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溶剂挥发速度的关联和计算.pdf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334959 上传时间:2019-08-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00.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纯溶剂挥发速度的关联和计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纯溶剂挥发速度的关联和计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纯溶剂挥发速度的关联和计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纯溶剂挥发速度的关联和计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纯溶剂挥发速度的关联和计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纯溶剂挥发速度的关联和计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纯溶剂挥发速度的关联和计算.pdf(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3 8 卷第6 期 2 0 0 8 年6 月 涂料工业 P A I N T C O A T I N G SI N D U S T R Y V 0 1 3 8N o 6 J u n 2 0 0 8 纯溶剂挥发速度的关联和计算 王 昭,朱芳,戎宗明,英徐根(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系,上海2 0 0 2 3 7 ) 摘要:参照S h e l l 薄膜蒸发计的原理建立了溶剂挥发速率测定装置,实验测定了纯溶剂在滤纸和铝材上的挥发 速率,滤纸上的实验结果与文献数据相比,平均相对误差为3 3 2 ,说明本实验装置和方法是可行的。根据双膜理论 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涂层溶剂挥发模型,通过实验数据

2、的关联,该模型能很好地计算各种温度下溶剂在不同底材上 的挥发速率及挥发过程中的涂层温度和L 。 关键词:挥发速率;挥发模型;溶剂 中图分类号:T Q 6 3 0 4 + 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 2 5 3 4 3 1 2 ( 2 0 0 8 ) 0 6 0 0 0 5 0 5 E x p e r i m e n t a l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a n dE s t i m a t i o no f t h eE v a p o r a t i o nR a t eo fP u r eS o l v e n t s W a n gZ h a o ,Z h uF

3、a n g ,R o n gZ o n g m i n g ,Y i n gX u g e n ( C h e m i s t r yD e p a r t m e n t ,S c h o o lo fC h e m i s t r ya n dM o l e c u l a rE n g i n e e r i n g ,E a s t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S h a n g h a i2 0 0 2 3 7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B

4、 a s e do n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S h e l lt h i n f i l me v a p o r i m e t e r ,a ne x p e r i m e t a la p p a r a t u sa n dC O I T e s p o n d i n gm e t h o d sh a v eb e e ne s t a b l i s h e df o rt h e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t h es o l v e n te v a p o r a t i o nr a t e s T h ee v

5、a p o r a t i o nr a t e so fs o m ep u r es o l v e n t so nf i l t e rp a p e ra n ds m o o t ha l u m i n u ms h e e tw e r em e a s u r e d C o m p a r e dw i t h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d a t a ,t h ea v e r a g er e l a t i v ee r r o ri s3 3 ,G o o da g r e e m e n t si n d i c a t et h er e

6、l i a b i l i t yo f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a p p a r a t u sa n dm e t h o d s As o l v e n te v a p o r a t i o nm o d e lw a sp r o p o s e db a s eo nt h ed o u b l e f i l mt h e o r y a n dl a wo fc o n s e r v a t i o no fe n e r g y T h em o d e lc a nb eu s e dt oc o r r e l a t ea n dp

7、 r e d i c tt h e9 0 e v a p o r a t i o nt i m e t 9 0o ft h ep u r es o l v e n t sa n dt h em i n i m u ms u b s t r a t e s t e m p e r a t u r e 咒。d u r i n ge v a p o r a t i o no nd i f f e r e n ts u b s t r a t e s K e yW o r d s :e v a p o r a t i o nr a t e ;e v a p o r a t i o nm o d e l

8、 ;s o l v e n t 0 引言 水性涂料和水性油墨由于环保友好受到人们的青味。但 在某些实际应用方面,溶剂型涂料和油墨还不能完全被水性涂 料和油墨替代。以油墨为例,由于印刷条件和印刷水平等方面 的限制,水性油墨的适用范用有所限制,另外,溶剂型油墨的优 点是印刷适性好,墨层性质理想,在丝网印刷油墨中,有机溶剂 型油墨占5 0 以上。冈此,在保持溶剂型涂料和油墨优良性 能的基础上,改良溶剂配方,以形成环保型涂料和油墨对工业 生产以及涂料和油墨的发展前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考察涂料和油墨性能以及设计其溶剂配方时,一个至 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溶剂的挥发特性。在涂膜的干燥过程中, 溶剂的溶解度

