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节约用水规划.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263069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市节约用水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厦门市节约用水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厦门市节约用水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厦门市节约用水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厦门市节约用水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厦门市节约用水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市节约用水规划.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豆丁紫琪整理发布“十一五”期间,厦门市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并有可能出现超常规的发展。未来需水量可能较快增长,若供水的增长受种种条件限制,不能适度超前而滞后于需水的增长,必然会出现水资源短缺。因此,加强需水管理,采取进一步的节水措施,减缓需水量增长速度,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采取的对策措施。1.1 主要任务根据厦门市的具体情况,围绕建设节水型城市和建设节水型社会, “十一五”期间我市节水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1.1.1 节水管理体系节水管理逐渐向科学化管理轨道转变,实行定额管理和计划用水相结合,行政手段和法制管理相结合,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相结合;根据国内外先进的节水管理经验和厦门市节

2、水实际情况,推进水价改革,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合理优化配置,运用市场经济的价格杠杆推进节水工作,建立科学的节水管理机制。1、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水定额,逐步扩大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制度的实施范围。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以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力度。鼓励用水单位采取节水措施,并对严重浪费的单位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2、节水的统一立法节水的统一立法,是改变目前“多龙治水”、政出多门而又无法可依、管理松弛的无序状态,将节水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的重要步骤。随着节水工作的深入发展,原有技术法规在数量和技术上已日显不足,为此

3、须从我市城市与工业行业实际情况和节水实践经验出发,制定一系列有关节水的技术法规体系,包括标准、规范、规程、方法、指标、规定等,使之与节约用水的有关法律、法令和条例等配套实施,以便节水工作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其中至少应该包括:(1)基础性节水技术法规,如名词术语定义,节水考核指标定义、计算方法,节水指标体系等;(2)节水统计数据与考核指标上报、审批规程及分析评价制度;工业项目用水节水评估和审核制度;(3)企业水量平衡测试技术导则和技术考核验收制度;企业用水合理化分析评价方法及实施办法;(4)循环用水和冷却塔使用管理规定;(5)节水装置、器具使用规定,节水装置、器具质量审查标

4、准、方法及审查办法。3、建立水价综合调控机制,调整水价,改革水费收缴制度逐步提高水价是节约用水的有效措施。进行城市水价改革,理顺供水价格,逐步建立激励节约用水的科学完善的水价机制。制定水价时应体现鼓励节水的原则,采用季节价、累进价、基本水费制等,建立容量水价与计量水价相结合的水价机制,实行计划用水、定额管理。对不同水源和不同类型的用水实行差别水价,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的原则,征收污水处理和水资源保护费。4、加强节水管理体制建设根据各行政职能部门所担负的节水职责,建立便捷高效的运作规程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节水三级管理体系,确保节水的方针、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1.1.2 生活节

5、水1、减少管网漏损率协助城市供水企业加强供水设施的维护管理,降低水厂自身用水量,减少供水漏损量;完成对供水管网的全面普查,建立城市供水GIS动态管网系统,制定供水管网改造计划,保证管网改造资金的到位。2、推广普及节水器具全面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提高生活用水节水效率。强化国家有关节水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力度,参照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标准(CJ164-2002),制定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的强制性标准。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中均不得继续使用非节水型器具。限期更换公共建筑不符合节水标准的节水器具;制定鼓励居民家庭更换使用节水型器具的配套政策,引导居民尽快淘汰现有住宅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

6、生活用水器具。开发研制新的节水型器具,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用水。3、拓宽污水处理回用途径,提高回用率。目前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除少部分用于城市绿化和冲洗马路外,大部分达标排放入海。今后污水的排放量和处理量还将大幅增加。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水量,使污水资源化、变废为宝,关键是要找到用户。一方面提高污水深度处理技术,进一步改善处理后的水质,另一方面,扩大用户,开展市政景观、生活杂用水、工业冷却循环、洗车业、农业灌溉、地下水补给等利用再生水的研究。在城市改建和扩建过程中,同时安排污水回用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和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外的自备水源单位,都应建设中水系统,并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展居住小

