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络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292273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1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网络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论文网络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论文网络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论文网络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论文网络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网络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网络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网络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论网络社会关系的形成姓 名: 何媛媛 学 号:061212301230 专 业: 新闻学 院 系: 中文系 指导老师:王中义 实习单位:安徽网新科技 完成时间:2010年5月 安徽新华学院教务处制安徽新华学院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承诺书本人按照毕业论文(设计)进度计划积极开展实验(调查)研究活动,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调查)记录,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参考文献资料外,论文(设计)中所有数据均为自己研究成果,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2、对本研究所做的工作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目 录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1一、网络传播的特点和技巧2(一)网络传播的时空超越2(二)网络传播的多媒体化3(三)网络传播的多样性和交互性4(四)网络传播的分众化4(五)社群化5二、网络的特点对社会关系的多重影响6(一)网络活动的虚拟空间占用现实社会关系,弱化现有人际关系6(二)网络活动促进现实社会层面人际交往,强化即有人际关系7(三)网络活动可以在既有的人际关系之外,新建人际关系8(四)社群化的影响8三、网络与现实之间的问题(一)网络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根本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9(二)从“现实人”到“虚拟人”之间的问题9

3、网络伦理道德的缺失10网络经济犯罪 11网络“媒介依存症” 11四、网络社会关系问题的对策12(一)政府监管12(二)行业自律13(四)技术调控14(三)个体自律14参考文献16谢辞17封底18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世界被“一网打尽”,人类被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人们畅所欲言,随心所行,充分感受了个人主义的兴起和个人社会化网络的自由;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网络世界与物质世界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二者已经产生作用。网络对社会关系的结构和影响也不是单纯正面或负面的效果。本文就网络传播的特点来阐述其对现实人际社会关系的影响,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关键词(黑体小四号)

4、:网络特点;社会关系;问题;对策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the world is being Swept, the human being is into a colorful virtual world. People speaks freely, do what he wants to do,enjoying the full feeling of the rise of individualism and personal freedom of social networking;

5、however,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facts show that the network world and the physical world is not a simple binary opposition ,they has been an impact with each other. Network to the structure and impact of social relations is not simply positive or negative effects.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6、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o articulate their real impact of interpersonal social relations, and to give a number of solutions about them. KEY WORDS:network characteristics; social relation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网络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论网络活动与社会关系的形成无可厚非,网络已经影响并且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值得提到的是,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之“中”,而非之“外”,创造了一

7、个新的时空“在数字化基础上的、存在运行于网络时空的相对自足的社会体系,亦即所谓的“虚拟社会”、“赛博社会”。【1】于是在观念变化、人际变化和现实社会感知变化上,虚拟空间已经介入到人们常态生活之中。一、网络传播的特点与技巧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沟通传播方式。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也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网络传播的快速便捷、运用自如、超越时空以及信息量无比巨大等鲜明特点,已是自己在许多传播领域担起了领头羊的角色。(一)网络传播的时空超越今天互联网的触角已经伸到了世界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信息在网上的流通已经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国内外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情,任何

8、信息正面的、负面的只要上了网,就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而只要信息具有足够的价值或吸引力,就可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1998年1月17日深夜,美国一个名叫麦特德拉吉的人在网上发布了自称为“世界独家新闻” :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这条信息引起了网民的注意,更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导致了追逐克林顿绯闻的新闻大战,成为世界舆论的焦点。1998年9月11日,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经过辩论表决,决定将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的报告在互联网上公布。当天下午2点20分,这份长达445页调查报告被送上互联网。一时间,世界各地的用户蜂拥而至,美国国会图书馆、众议院、白宫以及各大新闻网站严重堵塞达数小时之久。尽管如此,网络

