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6月国开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3。%)、形考(50%)及学习行为表现(20%)试题及答案一、大作业(终考任务二)2024春期试卷A: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实践的理解。答案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T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蛉两部分。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睑.但是人不能事事都苑直接经验J吾生也有涯,而知
2、也无涯事实上多数知识都来自于间接经验.因此,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努力学习,潸心实践一勤天下无难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正是古代水利工程、建筑、航海、战争等的需要,催生了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此外,人们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也是实践提供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
3、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只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弓I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不是猎奇,也不是某种“雅兴,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自然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目的是推动技术的更大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目的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创造更高质量的精神财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自封的.判定认识或理
4、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J毛泽东的这一论断表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直理性.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睑。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所谓实践第一,理由就在这里.答案二:实践是认识的基胆,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与认识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0过河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小马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就必须要亲自试试,这就是实践.人们可以通过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李时珍吞服曼陀罗直至精神恍
5、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麦哲伦船队在环球航行中发现地球是圆的.这些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然而,每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事情都靠直接经验获得.所以,人们大多数的知识还是要通过学习接获得.“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但这些间接性的认识,也同样来源于实践,因为它们都是前人实践的结果。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就是说,实践的需要能够大大推动认识的发展.抗日战争的需要催生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
6、生.实践的发展为人类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而这极大地推动了认识的不断发展。如今,我们可以利用太空望远镜遥望宇宙星辰,用显微镜观察微小世界的奥秘,这些场景在遥远的过去是无法想象的,而人类实践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使这一切成为可能.可以说,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世界和未来的认知。实践的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也就越高,也就能够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2016年2月11日,UGO科学合作组织和Virgo合作团队宣布:他们首次探测到了来自双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号.百年探寻,就为1秒相遇,引力波天文学
7、的时代正在到来.引力波可以帮助人类洞悉宇宙的起源。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引力波,人们将有机会为大爆炸等一系列基本物理假设找到证据,至阴阳4,人类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看到塑造宇宙的力量.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获得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其最终目的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24春期试卷B: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矛盾的认识。答案一: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
8、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檄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若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例如,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等各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就是由各自的特殊矛盾规定的.一个系统的矛盾的展开和逐步解决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过程和阶段有长有短,但都有其特殊矛盾.而且在矛盾群
9、中又存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
10、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便得它,就不能直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认识一般到认识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11、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激烈而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嫩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12、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宜兴的必由之路.答案二:老子在道德经二童中讲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意思是说,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等,虽然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在哲学上,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被称为矛盾,简要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这种关系是由对立者的两个方面构成的,同时,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
13、方的存在为前提.哲学上讲的这种辩证矛盾,不同于思维中存在的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自相矛盾,而辩证矛盾则体现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弓I、相互转化的性质.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都是对立的,但它们之间又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攻就没有守,没有苦也无所谓乐.同时,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足球比赛中,队员们奋力拼搏,就有可能转守为攻,转败为胜;学习中,艰辛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苦也就转化为乐.矛盾的斗争性即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相
14、互否定的关系,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图的趋势.机械运动中的吸引与排斥、物理运动中的正电与负电、社会运动中的阶级斗争等都体现为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统-,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其中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和平与战争、新生与死亡、运动与静止我们细心观察世界,就会发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处处有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事物始终都在矛盾中运动.
15、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但现实中的矛盾各不相同.在某一领域、某一事物及其运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既有性质上的共同性即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即个性,从而体现出矛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但不论怎样,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我们研究矛盾和解决矛盾,既要注意矛盾的共性,更要注意矛盾的个性。研究矛盾的个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解决矛盾的前提,不同性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俗语所说的对症下药反映的就是这个道理.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学习唯物辩证法,就要学会运用矛盾学说去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而具体分析
16、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就在于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答案三: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体现的是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对立者的两个方面构成的,同时,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因此,同一性和斗争性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者的对立面相互更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17、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一是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这就是说,任何矛盾的对立双方都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以各自的对立面作为存在的前提,即“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如果没有对方,它自己也将不会存在.二是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存在的互动关系是双方都能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便是如此。当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也从中为自己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当生产关系进步了,生产力也从中释放了自己的活性,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同一性
18、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矛盾的相互贯通表现为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矛盾着的每一方都包含和渗透着对方的因素和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有条件性的。因为任何矛盾的统一体,以及贯穿其中的同一性的存在,都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只有当某种特定条件具备时,矛盾双方才具有同一性,才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当这种特定条件消失时,矛盾双方就失去同一性,就不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
