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6发热.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59593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6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6发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病理生理学6发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病理生理学6发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病理生理学6发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病理生理学6发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6发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6发热.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发 热 (fever),病 理 生 理 学 Pathophysiology,第一节 概述,病 理 生 理 学 Pathophysiology,发热(fever),过热(hyperthermia),致热原使机体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因体温调节障碍(调节中枢、 产热或散热异常)引起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月经前期 生理性 剧烈运动 应激 体温升高 发热 :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上移 病理性 过热: 非调节性体温升高,病 理 生 理 学 Pathophysiology,中枢损伤, 中暑, 甲亢,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发热激活物 (Ep诱导物),病 理 生 理 学 Pathophys

2、iology,能激活机体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 EP)的致热物质,外致热原 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类固醇 尿酸盐结晶,细菌 病毒等 微生物,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 1. 细菌:G+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外毒素 G_菌: 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内毒素 分枝杆菌:结核杆菌-多糖,蛋白质 2. 病毒: 流感、麻疹病毒等-病毒体,血细胞凝集素 3. 真菌:白色念珠菌等-菌体,荚膜多糖,蛋白质 4 .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溶血素、细胞毒因子 5. 疟原虫:疟色素,内毒素(ET)是常见的外致热源,分子量大,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耐高温,干热160

3、0C、2h才能灭活,一般的方法难以清除,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连续数日注射相同剂量的内毒素,发热反应逐渐下降。,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 EP ),病 理 生 理 学 Pathophysiology,由发热激活物激活产EP细胞产生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种类,白细胞介素1(IL-1): 多肽类物质, 17KD; 由单核、巨噬、内皮、肿瘤细胞 等产生; 作用于下丘脑外侧的受体阻断剂为水杨酸钠不耐热、70oC、30min丧失活性,肿瘤坏死因子(TNF):多肽 巨噬、淋巴细胞产生,具有IL-1相似的生物活性;重组的人TNF/ TNF

4、为17KD/25KD,其它: IL-2 , IL-8 巨噬细胞炎性因子(MIP-1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 内皮素(Endothelin ),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质; 由单核、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产生; 作用较IL-1,TNF为弱,干扰素(IFN):蛋白质;不耐热、600C、40min可灭活 。主要由白细胞产生,抗肿瘤,抗病毒作用,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巨噬,单核,内皮,淋巴、肿瘤细胞星状细胞等,产EP细胞,EP产生和释放过程,发热激活物(LPS),LPS-sCD14复合物,上皮/内皮细胞激活,EP,血清结合蛋白(LPB),LPS-LBP-mCD14复合物,单核/巨噬细胞激

5、活,转导信号激活核转录因子启动基因表达合成EP,发热 体温调节机制,调节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原 正调节中枢:POAH(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负调节中枢: MAN(中杏仁核) ,VSA(腹中膈) (限制体温升高),病 理 生 理 学 Pathophysiology,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血液循环系统的EP进入体温调节中枢可能的途径: 1 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2 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3 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信号,EP,OVLT区,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发热中枢介质引起调定点的改变 正调节介质 发热中枢

6、介质 负调节介质,1.正调节介质 (1)前列腺素E (2)Na+/Ca2+比值 cAMP (4)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5)一氧化氮(NO) 2.负调节介质 (1)精氨酸加压素(AVP) (2)黑素细胞刺激素(MSH) (3)脂皮质蛋白1,调节方式,体温升高期 调定点上移 正常体温对中枢为冷刺激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 寒战和代谢加强 产热 高温持续期 体温升高到调定点水平 寒战停止,出现散热(皮肤血管扩张血液流量皮温) 体温下降期 由于发热激活物,EP,发热介质消失调定点下移 散热 产热体温下降,正常,发热的时相,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典型的发热过程分为3个阶段。,调定点上移,调

7、定点恢复,第三节 代谢和功能的改变,一 物质代谢的改变 1 糖代谢: 发热时产热糖分解代谢糖原储备乳酸 寒战时肌肉活动量大,需氧量大糖解乳酸 2 脂肪分解代谢加强 发热时,糖原储备、营养摄入不足、交感兴奋 动员脂肪,病 理 生 理 学 Pathophysiology,3 蛋白质分解加强 游离氨基酸进入肝用于合成急性期反应蛋白 4 水,盐代谢 体温上升期,肾血流量尿量Na+Cl-排泄 高温持续期,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 脱水 退热期,尿量出汗Na+ Cl-排泄,二 功能变化,1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化: 神经系统兴奋性:烦躁,谵妄,头痛 小儿抽搐-热惊厥 抑制状态:可能与IL-1有关 2 循环系统

8、的功能变化: 心率:热血刺激窦房结心率CO Bp: 血管收缩,3 呼吸系统的功能变化: 血温升高刺激呼吸中枢 呼吸加强 代谢加快 CO2 (散热作用),4 消化系统的功能变化: 交感神经兴奋 副交感神经抑制 消化液食欲差,腹胀,便秘 水分蒸发,三 防御功能 1 抗感染能力: 杀灭,抑制细菌 :热,内生致热原Fe和水 免疫细胞功能加强,2 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发热内生致热原 (IL-1,TNF,IFN):可杀灭,抑制肿瘤细胞,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 是机体在细菌感染,组织损伤时出现的一系列急性时相的反应。 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合成 白细胞计数 血浆微量元素浓度的改变:FeZnCa,第四节 防治原则,一 治疗原发病 二 发热的一般处理: 三 必须及时处理的病例: 1 高热:高于40 2 心脏病患者: 3 妊娠期妇女:致畸胎 中,晚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