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68803 上传时间:2019-08-30 格式:PPT 页数:141 大小:10.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7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7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7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7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1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主讲人 林红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发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因此也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构成中最为基础的两个方面,对其各自的构成以及其不同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梳理和考察乃是了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入路。尤其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者的关系问题,更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哲学是从人的立场上对整个世界的

2、一种审视,即一种世界观。而当其目光进入社会历史领域时,必然也会对社会历史有一见解,我们就把这种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概括,称作历史观。当然,它也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考察社会的基本着眼点,“我们应当首先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即: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相契应,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

3、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它是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和展现。,(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二)两种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基于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分别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它们之间的分歧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分歧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延续。,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决定,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唯心史观有两个主要缺陷:一是局限于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

4、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没有摸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二是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 治地位的原因,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机,特别是活跃在前台的杰出人物、重要人物的意志和动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究竟有

5、无客观规律? 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人类社会历史的展开是如何可能的?英雄人物和个人在此过程中的影响如何评价?,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有无规律的讨论,自从意大利思想家维科创立历史哲学以来,社会历史发展无有规律的问题就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家们关注的中心问题。在整个19世纪,探求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成为当时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主旨。维科、傅立叶、黑格尔、孔德等人,尽管他们对社会历史的规律的具体理解和把握上各有不同,但都普遍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某种规律性。但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历史哲学出现了从思辨的历史哲学向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的转向,否认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倾向逐渐占上风,狄尔泰、文德

6、尔班、李凯尔特、克罗齐、科林武德、胡克、波普等人都从各自立场出发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现代西方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家们否认社会历史规律的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只有反复出现的、具有重复性的事物或现象才有所谓的规律性。而在历史领域,一切社会历史现象都是个别的、不可重复的,因此无规律可言。 第二,只有完全客观的东西才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克罗齐:“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第三,规律能够使人准确地预测未来事件。但在社会历史领域则会出现所谓的“俄狄普斯效应”,预测可影响被预测事件。,恩格斯的合力论,恩格斯:“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由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而其中每一个

7、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Pn (个人),P1 (个人),O(出发点),H(合力),历史发展的“合力论”,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构成社会的基本物质前提,如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等。,(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

8、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提供对象。, 地理环境对人的存在方式、文化创造和文化传统的生成具有先在的制约性,从而塑造了人的存在和文化。,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其根本错误:片面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取决于“气侯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观点,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土壤和居住地域的大小,对于一个民

9、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酷暑令人形神皆惫,失去勇气, 以及在寒冷的地方有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力量使人能够做种种耐久、辛劳、巨大、勇毅的活动。这一点不仅见于不同的国家,而且也见于同一国家的不同部分。中国北方的人民比南方的人民勇敢;朝鲜南方的人民也不如北方的人民勇敢,因此热带民族的怠惰几乎总是使他们成为奴隶,寒带民族的勇敢则使他们保持自由,这应当说毫不足怪。这是一个出于自然原因的结果。这一点在美洲也是如此:墨西哥和秘鲁的那些专制帝国是接近赤道的,而几乎一切自由的小民族都靠近两极。” “土地跷薄使人勤勉持重,坚忍耐劳,勇敢善战;土地不肯给予他们的东

10、西,他们必须自己取得。土地膏腴则因安乐而使人怠惰,而且贪生畏死。我们曾经注意到,在日耳曼军队中,征自农民富裕之乡如撒克森等地的队伍,是不如其他队伍的。”,19世纪,地理环境决定论成为社会学中的一个学派,德国社会学家F拉采尔认为地理因素,特别是气候和空间位置,是人们的体质和心理差异、意识和文化不同的直接原因,并决定着各个国家的社会组织、经济发展和历史命运。在拉采尔思想的影响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德国产生了以豪斯贺费尔为首的地理政治学派。鼓吹“优等民族”有权力建立世界“新秩序”,地理政治学可以为每个国家规定“生存空间”,从而为法西斯主义向外扩张和侵略制造理论根据。,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鲁

11、迅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弊在狡。” 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总和。人口是构成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人口生产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政治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人口决定论,人口决定论: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马

