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电站水保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298589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水电站水保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小水电站水保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小水电站水保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小水电站水保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小水电站水保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水电站水保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水电站水保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doc(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水土保持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书(报批稿)目 录1 前言- 1 -1.1 工程概况- 1 -1.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 -1.3 方案编制情况- 2 -1.4 项目区概况- 2 -2 编制总则- 3 -2.1 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3 -2.2 编制依据- 4 -2.3 方案编制深度- 6 -2.4 设计水平年- 6 -3 工程概况- 7 -3.1 工程地理位置- 7 -3.2 工程规模- 7 -3.3 工程布置- 7 -3.4 工程布置和主要建筑物型式- 8 -3.5 施工组织设计- 10 -工 程 特 性 表- 13 -4 工程建设区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 16 -4.1 工程区自然状

2、况- 16 -4.2 工程区社会经济- 19 -4.3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20 -5 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预测- 22 -5.1 水土流失特点分析- 22 -5.2 水土流失预测分析原则- 22 -5.3 水土流失预测分区及时段划分- 22 -5.4 施工期水土流失预测分析- 24 -5.5 新增水土流失量预测- 27 -5.6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32 -5.7 预测结果及综合分析- 33 -6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35 -6.1 方案编制的原则和目标- 35 -6.2 建设项目的防治责任范围- 36 -6.3 主体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的分析与评价- 38 -6.4 水

3、土保持分区- 39 -6.5 防治措施及总体布局- 40 -6.6 施工期临时水土保持措施- 42 -6.7 分区防治措施布局- 44 -6.8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工程量汇总- 50 -6.9 防治措施年度实施进度与建议- 51 -7 水土流失监测- 54 -7.1 监测目的- 54 -7.2 监测原则- 55 -7.3 监测依据- 55 -7.4 监测范围- 56 -7.5 监测项目及技术要求- 56 -7.6 监测资料整理及分析- 57 -7.7 监测方案实施- 58 -8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598.1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598.2 效益分析- 69 -9 方案实施的保证措施- 72

4、-9.1 组织领导措施- 72 -9.2 技术保证措施- 72 -9.3 资金来源与使用办法- 73 -9.4 水土保持监理、监督保障和管理措施- 73 -10 结论- 75 -10.1 方案编制结论- 75 -10.2 建议- 77 -本河水电站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78附图:本河电站工程地理位置图本河电站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平面布置图本河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图 iv本河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水土保持方案1 前言1.1 工程概况某县本河电站为引水式小(二)型水力发电站,电站初拟装机22500KW,电站工程以发电为主。主体工程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拦河坝、引水隧洞、压力前池、压力钢管道、厂区建

5、筑等组成。本河电站位于某县A江旁,马吉乡桥底村,电站距某县城60km,地理位置为北纬27212723,东经98519856。本河属于A江水系,为A江一级支流。本河发源于碧罗雪山,流域内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最高海拔3868m,河源高程3600m,河口海拔高程1300m。干流长度8km,坡降15.7%,本河流域总面积26.5km2。流域内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轻微,属于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类型。源于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与青藏高原南下的干冷气流遭遇而形成流域湿润多雨的气候。流域地形高差悬殊,使流域的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随高程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差异,流域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性。1.2 工程建

6、设的必要性和意义近年来,A江州城乡经济发展较快,对电力的需求量逐年增大,目前某县城乡小水电供电能力严重不足,电力结构分散,供电质量不高,省、州大电网又因要保证大城市的供电而不能对地方进行充足的电源补给,地方电网难以满足工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进行地方小水电的开发利用,改善区域内的供电紧张局面,提高供电可靠性及供电质量,提高当地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1.3 方案编制情况我院受云南省某县电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于2005年7月开始对本河电站工程进行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工作。在云南省某县本河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编制完成了云南省A江州某县本河电站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书(送审稿

