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时代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目录前言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第2条规划依据第3条指导思想第4条规划原则第5条规划期限第6条规划范围第二章现状评价与评估第7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第8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第三章规划目标与空间策略第9条目标愿景第10条城市性质第11条战略定位第12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第13条规划指标管控第四章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第一节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第14条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第15条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第16条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第二节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第17条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三节统筹开发保护总体格局第18条保护格局第19条开发利用格局第四
2、节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第20条科学划定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第五章助力乡村振兴的农业空间第一节优化农业空间格局第21条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第22条构筑“三带七片”乡村空间结构第二节严格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第23条加强和提升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第24条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第25条增强和发挥耕地生态功能、景观作用第三节加强农业空间管控第26条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第27条村庄建设区用途管制第28条一般农业区用途管制第29条林业发展区用途管制第四节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第30条分类引导村庄发展第31条加快推进美丽宜居村建设第32条持续推进特色精品村建设第五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第33条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第34条塑造特
3、色农业生产空间第六节支撑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第35条统筹配置城乡资源第36条推动城乡融合平台与项目建设第37条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第38条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体化建设第六章塑造和谐共生的生态空间第一节构建”一屏四廊多点”陆海生态安全格局第39条生态安全格局目标第40条构建陆海生态安全格局第二节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第41条规划体系构建第42条自然保护地管控要求第三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控第43条生态保护红线类型第44条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第四节生态空间管控第45条生态保护区第46条生态控制区第五节提升生态产品价值第47条制定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机制第48条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第49条完善生态保护补
4、偿制度第50条构筑森林城市生态系统第51条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第六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第52条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第53条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第54条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第55条加强生态保护监管第七章营造和谐宜居的城镇空间第节优化城镇结构与职能体系第56条优化城镇空间结构第57条优化城镇职能分工第二节城镇空间管控第58条城镇发展区第三节现代化产业与空间布局第59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第60条构建“两圈两轴,三片多点”的产业空间第四节居住空间与公共服务第61条建立健全可持续、可负担的住房供应体系第62条分类指引构建产城协同住房空间格局第63条多渠道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第64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5、第65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指引第66条完善社区生活圈建设第五节城镇空间品质提升第67条优化多元公共空间第68条建设城市级高品质示范片区第八章中心城区空间资源配置第一节发展规模、功能规划分区与空间结构第69条合理确定中心城区发展规模第70条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第71条以街坊为划定基础单元,明确规划分区第72条优化中心城区土地使用结构第二节居住生活空间第73条分区优化居住用地布局第74条推进政策性住房建设第三节公共服务与社区生活圈第75条完善综合配套服务,构建多层级的公共服务体系第76条配置均衡完善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第77条构建“全龄友好型”各等级社区生活圈第四节绿地与开敞空间第78条绿地
6、与开敞空间规划第79条通风廊道布局规划第80条绿道系统规划第五节产业用地布局第81条优化产业用地布局第82条实施腾退与整合政策第83条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第84条加强产业政策引导第85条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第六节综合交通体系第86条构建畅通便捷的中心城区主干路网第87条构建高效顺畅的中心城区快速路网第88条构建快速舒适的中心城区轨道快线第89条建设以人为本的中心城区绿色智慧交通体第七节市政基础设施第90条给水工程规划第91条排水工程规划第92条电力工程规划第93条通信工程规划第94条燃气工程规划第95条环卫工程规划第96条综合管廊规划第八节防灾减灾设施第97条综合防灾减灾目标第98条防
7、灾体系规划第99条有效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第100条防洪(潮)排涝第101条抗震设施规划第102条消防设施规划第103条人防设施规划第104条地质灾害预防第105条气象灾害防治第106条海洋灾害预防第107条重大危险源管控第九节推进城市更新第108条推进城市更新第109条城市更新分区引导第卜节建设空间节约集约第I1.O条三维空间强度管控与建筑空间复合利用第I1.1.条地下空间利用与管理第十一节空间形态与风貌塑造第112条城市天际轮廓线控制第113条城市廊道控制第114条特色风貌区塑造第十二节各类控制线划定与管控第115条严守城市管控底线,科学划定四线范围第116条坚持制造业当家,划定工业用地控
8、制线第十三节战略空间预留区管控第117条严格落实战略预留区管控第118条分区管控战略预留区第119条强化战略预留区的监督管理第九章建设统筹联动的陆海空间第一节陆海统筹空间格局第120条优化陆海统筹空间第121条统筹衔接陆海产业发展空间第122条陆海一体化功能协调第二节海洋生态保护带生态格局第123条构建“一带三湾四廊多节点”生态保护带生态格局第三节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第124条海岸线规划目标第125条岸线利用分类规划指引第126条陆海统筹海岸线管控第127条落实海岸线占补制度第128条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线控制第四节海洋功能区优化与管控第129条海洋开发保护分区划定第130条海洋发展区分区指引第131