12、尔萨斯,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经济学家。1798年出版了著名的人口论一书,他提出人和动、植物一样都听命于繁殖自己种类和本能冲动,这造成了过度繁殖。因此,人口有超过生活资料许可的范围而增长的恒常趋势。,他断言:人口按几何数列1、2、4、6、8、16、32、 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按算术数列增长1、2、3、4、5、 6、增长,人口的增加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这个无法 改变的自然规律,将使全体人民沦于贫乏和困苦的境地。 因此,工人贫穷的原因在于他们自己,同社会制度、财产 的平等分配和政府的形式没有关系。 抑制人口增长的办法包括预防的抑制和积极的抑制,如 繁重的劳动、极度的贫困、传染病、战争、瘟疫

13、、饥荒 等。,“我认为, 我可以正当地提出两条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人口若不受到抵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懂得一点算术的人都知道,同后者相比,前者的力量多么巨大。,“人口是按几何数列增长的”。,美国是移民国家,源源不断的淘金者从世界各地移入美国,美国人口按几何数列增长的原因是外来人口造成的,并不是其本土出生率的提高造成的。,“生活资料按算术数列增长”,当时典型的产业是工业而不是农业,而工业生产率完全可以按几何数列增加的。,PK,PK,“人口决定论” 的错误

14、,“马尔萨斯“人口论”于一七九八年出版,当时正值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变动,工人们大量失业,普遍贫穷,时有暴动,人们对于资产阶级政府感到很大的不满。马尔萨斯写人口论的本意,就在于从理论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政府,不是政府之过,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而粮食增加太慢引起的。这种论调是他“人口论”的出发点,也就在这一点上他根本错误了。” 摘自马寅初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1955年),1882-1982,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自此,计划生育被正式确立为一项长期坚持

15、的基本国策。,生产方式,人类社会要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仅仅具备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还是远远不够的。自然界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人类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活动,以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而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力,与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产关系,共同作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成为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生 产 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其它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前提。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

16、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农业,工业,商业,军事,科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生产方式,基本制度,阶级结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发展水平,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满足

17、人类的需求;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类的需要,还应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今天的人类不应当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能够持续进行下去,知识链接,1982年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 1984年又宣布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并从“六五”计划起把国民经济发展扩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 1996年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4年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知识链接,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由于社会是由意识性的主体人所构成的,而人的社会活动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意识的

18、影响,因此社会意识亦构成社会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1)社会意识的构成,(2)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社会意识也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并能反过来影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实践活动,“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 鲁迅,“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晋惠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而且不同形式的

19、社会意识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超前性和滞后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超越社会存在,对社会存在起着引导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则滞后于社会存在,成为社会存在发展的阻力。,任何一种社会条件下都有三种水平的基本意识,超 前 意 识,同 步 意 识,落 后 意 识,经济状况,德国,法国,英国,社会意识,落后于,落后于,德国,法国,英国,先进于,先进于,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情况的出现是同种种具体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包括社会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阶级斗争的形势、民族传统、特定的思想资料以及国际影响等。

20、这说明社会意识反映经济的发展要受到政治的折光和其它条件的影响,而不是简单的照镜子式的反映。,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艺术形式,如希腊的神话和史诗,只有在人类社会不发达阶段里,如古希腊那里才是可能的。它们仍然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就某一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对人类产生着永久魅力。 马克思,“不论在法国或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经济发展对这些领域的最终支配作用,在我看来是无疑的。” 恩格斯,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一方面根源于社会存在,要从社会存在中获得内容;另一方面则有

21、自己直接的思想来源,要从以往的社会意识中继承合理性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原始社会意识,奴隶社会意识,封建社会意识,资本主义意识,社会主义意识,原始社会意识,奴隶社会意识,封建社会意识,资本主义意识,扬弃,扬弃,扬弃,扬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质的方面,量的方面,促进作用,阻碍作用,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社会意识也是狭义的文化现象,狭义的文化仅指社会的精神现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就是狭义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为此,必须以科学的力量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

22、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先进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 坚忍不拔、敢于胜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 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案例点击,镜头一:劝君少刺秦始皇 著名作家魏明伦评点张艺谋的英雄一片,认为其成功之道在于创新。创新在哪里?其一,刺秦刺出了

23、歌颂秦始皇,维护封建的主题;其二,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突出政治。其三,当前许多充斥“帝皇崇拜”的影视剧,观赏性不够,娱乐性不够。而英雄的娱乐性登峰造极,是寓教于乐的最高境界。大哉,英雄!票房收入当以亿万计算,当然,也有为数上亿的当代青年在潜移默化之中吸取“帝皇崇拜”之精髓。,镜头二:误人子弟实堪忧 进年来,清宫大戏一部接一部地播出,黄马褂、大辫子可谓占尽央视、省视荧屏风光,“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不绝于耳,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你方唱罢我登台,刀光剑影、尔虞我诈,似乎努尔哈赤的皇室传人都是把江山社稷时时放在心间,殚精竭虑,爱民如子,哄得一般观众特别是对历史不甚清楚的年轻人在肃肃然、飘飘然中像阿

