成“九二共识” 1999年7月,李登辉

8、抛出“两国论” 2000年5月,民进党上台,否认“九二共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构想的丰富和发展,1995年1月30日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重要论断和主张。体现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一贯性、连续性和在新形势下的重大发展,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思想。,主要内容,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和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 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 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

9、,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 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拖延下去。 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2005年4、5月间,邀请连战、宋楚瑜率团访问大陆,达到多项共识。 2006年4月,胡锦涛: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主要内容,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提

10、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 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反国家分裂法 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法律,而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法律; 不是一部战争的法律,而是和平统一国家的法律; 不是一部改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现状的法律,而是有利于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法律。,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对台问题上,党和政府政策的灵活性越来越强,力度也越来越大。 “硬的更硬,软的更软” 核心:一个中国,复习思考题,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台湾问题的实质及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如何正确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结 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