9、条海洋发展区管控第五节海岛保护与利用第132条有居民海岛功能管控第133条无居民海岛功能管控第六节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样板区第134条海洋经济发展样板区总体目标第135条海洋经济发展示范第十章城乡风貌、历史文化与全域旅游第节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及城乡风貌第136条全域自然地理景观特色风貌第137条多层次城市风貌特色第138条乡村风貌指引第二节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第139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第140条历史城区保护第141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风貌管控第142条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第143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144条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保护第三节全域旅游开发格局第145条全域旅游发展定位第146条全
10、域旅游空间格局第147条构建全域旅游产品体系第卜一章构建高效安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第一节构建复合高效的对外交通体系第148条打造运能充足的港口枢纽第149条构建辐射广泛的机场集疏运体系第150条建设布局合理的铁路网第151条构建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网第152条构建覆盖广泛的油气管道网第153条建设通江达海的航道网第二节打造均衡一体的市域交通体系第154条打造高效便捷的市域交通网络体系第155条构建层次清晰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第156条建设快速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第三节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第157条给水工程规划第158条排水工程规划第159条电力工程规划第160条通信工程规划第161条燃气工
11、程规划第162条环卫工程规划第163条邻避设施规划第164条5G基站规划第四节强化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与防灾减灾体系第165条综合防灾目标第166条建设地质环境安全预警信息系统第167条增强城市抗震能力第168条完善防洪排涝体系第169条加强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第170条建立完善人防工程体系第171条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第172条建立重大疫情防控体系第173条践行海绵城市第十二章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第一节水资源和湿地第174条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第175条强化水资源和湿地保护力度第176条改善主要水体和水生态环境第177条实施区域差异化保护利用策略第二节森林资源第178条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第1
12、79条划定基本林地集中保护区第180条有序开展绿化造林行动第181条保护与利用格局优化第三节耕地资源第182条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施进出平衡第183条实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和战略储备第184条完善耕地用途监管机制第四节矿产资源第185条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目标第188条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第五节海洋资源第189条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第190条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第六节自然资源定级评价与转用管理第191条完善自然资源质量管理第192条统自然资源转用管理第七节双碳治理第193条提升生态空间“绿色碳汇”第194条增强海洋资源“蓝色碳汇”第195条推进农业资源利用减排固碳第196条实现城市空间低碳发
13、展第197条推动生产空间碳达峰第卜三章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第一节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第198条国土综合整治目标第199条国土综合整治重点区域第200条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第二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第201条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目标第202条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重点区域第203条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重大工程第三节有序开展海洋生态修复第204条海洋生态修复目标第205条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第206条海洋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第四节推进城市更新与存量用地盘活第207条分区推进城市更新,盘活存量用地第208条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优化存量建设空间第十四章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第209条发展融湾,激发发展
14、新活力第210条区域协调,打造经济增长极第211条湛茂一体化,推进都市圈建设第212条重心向海,构建蓝色新空间第十五章空间指引与实施保障第一节规划实施传导第213条分级分类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第214条构建纵向、横向传导机制第215条强化对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第216条详细规划编制片区划定与管控第217条县(市、区)级指引第二节规划管控体系第218条以全域全要素为目标,构建空间管控逻辑第219条以要素为基础,形成分区分级的管控路径第220条以实施为导向,定策定量、定形定界的管控方式第三节实施评估与动态监测第221条建立上下一致和切实可评的指标体系第222条构建年体检的实时监测机制第223条构建五
15、年一评估的动态评估机制第四节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第224条全面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第225条加强应对沿海气象气候灾害第五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第226条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第227条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第六节近期建设重点安排第228条重大项目落地用地用海政策第229条近期建设重点第七节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第230条强化组织领导第231条完善规划政策法规体系第232条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第233条宣传与社会监督第234条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前言是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是“高凉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兴盛地和传承地;也是一座工业城市,是因石油而生的“南方油城”,是改革开放的前沿
