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儒学的发展与演变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76603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5.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儒学的发展与演变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儒学的发展与演变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儒学的发展与演变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儒学的发展与演变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儒学的发展与演变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儒学的发展与演变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儒学的发展与演变ppt课件.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儒学的发展与演变 (一),主讲人:王永平 2011年11月11日,一、先秦儒家 二、两汉经学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 儒学发展的低谷时代 四、宋明理学,“儒”最初是指冠婚丧祭时的司仪,后来成为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优” 、“雅”、“和”之意,从“人”,从“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儒字有种意思:其一,即有道之士。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其二,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儒商、儒将、儒者,儒,一、先秦儒家,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BC551BC479年),春秋时代的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名丘,字仲尼。古人习惯于

2、把兄弟排行用伯、仲、季来表示,孔子有个跛(b)子异母兄叫伯尼,孔子排行第二,故字仲尼。子是当时人们的一般尊称。,孔子像,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殷商王族微子启(纣王兄)之弟微仲的后裔。孔子的十世祖弗父何为宋缗公的长子,因让位于弟而声名鹊起,由是“世为宋大夫”。到六代祖孔父嘉曾任宋国大司马,因其妻貌美,被太宰华督看中,借故攻杀而取其妻。其子木金父,带领全家避祸奔鲁。(一说是孔父嘉之曾孙,孔子之祖防叔时始奔鲁)。,孔子的直系祖先,孔子3岁时,父死。10岁左右时,母亲颜徵在病死。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不久生子,当时鲁昭公派人送来鲤鱼一条,起名叫孔鲤,字伯鱼。69岁时,孔鲤病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

3、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创立的儒家,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用理性、重道德修养为特色。它继承了血缘宗法时代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遗风,切合春秋战国时代人们谋求安定生活的普遍社会心理,并为之设计了易行的实践手段,因而成为时代的“显学”。,隆礼贵仁,尚义主智。 以礼为行为规范。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以仁为思想核心。 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仁者,人也。”(中庸哀公问政)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4、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篇)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以义为价值准绳。 “义者,宜也。”(中庸哀公问政) “君子喻于义,君子以义为上。” (论语里仁),以知(智)为认知手段。重视教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思则殆。”(论语为政),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十大门徒。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著录67人,闻见于书传者35人。孙子思,名伋,著中庸。 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故孔、

5、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儒、墨”。,此外,荀子曾经批评过“子张氏之贱儒”、“子夏氏之贱儒”、“子游氏之贱儒”(荀子非十二子)。颜回最为孔子所称道,其次有子夏、子贡、曾子等社会影响很大。吴起、禽滑釐曾从子夏受业,墨子本人也曾从儒家受业。早期法家李悝(李克)也是子夏的弟子。曾参著孝经,与子思、孟子一脉相承。,孔庙大成殿,孔子墓,2、孟子继承并发展儒家学说,孟子(约BC372BC289年),名轲,字子舆,鲁国邹(山东邹县)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据说他是子思的学生。孟子少年丧父,有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传说,三字经里就说:“昔孟母,择邻居;子不学,断机杼。”由于他继承并发

6、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所以被称为“亚圣”。 孔子曾参孔伋(子思)孟子,孟子像,他主张性善说,他要求人们通过存心养性,努力使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扩而大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他在政治方面,提出了关于仁政的学说。仁政的具体的内容是要求君主去注意和改善农民的生活处境。 “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孟子梁惠王上)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

7、子离娄上),“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孟子离娄上) “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上),他还是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尚书五子之歌中最先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孔子继承这种思想,提出“爱民”思想;墨子要求兼爱、非攻;孟子系统而完备地创立了“民本”政治学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有道,则事之,君无道,则弃之。谴责独夫民贼,认为独夫民贼,天下人,人人可得而诛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齐宣王问曰

8、:“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故里 亚圣庙,3、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荀子(BC325BC238),名况,时人又尊称其为荀卿。至汉,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或孙卿子(因古音“孙”与 “荀”相通)。赵国人。他曾游学于齐,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曾任兰陵令,死后葬于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他的一生主要在山东活动。他批判各家,又吸取各家之长,是战国晚期最有影响的儒家大师。,荀子像,荀子墓,他接受了道家的自

9、然观,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著名论点。 他还主张性恶论,认为经过后天的教育才能使人为善,以至变成圣人。 他还继承了孟子的重民思想,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的千古名言。,他还进一步发按了儒家一贯的崇礼主张,在强调礼治的同时,又提出实行法治的重要性,这是他和以往儒家的不同之处。王、霸并用,礼治与法治相辅而行,是荀派儒学的一大特色。所以他的学生中尽是法家大师,如韩非、李斯。,二、两汉经学,1、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BC179BC104),广川(河北枣强)人。汉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曾任博士、江都易王刘非和胶西王

10、刘端国相,后辞职回家,著书立说,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受到武帝尊重。 汉书董仲舒传:“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又称天人三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代表作春秋繁露 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书董仲舒传“自武帝初立,魏其、

11、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五四”时期易白沙在孔子平议一文中指出:自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思想,使其失去自由”。,汉武帝与董仲舒,(1)继承了殷商以来盛行的天人相通观,提出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人合天的思想,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服务。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