9、、黏度、表面张力随着溶剂的挥发而变化,从而 极大地影响了涂膜结构、外观和性能。2 。1 。因此,溶剂的特征 挥发的实验测定和计算的研究从未间断“1 ,而适当的挥发 模型的建立,则是涂料和油墨计算溶剂配方研究的基础,也是 本文研究的目的。 溶剂挥发速度的实验测定 1 1 实验测定装置和方法 参照S h e l l 公司薄膜蒸发计纠的原理自行设计并建立了测 量溶剂挥发速率的装置( 见图1 ) ,实验装置分为空气过滤、空气 流量控制、恒温、称质量以及数据记录等部分,根据恒温箱的体 积,空气压缩机将空气流经由硫酸、氢氧化钠和无水硫酸钙组 成的净化过滤装置,使空气的湿度小于5 并进行预热,然后经 流量计

10、控制以一定的流速通过温度恒定在测量温度4 - 1 的恒 温箱,与电子天平相联接的计算机通过自编的软件,自动记录 吊挂在电子天平下的底材上被测溶剂的质量随挥发时间的变 化,并在显示器上绘制 f j 挥发曲线。 以乙酸正丁酯作为基准物标定实验装置,通过调整气流方 向和滤纸( 底材) 悬挂高度,使得0 7m L 的乙酸正丁酯在( 2 5 4 - 1 ) 时9 0 量的挥发时间为( 4 7 04 - 1 0 ) s 以内,并以此条件测 定其他溶剂的挥发速率。 王昭,等:纯溶剂挥发速度的关联和计算 空 图1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 F i g 1E x p e r i m e n t a lf l o wc

11、h a r t 1 2 测定结果与讨论 根据涂料和油墨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挥发特性,按照 涂膜状态可把挥发过程简单地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湿”阶段,在此阶段内挥发速率极快,在数小时内即可挥发出 总量的9 0 以上;第二阶段为“干”阶段,此阶段内挥发速率 大大降低,并逐渐减小。因此,一般将溶剂挥发出总量的9 0 的时间作为其绝对挥发速率,记作t 如,或以相对于乙酸正丁酯 ( 作为标准溶剂) 的相对挥发速率来表示,两者的关系如式 ( 1 ) 所示。 E :! 塑:圣壁垄工蹩 t g o ,试样溶剂 式( 1 ) 若实验测定时以质量计量的话,则以E 表示,若以体积计 量的则以E 。表示。本实

12、验测定了乙酸正丁酯、丙酮、环己酮、 甲苯等约2 0 个溶剂在滤纸和铝材上的挥发速率。 1 2 1 滤纸上的溶剂挥发速度 按文献 1 2 规定的条件,实验测定了一些溶剂在滤纸上 的挥发速率( t ) ,并计算其相对挥发速率,实验结果与文献值 的比较见图2 。 图2 溶剂在滤纸上相对挥发速率实验值与文献值比较 F i g 2C o m p a r i s o n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d a t a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dd a t a o ft 帅O i l f i l t e rp a p e r 由图2 可知,两者基本上是一条对角线,平

13、均相对误差为 3 3 2 ,最大误差为7 8 l 。由于S h e l l 公司薄膜蒸发计对溶 剂挥发速率的测定有人工计数和自动计数两种,若以自动计 数结果为标准,则根据A S T M D 3 5 3 9 - - 1 9 8 7 两种计数方式测定 结果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7 4 ,最大值为1 5 1 。因此,本 文根据S h e U 薄膜蒸发计原理自行设计的测量溶剂挥发速率 定 的装置是可行的,测定结果是可靠的。 1 2 2 铝材上的溶剂挥发速度 在与滤纸上挥发速率测定的相同实验条件下,以直径为 6e m 、质量为1 8 0g 的铝材作底材,被测溶剂量为0 3 0m L 。测 定其值。实验测定结

14、果与文献数据的比较如图3 所示。 + 一烷烃类;一一一醇类;一e 一一酮类 图3 溶剂在铝材上相对挥发速率实验值与文献值比较 F i g 3C o m p a r i s o n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d a t a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dd a t ao ft g o o na - l u m i n i u mb a s ep l a t e 由于本实验所用底材的形状、直径( 挥发的表面积) 和被 测溶剂量均与R o c k l i n 的实验不同,因此,两者测量结果在数 值上有较大的差异。但两者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 而且不同