16、城市。正通过发扬“二次创业”奋斗精神,以“红色”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南方油城”转型“滨海绿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成为一座山海并茂的滨海绿城、一座人文和谐的好心之城。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及省委、省政府与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强化作为世界级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基地、国家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
17、示范性城乡融合发展基地等主要职能,对全域全要素空间资源布局进行长远谋划和统筹安排,支撑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措施(粤发(2021)5号),对市域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作出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合理保护与利用全市国土空间资源,为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就,根据国家、省、市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等,制定本规划。第2条规划依据国家
18、层面: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2018)44号)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5 .国务院关于印发需报国务院审批的国土空间规划审查办法的通知(国函(2023)20号)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厅字(2019)48号)7 .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8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9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10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2020年)11 .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2020年)12 .国家层面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标准规范省层面:13 .省土地管理条例(2022年)14 .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年)15 .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措施的通知16 .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通知(2019年)17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国土空间规
20、划工作的通知18 .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省加快推进三条控制线统筹划定工作方案的通知19 .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省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查报批工作方案的通知20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卜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1 .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22 .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2022年)23 .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手册(试行)(2022年)24 .省层面其他相关法规、政策文件及标准规范市层面:25 .市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2020)26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7 .市层面其他相关法规、政策
21、文件及标准规范第3条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为牵引,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对全域全要素空间资源布局进行长远谋划和统筹安排,支撑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第4条
22、规划原则和谐共生,科学布局。遵循市自然地理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底,以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为基础,引导人口、城镇和产业合理布局,建立高质量导向的集约式用地发展模式,促进全市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坚守底线。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区域协同,城乡融合。落实全省“一核两极多支点”的城镇开发格局,巩固、提升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三大国家战略区域交汇处的区位优势。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动三大国家发展
23、战略和湛茂体化建设协同实施,形成开放、有序、协调的空间发展新格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以绿色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产业结构、用地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调整优化。陆海统筹,向海而兴。系统谋划陆域与海域的发展定位、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持续实施“向东向南靠海发展”战略,着力海陆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整体发展,强化港、产、城联动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陆海统筹开发格局。全面治理,分类施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落实省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要求,以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国土空间发展品质和自然资源配置效率为导向,分类开展全市生态空间、农业空间