7、,以下简称“报告书”),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1.4 项目区概况本河电站为引水式小(二)型水力电站,电站位于某县本河中下游,属马吉乡政府管辖,电站距某县城60km。由于流域海拔变化在13003860m之间,属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类型。多年平均降水量2526mm,年降水量的90%主要集中在汛期的310月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年内具有干湿季节分明的特点。流域内主要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林、低矮常绿植物和旱地,整个流域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较少发生。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工程区域某县被划分为“重点治理区”,重点是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8、。根据某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工程所在地被列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2 编制总则2.1 编制的目的和意义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建筑物开挖、边坡处理、弃渣堆放、施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工程影响地区的地貌和植被受到较大的干扰,水土保持设施遭到破坏。在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情况下,将导致工程区水土流失加剧及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的规定,进行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保护工程区水土资源和自然环境,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防治因工程项目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改善和提高项目区生态环境

9、质量。方案编制的目的是综合分析本河电站工程区域实际情况、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全面考虑工程建设对工程区域水土保持的影响,使工程建设活动符合当地水土保持总体要求;为工程方案的论证和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依据。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方案,防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将水土流失危害尽量减小,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提出具体的水土保持措施,同主体工程同步实施,使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得以及时控制。为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进行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提供设计和施工依据,也为水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验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2 编制依据2.2.1 法

10、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5)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1998年8月);(7)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8) 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4年7月27日)。2.2.2 部委规章(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1994年11月22日);(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1995

11、年5月30日);(3)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1995年5月30日);(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规定(水利部第16号令);(5)关于印发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规定的通知(保监200115号);(6)财政部、国家计委财综200225号“关于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纳入收费项目的通知”;(7)水利部、国家电力公司水保1998423号文“关于印发电力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2.2.3 规范性文件(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云南省云政发199951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3)云南省水利厅200212号文“关于水

12、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4)云价民199725号文“关于印发云南省水土流失防治费及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征收标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7年1月)。2.2.4 规范标准(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GB/T157721995);(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5)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6) 水利水电制图标准 水土保持图(SL73.62001)。(7) 主要造

13、林苗木(GB600085);(8) 造林技术规范(GB/T1577695);(9)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SL2772002);(10)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11)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12) 防洪标准(GB5020194);(13) 水工建设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1997);(14) 其它有关的技术规范。2.2.5 技术文件及资料(1)A江州某县本河电站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2)云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2000年8月);(3)项目区及周边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资料;(4)某县水土保持规划;(5)其它有关资料。2.3

14、方案编制深度根据开发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关于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的规定,主体工程的设计深度为可行性研究深度,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为可行性研究深度。2.4 设计水平年设计水平年应结合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条件,区域生态建设规划以及主体工程特点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考虑确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水平年指水土保持措施(按方案设计)全面到位,初具规模并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一般为工程竣工后的第一年。若设计水平年定得太短,则要求项目区内水土保持措施完全发挥保土蓄水时效也就越短,水保投资相应也高,反之,则建设项目所影响的水土流失的时间就越长。本工程计划200

15、5年12月开工,工期16个月,2007年3月竣工。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水平年为2008年。3 工程概况3.1 工程地理位置某县位于A江州中部,北纬27212723,东经98519856。本河电站位于某县本河中下游,属马吉乡政府管辖,电站距某县城60km。具体见工程地理位置图。3.2 工程规模某县本河电站为引水式小(二)型水力发电站,电站初拟装机22500KW。主体工程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拦河坝、引水隧洞、压力前池、压力钢管道、厂区建筑等组成。3.3 工程布置3.3.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根据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本河电站属小(二)型电站工程,工程等级为等,工程

16、永久性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临时建筑物为5级。3.3.2 洪水标准挡水建筑物按正常运用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P=3.33%),非正常运用洪水标准100年一遇 (P=1%)。电站厂房正常运用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P=3.33%),非正常运用洪水标准50年一遇 (P=2%)。3.3.3 地震设防烈度根据中国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图,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2s 。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3.4 工程布置和主要建筑物型式3.4.1 工程布置总体布置方案: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引水坝布置在高程1760