19、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否定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矛盾斗争具有绝对性,即它的无条件性.无条件性是指矛盾斗争既存在于具体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同时又能打破这些制牛的限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条件。矛盾的斗争性体现着事物的变动性,而事物的变动性则是无条件的,即在任何条件下都是要贯彻下去的.矛盾的斗争性既存在于事物的相对稳定状态中,也存在于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中.所以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但是,决不能把斗争性的无条件性误
20、认为矛盾的斗争性不与任何条件相联系。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是指事物运动的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都是由矛盾斗争引起的,事物运动、发展的绝对性根源于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2024春期试卷C: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商品的理解。答: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f.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由商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离开了商品它就不复存在.使用价值构成社会
21、财富的物质内容.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而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1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
22、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价镇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彳导价值,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其统一性表现
23、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国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
24、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二、专题检测(形考)专题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一、判断题1.19世纪30年代,英、法、德、俄同时完成了工业革命。A.对2.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说明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
25、级的矛盾已经历史地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B错3,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古典哲学,莫基于康德,经费希特、谢林,由费尔巴哈集其大成,终结于黑格尔.A对4.从17世纪到19世纪,产生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B.错5.1844年初,马克思在镌法年鉴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使他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B.错6.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描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的必然性.B.错7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6年,成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B错8 .恩格斯
26、为共产主义同盟写了两份草案,其中,第二份草案是共产主义信条草案.A.对9 .共产党宣言指出,人类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暂时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这是由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所决定的。B储10 .共产党宣言指出,迄今一切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生产力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A对5单选题I1.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C)。A.主要矛盾B.重要矛盾D.次要矛盾12 .十九世纪上半叶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欧文、圣西门和(八).B.费尔巴哈C费希特D.李嘉图13 .下列哪本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的
27、C).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4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D.哲学的贫困14.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要求,大会决定将同盟更名为(八).B.社会主义者同盟C.工人阶级同盟D.工农联合同盟15.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由无产阶级中最坚决、最先进的分子组成,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B).A.实现共产主义C.实现社会主义D.为人民群众服务专题二世界的物质Ii及发展规律一、判断题1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联系.A.对2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与空间.B错3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28、主要表现之一是意识具有创造性.B.错4 .根据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家可以分为机械辩证主义和形而上学.A对5 .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错6 .在哲学上,事物之间或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是联系。B.错7 .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 .错8,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哲学范瞄是原因与结果.A.对9 .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B错10在哲学范昭中,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是原因与结果。B.借I1.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妥善处理的哲学范畴是现实与可能.A对12 .矛盾的同一性是
29、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B.错13 .俗语中的“对症下药反映的哲学道理是矛盾的同一性。A.对14 .使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是质.B.错15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A对16 .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维持事物自身存在的方面或因素.B.错17 .唯物辩证法把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叫做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矛盾。A.对单选题18 .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等五种要素构成的观点属于(B).A.机械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19 .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
30、的主观映象,(B)是人类自身追求某种目的时所表现出来的信心、克制、毅力等主观状态.A知识C.情绪D情感20 .一切从实际出发“蕴含的哲学道理是(C).A.事物是永恒发展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 .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B).A普遍的联系C.表面的、偶然的、不稳定的联系D.特殊的联系2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D).A主要联系B.次要联系C.外在联系23 .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八).B.必然与偶然C.内容与形式D.原因与结果24.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八)。B.矛
31、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C.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的原理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25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C)。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世界是物质的D.否定之否定规律26 .经过否定阶段和否定之否定阶段,事物的发展趋势呈现为(八)。B.直线式上升C.直线式前进D.直线式前进或上升专题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判断题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舌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B.错2 .动物的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A对
32、3 .实践是认识的基型、是认识的来源,但是,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并没有起决定性作用.A.对4 .实践的发展为人类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而这极大地推动了认识的不断发展。B.错5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A对6 .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B.错7 .真理具有客观性,但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就意味着真理不具有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A.对8 .真理和诿误是认识中的一对矛盾体,真理不可能转化为谬误.A对9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是正确的.A.对10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致力于推动社会的
33、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是先进、积极和正确的价值观.B.错11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B.错12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蛉真理和发展真理。B.错二、单选题13 .在实践活动的形式中,(C)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A.政治实践B.文化实践D科技实践14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可以表现在(D).A.理论能够指导实践B.理论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C.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15 .水是流动的、音乐是动听的、天空是蓝色的这
34、些认识都是通过感官得到的。所以,这种认识是(八).B.对事物本质的认识C.理性认识D雌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IG(C)才是检睑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必须坚持的态度.A.圣人的权威B.主观验证主观D.少数服从多数17随着实践和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客体价值的判断也会发生改变,这说明价值具有(B)。A.多维性C.主体性D.客观性18.毛泽东在(C)中,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并对实事求是做出了解释.A.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B.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专题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判断题1.在封建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利氐下,劳动工具十分简陋,主要是石锄、石铲、石镰等石