24、城镇空间和海岛海岸带的整治修复,建设安全、优质、美丽国土。人民至上,共享发展。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全面提升城乡空间环境品质与人文魅力,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便利共享、活力多元的宜居生活空间。健全国土空间治理新机制,坚持公众参与、全民共治,持续增进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第5条规划期限本规划基期为2020年,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第6条规划范围本规划国土空间范围涵盖陆域行政管辖范围及市管辖海域范围。第二章现状评价与评估第7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25、面向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不同功能指向的差异化要求,围绕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环境、生态、灾害等自然要素和区位等社会经济要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和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市陆域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山区、台地丘陵地区,包括国家一级公益林、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森林公园、一级和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市海域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主要包括以水东湾湿地公园、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红树林、重要渔业资源及浅海水域、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重要浅海滩涂及保护岸线等区域。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除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外,全市农业生产适宜性等级为适宜
26、一般适宜、不适宜。其中适宜和一般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高州市西南部、化州市、茂南区和电白区等地势较低的平原区,不适宜区主要位于高州市东北部和信宜市。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除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外,全市城镇建设适宜性等级为适宜、般适宜、不适宜。在空间分布上与农业生产适宜性等级分布较为相近,城镇建设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电白区、茂南区及化州南部、高州中部平原地区。第8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市地处中国南海之滨,隶属粤西地区,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山海融合的开放式自然地理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积极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粮食安全保障有力;美丽建设迈出
27、重大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良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稳步发展,长期位居粤西前列;基础设施更加完备,有效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程度稳步提升;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是省内首个农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的地级市;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地貌类型多样化与自然资源要素生产潜能的协调性有待加强。国家级森林城市创建成功,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但东部和北部地形起伏较大,山地林地密布,地貌类型复杂,可利用的建设用地潜力较少,加之城乡建设用地利用粗放,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口益突出。按照生态空间、耕地资
28、源严格保护,以及水、能源、建设用地等资源高效利用要求,需要进步加强自然资源及环境要素的利用效率。新型产城融合路径与城乡共同富裕的协调性有待提升。社会劳动生产效率保持增长态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融合水平不断提高。但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发展优势逐步减弱,要素和投资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同时主导产业优势仍然不够突出,产城融合水平亟需提升,高端生产要素集聚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城乡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全市城乡收入差距虽然逐渐缩小,城乡共同富裕任务仍有拓展空间。农产品多样性与粮食生产主导性的协调性有待增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市成为省内首个农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的地级市。大食物观的农产品生产
29、优势及生物多样性突出的生态保护优势不足,仍需要科学谋划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与城镇空间,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抓好“米袋子”,严格落实“菜篮子”工程,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安全的发展,继续保持在全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方面的贡献。区域发展机遇多重性与区域竞合能力提升的协调性有待提高。具有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地域优势,区域发展机遇众多。随着深茂铁路、汕湛高速段等重要交通廊道陆续建成,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但缺乏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交通及政策优势。周边众多石化基地崛起,曾经的华南石化产业龙头优势将被稀释,区域竞合能力有待提升。陆海统筹发展与陆海生
30、态保护的协调性有待优化。沿海地区疏港交通建设仍相对滞后,陆海交通联系受阻,呈现“陆地西城东憩、海域西疏东密”的格局,产业发展受到制约,港城分离,陆海空间缺乏互动。滨海地区和北部山地、水库等优质生态资源缺失联系通道,陆海之间的开发与保护缺乏统筹考虑,陆海协调的开发保护格局有待加强。第三章规划目标与空间策略第9条目标愿景立足生态、创新、幸福、好心、韧性的综合发展目标,打造滨海森林城市、现代化港业城、城乡融合宜居地、岭南山海魅力城,构筑蓝绿交织、创新共享、幸福宜居、开放包容、安全协调的市域高品质国土空间,至2035年,建设形成“山一海一人一业一城”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美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2
31、025年近期目标。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两轴一两个圈层”的开发战略格局,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产业导向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粤西重要交通枢纽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区域融合发展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2035年远期目标。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全面优化;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美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显著加强,安全、韧性、高效的市域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卓有成效,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现代化滨海绿城基本建成。2050年城市愿景。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实现均衡、协调、有序发展,实现社会