17、.0m处;布置了二个引水隧洞,全长2027m;隧洞与引水坝距离约50m,用明渠连接;压力前池布置在较平缓山脊处,压力管道从压力前池沿山坡而下接入厂房;厂房位于A江边,距本河出A江口约400米。3.4.2 主要建筑物形式(一)引水坝设计本河电站拦河坝布置于高程1760.0m处,坝型为浆砌石溢流坝。溢流坝坝顶高程1762m,坝高9.4m,坝总长25m,溢流坝长12米。采用折线型实用堰,坝顶宽2m,上游坝坡垂直,下游坝坡1:0.7,挑流消能,挑流坎圆弧段宽2m,坝底宽6m。左岸布置进水口及冲沙闸,闸门用启闭机启闭。(二)引水明渠隧洞进口与引水坝之间用明渠连接,长约50m,纵坡降1/1000,矩形断面

18、1.5m2.0m,正常水深1.5m。(三)引水隧洞隧洞进口布置在距引水坝下游约50m处,沿线布置2个引水隧洞,1#隧洞长度880.67m,2#隧洞长度1146.65m,隧洞全长2027m。纵坡降1/1000,开挖断面1.8m2.0m。水深1.5m;衬砌断面1.5m1.8m,水深1.5m。(四)压力前池压力前池布置于山脊处。压力前池长20m,宽6m,深4.5m。压力前池总容积360m3,有效调节容积175m3;压力前池正常水位1760.0m,压力前池堤顶高程1761.5m。最低水位1759.75m,进水室底板高程为1756.00m。(五)压力管道压力管道布置山坡上,主管全长约为726m,采用联合

19、供水方式,在厂房上游采用倒“Y”型分岔。钢管直径D=0.75m。压力管道A3和16Mn钢材,采用卷板电弧焊接。经计算,钢管壁厚按不同管段分别选择为820mm。(六)厂区主厂房:布置在A江左岸公路内侧台地上,采用钢筋砼框架结构,主厂房地坪高程1342m,长度25.4m,宽12m,主厂房建筑面积304.8m2。副厂房布置在主厂房上游侧,长10m,宽12m,地面高程1342m。升压站布置于主厂房内侧。(七)主要机电设备本河电站装机22500kw,选定二台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为CJ-W-98/2*9,配套发电机为SFW2500-8/1730,调速器为YWT-600微机调速器。电站设35Kv升压变

20、压器一台,型号为S9-6300/35。3.5 施工组织设计3.5.1 施工条件本河水电站位于某县马吉乡桥底村。厂区对外交通方便,现有三级公路直达厂区。工程区内人工轧石料丰富,数量和质量均可满足工程要求。施工用水可引用溪水,水质符合生产、生活用水要求。施工用电可就近接10kv线路。3.5.2 施工场地布置利用各隧洞进出口附近平缓山坡、厂区作为主要施工场地,布置施工生产区;各施工生活区布置在附近山坡。3.5.3 施工方法石方明挖采用手持式风钻钻孔,人工装药爆破;石方洞挖采用牛腿式风钻钻孔,人工装药光面爆破。石方明挖出渣,采用1m3挖掘机装石渣,8t自卸汽车运输。洞内出渣采用人工装渣,拖拉机运输出渣

21、。砌石工程采用0.4m3拌和机拌和砂浆,胶轮车运砂浆,人工抬运石料就位,人工砌筑。混凝土浇筑采用0.4m3移动式拌和机拌和,厂房混凝土采用满堂脚手架施工,手推车运输入仓,人工平仓,插入式振捣器振捣。3.5.4 天然建筑材料工程建筑使用材料,所用块石料均可就近分区开采。拦河坝可利用隧洞石方开挖料和部分河卵石;各引水隧洞口及连接渠道和压力前池用料,利用隧洞开挖料,所以不再设置石料场。工程区域内的砂,可采用机制砂和河砂中采用。主要用于管道及厂区,引水隧洞机制砂及河砂配合使用。3.5.5 弃渣场规划工程施工期间开挖土石方总量为2.98万m3,回填利用0.24万m3,工程弃渣量为2.73万m3,按照松散