9、传播的优势(或者说它的可怕程度!)真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传统媒体则望尘莫及。广播电视受播出的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全文播出如此长的报告,而印刷媒体即使刊登报告摘要也要等到第二天。2008年3月“藏独”分子在拉萨以及国内其他地区的暴乱,之后发生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旧金山袭击、扰乱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的可耻行径,既震怒了中国人、海外华侨和有良知的外国朋友,也给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西方媒体歪曲事实、制造谎言造成了可乘之机。一时间,MSN、QQ上的“红心中国”图案,通过网络传播传遍了全球的各个又华人的角落,而对中国崛起耿耿于怀的卡弗蒂们也在互联网的哥哥角落上窜下跳,毒言恶语。攻击中国。假

10、如我们用公共关系的职业眼光,去看互联网在这一事件中所起到的良性或恶性的作用,那么我们是可以把它作为一个重大的网络传播案例来研究的。(二)网络传播的多媒体化印刷媒体通过文字和图片传播信息,广播通过声音传递信息买电视则通过画面和声音有机组合而成为受欢迎的传统媒体。应当说,这些传播方式各位所长和所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和图像的新技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能够同时采集、处理、存储和传递两个以上不同类型的信息,把自然形式存在的各种媒体数字化,并利用计算机对数字化的信息惊醒处理,以方便用户接受,并以此提高用户的利用率。网络媒体正是应用了多媒体技术而集所有传统媒体的长处于一

11、身。对于用户来说,信息最终以何种媒体形式出现,是文字、图片、声音还是图像,完全由用户根据信息的内容。自己的喜好一级接受条件自行决定。公共关系的实务经验告诉我们,要达到某种传播目标,通常不能只依赖一种传播渠道或单一的媒体。我们往往是确定了传播目标之后,开始制定公关计划的。这一的公关计划可能包括若干步骤,动用多种媒介实现整合传播。限制。互联网一方面在整合传播过程中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跟其他媒体古铜器作用;另一方面,因其“多媒体”的性质,所以它本身就是整合传播、协调作战的“联合舰队”。【2】多媒体式的网络传播便于一家公司、一个品牌建立自己的整合形象,让人容易接受和辨识。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多

12、媒体传播平台、可以使得各种传播功能、各种类型的信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一个组织的网络对公众来说是设在键盘上的一个档案库,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出相关的信息资料,他们还可以回答在网页上的问卷调查,提供公司感兴趣的资料和信息;公司则可以用网络上的聊天室,与公众讨论有关产品、服务及如何改善关系的话题,即使获得反馈意见。为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公关传播中的独特作用,就必须将互联网融会的各项公关传播计划中去。在许多组织,负责制作网页的人员常常不是参与该组织公关策略的人。一个对网络传播又深切体验的公关部主管,一定会将互联网的多媒体运用融入他的公关策划之中,一定会借用本公司的网站制作人的聪明才智,创造

13、出公关传播的非凡绩效来。(三)网络传播的多样性和交互性比之传统媒体,网络的传播形式更灵活多样。它不但可以提供详尽的背景材料,还可以随时刷新播出的最新消息。它能够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服务,让受众根据自己喜好和要求选择信息渠道、订阅新闻、定制界面风格。沟通的交互性是有网络媒体的形态性决定的。尽管传统媒体也注意到了受众参与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传统媒体本身缺乏交互性的结构,读者来信、热线直拨这些方式的效果都比较有限,并且还受到版面、栏目的种种限制。【4】而网络可以在刷新消息的同时接纳人们对媒体的参与和交流。网络颠覆了传统媒体时代传者和受者的严格区分,传播方式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发展到双向甚至多向交流。个人不再

14、只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受者,职业愿意,每一个人都可以检索、接受、发布、回复、评论各种信息的一个“媒体” ,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3】网民可以最大限量地参与网络新闻互动。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功能能使用户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控制获得信息的顺序。用户也可以对所获得的信息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甚至对被传播的内容进行控制。Inforworld的前任总编辑Stewart Alsop 哪交互性描述为观看、浏览、使用、编程四个层次。在他看来,“观看”是最低层次的,其实没有“交互性”可言;第二层次是“浏览”,允许用户用相对随即的方式从一个项目跳到另一个项目,同时不必陷入到任