32、主义现代化,各项指标达到现代化国家的先进水平,以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为目标,全面建成开放创新、生态人文、繁荣舒适的现代化滨海绿城。第10条城市性质根据传统优势和发展趋势,明确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世界级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基地。坚持“制造强市”建设,强化绿色化工传统优势,聚焦聚力绿色石化、化工新材料和氢能源产业,提升科技创新研发能力,推动化工从上游生产为主向高端精细化和核心研发环节延伸,培育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畅通、大中小企业配套完善的全球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国家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立.足“三高”和众多国际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做优现
33、代化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提高农业经营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优势农产品加工规模和附加值,努力将打造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知名品牌的现代农业发展基地。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以综合运输通道构建为契机,枳极推进东承西接北连交通要道、亿吨大港建设,不断加强港口物流产业和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整合现有资源,积极推动陆海空港型、产业基地型和商贸服务型三位一体的物流枢纽建设。示范性城乡融合发展基地。全面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要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推动城与乡在空间、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突出县域经济,大抓产业、抓大产业,推动县域振兴;突出功能提升,强化联城带
34、村节点功能,推动城镇建设;突出系统观念,以点带面、综合提升,推动乡村振兴;突出一体发展,不断守正创新,推动城乡融合。第11条战略定位蓝绿交织的生态国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自然资源要素,打造陆海体、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打造大湾区“后花园”提供基础条件,统筹协调海陆空间,优化陆海体化生态格局,打造人地和谐的陆海生态系统。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方针,推进天然林保护与修复,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创新共享的活力国土。以产业创新为引领,坚持“制造强市”战略,依托现代化产业基地,营造活力、繁荣的生产空间。聚力打造世界级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基地,擦亮绿色
35、化工名片。依托综合运输体系,打造陆海空港型、产业基地型和商贸服务型三位i体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立足高产、高质、高经济效益和众多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优势,打造国家级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基地。幸福宜居的品质国土。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安居乐业、高品质的城乡生活空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重点片区为抓手,高标准推动河东片区和共青河新城规划建设,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与品质。践行富农、宽农政策,培育精细农业、精勤农民,建设精美乡村,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加快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在空间、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开放包容的魅力国土。秉承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涵,依托山海兼优的生态本底优势,打
36、造“好心、健康”文化品牌,营造魅力人文国土空间。以南粤占驿道等为文化景观脉络,整合历史遗迹和山水特色,打造文化旅游休闲胜地。依托南药基地建设,挖掘特色农业和潘中医药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享誉中国的康养基地。充分挖潜区域文化空间禀赋,营造各类文化空间交融互动、共生发展的开放格局。安全协调的韧性国土。围绕提高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构筑韧性、安全、协调、可持续的市域支撑保障体系,建设韧性、平安。构建复合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市域内联外通能力,加强区域协作交流。完善市域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平稳有序推进。完善市域综合防灾减灾保障体系,提升城市安全防御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积极应
37、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第12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构建协调、有序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陆域和海域空间,合理安排生态、农业、城镇用地布局,加快实施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推进形成功能明晰、疏密有致、开放协同、内联外通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保持农业生产和初级农产品稳固、可持续供给。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菜篮子”工程,巩固发展传统农业,重点培育优势农业,聚力开发特色农业,持续打造高品质农粮、果蔬、水产养殖基地。统筹全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立足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以保障生态安全、增强生态功能和提升国土空间品质为导向统筹山水林田
38、湖草系统修复、开展海洋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空间整体品质和生态系统功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强化资源高效、集约开发利用。统筹耕地、矿产、森林、海洋等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集约、绿色、低碳、循环的资源利用体系。加快形成绿色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城乡在供水、环境、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体化,逐渐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安全、高效的市域支撑保障体系。构建复合高效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促进区域之间互通协作。完善供水、电力、通信、环卫等市域基础设施,建立防灾减灾安全保障体
39、系,建设高质量韧性城市。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国土空间绩效评价制度等空间治理体系。完善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基本建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体系。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得到显著提升和发展。第13条规划指标管控为构建蓝绿交织、创新共享、幸福宜居、开放包容、安全协调的高品质国土空间,落实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确定的指标要求,建立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规划指标体系。同时,明确不同指标的管控要求;约束性指标是为实现规划目标,在规划期内不得突破或必须实现的指标;预期性指标是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预期,规划期内努力实现或不