22、系数1.25计,弃渣松方约为3.41万m3。工程规划了5个弃渣场,分布于拦河坝1个,隧洞及压力前池2个,管道1个,厂区1个。弃渣场位于拦河坝下游右岸50m处,1隧洞进口前端右侧,堆放拦河坝、隧洞开挖利用后的弃渣及部分渠道弃渣,占地面积0.11hm2,实际规划堆放弃渣0.58万m3;弃渣场位于1隧洞出口、2隧洞进口处前方,堆放1、2隧洞开挖利用后的弃渣,占地面积0.13hm2,实际规划堆放弃渣0.69万m3;弃渣场位于2隧洞出口附近,堆放2隧洞及前池开挖利用后的弃渣,占地面积0.06hm2,实际规划堆放弃渣0.33万m3;弃渣场位于管道中部,堆放管道开挖利用后的弃渣,占地面积0.06hm2,实际

23、规划堆放弃渣0.33万m3;弃渣场位于厂区附近,堆放管道、厂区及道路开挖利用后的弃渣,占地面积0.22hm2,实际规划堆放弃渣1.19万m3。弃渣场弃渣量规划统计表表54 单位:万m3弃渣场容量弃渣量平衡弃渣来源弃渣场0.60.580.021隧洞、施工道路弃渣场0.70.690.011、2隧洞弃渣场0.650.620.032隧洞、前池及泄水道弃渣场0.350.330.02压力管道弃渣场1.21.190.01厂区、压力管道及进厂公路合计3.53.410.093.5.6 施工进度安排本工程施工工期为16个月,准备工期2个月,主体工程施工14个月。主体工程施工进度:施工准备:2005年12月2006

24、年1月;隧洞施工:2006年2月11月;引水坝施工:2006年11月12月;压力前池施工:2006年12月2007年1月;压力管道施工:2006年3月12月;厂房施工:2006年4月12月;变电场施工:2006年11月2007年2月;机电设备安装:2006年12月2007年2月;施工完工清理:2007年3月。工 程 特 性 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指标备注一、水文水能 1坝址集雨面积km2222多年平均降雨量mm25263多年平均流量m3/s0.974电站毛水头m4185设计水头m3956电站引用流量m3/s1.627装机容量kw225008设计保证率%909保证出力MW1.4210多年平均发电量万

25、kwh233011装机年利用小时小时4660二引水坝浆砌石重力坝1坝顶轴线长m252最大坝高m123坝顶宽m24坝底宽m85消能型式底流6正常水位m17627设计洪水位m1763.4138校核洪水位m1763.743三引水隧洞2个1坡降12长度m20273进口底板高程m1760.54出口底板高程m1758.5四压力前池1长宽高m2064.52总容积m33603有效调节容积m31754渐变段长m9.15溢流堰顶长m86堰顶溢流水深m0.2577堰顶高程m17608压力前池边墙高程m1761.5五压力管道1长度m7662管径mm7503重量t250六厂房1结构型式框架2长宽高m2512103建筑面

26、积m23504主厂房地面高程M1342.05副厂房地面高程M1342.06水轮机安装高程m1342.66七主要设备(一)水轮机CJ-W-98/2*9台21设计水头m3952水轮机出力(最大)MW3.3333额定转速rpm7504流量m3/s0.763(二)发电机SFW2500-8*1730台21额定出力MW2.52额定电压Kv6.33额定电流A4额定转速rpm7505频率Hz506功率因数cos0.8滞后(三)主阀 闸阀台2400(四)主变S9-5000/35台1八施工 1准备工期月22施工工期月143总工期 月164主要工程量及材料土石方开挖m322580浆砌石方m33665砼m35273水