15、的溶剂系列,其比例系数也相近,即实验值约为文献 值的1 5 倍( 直线斜率均在1 5 左右) 。这说明虽然底材等实 验条件不同,测定的绝对值会不同,但溶剂相对挥发度的变化 序列是一致的。 2 溶剂挥发速度的关联和计算 2 1 溶剂挥发模型的建立 以滤纸上溶剂挥发为例,根据双膜理论和单相传质速率 方程2 1 ,物质A 在滤纸表面透过气膜的扩散传质速率( 即挥 发速率) M 如式( 2 ) 所示。 以:d W F A M A ;S 尼。,( ,) ( P 一只) 式( 2 ) 式( 2 ) 中,埘。为A 物质的质量,g ;M 。为其摩尔质量, k s k m o l ;S 为挥发膜层表面积,m 2

16、 ;p 。和p :为物质A 在液膜和 王昭,等:纯溶剂挥发速度的关联和计算 气相中的分压,P a ;在S h e U 薄膜蒸发计实验条件下,p a = 0 。 气相传质系数k G A 是温度的函数,其表达式为: k ) 。箍( 盖) 式( 3 ) 式( 3 ) 中,D 。是A 物质在气膜中的扩散系数;p p 。为气 相扩散的漂流因子,P 为总压;6 。为静止膜的厚度,为待定参 数。P B 。为静止流体层两侧组分B 分压的对数平均值,一般假 设B 组分为空气。则P 。的计算式为: =Pm-Pel一可翻式(4PSm I n ( p B 2 P B I ) ) 2 一面百;。莎万 瓦【 式( 4 )

17、 中,P 。和P 陀为静止流体层两侧组分B 的分压,p i 为组分A 的饱和蒸汽压。结合式( 2 ) 、( 3 ) ,在血时间内,挥发 的溶剂量n 为: 血= S k c , A ( 州“ p m 沁溢羔嘶一眠) x 加式( 5 ) 由于溶剂的挥发需要热量,因此,随着溶剂的挥发,膜层 的温度会随之下降,由于环境温度保持恒定,故由热量守恒的 原理分析,溶剂挥发所需要的热量,由残留溶剂和膜材( 或底 材) 温度下降及外界向膜层传导的热量所提供。根据热量守 恒原理,假定在n om o l 的溶剂中,有A nm o l 的溶剂挥发,则挥 发所需要的汽化热可由式( 6 ) 计算得到。 凡,a p H =

18、 ( n o A n ) C p ,l ( 7 1 一瓦) + C p 。( r 一瓦) + A 。( L 一瓦) 加 式( 6 ) 式( 6 ) 中,Ap H 和c 。,为溶剂的汽化热和热容,它们是温 度的函数;c 。和A 。为底材的热容和导热系数,可假定在实验 条件下为常数;T 为挥发时初始温度,孔为挥发完A nt o o l 后的 温度,L 为环境温度。( 5 ) 和( 6 ) 两式中的8 G - , C 。和A 。由实 验数据拟合得到。 若将溶剂整个挥发过程分解为,v 个出小过程,在每个山。 时间内溶剂挥发量血。由式( 5 ) 计算,而由式( 6 ) 计算出该过 程中的温度变化值,并以

19、计算得到的温度瓦作为下一过程的 温度值,如此循环,直到溶剂挥发量达到9 0 ,对应的时间即 为t 帅,计算得到膜层所达到的最低温度即为L h 。 2 2 滤纸上溶剂挥发速度的计算结果 由文献中提供的2 0 余种溶剂的t 。和k 值,采用改进的 泰勒法拟合模型参数6 。、C ,。和A 。,设目标函数如式( 7 ) 所示。 Nmm Q = ( 虹牛) 2 + k ,( 生手业) 2 l2 1 。w e x p l = J + 批n e x p t l 式( 7 ) 采用拟合所得的参数即可对溶剂的t 帅和L 。可以进行预 测,表1 是对5 6 种溶剂的t 帅和k 的计算结果。t 的计算值 与实验值的

