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研究.doc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294033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研究.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学科专业: 金融学 研究方向: 金融理论与政策 姓 名: 学 号: 所在学院: 金融学院 指导教师: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研究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金融创新是当今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金融业规避风险和有效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国加入WTO以来,金融领域开始全面对外开放,中资金融机构面临强大的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对外开放的五年过渡期的结束,中外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融产品,特别是与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等结合起来的金融创新产品,己成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开

2、拓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利器。因此,加强金融产品的研发和金融商业方法的开发,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来获得金融专利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和推广与金融专利相关的创新性金融产品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对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的中资银行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专利己成为金融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1996年之前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认为金融创新不应受专利权保护。直到1998年美国签记金融集团公司与美国道富银行之间发生电子商务专利权之争案件后,金融专利保护在美国才得以认可。这种认可主要表现在两个理念上:一是专利权是没有例外的;二是金融方法如果具有有用性、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

3、性,则应该受到专利保护。据此,USPTO为审核金融商业方法确立了严格的指导原则。此后,美国金融从业机构如银行、信用卡公司、投资公司、保险公司、金融软件和硬件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申请的金融专利数量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有关金融专利的法律和经济纠纷也在不断发生和增加,这给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和公平竞争带来了不利的影响。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入世后随着中国金融业逐步加大对外开放,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在华申请金融专利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金融业整体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显得十分不足,表现在中国金融机构申请的金融专利数量较少,技术含量较低。截至2006年底,中国境内(不包括港

4、澳台地区)所有金融机构申请的金融专利总数为629项,而中资金融机构申请的专利占所有金融专利的比重仅为56.1%;另外,中资金融机构申请的金融专利的技术含量也比较低,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商业银行申请的所有专利中,发明专利仅占60%,而欧美银行在华申请的所有专利中发明专利已占到100%。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所作的承诺,2006年12月11日之后,我国金融业必须全面对外开放。在国内外银行业竞争日益激化的新形势下,金融创新己成为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竞争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国内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也加大了金融专利申请的力度。但目前在我国金融领域内还很少出现类似美国那样的金

5、融专利纠纷,这并非是因为我国金融机构拥有了核心专利,而是因为我国目前还没有颁布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的相关许可。根据“先申请先授权”的一般原则,国外的金融机构事实上已经在许多关键的金融专利上率先“卡位”。因此,如果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仍然对金融专利知之甚少或者在金融专利的研发、申请尤其是保护上裹足不前,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势必会爆发金融专利之争,这对我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竞争和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研究意义金融业是知识高度密集型行业,目前,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机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加强金融专利保护,这种趋势将对我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全局性和根本性

6、的影响。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中资银行加强专利权保护,特别是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变得日益迫切,实施商业方法专利战略,加大研发、获取、利用和保护的力度,是中资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要求。因此,研究国外银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发展概况,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银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了解目前国外银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发展水平,有助于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专利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银行业竞争层次。从我国开放以来的许多例子来看,缺乏专利意识,已经有过许多教训。例如,中国DVD行业曾经遭遇s

7、ony等国外公司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的联合诉讼,损失巨大。从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外大型金融公司在中国申请了专利,如果未来发生了专利诉讼,缺乏准备的国内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将非常被动。第二、了解目前国外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趋势方向,有助于国内金融监管部门制定切实的创新发展战略,有助于国内商业银行吸收和借鉴金融业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金融专利研发和保护方面的有益经验。由于国外商业银行申请的金融专利都处于公开状态,所以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可以了解国外商业银行金融专利研发、申请、利用、侵权纠纷和保护的现状,从中汲取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有益经验,亡羊补牢或未雨绸缪,在现有金融

8、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基础上模仿和赶超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第三、了解我国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中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有助于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和国际惯例、适应现在和未来银行业竞争需要的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战略、策略及方法。如从宏观经济角度改善金融业的竞争环境,对国内有关金融专利的知识产权法律和法规做出调整。从微观角度通过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高专利保护意识可以提升金融专利发展水平。截至目前为止,国内还很少发生有关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的法律诉讼,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金融业自身的发展程度不高,对知识产权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外金融机构还没有

9、正式实施己经在其他国家实施的金融专利战略。注意到这一点,对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重视和加强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而言意义尤为重大。我国是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银行业在金融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国有商业银行又在我国银行业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专题研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问题就具有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二、文献综述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源泉之一,但并非所有的金融创新都需要进行保护,也并不是所有的金融创新都可以申请专利。近年来,金融创新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可以被用来申请专利的金融创新已经和Miller(1986)中所提及的金融创新(例如可转让大额定