27、泥t1696钢材t316木材m3550九主要经济指标1总投资万元19252单位千瓦投资元/kw38503单位电能投资元/kwh0.8264影子电价/现行上网价元/kwh0.278/0.2235年总收入万元4756年运行费万元42.217资金利润率%24.678静态投资回收期年6.969动态投资回收期年7.84 工程建设区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4.1 工程区自然状况4.1.1 水文气象4.1.1.1 水文(1) 流域基本特征本河属于A江流域,为A江一级支流。本河发源于碧罗雪山,流域内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最高海拔2868m,河源高程3600m,河口海拔高程1300m。干流长度8km,坡降157%,本河

28、流域总面积26.5km2。流域内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轻微,属于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类型。(2) 径流(3) 流域径流区内的径流补给源是大气降水,水气主要来源于西南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降水主要通过降水经过植物截流、地面填洼、下渗及蒸散发等损失后进入河流的地表径流,约占径流总量的70%;另是降水下渗到流域较深层所保持的地下径流(基流),枯季由流域释放补给,约占年径流量的30%。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526mm,径流系数取0.55,则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389.3mm。电站取水口断面的洪水主要由径流区内的短历时暴雨形成。由于流域内水系发育、干流短,故降水后径流响应快,易形成陡涨陡落的洪峰。据相邻流域

29、内若干降水站点的实测暴雨分析,暴雨多发生在610月份。取水口处洪水主要由本河上游各条支流的洪水组成,洪水特性一般为陡涨陡落的山区性洪水,以单峰为主,暴雨洪水基本同频。(4) 气象由于流域海拔变化在13003800m之间,属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5C,最热月平均气温20C,最冷月平均气温12C,日照时数1478.9小时,无霜期135天,多年平均降水量2526mm,年降水量的90%主要集中在汛期的311月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年内具有干湿季节分明的特点。最大日降雨量110.4mm,平均风速2.5m/s,最大风速18m/s,最多风向频率为SW,占50%,平均相对湿度80%。整个流域

30、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较少发生。(6)地形地貌本河电站位于马吉乡,地处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内,本河总体地势为西高东低,海拔高程13003800米,区内山峦延绵起伏,冲沟发育,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地形条件复杂;成土母岩为抗蚀性弱的石英片岩,出露岩石均以中等至微风化为主,局部强风化至全风化,山坡多为第四系残坡积层所覆盖,厚度0.53米,冲洪积物分布于河床和阶地,崩坡积物主要分布在各小山沟内。由于引水坝地处高山峡谷区,人烟稀少,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轻微,仅在遇到高强度暴雨时,偶尔有崩山发生。4.1.2 地质4.1.2.1 区域地质条件(1) 地质构造某县位于A江州中部,北纬27212723

31、,东经98519856,工程区为石英片岩地区,高山地区,地层岩性单一,致密坚硬。岩石表层风化成中粗砂土,厚度米,透水性强,工程区域内无大断层通过。坝址左右岸基岩出露;隧洞线及各进出口基岩完整坚硬;前池地势稍陡,地基较好;管道线地势较缓,覆盖层较厚;厂房位于山脚公路边,上层为耕作层,厚度23m,下部为玄武岩,承载力较高。工程地质均能满足各水工建筑物的要求。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2) 基本地质条件区内山峦延绵起伏,冲沟发育,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地形条件复杂;成土母岩为抗蚀性弱的石英片岩,出露岩石均以中等至微风化为主,局部强风化至全风化,山坡多为第四系残坡积层所覆盖,厚度0.53米,冲洪积物分布

32、于河床和阶地,崩坡积物主要分布在各小山沟内。4.1.2.2 库区工程地质概况一、拦河坝工程地质坝顶轴线长约25m,左右岸全部基岩裸露,基岩为玄武岩,岩石新鲜,岩性坚硬,透水性小,抗风化能力强,能满足建坝条件。最大坝高10m,不需进行帷幕和固结灌浆。河床中有特大独石,必须清除,在防渗墙位置设置1.0m深截水墙,减少渗漏。二、引水工程地质条件1、本工程以隧洞引水为主,沿途布置了2个引水隧洞。隧洞各进、出口都有岩石出露,覆盖层很薄。各进、出口易于成形,但应注意零星地质破碎带给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2、压力前池布置在2号隧洞出口,地势较平坦,覆盖层厚度小于0.5m,地基为基岩,可满足压力前池承载力要求。