7、区中水系统建设的推行实施范围。4、提高城镇公共生活用水效率推广无水洗车或再生水洗车,督促洗车、洗浴业落实节水措施;加大公共建筑的节水力度,加强城镇生活用水中的冷却塔运行管理,提高冷却水循环率,市政环境用水应发展绿化节水技术,提倡耐旱型植物,并采用非充分灌溉方式进行灌溉作业,绿化用水应优先采用再生水。1.1.3 工业节水1、提高重复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水的重复利用次数、实行一水多用、分级使用,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不仅可以在一个企业内部应用,也可在多个企业之间串联使用,还可以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创建生态工业园区,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废弃物、污水的排放量减少到最低限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8、、生态效益都得到提高。2、加强节水型企业建设。重点是那些用水大户,污染大户。加强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拟定行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对企业的用水进行目标管理和考核,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工艺改革,设备更新,逐步淘汰耗水大、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强化企业内部用水管理和建立完善三级计量体系,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改进不合理用水因素。3、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度,减少淡水利用量。宜大力推广海水直流冷却和海水循环冷却等海水利用技术;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应用再生水。1.1.4 农业节水1、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结构以高效节水为原则,以水定作物,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结构以及灌溉规模,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低产出作物的种植面积;针对一

9、些降雨分布不均、蓄水能力较差的区域,指导农民选择耐旱的经济作物,确保农民的收成。2、因地制宜推广运用节水灌溉技术。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结合厦门地区的作物组成与特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水稻“浅、湿”灌溉技术、水稻“灌薄水、常露田”灌溉技术、耕作保墒技术等。根据同安灌溉实验站的实验,水稻采用“少灌多蓄”技术,不需花多少投资,就可收到每亩节水120 m3、增产20kg的效果。这样的先进技术应尽早大面积推广。结合农业结构的调整,扩大经济作物、特色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步推广喷、滴、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3、以节水增产为目标对灌区进行技术改造。我市不少灌溉工程,如策槽引水工程、坂头水库左右干渠、汀溪水库群引

10、水干渠等,都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由于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效率衰减,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因此要结合厦门市自然条件、水资源、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特点,以节水、高效为目标,对灌区实施“ 两改一提高”,即改革灌区管理体制,改造灌溉设施和技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重点放在现有大型灌区渠道防渗,建筑物的维修、更新和田间工程配套等节水技术改造上。4、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推广节水灌溉制度。在加强工程管理的同时,制定各主要农作物的用水定额,根据定额确定灌溉水量进行控制。积极研究和推广节水灌溉制度,把有限的水量集中用于农作物用水的关键期,以节约灌溉水量,使灌溉总体效益最大。5、积极开展再生水应用于农业灌溉的研究、规划

11、、试点。1.2 规划实施的重点项目(工程)1.2.1 建立节水型价格机制,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水价改革是推进节约用水的关键措施。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关键在于加快建立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机制。水价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方向,将水价改革和体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将调整水价与理顺水价结构相结合起来,建立多层次供水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用水需求的调节作用,提高用水效率;二是水价改革与供水设施建设相结合,积极培育和建立水市场,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坚持合理利用水资源与防治水污染相结合,努力实现污水再生利用,为

12、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水环境;四是坚持供水单位的良性发展与节水设施建设相结合,合理补偿供水单位成本费用和投资回报,保障节水工程建设和节水技术推广必需的资金;五是坚持水价形成机制改革与供水单位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强化水价对供水单位成本约束,努力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近期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清理整顿、取消不合理收费的基础上,对水价构成按照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城市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四部分进行梳理归并,规范水价形成机制,促进节水工作。2、改进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实行三级阶梯水价。居民生活用水实行三级阶梯式水价:第一级水量基数和价格,根据确保居民基本

13、生活用水的原则确定;第二级水量基数和价格,根据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原则制定;第三级水量基数和价格,按满足特殊需要的原则确定。适当拉大各级水价差距,在保证居民生活基本用水的基础上,确实抑制生活用水的浪费现象。抄表到户是实施阶梯式水价的前提。要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量系统改造计划和实施方案,切实推进抄表到户工作。3、研究并制定科学的各类用水定额和非居民用水计划。要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实行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收费方式,实行高额累进加价制度。对洗浴、洗车等高耗水的行业实行水价抑制政策,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拉大与居民生活用水的价格差。4、逐步建立农业水费计收办法。将农业供水各环节水价纳入

14、政府价格管理范围,推行到农户的终端水价制度。切实加大农业灌溉设施尤其是末级渠系改造力度,改革农业供水管理体制,创造条件逐步实行计量收费。5、规范水资源费的征收和使用,确实体现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水资源费类似于土地出让金和石油的资源价格,与成本不直接关联,是政府用以调节水资源总量供需的手段。切实管好用好水资源费,当前应着重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确保水资源费能切实征收到位,二是要确保水资源费能得到正确使用。如果水资源费征收不到位,那么即使再有差异性,其作为政策工具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如果水资源费不能得到正确使用,用在其应有的用途上,那么政府的政策意图就难以实现。由于水资源费是水资源稀缺程度的体现,