10、期存单、欧洲美元帐户、欧洲债券、浮动利率债券、零利率债券、期权、金融期货、期权期货、指数期权、货币市场基金、现金管理帐户、抵押按揭、货币互换、可转换债券等)有较大差异。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跃发展,金融创新的内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逐渐演变为商业方法创新,从而取得了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专利的“三性”(总称为可专利性)。本文研究与金融专利相关的金融创新主要是与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的商业方法创新,和传统意义上的与某种特定的市场条件和监管措施相联系起来的金融创新存在差异,因此,在文献的检索中也包括了许多研究商业方法专利的文献。目前国内外对于

11、商业方法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商业方可专利性和审查标准,另一个就是关于商业方法在实务界中的应用。由于国内对于商业方法,无论是专利局对于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的态度变化,还是理论届对于商业方法为主题的研究和争论,都是缘于国外对于商业方法的态度变化和研究。因此可以认为,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商业方法的研究起步晚,而且起点也比较低。当美、日、欧一致肯定了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的时候,国内才开始有了对于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的争论,当外资银行在中国专利局申请商业方法专利,开始布局商业方法专利战略的时候,国内的企业才惊呼“狼来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因此,经过归纳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已经有相

12、当多的学者关注到了商业方法的专利性问题,现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综述如下:经过几年的争论,美、日、欧等主要国家或地区对于银行业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问题上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致的共识。目前,对于商业方法专利的研究热点基上已经从可专利性问题转移到如何实现商业方法创新及其专利保护问题上。综合来看,目前国外对于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商业方法专利的重要性研究;二是商业方法的审查研究;三是商业方法专利的福利效应。国内关于银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法律制度研究,包括可专利性、审查标准及介绍国际的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制度。例如邢锦晖(200

13、5年)认为美国对于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根本动力是法律背后的利益,其对于商业方法保护的态度的不断调整和转变是在不断地寻求其国家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美国对于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特点有:申请限制少、审查标准宽松和审查量大。美国对于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贡献就是在于其开创了世界各国保护商业方法专利的先河,虽然它在这个领域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说审查标准不够严格等,但它的这些经验为其它国家提供了保贵的经验。日本对于商业方法保护方面,一方面与美国的相关政策保护高度的协调一致性,另一方面,日本的官方和民间都高度重视对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日本对于商业方法专利保护上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日本特许厅在商业方法专利审查的

14、具体操作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欧洲对于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方面,与美国强调商业方法专利的“实用性”相比,欧洲更强调商业方法专利的“技术性”特征,对于商业方法专利申请的审查也更为严格规范。欧洲对于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贡献在于其保守的态度,正因如此,使得世界上更多国家没有即刻仿照美国和日本的模式,从而放缓了世界上对商业方法授权专利权的冒进脚步,对于维持世界专利制度的和谐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孙娇(200年)在她的研究中从美、日、欧等专利大国对商业方法软件专利保护的现状及趋势出发,重要分析了专利“适格性”与“三性”这两道获得专利保护的门槛,并指出美、日、欧对于商业方法软件专利审查上的趋同和差异。朱骥(

15、2005年)在他的研究中,从商业方法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专利的法律状态出发着重分析了商业方法专利能否得到专利保护的最重要的门槛,即美、日、欧等国或地区对于创新性的审查判断标准。吕静(2005年)在她的研究中指出,要有效地控制商业方法专利的授权,我们必须在专利审查的标准和操作环节上严格把关,将一些不符合三性要求的专利排除在专利保护之外。因此在她的研究中,对比分析了美、日、欧在实质性审查方面存在的分歧,提出应该采用严格的三性审查标准。特别是创造性审查,创造性不应该仅是方法本身的创造性,而应该体现在技术性方面,不管是作为部分还是整体方案的技术性。于东亮(2005年)在他的研究中,首先以美国为视角,

16、研究了商业方法专利保护进程,其中着重研究了美国和日本的实用主义策略还有欧洲的“坚守技术性要件”等商业方法专利政策。然后从商业方法专利的适格性入手,分析了各个国家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三性”审查标准,最后认为中国对于商业方法有关的专利申请应当采取严格的审查标准。二是银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影响。例如胡梦云(2005年)认为银行商业方法专利是一种产生于金融创新的新兴专利,对金融创新具有重大影响。该文从法律制度角度提出授予银行商业方法专利是中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认为应当采取措施,提高我国金融专利权申请和保护的水平。陈丰其(2006年)主要从法学角度研究了金融商业方法专利