33、3、压力管道:沿山坡而下,主管长度726m,镇墩应开挖到基岩或者地基载力大于0.25MPa;支墩基础开挖深度大于1m。三、厂区厂房位于马吉乡桥底村,厂房地势平坦,基础为玄武岩,承载力能满足要求。4.1.2.3 天然建材工程所需块石和碎石到离厂址约200 m的料场开采,主要负责厂区和管道区的石料供应。隧洞石方开挖料和部分河卵石,也可用于工程建设,工程所用砂料采用机制砂。4.1.3 植被流域内主要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林、低矮常绿植物和旱地。整个流域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较少发生。4.2 工程区社会经济某县位于A江州中部,土地总面积约2804平方公里,共辖7个乡镇,57个村公所(

34、办事处),人口8.9万多人。某县有A江从北向南贯穿,水系发达,共有大小支流40多条,由于山体垂直落差大,碧罗雪山海拔3800米,有极为丰富的水能资源。某县是少数民族居住地,以傈僳族为主,2004年县财政收入400多万元,为国家级贫困县。2004年某县委县政府乘着本部大开发的春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眼长远,大力开发小水电。本河电站所在地马吉乡位于某县北部。全乡版图面积186.1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000m以上,最低海拔1290m,气候差异大,立体性强。2004年底,马吉乡农村经济总收入866万元,财政收入39万元,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723元,人均有粮360kg,工农业总产值2976万元。因此

35、,兴修水利、发展电力、发展农业,增加粮食产量,是发展某县经济的基本途径。本河电站工程对该区社会的安定及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比较现实的意义,同时为稳定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作物单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具有长远的意义,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4.3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4.3.1 水土流失现状项目区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中的重点治理区。项目所在地某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据全国第二次应用遥感技术调查的土壤侵蚀报告表明,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675.39km2,占全县总面积2756.45km2的24.5%,无明显流失

36、面积为2081.06 km2,占总面积的75.5%。全县多年平均侵蚀量为229.89万t,平均侵蚀模数734t/ km2.a,年侵蚀深度为0.62mm。因陡坡种植及荒山荒坡林草覆盖低等原因而造成的面状水土流失。由于地质破碎而造成的如滑坡、泥石流、崩塌、活动性冲沟等地质危害而形成的水土流失。面状侵蚀分布面广,在全县范围内的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面状侵蚀危害性小,而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危害性较大。本河电站地处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内,由于引水坝地处高山峡谷区,人烟稀少,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轻微,仅在遇到高强度暴雨时,偶尔有崩山发生。4.3.2 水土保持现状某县的水土流失治理本着“预防为主,全

37、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在积极向上级申请支持的同时,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水土流失治理。通过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从而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自然灾害。在治理中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集中连片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同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青山绿水等工程进行综合全面防治,并走出了一条单位、集体、个人共同投入治理水土流失的良好局面。根据某县水土流失现状图,本河电站工程区为轻度流失区。5 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预测5.1 水土流失特点分析(1)施工区地表扰动大,地面植被和土壤破坏严重,工

38、程施工对地表扰动不仅是表面。(2)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施工设施布置在沿河几公里范围内,建筑物中,施工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集中。(3)在施工区要兴建大量建筑设施,如工棚、加工企业以及渣场等;因施工方式不同,水土流失形式也多样,有面蚀、沟蚀、重力侵蚀(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而且侵蚀强度不一。(4)工程河谷两岸地质条件好,电站运行对库岸的影响不大,不会发生明显的库岸再造现象,也不会造成明显的水土流失。5.2 水土流失预测分析原则电站工程划分为建设期和生产期两个阶段。本工程为新建工程,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项目施工区,是本工程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数量的预测是水土流失影响分析的基础,