15、因此水资源费应归入财政专户,主要应用于倡导和促进节约用水上。1.2.2 再生水回用工程污水处理回用是提高水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直接措施。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既能减少水环境污染,又可以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厦门市近期是否需要再生水回用,如何破题成为近期再生水回用工作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近期厦门市可就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如前所述,厦门市实施再生水回用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首先,在水资源总体规划中,应当将再生水作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形式之一,在研究制定解决远期水资源短缺的方案的过程中,应当将污水再生利用作为常备的选项,研究其实施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应把再生水

16、回用与莲花水库、长泰引水工程等第二水源工程及海水淡化、雨水利用等非传统水源项目进行费用-效果比较,当再生水具有优势时,应当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优先发展污水再生利用;在近期不具优势时,也应在规划中预留发展空间,如污水厂污水处理和再生处理的统一规划设计及预留用地,在相关道路预留再生水管位,建设适量的示范工程,积累经验等。在远期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切合实际、可行性较强的污水再生回用系统总体策划,并结合节水型社会建设,适时制定厦门市再生水产业政策,如:出台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中水设施建设管理办法,规定再生水的用户对象和使用范围,要求规划区内的用户根据规划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规划区以外的达到一定建筑规

17、模、居住人口或用水量的较大型用户应自行建设中水设施。近期建议重点实施以下再生水回用项目:1、本岛污水厂再生水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工程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近期应建设再生水处理站,规模1.0万m3/d,供给环筼筜湖城区公园、市政用水,中山公园的园林绿化和 内湖水体置换用水,鹭江道沿线、本岛西部码头、湖滨南路以南地区和厦门大学,以及万石山植物园等处的用水。石胄头污水厂近期再生水用户较少,近期再生水处理规模约为1.0万 m3/d,主要供给会展片区、环岛路及湖边水库附近市政、绿化用水。2、钟宅湾、机场北片区污水回用工程建设。根据厦门市污水系统总体规划,钟宅湾片区、机场北片区作为独立的污水排放系统,污水收

18、集处理后全部就地回用。钟宅湾尚处于开发初期,建设过程中应注意污水管网系统和处理设施及时跟进,防止污水直接排放污染钟宅湾水体。3、岛外地区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岛外地区再生水处理设施的布局应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美文教区、大中型工企业和偏远社区等可考虑自建中水设施,污水处理后就地回用;应尽快根据城区建设布局和发展情况,研究、规划污水厂再生水工程及其配水管网系统,并结合新路的建设布置再生水管;应重点开展再生水回用于农业灌溉的研究、规划、试点、推广工作。4、工业企业内部废水处理回用工程。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废水处理工程设施资源的效益,以我市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为样板,推广污水零排放工程先进经验;开发利用厂域处理

19、水回用工程,实现“节水减污”目标,提高企业用水效率。1.2.3 用水大户水平衡测试企业水平衡测试是开展计划用水、促进节约用水、合理调配区域水资源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考核企业用水水量的重要措施。通过企业水平衡测试,可以确定不同工业行业的用水水平、或同行业不同机械设备、不同工艺水平、不同管理水平的企业单位产品用水量,从而进一步确定不同工业行业的合理用水定额,并作为区域内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合理调配水资源的一项重要的、科学的依据。厦门市节水办已出台了厦门市水平衡测试管理办法,并于2005年开始对月用水量在3000吨以上的用水大户逐步开展水平衡测试。“十一?五”期间,厦门市应该在总结初期工作的基础

20、上,完善厦门市水平衡测试管理办法,制定厦门市水平衡测试方法及验收办法及相关技术规范,完成月用水量在3000吨以上的用水单位的水平衡测试工作,逐步扩大普及率。同时开展重点岗位节水技术培训,以提高企业用水节水管理水平,提高用水效率和有效防漏、堵漏,推进企业单位节水管理再上台阶。1.2.4 工业企业节水管理加强企业节水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用水效率,减少污水排放,防止水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工业企业节水管理是近期厦门市节水的重要方面,近期应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制定和完善工业节水的法规和政策。研究制定工业节水管理办法规范企业用水行为(如建立企业内部用水节水管理体系、建立完善三级计量体系等),将工业用水