20、平均相对误差为1 2 ,而有一半以上溶剂的相对 误差小于1 0 ,稍大于S h e l l 公司薄膜蒸发计的实验误差;k 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0 6 ,计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表15 6 种溶剂的和k 。计算结果 T a b l e1C a l c u l a t i o nr e s u l t so ft g oa n dL mf o r5 6s o l v e n t s 王昭,等:纯溶剂挥发速度的关联和计算 ( 续表1 ) i N oS o l v e n t t g o , S t g o 。s 占蛳 K 汪乙,。K A 咒i n - - - _ _ 。- - - _ - - - _

21、。- 。- 。- _ - _ _ - - - - 。_ 。_ - -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 L 。_ -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 - - h ,_ 。 。_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 _ _ _ 。_ - _ _ _ 。_ h - 。_ - 。- 。_ _ _ _ _ - _ _ _ _ - _ _ _ _ 。- _ 。- - - 一一一一一 一一 一- 。L - - _ _ _ 。一 2 1i s o h u t a n

22、 o l7 4 06 8 8 2 0 0 7 02 9 3 42 9 2 90 5 2 2E G M M E 2 3n b u t a n o l 2 4 E G M E E 2 5w a t e r 。2 6 m e t h y ln a m y lk e t o n e 2 7 d i e t h y le t h e r ,2 8i s o p r o p y le t h e r 2 9 m e t h y la c e t a t e 3 0 m e t h y li s o p r o p y lk e t o n e 3 1 8 e c b u t y la c e t a t

23、e 3 2 i s o b u t y la c e t a t e 3 3 2 一p r o p a n o l ,3 4 n i t r o m e t h a n e 3 5n i t r o e t h a n e 3 6 2 一m e t h y l 一2 一b u t a n o l 3 7 1 一p r o p a n o l 3 8 1 一n i t r o p r o p a n e 3 9 5 - m e t h y l 2 h e x a n o n e 4 0 3 一h e p t a n o n e 4 1 n b u t y lp r o p i o n a t e

24、 4 2 p e n t y la c e t a t e 4 3 e y c l o h e x a n o n e 4 4 d i m e t h y l f o r m a m i d e 4 5 2 一e t h o x y e t h y la c e t a t e 4 6d i a c e t o n ea l c o h o l 4 7 2 一b u t o x y e t h a n o l 4 8 c y c l o h e x a n o l 4 9 2 一e t h y l h e x y la c e t a t e 。5 0i s o p h o r o n e 5

25、 1 2 - e t h y l - 1 - h e x a n o l 5 2 2 一( 2 一m e t h o x y e t h o x y ) 一e t h a n o l 5 3 2 一( 2 一e t h o x y e t h o x y ) e t h a n o l 5 41 一o c t a n o l 5 5 b e n z y la l c o h o l 5 6 d i e t h y l e n eg l y c o lm o n o b u t y le t h e r 8 8 08 0 4 8 0 0 8 52 9 3 82 9 3 90 1 10 8 09

26、3 2 60 1 3 6 2 9 4 02 9 4 40 4 12 1 011 1 5 80 0 7 8 2 9 4 52 9 5 50 9 12 9 010 1 3 30 2 1 52 8 8 8 2 8 3 75 1 13 8 012 5 6 20 0 9 02 9 1 7 2 9 6 54 8 4 03 0 00 2 5 l2 6 0 4 5 75 8 40 0 2 52 7 7 7 9 3 8 0 60 1 3 32 7 1 2 1 6 4 1 6 7 60 0 2 22 8 5 7 2 6 02 7 3 80 0 5 3 2 9 1 6 3 0 53 2 8 6 0 0 7 72 9

27、 2 5 3 2 02 5 9 80 1 8 8 2 8 4 7 3 6 03 5 3 70 0 1 7 2 8 6 2 4 4 54 4 0 80 0 0 9 2 9 0 4 5 0 54 2 6 90 1 5 5 2 9 1 7 5 3 04 4 9 10 1 5 32 8 9 7 6 4 56 8 8 60 0 6 82 9 3 9 10 2 09 3 9 50 0 7 92 9 6 0 l0 8 0l3 2 9 50 2 3 l2 9 6 6 l2 0 2 l0 6 5 7 O 1 1 32 9 6 3 l2 0 3 11 1 2 O 0 0 7 62 9 6 4 15 7 0 12