40、突破的指标。表3T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指标体系编号指标2025年2035年1耕地保有量(平方公里)1630.701630.70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平方公里)1519.711519.713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平方公里)21594.1921594.194城镇开发边界面积(平方公里)442.03442.035大陆自然海岸线保有率(%)依据上级下达任务确定依据上级务确定6自然保护地陆域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211.6211.67森林覆盖率(%)依据上级下达任务确定依据上级一务确定8湿地保护率(%)依据上级卜达任务确定依据上级务确定9水域空间保有量(平方公里)2669.842669.8410用
41、水总量(亿立方米)28.28依据上级务确定第四章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树立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的系统观,统筹效率和公平、发展和安全。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战略,统筹划定三区三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第一节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第14条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按照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的原则,优先确定耕地保护目标,将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11实行特殊保护.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市划定耕地保有量1630.70平方公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19.71平方公里。第15条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区域
42、以及目前基本没有人类活动、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全市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594.19平方公里。第16条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在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避让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域,结合人口变化趋势和存量建设用地状况,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全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442.03平方公里。第二节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第17条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主体功能区有效促进全市高质量发展、差异化发展、协同化发展。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引导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信宜市属于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位于市域北部,是全市重要的生态屏障,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高州市
43、化州市属于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位于市域中部,以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为主,是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建设区域。茂南区、电白区属于省级城市化地区,位于市域南部,以城市化地区和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为主,是辐射带动全市发展的中心区域。第三节统筹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基于自然地理本底,以双评价、空间类规划实施评估为基础,落实国家和省国土空间规划要求,规划形成“一屏一片四廊、两轴一两个圈层”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第18条保护格局落实全省“一链两屏多廊道”的保护格局,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全市构建“一屏一片四廊”空间保护格局。保护以山地、河谷为核心形成北部生态屏障,强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
44、保障全市生态安全和水源供给;保护中部特色田园片区,强化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保护、修复、提升自然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保护以河流水系、重要廊道及生态节点为核心形成的生态空间,强化重要河流水系和生态廊道的保护和建设。同时以滨海生态廊道为蓝色屏障,统筹形成陆海一体的保护格局。专栏:国土空间保护格局1.一屏:北部云开大山-云雾山生态屏障。2 .一片:以化州、高州为核心形成的中部特色田园片区。3 .四廊:鉴江、沙琅江一袂花江、罗江生态廊道及滨海生态廊道。第19条开发利用格局落实全省“一极两核多支点”的开发利用格局,推进湛茂一体化发展,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要途径,实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
45、工程,构建“两轴一两个圈层”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构建南北中央发展轴、东西滨海发展轴的倒“T”字形主骨架,打造核心区向外辐射的主通道。南北以大道为大动脉,南起电白城区、北至信宜市,形成中央发展轴;东西以滨海旅游公路为大动脉,东起滨海新区、西至临空经济区,形成滨海发展轴。全力推动将大道建成展现山海风貌、蓝绿交织的江山画卷,传承好心文化、古今辉映的文化长廊,引领时代风尚、绿色发展的第一大道;将滨海旅游公路建成展现海大一色之美、海洋风情浓郁的海景大道,敞开滨海公共空间、拥抱八方来客的城市客厅,串联最优资源、汇聚高端要素的产业集聚带。构建融合发展圈和一体化发展圈内外“两个圈层”。“两个圈层”以高铁新
46、城为“枢纽”,依靠枢纽聚要素、强功能,提高首位度,增强辐射带动力。其中,第一圈层东至海丝大道、南至南海岛、西至书房岭森林社区、北至露天矿,重在促进北中南三大组团融合发展;第二圈层辐射周边30公里范围,东至滨海新区、西至化州城区、北至高州城区,重在实现城市更大范围一体化发展。着力将第一圈层打造成城市主引擎、第二圈层打造成城市新引擎。专栏:国土空间开发格局1.两轴:南北中央发展轴,以大道为大动脉,南起电白城区、北至信宜市;东西滨海发展轴,以滨海旅游公路为大动脉,东起滨海新区、西至临空经济区。2.两个圈层:第一圈层东至海丝大道、南至南海岛、西至书房岭森林社区、北至露天矿,重在促进北中南三大组团融合发展;第二圈层东至滨海新区、西至化州城区、北至高州城区,重在实现城市更大范围一体化发展。第四节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第20条科学划定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按照全域全覆盖、不交叉、不重叠的基本原则,市域层面划定规划分区,并提出各区的发展重点及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以促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