15、何材料中;作为第三层次的“使用”,指用户在与内容或媒介发生关系时,可以从中就、获得一些有用的东西;而“编程”,则被认为是“交互性”最强的方式,意味着用户可以自己定义概念,可以被赋予内容以含义信息生产者与信息消费者之间日益增长的交互性关系,以及网民信息消费者与信息消费者之间的交互性关系,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5】(四)网络传播的分众化2006年的营销领域,一个词浮出水面,并逐渐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那就是“精准营销” 菲利普科特勒精准营销,巨人名录数据库,http:/。“精准营销”是“营销学之父”科特勒教授提出的营销概念。【6】由于强调“细分”,与“为网民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互联网理念不谋而合。2

16、005年底与博客结合后,一跃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互联网营销模式。它以精准定位技术为核心,为广告主直接寻找到适合其产品的目标用户,并以消费效果来计算广告的付费价格,在网络上的应用有像“窄告”、搜索引擎竞价广告、电子邮件广告等形式。毫无疑问,精准营销是追求最低成本与最大有效性的传播模式,互联网为这种传播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和应用平台,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4月21日,由首席市场官杂志社主办的“2006中国精准营销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中,来自互联网及传统媒体的运营商就基于WEB2.0和分众化时代的传播模式进行了探讨。本次会议的召开向营销界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那就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上的

17、“精准营销”的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将是一个实践精准营销的最佳平台。事实上,互联网不应该被理解为大众化的媒介,而相反人们相信因特网上的人群终将向小群体化发展,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市场经营者们要时刻清醒地意识到人流的走向。以2.0应用为主要特征的BLOG的兴起,使这种分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互联网上的人群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由的群居,而且具有越来越明显的特征,分析这种特征,对于企业应用商业推广将极具价值。可以说网络广告联盟便是这种分众化传播的应用。联盟将很多聚集不同受众群体的网站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广告资源库,然后再把资源统一向不同的广告发布者分配,从而实现分众化传播的最佳效果。当然,分众化传播

18、是互联网传播的必然趋势,对于企业来说,这种更具个性化的甚至一对一的信息传播模式具有更大的价值。过去,企业是利用媒介向消费者或用户传递一致的信息,而网络时代,企业可以向不同的消费者传递不同的信息,甚至可以同消费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与对话,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也使得企业发现和锁定最具潜力和价值的客户成为可能,同时,分众化(一对一)的传播也有助于增强客户的满足感和归属感。(五)社群化在互联网,我们可以更容易“群”聚,因为他们常常聚集到专门为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们所见的网上虚拟社区,譬如相关的QQ群、BBS论坛,游戏社区等等。向天涯社区,榕树下,淘宝网等等各个不同性质的网站,聚集着不同身份、不同年龄

19、、不同职业但有着某个共同的兴趣。需求、爱好就可以同“区”或“群”而聚。开始时,网上社区只是以讨论组的形式出现。随着讨论组人数的增加,成员们逐渐相互了解开始互相传递信息,有些成员还因为他们的突出贡献而建立起自己小组里的威望。这种原理非正式的小组活动渐渐形成一应俱全的网上社区,具有真正社区结构的所有特性。比如说,网上社区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也有内部争议、权力斗争,也有相互帮助、精诚合作的佳话。网上社区出现了危机,成员们还可能捐弃前嫌,团结一致,以维护共同礼仪。随着社区结构的不断完善,这些社区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这种社区性的传播交流模式,使得组织处理观察网民的套路外,还有更多的机会去提前发

20、现潜伏的危机。二、网络的特点对社会关系的多重影响“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 认为,虚拟不仅是事物的一种存在形式,也是人性的重要方面。作为一种复杂的矛盾存在物,网络世界不仅具有人们一般所认为的虚拟性,而且还具有隐匿在虚拟性之后的深沉的现实性。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矛盾是网络世界的基本矛盾。【7】这两者相互对立统一,即使在虚拟世界中,不同的网络活动对社会关系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网络活动的虚拟空间占用现实社会关系,弱化现有人际关系。网络对于现实社区的负面影响确实存在,对于网络的过度沉迷者而言,确实会过多地投入到虚拟活动中,从而在现实生活层面忽视甚至疏离家人、朋友和周围的人。即使不是上网成瘾的网民,也有可