28、8 7 7 0 1 8 02 9 6 1 2 2 8 01 7 3 2 50 2 4 0 2 9 6 0 25 2 020 3 8 80 1 9 1 2 9 7 0 38 4 028 7 1 50 2 5 2 2 9 7 3 67 8 053 4 9 90 2 1 l2 9 7 7 92 0 069 0 4 40 2 5 0 2 9 7 6 1 34 0 0l l4 9 2 80 1 4 22 9 8 0 2 00 0 01 01 0 4 7O 4 9 52 9 8 0 2 57 0 03 13 5 2 30 2 2 02 9 8 1 2 63 0 02 70 2 3 30 0 2 82 9

29、8 0 2 78 0 03 60 3 8 30 2 9 62 9 8 1 4 99 8 55 35 5 8 70 0 7 l2 9 8 1 5 63 8 36 43 1 6 6 0 1 4 12 9 8 1 1 5 00 0 0 1 9 01 8 1 50 2 6 82 9 8 1 否。9 0 = O 1 2 否m = 0 0 0 6 注:( 1 ) t g o 文献值来源于文献 1 2 ;( 2 ) 文献值来源于文献 1 0 。 本溶剂挥发模型,不仅能计算得到表征挥发速率的t 帅,还 能计算得到溶剂在挥发过程中膜层( 底材) 的温度变化曲线。 图4 是丙酮在滤纸和铝材上的挥发特征曲线。如图4

30、 所 示,当丙酮在滤纸上挥发时,其膜层温度会从环境温度2 5 迅速下降到0 左右。这一现象的预测对于涂料和油墨的溶 剂配制与施工条件的确定是十分有用的,因为当膜层温度下 降过多或过快时,会造成空气中的水气在膜层凝结与渗透,从 而使漆膜发白。 2 3 铝材上溶剂挥发速度的关联结果 底材和实验条件不同,得到的实验结果不同,因此,拟合 得到的6 。、c 。和A 。模型参数值也不同。图5 为铝材上溶剂 挥发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文献数据关联的平均相对 误差为8 ;而本实验数据的关联误差为1 2 ,与实验的误差 相当。实验数据关联误差稍大主要是由醇类的关联误差所造 王昭,等:纯溶剂挥发速度的关联和计算

31、 1 0 0 摹8 0 黎6 0 罄4 0 2 0 O t s 一一滤纸;一铝材 崔 未 图4丙酮在滤纸和铝材上的挥发特征曲线 F i g 4 E v a p o r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c u r v eo fa c e t o n eo nf i l t e rp a p e ra n d a l u m i n i u mb a s ep l a t 成的。 f m 。,m s 一一本实验数据:+ 一文献数据 图5 铝材上溶剂挥发9 0 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F i g 5C o m p a r i s o no fc a l c u

32、l a t e dd a t aa n de x p e r i m e n t a ld a t a o fe v a p o - r a t e do na l u m i n i u mb a s ep l a t e 同样可以计算得到挥发过程中底材的温度变化曲线,如 图4 所示,与在滤纸上的挥发相比,丙酮在铝材上挥发速率仅 慢1 0s 左右,且温度下降值只有5 ,仅为滤纸的1 5 ,这与底 材的热容、导热系数等性质的差异有关。 3 结语 ( 1 ) 建立了能测定溶剂在不同温度和底材上挥发速率的 实验装置和方法,测定结果经与文献数据比较,证明实验装置 和方法是可行的,结果是可靠的。 (

33、2 ) 根据双膜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底材上纯溶剂 挥发模型,通过实验数据的关联,不仅能计算挥发速率t ,还 能给出挥发过程中底材温度变化曲线和最低温度7 ,这对于 涂料和油墨的溶剂配制与施工条件的确定是十分有用的。同 时也为混合溶剂的挥发过程计算和计算机涂料和油墨溶剂配 方的实施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帮勇,邓蓓关于油墨V O C 排放的对策 J 广东印刷,2 0 0 6 ( 1 ) :5 0 5 1 2 王亮油墨温度对溶剂挥发及印刷质量的影响 J 】中国印刷, 2 0 0 2 ( 1 ) :1 3 0 1 3 3 3 吴敏,姜宏伟影响湿固化聚氨酯涂料快干的因素 J 涂料工 业,2