21、节水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编制限制高取水项目目录及淘汰落后的高耗水工艺和高耗水设备(产品)目录;制定鼓励废水综合利用,实现废水资源化及海水利用的相关政策。2、 制定工业企业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办法,加强工业企业水平衡测试。3、 制定并发布高用水行业用水定额。参照国内外相关标准,首先制定纺织印染、石化、化工、橡胶制品、食品工业等本市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节水工艺、技术与设备,逐步淘汰落后的高耗水工艺。4、 制定厦门市冷却塔使用管理制度,规范冷却塔及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运行管理。逐步淘汰冷却效率低、用水量大的冷却设施;推广高效循环冷却处理技术。5、 开

22、展创建节水型企业活动。根据节水型企业(单位)目标导则和评价企业合理用水技术通则等法规及我市的具体情况,制定节水型企业(单位)基础管理考核标准及相关鼓励政策,引导企业特别是高用水行业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面提高我市工企业节水水平。至2007年,全市月用水量3000吨以上的用水大户大部分均须达到节水型企业(单位)标准,至2010年,大部分计划用水单位达到节水型企业(单位)标准。1.2.5 节水型社区示范工程节水型社区示范工程是城镇生活节水的重要方面,可以积累社区节水宣传、管理机制、节水器具推广、中水回用等方面的经验,并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全市生活节水的开展。十一?五期间,我市

23、应建设5-10个节水型示范社区。1.2.6 配水管网改造会同相关部门做好城市供水管网改造规划和实施计划,优化管网布局和工程技术方案,加强对项目的协调和监管,把严重老化和漏损的管网列为重点项目;重点加强村镇管网的建设和改造。1.2.7 输水渠防渗改造策槽灌溉工程、石兜-坂头水库输水干渠、汀溪水库群输水干渠、北溪引水工程等输水渠道建设年代久远,部分渠道漏水严重,应进行渠道铺设防渗改造,或新建暗管输水。1.2.8 冷却节水技术改造发展高效冷却节水技术是工业节水的重点。“十一?五”期间,全面开展冷却设备、构筑物使用情况普查工作,通过普查,摸清企业冷却水循环效率,并制定相应整改计划和措施。逐步淘汰冷却效

24、率低、用水量大的冷却设施;推广高效循环冷却处理技术,在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推广浓缩倍数大于4的水处理运行技术;2007年前淘汰浓缩倍数小于3的水处理运行技术;开发应用环保型水处理药剂和配方;推广空气冷却技术。1.2.9 农业节水工程规划同安区重点做好汀溪水库总干渠防渗、改造工程;策槽灌区总干渠防渗12km; 6座小(一)型水库的灌区渠道防渗25 km;洪塘、五显、莲花、新民、汀溪镇推广U型槽防渗、管灌、喷灌、微灌节水灌溉技术8000亩。翔安区重点要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利用区内现有的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应

25、用微喷灌技术,积极鼓励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无公害标准农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000万亩。集美区一是要对现有初具雏形的灌口坑内上塘和后溪东宅两个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6442亩进行高标准节水灌溉建设,其中灌口坑内上塘片4217亩,后溪东宅片2225亩;二是扩建杏林湾田头提水站,配套有渠系建筑物,实施渠道防渗。海沧区农业节水工程规划加固修复东孚镇境内小型北引渠道沿道沿岸提水工程7处,修复、续建渠道8.5km,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26亩,新增保灌面积3500亩;东孚镇的溪头水库灌区规划修复、续建溪头水库左、中、右干渠,总长21km,配套修复渠系建筑物

26、41座,并对溪头水库灌区中的4500亩耕地进行节水改造,配套田间U型槽23.4km,使之达到节水灌区标准;灌区中东孚镇的后坑、杭洋、西山、西景等地建设现代水利园区,面积2500亩,主要节水措施有U型槽防渗、管灌、喷灌、微灌;海沧镇的江东灌区规划修复、续建江东引水渠14km,配套修复渠系建筑物35座,配套田间U型槽23km,新增保灌面积3451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180亩。通过灌区续建配套后,海沧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26亩,新增保证灌溉面积10451亩,新增节水面积12810亩。1.2.10 雨水利用可行性研究编制厦门市雨水利用规划,在翔安新城区、大嶝岛等严重缺水的新建区建设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参考国内外经验,结合本市特点对其雨水利用力形式、技术、材料和工艺等进行有借鉴性的研究和应用。在示范基础上,制定厦门市雨水利用条例,规定厦门市雨水利用的对象、范围、形式等,逐步推广雨水利用工程建设。1.2.11 海水利用研究继续推进海水作为直接冷却水的工业利用,扩大利用范围;结合LNG电厂建设,开展海水淡化试点,作为应急水源,并为将来海水的推广作技术储备。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