21、能利用网络的匿名性,进行情感宣泄和自我排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大,人口不断集中涌入到资源有限的城市中,这种迁徙不但造成传统社区的瓦解,而且还早造成了城市生活的巨大生存压力。使得社会焦虑上升。面对外部的社会压力和内部的焦虑,社会个体很自然地会将虚拟世界以及网络中结识的陌生人作为自我调节的一种渠道,在现实生活中则采取一种比较封闭的生活姿态,以保护自我主体的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无限的虚拟世界暂时取代了现实世界,成为孕育新的社会关系的平台。我们也知道,情感宣泄并不是虚拟世界产生新型人际联系的唯一动力,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共同的兴趣爱好通常是网络关系形成的基本要素。当前很多网络游戏、棋牌、

22、网络旅游就是很好的例证。网民在暂时隐退各自的现实身份之后,从共同的兴趣爱好出发,在网上结交新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通常停留在弱关系层面,只是社会个体多元网络的一个组成分支,也就是说 ,这种社会关系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被激活,比如,在你要休息娱乐的时候,才会找游戏社区里的网友进行互动活动,要下棋的时候则会选择棋社区。这些社区很少相互交叠,它们共同构成了多元的个人社会网络。另外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借助网络实现跨越地区,跨越国界的交往也是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不断得以扩展的动力。这种借助网络新建的社会关系,具有很强的虚拟性 ,和其本身的弱化性:相对现实生活的社会关系而言,他没有实质的接触,他借助的网络

23、是一种没有重量没有体积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平台,这使得其本身又具有了很强的弱化性,很容易被切断。但这种关系的存在又固然会削弱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二)网络活动促进现实社会层面人际交往,强化即有人际关系 由于虚拟不等于虚构、虚幻。借助互联网,我们不仅能够超越空间和物质的束缚,建立新的社会关系,而且也可以维持和巩固既有的社会关系。其中,EMAIL、MSN、QQ等网络工具已经成为不同人群和家人、朋友、同时联系的重要媒介,这也是互联网普及、深化的重要体现。可见,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人们扮演了更多的社会角色,需要在这些角色中不断地切换。多种角色的转换也是网络个人主义张力的一个特征。互联网不仅促进人们在

24、虚拟世界建立互动关系,而且也可以促进现实社会关系,从而使网络个人主义向现实生活领域延伸。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更多与陌生人接触机会的同时,也为已经建立的社会关系提供了便捷的维系方式,这一点在朋友之间体现的最为明显。在交通和传播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朋友通常都生活在同一个社区,朋友之间进行的是全方位的互动。然而随着城市流动性的加强,越来越多的情况是,以前的老同学、好朋友,可能会因为工作或生活的缘故,居住在不同的城市或国家。即使居住在同一个城市,由于各自拥有不同的生活、工作圈,朋友之间面对面的交往也极大地受到了时间空的限制。但是互联网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维系现有社会关系的途径。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很容易地

25、与朋友取得联系,特别是随着网络即时通讯功能的发展,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与既有关系进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对社会空间的解放就具有了双重含义,它不仅意味着个人社会网络向异地的陌生人开放,而且给予个人社会网络更强的弹性机制,帮助人们维系已经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这也在客观上保持了这种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性。【8】(三)网络活动可以在既有的人际关系之外,新建人际关系。网络人际传播也可以直接新建社会现实层面的人际交往。利用网络,人们可以对现实交往进行协调和安排,通过QQ、MSN的形式协商同事、朋友间的聚会,这已经成为众多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一种重要方式。互联网对社会现实层面的积极作用还体现在网友逐渐进