34、0 0 7 ,3 7 ( 4 ) :1 3 一1 6 4 李燕,叶春霞影响溶剂型涂料黏度的因素 J 涂料工业,2 0 0 3 , 3 3 ( 9 ) :2 0 2 1 5 K U Z N E T S O YAV ,X I O N GM E f f e c to fe v a p o r a t i o no nt h i nf i l m d e p o s i t i o ni nd i pc o a t i n g J I n tC o m mH e a tM a s sT r a n s f e r ,2 0 0 2 , 2 9 ( 1 ) :3 5 - 4 4 6 G E I P E

35、Lc ,S T E P H A NP E x p e r i m e n t a l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t h ed r y i n g p r o c e s so fa u t o m o t i v eb a s ep a i n t s J A p p l i e dT h e r m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 2 0 0 5 ( 2 5 ) :25 7 8 25 9 0 7 G L A V C H E VI ,N I K O L O VRN ,V A L C H E VP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36、no fe - v a p e r a t i o nr a t e so fm i x e ds o l v e n t sw i t h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i nf i l m sf o r m e m b r a n e s J P o l y m e rT e s t i n g ,2 0 0 3 ,2 2 ( 5 ) :5 2 9 5 3 2 8 B E V E R L E YKJ ,C L I N TJH ,F L E T C H E R PD1 E v a p o r a t i o nr a t e s o fp u r el i q u

37、i d sm e a s u r e du s i n gag r a v i m e t r i et e c h n i q u e J P h y s , C h e m ,C h e mP h y s ,1 9 9 9 ( 1 ) :1 4 9 1 5 3 9 R O C K L I NAL E v a p o r a t i o np h e n o m e n a :P r e c i s ec o m p a r i s o no fs o l v e n te v a p o r a t i o nr a t e sf r o md i f f e r e n tS u b s

38、 t r a t e s J JC o a t i n g sT e c h n o l o g y 。1 9 7 6 。4 8 :4 5 5 7 1 0 R O C K L I NAL ,B O N N E RDC Ac o m p u t e rm e t h o df o rp r e d i c t i n g e v a p o r a t i o no fm u l t i e o m p o n e n ta q u e o u ss o l v e n tb l e n d sa ta n yh u m i d i t y J JC o a t i n g sT e c h n

39、 o l o g y ,1 9 8 0 ,5 2 :2 7 3 6 1 1 张敏,黄红军,李志广,等气相防锈膜有效寿命模型探讨 J 包装工程,2 0 0 5 ,2 6 ( 4 ) :4 5 。1 1 1 2 陈敏恒,丛德滋,方图南,等化工原理( 第二版) M 北京:化 学工业出版社,2 0 0 4 收稿E l 期2 0 0 8 0 4 一0 8 ( 修改稿) 信息中心最新会议论文集( 2 0 0 7 年出版) ,12 0 0k , 本、 , 2 0 0 之本、 ,8 0 之本、 ,2 0 0 之本、( 2 0 0 7 年氧旌 ! 拿抖纾亚年金 鳖第八届氟树腩厦氟溶料丝木研1 ;寸金论之壤,2

40、0 0 之本、 ,1 0 0 之本。 如需邮购。请与全国涂料工业信息q a , b 叶超美( 0 5 1 9 8 3 2 9 9 5 2 6 ) 联系。 纯溶剂挥发速度的关联和计算纯溶剂挥发速度的关联和计算 作者:王昭, 朱芳, 戎宗明, 英徐根, Wang Zhao, Zhu Fang, Rong Zongming, Ying Xugen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系,上海,200237 刊名: 涂料工业 英文刊名:PAINT & COATINGS INDUSTRY 年,卷(期):2008,38(6)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2条)参考文献(12条) 1.孙帮勇.邓蓓

41、 关于油墨VOC排放的对策期刊论文-广东印刷 2006(01) 2.王亮 油墨温度对溶剂挥发及印刷质量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印刷 2002(01) 3.吴敏.姜宏伟 影响湿固化聚氨酯涂料快干的因素期刊论文-涂料工业 2007(04) 4.李燕.叶春霞 影响溶剂型涂料黏度的因素期刊论文-涂料工业 2003(09) 5.KUZNETSOY A V.XIONG M Effect of evaporation on thin film deposition in dip coating 2002(01) 6.GEIPEL C.STEPHAN P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42、 the drying process of automotive base paints 2005(25) 7.GLAVCHEV I.NIKOLOV R N.VALCHEV P Determination of evaporation rates of mixed solvents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in films for membranes 2003(05) 8.BEVERLEY K J.CLINT JH.FLETCHER P D I Evaporation rates of pure liquids measured using a gravimetrie