12、致。,(2)他还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汉书董仲舒传 )的主张。把封建制度神圣化和凝固化。这是他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历史观。 “道”是封建社会据以存在的根本原理,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天”主要是指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董仲舒认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由天决定的,天是永恒不变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会之“道”,也是永恒不变的。,(3)发展了战国以来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创造出全新的“三统说”(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认为朝代的更替依据是“三统”循环。三统者,黑、白、赤。夏、商、周三代分别为黑、白、赤。 汉高祖斩蛇起义:赤帝子斩白帝子。,(3)他还主张大一统学说。董仲舒据

13、公羊春秋立说,主张一统。他的所谓一统,就是损抑诸侯,一统乎天子,并使四海“来臣”。因此他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性三品说:圣人之性,善;中民之性,能善也能恶;斗筲(shao,水桶)之性,难以为善,只能为恶。 董仲舒在继承孟、荀人性论的基础上,融合阴阳家思想,将人之情性纳入天人哲学体系之中,提出了“性善情恶”的命题和初具雏形的“性三品”说。“性善情恶”和“中民之性”不仅使董仲舒的人性论显著区别于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初步解决了孟、荀人性论遗留的问题,而且为他人性理论最终的政治依归王道教化,提供了理论根据。,(4)提出了三纲五常理论。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之说首见于董

14、仲舒的春秋繁露基义:“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他还在春秋繁露天辨在人 中说:“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之说首见于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治春秋公羊学的(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

15、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汉书董仲舒传:“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阴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儒家学说成为正统官学。 BC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门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儒家经典成为官定教科书。 “经”的本义,乃“编丝缀属之称,以竹简为书,亦编丝缀属也”。(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 先秦诸子都可称“经”,如墨经、法经(李悝)、道德经。,孔子删定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东汉七经:诗、书、礼、易

16、、春秋、孝经、论语。 唐九经:诗、书、仪礼、周礼、礼记(三礼)、易、公羊、谷梁、左传(三传)。 宋以后:诗、书、仪礼、周礼、礼记、易、公羊、谷梁、左传、孟子、尔雅、孝经、论语,合称“十三经”。 历代训解和阐发儒家经书之学,称为经学。,(2)儒家学说成为选拔官员的标准。 读经,察举制(举孝廉),为政。 禹贡治河(汉书平当传),洪范察变(汉书夏侯胜传),春秋决狱(指董仲舒),半部论语治天下(宋代赵普),3、今、古文经之争 今文经:以 秦 汉 通行的隶书记载的经书。 历经焚书坑儒和秦末战乱,儒家典籍多已散佚,只是在民间通过师徒父子口授相传。申培公、韩婴、辕固生传诗经,伏胜传书经,田何传易经、高堂生传

17、礼经、公羊、谷梁传春秋。这些儒家经典皆是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书记录整理而成,故称为 今文经。,古文经:汉武帝末年,鲁共王刘馀从孔子旧宅壁发现了用古籀(zhu)文书写的尚书、礼记、孝经、论语等;后来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河间献王挖掘出土周官、礼经;鲁三老献古孝经。,鲁壁,汉武帝至汉末,今文经学居“官学”正统地位。武帝立五经博士14人, 西汉末哀帝时,古文经学崛起,刘歆建议,列古文经于官学;王莽篡汉,托古改制(依托古文经周礼),倡导古文经学,平帝时,立古文经学博士5人。 东汉时,今文经学复为官学正统,古文经学失宠,但大师辈出,如:贾逵、服虔、马融、郑玄、许慎。,马融,许慎,郑玄,4、经学的衰落 (

18、1)经学自身的缺陷,如神学趋向,烦琐形式,僵化学风。 神学趋向主要表现为经学的谶纬化。“谶”的本义是应验,后来凡是讲预言之书,统称为“谶书”;谶书最早出现于西汉成、哀年间。谶一般还附有图,所以又称“图谶”。 “纬”本义为纺织品横线,相对于“经”而言的。用神学迷信观点解释儒家之“经”者,称为“纬”。,谶书最早出现于西汉成、哀帝之间。王莽篡汉,抬高谶纬地位,刘秀复汉“宣布图谶于天下。”79年,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谶纬正式钦定为法典,班固白虎通义。,每一种经书都有若干种纬书与之配套。纬书篇目神奇,妖言怪说充斥其间。如春秋纬演孔图说,孔母颜徵在梦中与黑帝交而孕,孔子成为黑帝之子,故称“玄圣”。孝经纬授

19、神契说,孔子作春秋,制孝经,既成告备于天,“天降宝玉,上刻有文,孔子跪而读之曰:宝文出,劉(刘)字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烦琐形式。今古经学家认为“无一字无精义”;古文经学家认为“无一字无来历”。 儒生毕一生不能穷一经,穷经皓首。秦延君解尚书章句百余万言,尧典两字之义,至十余万言,“曰若稽古”三万言。 僵化学风。在学术传授上门户壁立,今文经学家强调“师承”,古文今学家讲究“家传”,(2)学者的批判,如桓谭,张衡、王充。 桓谭(约BC40-32年)新论29篇,在东汉光武帝刘秀面前公开批评图谶怪诞非经,几乎被下狱处死。 张衡从科学角度论证了谶纬神学的荒诞不经。 王充论衡85篇,其中有问孔、刺孟篇。 (3)玄学的兴起,桓谭,王充,张衡,谢 谢! 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