26、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来。互联网不再是网友活动的唯一平台,越来越多的网友倾向在现实中建立联系。网民,特别是青年网友,常常通过网络交流,组织活动。例如,聚会,一起郊游旅行等等活动,大多数网友因为共同的爱好兴趣而组成的社区群体,所以,网友们很容易被协调,参与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与活动。在不断深入的交往之中,依赖网络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有可能进一步发展而稳定,网友也有可能成为现实中的朋友,并通过面对面或其他媒介进行互动交往。(四)社群化的影响网络媒体在人际关系上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社群化”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连

27、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 六度空间理论http:/ 【9】理论说明社会性网络的各个结点是完全有可能链接起来,形成各种各样的社群,甚至是世界性的社会性网络。社会网络其实并不高深,它的理论基础正是“六度分割”。而社会性软件则是建立在真实的社会网络上的增值性软件和服务。有这么一个故事,几年前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

28、,就建立了人脉关系。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不管理论如何深奥,“六度分割”和互联网的亲密结合,已经开始显露出商业价值。人们在近几年越来越关注社会网络的研究,很多网络软件也开始支持人们建立更加互信和紧密的社会关联,这些软件被统称为“社会性软件” (Social Software)。例如Blog就是一种社会性软件,因为Blog写作所需要的个性和延续性,已使Blogger圈这种典型的物以类聚的生态形式,越来越象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圈。据致力于研究社会软件的毛向辉介绍,国

29、外现在更流行的是一种快速交友,或者商业联系的工具,人们可以更容易在全球找到和自己有共同志趣的人、更容易发现商业机会、更容易达到不同族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等等。Ebay总裁惠特曼在一次接受访谈时曾谈到未来互联网几个关键的发展趋势:电子商务、信息搜索以及社会关系互联。其中的社会关系互联,也即我们所谈到的社群化,Ebay正是凭借其虚拟社区倡导者的身份,在电子商务领域独树一帜,获取巨大成功的。惠特曼曾说,恰恰是一种多元化的用户方式和兴趣成就了Ebay的成功,而不是简单的一个卖家或一个买家使得Ebay成功。看来,Ebay从创立伊始就深谙互联网传播之道。【10】三、网络与现实之间的问题(一)网络与现实之间

30、的关系根本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上所阐述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图表示:“人” 走进 网络 “人” 走出 网络 “人”(A) (B) (C) A为现实关系的人,这里的各个个体之间,包括即有关系和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关系,进入网络后,暂时逃离现实关系,弱化现实社会关系,在网络世界活动中,因某种共同爱好兴趣等聚集在一起形成群体,虚拟社区,形成B,也就是虚拟关系的人,这里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原本一部分是陌生人,另一部分是虚拟关系,但大多数是陌生人关系;经由网络后而再次相“聚”、相识或相“聚”、相识;再当B走出网络后,进行面对面方式互动交流或者其他媒介方式,于是又巩固了既有社会关系,又新建了社会关系。那么从A到C,个

31、人的社会网路就扩大了,建立了发散开放的个人社会网络。 但是也可以进一步看出,网络与现实的关系,根本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那么两者之间的根本矛盾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从A到B,B到C,再从A到C之间的以及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就是虚拟与现实之间所要解决的问题。(二)从“现实人”到“虚拟人”之间的问题借助互联网的跨地方、跨城市、跨国家的多元社会关系,使得人们不再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本土社区当中,而是建立起发散、开放的个人社会化网络。然而,在客观上也导致了社会关系深度的削弱。由于信任的缺失,建立和维系新的社会关系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通常要高于维持旧有

32、的,稳固的社会关系。考虑到个体投入到社会交往的时间和精力在总量上的上限,长远下去,人们在扩大其个人社会网络范围的同时,一些“强关系”也会随之受到一定的副作用。此外由于网络个人主义建立的基础下再是传统社区依赖的全方位交往模式,所以社会关系的整体稳定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网络伦理道德的缺失网络传播伦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的粗俗化。由于网络传播的草根性使得语言在出现个性化的同时,也出现了粗俗化的倾向。有些网民认为越粗俗越有个性,在这种不正确的观念指导下,网络语言必然出现粗俗化。由于在虚拟化交流中又不必用实名,所以平时难以启齿的脏话在网络空间中就很容易流露;也有的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