43、 technique 1999(01) 9.ROCKHN A L Evaporation phenomena:Precise comparison of solvent evaporation rates from different Substrates 1976 10.ROCKLIN A L.BONNER D C A computer method for predicting evaporation of multicompenent apueous solvent blends at any humidity 1980 11.张敏.黄红军.李志广 气相防锈膜有效寿命模型探讨期刊论文-包

44、装工程 2005(04) 12.陈敏恒.丛德滋.方图南 化工原理 2004 相似文献(2条)相似文献(2条) 1.学位论文 王雪莲 三氯乙烯的好氧共代谢与挥发模型研究 2006 大量的氯代烃因不合理的使用、处理和处置进入环境中造成了严重的地下水环境污染,引起了环境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其中三氯乙烯(TCE)是地下水中 常见的一种氯代烃有机污染物.对于地下水中TCE的修复,由于生物法具有成本低、操作方便、易行、能够充分发挥微生物的降解能力,针对性地去除某种 或某类有机物等特点,成为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热点.生物法修复rCE尤以好氧共代谢降解TCE最为有效. 论文选取了甲苯、苯、氯苯、苯酚、苯甲酸、

45、苯胺等六种芳香族化合物作为TCE的共代谢基质,通过对微生物的驯化、富集培养,以瓦呼仪作为测试手 段,分析了六种共代谢基质在其驯化后活性污泥中的可生物降解性,及六种共代谢基质驯化后的混合微生物共代谢降解TCE的可能性. 研究了六种共代谢基质和TCE共代谢降解的动力学性质.为了比较TCE好氧共代谢降解速率,实验同时对TCE为唯一碳源的降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研究 表明,TCE的降解动力学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TCE的降解速率常数的关系为:KsaKsaKsaKsaKsaKsaKsa,速率常数依次为0.3078,0.1698,0.1254,0.0443,0.0286,0.0268,0.0147 L/

46、gh.本实验分别对单一代谢基质的降解 (不加TCE)和共代谢条件下基质的降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情况下代谢基质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通过对TCE和共代谢基质速率常 数的比较,得出如下结论:苯酚是最有效的共代谢基质,其次是甲苯、苯;氯苯不宜作为TCE的共代谢降解的基质.经研究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生物降解性的 关系得出,共代谢基质的空间参数是影响共代谢降解的主要因素.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TCE在灭菌污泥和活性污泥中的挥发模型.由于生物降解的作用,活性污泥中TCE的挥发速率常数明显低于灭菌污泥中对应的数 值;25时两体系中TCE的挥发速率常数均与该温度下TCE在水溶相中的挥发速率常

47、数在一个数量级上,这说明在含有污泥的溶液体系中挥发模型同样适用 . 2.学位论文 张俊 稻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2006 太湖地区是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由于过量施用氮肥引起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通过提高土壤氮素利用率,既能保持作物高产 又不对环境造成危害,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技术问题。模型是定量描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规律的一个有效工具,目前国内的土壤氮素 迁移转化模型多集中于对旱田,且缺乏对作物生长完整过程的模拟。 本文针对苏南太湖地区特定的水稻种植条件,建立了该地区水稻土中的氮素迁移转化一维机理数值模拟模型RGNTM(Rice Growth and

48、 Nitrogen TurnoverModel)。RGNTM可以模拟土壤一作物系统中的水分运动,氮素的迁移转化及水稻生长过程。其中,土壤水分运动的模拟采用水量平衡方程,氮素 的迁移转化模拟采用对流一弥散方程,水稻的生长模拟采用了ORYZA2000。模型的源代码采用FORTRAN计算机语言编写,用户界面采用DELPHI计算机语言 编写。 首先通过室内实验和田间定位试验,获取和校正了模型中的参数。然后利用田间试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水稻生长过程和 土壤中的氮素迁移转化过程。最后应用模型对不同施氮量条件下氮肥的产量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作了初步评价。得出了如下结论: 1.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水稻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产量和吸氮量。对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地上部分生物量、产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装饰装潢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