35、制器具。A对2.共产主义包含两个阶段,其中,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B.借3 .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是按着五种社会形态由低到高依次更替.A.对4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B.错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组相互作用的力,二者相互决定.A对6 .在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并不存在阶级,阶级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这说明阶级是一个经A.对7 .阶级斗争的核心是争夺物质利益,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8 .错8.唯心史观不仅认为认为少数杰出人物创造了历史,还更加肯定了群众也是创造历史的主体。A.对圈9.人民群众是指所有为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36、是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包含不同的对象。B.借10.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错I1.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剧中入,社会的发展变化离不开个人的活动.所以,全部人的活动加个总和就是社会历史.A对?单项选择题。12.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原本仅够生存的资料有了剩余,婀!余产品催生了私有制.从而,(D)诞生了,这是人类社会的第f阶级社会.A.资本主义社会B.封建社会C原始社会13.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Q等思想观点.B.政权机构C政党D法庭14.依据(八),社会历史
37、可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生产力的发展速度D.社会意识形态15(八)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实质是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B.社会改革C.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D通过罢工,缩短劳动时间16 .张衡,发明了地球仪和地动仪;祖)中之,首次把圆周率准确推算到小数点后六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这说明人民群众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尤其是(C)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A.农民B.劳动工人D剥削阶级17 .与群众史观不同,唯心史观坚持认为)。A.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B.劳动是最基本的存在方式C.劳动创造了人,
38、让人类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专题五奥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一、判断题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B.错2 .使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不咻力的耗费.A.对3 .凡是商品都有价值,商品价值量是根据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B.错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个别劳动时间.A.对5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无论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有独立的自主权,这说明生产者生产商品的劳动就有社会劳动的性质.A.对6,生产资料归不同的所有者占有决定了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实现。B.错7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
39、乎它是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8 .错8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商品生产者彼此独立经营,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者对他的私人劳动能否得到社会承认,是没有把握的.B.错9 .用基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和掠夺货而财富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主要途径。B.错10.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悬使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B.错I1.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各种形式体力的总和.A对1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这就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B.错13 .超额剩余
40、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获取利润最基本的方法.A.对14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被称为相对剩余价值。B.错15 .某资本家投资100O万元,获得50万元的利润后,将所有利润用于各种消费,从而把再生产出来的1000万元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再生产,这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A.对16 .资本家把所赚取的利润的一部分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现了犷大再生产,从而能够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就是资本积累.B.错17 .生产社会侈口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
41、义的基本矛盾.B错18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周期性。B.错19.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专政,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具有虚伪性.B.错20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资本主义民主的局限性将最终被克服.A对21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B.错22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产阶级阶级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社会所宣称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都具有真实性和全民性。二、单项选择题。23 .苹果、葡萄可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对人们是有用的,这种有用性指的
42、是商品的(B).A.交换价值C.价值D.经济价值24 .在商品经济中,由于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会围绕(C)上下波动.A交换价值B.个别劳动时间D.使用价值25 .在商品生产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者(八)和抽象劳动的矛盾。B.个别劳动C社会劳动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26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是(C).A.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B.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矛盾27启15世纪末开始到17世纪初,下列哪个国家没有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D)。A.葡萄牙B.西班牙C荷兰28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实现了价值增殖,它能哆创造出比劳动力本身
43、价值更大的价值,而这个增殖的价值就被称为(B)。A.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超额价值29 .对于资本家而言,他会把剩余价值的产生看成是(C)的产物。在这种情况下,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资本家这样就掩盖了剌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对工人的剥削.A.不变资本B.生产资料D.可变资本30 .在生产某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因个别生产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了成本,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个利润被成为(八).B.一股剩余价值C.绝对剩余价值D相对剩余价值31 .下列哪项不属于资本积累带来的结果(D).A.社会两极分化B.工人经常性失业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加剧32.在资本主义生产
44、关系下,以下哪项关于生产过剩的说法是正确的(B).A.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过剩是绝对过剩C.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个别资本家生产的有计划性,不会导致生产过剩D.生产过剌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33.关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B.个人主义价值观D.为资产阶级阶级服务专题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一、判断题1.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使得资本占有的社会儡呈度大大提高.B.错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从而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A对3.2008
45、年,由英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发酵,成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经济灾难,暴露出了在物质利益驱使下资本主义贪婪的本质.A对4.2016年,反建制派政治人物特朗普入住白宫;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中,独立候选人马克龙高票当选,终结了法国传统两大政党轮替执政的历史。这一切,都说明欧菊的谢精英政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利威。B.借5.美国福特公司的莱曼汽车,设计在德国,而制动装置生产在韩国,在美国生产燃油泵,在澳大利亚生产发动机,一部车从设计到装配,竞涉及8个国家。这说明莱曼汽车这个“全球产品,是经济全球化的杰作.B.错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嚏着冷战的结束和以信息
46、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由美苏对抗带来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分割被打破,经济全球化开始萌芽.A.对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早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A对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但它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在本质上维护的仍是资本主义制度.B.错9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A.对10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A.对I1.大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排挤或吞并中小企业,资本积聚和集中,从而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形成垄断.B.错12 .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所以垄断可以消灭竞争.A.对单项选择题。13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发生了变化,使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这一变化的是(D).A.职工参与决策B.职工持股C.建立了福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