33、绪攻击谩骂别人,由此以往,便形成独特的网络语言。如SG(帅哥色鬼,色棍)、BC(白痴)、BD(笨蛋)、TMD(他妈的)、P(屁、NQS(你去死)、JR(贱人)、BT(变态);I服了U(我服了你);IC(I SEE我明白了)等等。这些词语中大部分都是粗俗语言,有碍社会道德风俗,这些汉字字母混用的现象是对规范性的传统语言构成威胁。第二、人格权底线的戳破。网络的自由话语权得到了充分利用,这就导致了诸如网络诽谤、网络侮辱、盗用姓名肖像、侵犯隐私等等问题。案例有:南京大学教授陈堂发在中国博客网就被无辜“博” 了,“在该网页的一篇名曰烂人烂教材的博客日志里,博客主人“K007”对他进行了指名道姓的辱骂,诸

34、如什么猥琐人、流氓、烂人烂教材等。”第三、网络欺骗。相信你收到过:“恭喜您!您获得了腾讯公司举办的幸运QQ号抽奖活动的一等奖,您将获得本公司送出的价值38000元的笔记本电脑一台,以及千元奖金,详情请点击 验证码是” ;也收到过QQ好友发来的“紧急救援”等信息; 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于是有些网民就利用这一点来欺骗其他网友,同时,网络信息的浩瀚性,混杂其中,网民难以分辨真假。譬如去年512地震,在儋州就有两团伙利用四川汶川地震灾情,设置假冒财付通捐助网址欺骗广大QQ用户。也有网友利用对方的信任,异地或同域网下见面,设局骗取钱财,甚至出现强奸网友的情况。总之,网络欺骗正是利用网民的善良之心,行欺骗

35、之实,其危害性极大。【11】正是由于网络的特点以及欺骗方式的容易性以及不受制约性,所以导致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失,人们在网络交际时,便在心中设置一张网或一堵墙。对于网络上公布的消息,对待对象的态度都持不信任态度,与此同时,自己也不会以诚相待别人。网络经济犯罪 目前有一种叫灰色产业,形象来说是介于白和黑之间的产业。“白”的产业就是一般的正当产业,“黑”的就是完全违法的产业。它一般是触及法律边缘的产业,不够光明正大,却又一般不违反法律,就目前的法律制度下,对社会存在一定的隐患;但是又没有确切的法律依据,无法对其进行约束管理。【12】而互联网的存在使得灰色产业又延伸至网络。互联网是一个倡导平等、自由的

36、世界,因此很多人更愿意从网上获取信息,认为这才更接近真实。快速激增的中国网民充分地通过互联网表达出他们的意见,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但是,恰恰是在这个几乎是最开放、参与门槛最低的公共舆论空间里 ,有些人为了利益,不惜炮制谣言,捏造事实诋毁对手,让互联网被泛滥的谣言、谎言所充斥,更将不知情的网民控制在为自己左右的舆论之中, 而一个叫做“网络打手”的行业却正是通过这些病态的做法在将这一切变成产业链,“民意”成了被分食的鱼肉。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目前中国网民数量规模已达3.38亿人,普及率达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互联网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你在网上看到的消息,新闻,特别是论坛

37、里的很多帖子、话题,可能有很多都是不真实的。像“奇虎门”、“康师傅水源门”、“王老吉添加门”等等事件,在网络背后有网络营销服务部门指派成千上万个“水军” 水军网,http:/ 即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一起完成某项大量发帖回帖任务的网络兼职人员称为水军【13】)炒作起来的。从最新的统计数据看,2009年互联网广告市场有200亿元规模,但是我们无法确切了解其中有多少收入用在了打压对手,和不正当的竞争之中。【14】网络“媒介依存症”网络世界作为一个任人摆布的虚拟世界,容易让走出现实世界的网络使用者上瘾成性。许多人沉迷网络,最终会迷失自我的情感而染上“网络毒瘾”: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倦怠,沉迷网上