17、保护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认为由于商业方法专利制度的规则与外资准入的规则不同。国外银行即便无法符合外资准入的门槛而不能来到中国直接从事营业活动,或者虽然来到中国却没有像国内银行那样的网点优势,却能够利用专利保护制度,通过在中国取得专利权来间接达到收取专利费用、占领市场的营利目的。王干和胡水晶(2005年)研究了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对于金融业的影响,认为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增加了我国金融业的运营成本,制约了金融业的创新,提高了金融业的海外扩展风险。何勇平(2009年)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业的竞争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竞争,而知识产权问题既是世贸协议中的主要内容,又是科学技术竞争中最有利的战

18、略武器。从长远来看,金融业对科技发展和信息优势的高度依赖,决定了商业方法专利在金融发展中的战略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地位。袁永静和胡坚(2009年)认为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在易于模仿的金融行业,可以使拥有者获得垄断收益,和转让收益,另外可以激励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创新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另外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将提升金融行业的竞争水平有利于维护金融行业的竞争秩序。杨雄文(2010年)认为,自1996年起,花旗银行已在中国申请了19项“商业方法类”发明专利,旨在控制电子银行的核心技术,排斥其他银行的使用,为树立网上银行的领导地位打下根基。现阶段外资银行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战略布局,布局完成之时也就是其与中资银

19、行“短兵相接”展开竞争之时。何崇阳和杨飞(2008年)分析花旗银行、大通银行等外资银行专利“抢注”事件在中国银行界引起轩然大波,表明中外知识产权争夺已经蔓延到金融领域。外资银行以“商业方法专利”为代表的专利申请来势汹汹,并向证券、保险、信托等其他行业渗透,意在实现专利“卡位”,获取专利授权收益及产品垄断优势,打造电子商务战略,对中资银行造成强大压力。三是通过对比分析我国银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面对外资银行抢注金融专利的事件,引起了众多国内学者在如何发展我国金融专利保护问题上进行研究。这其中主要有,黄震(2006年)用案例“外汇卡”、“九州卡”分析了我国银行业专利保护意识淡薄

20、,另外还分析了我国银行的商标权和域名,著作权,专利,首次提出构建国内银行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联盟。如,早在2002年,中行、建行、工行、农行四大商业银行就已经开始重视网络升级及开拓业务范围,力除各自为政的弊端,首度联手打造同一标准的网络银行专利,以图先发制人抵抗外来冲击。王廷伟、金子财(2004年)认为商业方法专利是未来金融竞争的制高点,分析了我国对于商业方法是否授予专利在法律上太保守,但是现实中银行业的相互模仿严重,使得我国银行业的商业方法专利问题突出,并且由于外资银行的商业方法专利的入侵我国银行业面临十分严重的挑战,分别从立法和银行自身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陈丰奇(2006年)论述了在金

21、融机构自主创新中要使其商业方法获得专利的保护必须具备创造性、实用性、新颖性,并且在这“三性”上边下工夫。倪颂军(2005年)在他的研究中首先分析了美、日、欧金融专利保护现状,然后陈述了中国商业银行金融专利保护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金融专利相关立法、相关管理机构采取措施、商业银行的金融专利战略以及金融专利法律保护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商业银行金融专利保护的策略与方法。章景(2005年)在他的研究中,通过对检索中国知识产权官方网站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后分析了国内外金融产品专利的现状和差距,进而分析了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要性和迫切性。最后,从研发和管理以及保护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银行业发展商

22、方法专利的对策。余翔和张玉蓉(2008年)用翔实的数据对中美金融专利多方面进行了对比,然后用三个案例分析了美国金融专利战略,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金融专利的建议。她们还研究了欧盟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现状,通过瑞士再保险公司专利管理的典型案例,分析了金融企业对于专利管理的实际运用,为我国金融企业专利管理提供借鉴。戴志敏和陈立毅(2003年)分析了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在美国的发展情况,并探讨了美国一些金融机构积极申请商业方法专利的原因。最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申请专利保护的现状,指出国内银行应加深对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的理解,树立专利护意识。直至1998年,Sig-nature金融集团与道富银行就一项金融商业方法

23、专利对簿公堂一案,确立了商业方法也能够被授予专利的理念。此后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也确立了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随之国外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申请的金融专利数量迅速上升。我国金融业界和学术界是从2002年花旗在我国抢注商业方法专利的事件后才开始关注金融专利研发、申请、利用及其保护的。金融商业方法专利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金融创新概念,现有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的特点及其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国内外银行商业方法专利的特点和战略的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银行商业方法专利在研发、保护和应用等方面的不足,然后提出发展我国银行商业方法专利的建议,而这些建议主要集中在宏观专利法制制度建设及政策