39、本报告对水土流失数量的预测以不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为假设条件。5.3 水土流失预测分区及时段划分5.3.1 预测分区由于施工项目用地方式不同,水土流失特点不同,造成的危害也不相同。根据相同用途地块水土流失具有相似性的特点,将施工期间产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分为首部枢纽区、引水系统、厂区、施工生产区、弃渣区和道路区等6个预测分区。5.3.2 预测时段划分根据设计资料,工程施工时间为16个月,施工期水土流失预测时段以1.33年计,并对运行初期(1年)进行分析预测,总计预测时段为2.33年。各区建设项目的施工时间不同,且建设期的水土流失强度也有较大差异,因此根据工程设计资料,工程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划

40、分如下:首部枢纽区:强流失时段约0.08年,为主体工程开挖基础过程;一般流失时段为2.25年,为全面开挖结束到工程完工后1年。引水系统:强流失时段约0.5年,为主体工程开挖基础过程;一般流失时段为1.83年,为全面开挖结束到工程完工后1年。厂区:强流失时段约0.25年,为主体工程开挖基础过程;一般流失时段为2.08年,为全面开挖结束到工程完工后1年。施工生产区:强流失时段约0.17年,为工程准备期;一般流失时段为2.16年,为工程准备期以后到工程完工后1年。弃渣场区:强流失时段约0.17年,为工程准备期;一般流失时段为2.16年,为工程完建期到工程完工后1年。道路区:强流失时段约0.17年,为

41、道路开挖期;一般流失时段为2.16年,为道路建成投入使用到工程完工后1年。5.4 施工期水土流失预测分析5.4.1 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根据本河水电站的工程特性,由于电站属新建工程,使得项目区的原地貌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开挖、碾压、占压等形式的破坏和影响,降低了原地貌水土保持功能,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分析,本工程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为1.80hm2。项目建设区面积包括:枢纽建筑物用地,占地面积为0.72hm2,为永久占地 ;施工临时道路、弃渣场及施工生产区等用地,占地面积为1.08hm2,均为临时占地。以上土地类型除拦河坝部分为河道外,均为荒草地地貌类型。5.4.2 工程建

42、设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及数量据本河水电站工程区布置情况及实地调查分析,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防治责任范围内目前尚未建有专项水土保持设施,而原生地貌中林地与荒地同样具有保水固土功能,应列为水土保持设施,因此工程建设过程中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主要是指对林地与荒地的占压和植被的破坏,根据以上分析,工程建设受扰动地表面积共1.8hm2。拦河坝部分为河道,其余均为为荒草地,水土保持设施破坏面积1.79hm2。具体见表5-2。工程征地范围内各类土地面积表表52 单位:hm2项目水田河道旱地荒草地合计永久占地0.010.710.72临时占地1.081.08小计0.011.791.85.4.3 弃渣量预测5.4.3

43、.1 弃渣量来源结合工程特性及施工组织设计,经分析工程建设中枢纽建筑物土石方开挖回填后产生一定量的弃渣,同时生活区及交通公路的施工开采,都将产生一定量的弃渣。其弃渣量统计见表5-3。(1) 首部枢纽:土石方开挖0.02万m3,用于回填利用0.02万m3 (均为自然方)。(2) 引水系统:引水明渠及隧洞土石方开挖1.38万m3,用于回填利用0.06万m3,产生弃渣1.32万m3;压力前池及泄水道土石方开挖0.03万m3,用于回填利用0.01万m3,产生弃渣0.02万m3;压力管道土石方开挖0.69万m3,产生弃渣0.65万m3; (3) 厂区枢纽:土石方开挖0.21万m3,用于回填利用0.02万m3,产生弃渣0.19万m3 (均为自然方)。(4) 新建进厂永久公路及新修施工临时道路0.8km,土石方开挖0.64万m3,回填利用0.09万m3,产生弃渣0.55万m3。工程弃渣量统计表表53 单位:万m3项目土石方开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