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31343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220589),北周,北方,南方,魏 蜀 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 汉,隋 朝,东魏,北齐,南朝,北朝,西魏,阶段特征:国家由分裂到统一,民族融合,社会发展趋势:,“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北方民族,南方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类型,游牧为主,农耕为主,逐水草而居,定居,游牧文明,农耕文明,落 后,先 进,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1、前提: 2、必要性: 3、可能性:,北魏崛

2、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社会矛盾尖锐及统治危机,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目的:缓和矛盾,改变落后,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千古第一后” 冯太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特点:孝文帝主持 ,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二)后期,实行汉制,移风易俗,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 3、政权封建化: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孝文帝,后期,建立新度,1、均田制 2、三长制 3、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冯太后,前期,侧重点,改革措施,主持,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易服装

3、 讲汉话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推行均田制;推行租调制,尊儒崇经,兴办学校,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繁荣景象。,加速鲜卑族汉化,促进民族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加速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思想的儒学化,局限性:仿效汉族的门第制度,鲜卑贵族染上腐败恶习,导致政治腐朽,使北魏分裂埋下伏笔.,特点;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比较全面。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性质:少数民族封建

4、化改革,实质,成功原因: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其坚定信心; 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三、认识:,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背景,1 阶级矛盾激化,2 民族矛盾激化,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6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宗主督护制,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北魏社会制度落后,官无俸禄,任意搜括,中原地区长期战乱,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柔然威胁,社会问题

5、,形成原因,知识梳理,解决方案,迁都洛阳,整顿吏治,汉化政策,实行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采用汉制,改革内容,知识梳理,小结,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鲜卑族落后,内容,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实行汉制,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加速鲜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巩固政权的稳定,侧重点,通过制度建设缓和社会矛盾,全面推进汉化政策,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均田制 B.宗主督护制 C.三长制 D.整顿吏治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避

6、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减少变法的阻力,3.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是 A、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 B、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C、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 D、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A,4.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5.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6.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

7、发展的角度看,实际是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过程 C、农业化过程 D、封建化过程,D,B,7.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8.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北方实现统一 B、北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 C、民族矛盾尖锐 D、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D,9.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

8、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D,材料 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拔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1)同意。在孝文帝统治期间,

9、他通过改革,学 习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用汉人的文化改造了鲜 卑族,这些措施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 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 速了北魏的衰亡。,(2)不同意。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 推动下,其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 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对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民族融合,1、概念: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10、,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是历史上进步的经常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 2、基本途径:交往、迁移、杂居、通婚、战争 3、实质: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同化 4、作用: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2)前提:,1)主观目的:,

11、3)内容:,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5)影响:,4)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材料一 (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 (490年)王畿(京师平城)之内,颇多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苟动之以礼,绥之以和,一岁未收,未为大损。 (1)据材料一分析均田制推行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均田制实施的作用。 (3)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桑田,露田,麻田,国家所有,农民所

12、有,探究1 北魏均田制分田的标准是什么?土地是否可以买卖? 探究2 授田的农民要向政府承担什么义务?,禁,禁,限,租(缴纳粮食),调(缴纳布帛),三长制,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也利于推行均田制,(改革前),“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影响:,整顿吏治,2)内容:,3)影响:,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孝文帝认识到吏治问题的重要性。,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 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

13、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件;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原因:,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改穿汉服,5)改行汉制,4)改说汉语,3)提倡与汉族通婚,2)改用汉姓,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 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材料一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14、”,平城:经济文化落后,平城:保守势力大,平城:受柔然威胁,洛阳:经济文化发达,交通方便,方便统治中原地区,平城:位置偏北,难于控制中原地区,目的:推进改革,加强对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统治,洛阳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生产条件差,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原因,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

15、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九品中正制形成,鲜卑人乐俑,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鲜卑人乐俑,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社会制度封建化,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生产方式农耕化,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服饰上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生活方式汉族化,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官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