24、支持,商业银行金融专利战略框架的构建等比较宏观和制度方面。比较而言,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制约因素提出微观和宏观的建议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因此,本文拟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发展战略实施和保护的成功经验,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问题及其成因或制约因素的基础之上,从宏微观两个层面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及国际惯例的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建议,希望能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来弥补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的有效保护建言献策。三、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文首先概述银行商业方法专利的内涵及银行发展商业方法专利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25、其次是介绍国际银行业尤其是美日银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现状,并以花旗银行和大通银行为例分析外资银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战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之上分析我国国有银行的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最后针对国有银行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银行业现实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需要的银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宏微观建议和措施。四、论文结构第1章 引言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2文献综述1.3研究内容和目的1.4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1.5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2章 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及其保护概述2.1 商业方法专利性及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的概念2.2 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必要性:理论依据2.3 商业

26、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必要性:现实需要2.4 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意义小结第3章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概况及经验借鉴 3.1 美国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概况及启示 3.2 日本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概况及启示 3.3 其他国家及地区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概况及启示 3.4 花旗银行与大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案例分析 小结第4章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中的主要问题4.1市场经济与专利制度落后4.2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4.3 创新能力不强4.4 保护意识不足4.5招商银行外汇通理财产品案例分析 小结第五章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

27、利保护的主要制约因素 5.1 微观制约因素(股权与公司治理结构,创新能力,公司规模) 5.2 宏观制约因素(制度因素,技术因素,市场结构因素) 小结第6章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建议 6.1完善国内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6.2 完善相关机构的商业方法专利人才培养机制 6.3 构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战略框架 6.4 构建国内商业银行之间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合作机制6.5构建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国际合作与协调机制小结五、研究重点与难点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在借鉴国外银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经验的基础之上,分析我国国有银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研究的难点是

28、分析我国银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宏微观制约因素。六、研究方法、特色与不足本文采用了实例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借鉴国外银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经验,应用数据统计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我国银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最后结合我国银行的实际提出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宏微观措施。本文的创新点是结合我国银行实际提出了我国银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合作机制。由于没有实际业务经验本文在分析我国银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问题和制约因素方面还不够具体和深入,也没有经行定量的分析。七:写作进度时间安排写作进度10月查阅相关文献,政策法规及案例11月底论文初稿12月完善相关理论与国外经验部分1月我国银行商业方法专利问题与制约因

29、素分析2月总结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建议3月底整体完善提交终稿参考文献1余翔,张玉蓉.美国金融业专利战略研究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3).2陈向阳.苏慧思.美国商业银行专利战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3戴志敏,陈立毅.美国金融类商业方法专利及其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3(11).4张玉蓉,余翔.美国金融业商业方法专利实证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知识产权, 2008(3).5黄震,唐骥.我国商业银行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3).6吴璐璐,李良.从花旗银行的金融专利谈中资银行的金融专利现状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20

30、04(8).7张举.中国金融专利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8邱洪华,唐春.美日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比较研究及其启示.情报杂志, 2008(11).9余翔,张玉蓉.金融专利新战略:“专利钓饵”及其防范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8(6).10汪叔夜,黄金老.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竞争战略分析J. 国际金融研究 2005(2).11赖小平,王丰.“花旗专利”中外银行隐蔽战内情J.珠江经济,2002(12).12陶红武. 我国商业银行专利战略探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0(12).13郭寿康,张雨泽.金融产品专利保护与实施初探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31、4).14何勇平.我国银行业金融商业方法专利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5杨卓明.美国金融霸权的新形式金融专利壁垒J.世界知识产权, 2006(3).16张玉蓉,余翔.欧盟金融商业方法专利分析及管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1(2).17杨雄文.中资银行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J.扬州大学学报,2010(4).18何崇阳,杨飞.中外银行专利及其战略比较研究J.金融论坛, 2008(3). 19章景.银行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0王廷伟,金子财.“商业方法专利”未来金融竞争的战略制高点J.西华大学学报,2004(6).21王干,胡水晶.论商业

32、方法专利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J.经济与法制.2005(1). 22雍海英,李雪丽,蒋飞.中资银行商业方法专利战略现状及分析J.商业研究,2006(4).23陈丰奇.浅析我国金融机构自主创新中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J.海南金融,2006(8).24余翔,邱洪华.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创新的专利保护J.金融论坛,2007(12).25张雨泽,杨立中.美国金融商业方法专利战略初探J.山东经济,2008(5).26邢锦晖.中国商业方法专利保护之对比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6).27朱骥.论商业方法专利的法律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8于东亮.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9吕静.商业方法专利保护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0孙娇.商业方法软件专利保护问题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1胡梦云.论金融创新的专利保护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32倪颂军.商业银行的金融专利保护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3袁永静,胡坚.论金融机构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J.上海金融,200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