38、虚拟世界,迷失自己真实人生。许多“网虫”因此会消极对待学习和生活,这在传播学上叫“做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一种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15】“电视人”“容器人”是其典型的代表案例。如今,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媒介依存症患者有了更大的“温床”,可以与此相同称之为“网络人”,该类人过度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虚度时间与精力,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损害更为大。而且不只是耽误学业,浪费时间与金钱,甚至还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例如“安徽中学生

39、与网友联手绑架杀人案”,“ 山东中学生无钱上网劫杀女同学案”,“ 四川三少年游戏杀人案”等等。【16】综合以上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互联网最基本的问题是缺乏规范性和权威性,正是因为互联网的草根性才使得它的权威性受挫,两者同时具备且还发挥有效的作用的措施还有更长远的路要走。网络的海量信息、网民的自由性和庞大性也致使网络的控制和管理难度加大,相应的网络规范和法律也难以实施。四、网络社会关系问题的对策从上所知,我们可以发现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运用正确的方法运用网络的话,这个平台也必将毁灭。无论是从国家利益角度来看,还是从社会安全角度,还是从人格培养上,都使网络传播

40、管理与调控越发显得必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使得网络社会平台显得更为和谐:(一) 政府监管管理是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管理的前提是必须有可供社会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通常政府会制定这些法律规范,然后由专门的职能部门依法加以监管。具体到网络传播领域,就是由政府或相关部门制定网络传播法律法规,对传播秩序和传播内容加以限制和引导,从而实现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的目的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首先,在一些法律条文中加入了涉及网络传播方面的内容。例如在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中明确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概念,这对解决作品在互联网上擅自传播引起的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1997年新颁

41、布的刑法条文中,就有数条这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罪,制作传播破坏性程序罪等。其次,政府部门还制定了相关法规。如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2005年9月联合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其它的还有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再次,政府还采取实际措施,对互联网络进行管理。例如,为了遏制犯罪和打击网络上出现的谩骂攻击等不良现象,韩国于2005年10月起施行了网络实名制。根据规定,网民在各个门户网站留言,必须首先登录和验证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

42、据了解,网络实名制对规范韩国网民的行为,防治网上犯罪起了良好的约束作用。对于我国是否应该实行网络实名制,业界和学术界都存在不同意见。尽管如此,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网络实名制已经逐步实施。据报道,从2005年7月22日起,深圳警方就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网络公共信息服务场所清理整治工作,对论坛,BBS的版主,QQ群的创建者进行实名登记,并校验身份证号码。(二)行业自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组织。对于网络传播,行业组织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对新闻界而言,就有责任和义务强化行业纪律,杜绝假新闻,维护知识产权,牢固树立为网民服务意识。1999年4月15日,国内新闻界具有代表性的23家网络媒体代表在

43、北京签署了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公约指出:无论是一个媒体单位,还是其相关从业人员,都应遵守新闻媒体所应有的职业道德,服从国家制订的有关新闻媒体的政策法律法规,遵循新闻媒体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基本规律。牢牢确立媒体意识,为网友服务,争取在全社会的新闻信息传播中,同报刊,广播,电视一样,发挥应有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通过因特网向全世界展示今日中国,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为促进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行业组织较早发出的关于网络传播行业自律的声明。2001年5月25日中国互联网协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互联网界规模最大的行业组织. 200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声明加入公约签约企业已超过1500家。公约规定,互联网行业自律的基本原则是爱国,守法,公平,诚信。行业自律作为法律制度的辅助手段,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由于它影响大,专业性强的特点,可以为维护网络环境做出贡献。(三)个体自律人是社会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信息的发出者,还是信息的接受者,甚至是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人的作用都是具有决定性的。因此,法律法规都是外在的,从这个角度出发,维护网络秩序,需要个体做出切实可靠的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