24、Q一般忘却历史的苦难。,镜头三:“皇帝热”该降温 正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吟诗的李白没人拍,造纸的蔡伦没人理,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没人问,一代神医华佗没人写,编导者们却对皇帝这样痴迷,真有点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以天地为私物,以万民为私有的皇帝是值得称颂的话,那么小偷、强盗、杀人犯、吸血鬼为什么还要被人们唾弃呢?美国的电影编导们尚且把奴隶起义领袖斯巴达克斯拍得活灵活现,我们的电视剧编导们为什么要把正面的特写镜头一再对准皇帝呢?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皇帝在人们心中不成为丑陋的人,民主与良知就没有地位。以推翻封建腐朽帝制为己任的孙中山先生有言:天下为公。一语道破皇帝们家天下的极端自私卑鄙。但愿屏

25、幕中的皇帝热能够降温。摘自1994年2月12日短评,皇帝戏的热播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有什么危害?我们更应提倡体现什么样精神的历史戏多上屏幕?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今天,应该如何加强先进文化的建设,有效地发挥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概言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社会意识根源并依赖于社会存在。其产生、内容、发展以及实现皆取决于社会存在的需要和条件。,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社会意识按照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去能动地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

26、、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讨论与交流,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能力”?,生产力的物质性,生产力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是既得的东西,是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是当代人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生产力是由各种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状况是由既定的客观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决定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因而是客观的物质

27、力量。,生产力的社会性,生产力不是个人劳动能力简单相加的“算术和”,而是个人劳动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包括协作、分工等中介环节而形成的社会力量。 它不同于个人劳 动能力,是社会 生产力。,生产力的历史性,生产力总是具有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必然随着人们需要的变化和劳动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 水平上。,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劳动资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以生产工具为主体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操作系统,以及与其相连的动力传动系统; 控制系统、信息及其传递系统; 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不属于劳动

28、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生产工具是最基本的劳动资料,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控制系统,物质条件,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 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等; 经过人类加工的物体,即原材料和半成品。,劳动对象,自然物,劳动对象,原 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制约因素 劳动对象制约生产工具的水平; 劳动对象影响生产效率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劳动者只有使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时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为生产过程提

29、供科技服务和从事管理的脑力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决定性要素,起着主导作用。,劳动者,劳动者,体力劳动者,科研工作者,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在机器大生产出现以后,物质生产领域的脑力劳动者,即科学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也是生产劳动者。,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进入20世纪80年代,白领工人与蓝领工人之比达到了5 :3.3。到21世纪初,美国体力劳动者所占比例将可能降到5%。这说明,脑力劳动在社会劳动中超过体力劳动的世界性趋势越来越明显。,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资料 (物的要素),劳动者,人的要素,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智能性要素

30、,它本身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而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潜在的生产力;但它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基本要素中去,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可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通过科学的学习和教育的途径,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途径,一、通过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物化为劳动工具;,二、将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四、将科学运用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企 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水平。,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人的

31、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物质关系,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关系是一个有着内在结构的整体或系统: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生产资料,氏族成员平均所有,奴隶主所有,地主所有,资本家所有,全社会共同所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

32、配关系,所有制形式,相互关系,分配关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平等关系,全人身依附关系,半人身依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平等互助关系,平均分配,全部占有,贡赋、地租,利润,按劳分配,按需分配,(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图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33、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生产关系,生 产 力,决定,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基本适合。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永无休止,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应当取决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基本适合。,生产关系一定要

34、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案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案例,文汇报记载了五十年代中国人的赶超情结,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的盲目乐观情绪。,河北怀来县人民公社社员吃食堂1958年,农村的人民公社实行军事化,社员排队出工。宁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

35、的反作用 案例,案例点击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曲折发展过程,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农村经济体制经历 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在1958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全国普遍实行了人民 公社化。全国七十四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二万六千 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人民公 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 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 所谓“公”, 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 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 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 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

36、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 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 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俱。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后来,自1979年以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 正确领导下,我国逐步推开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的生产队达93%, 其中绝大多数实行的是包干到户。

37、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把集体所有的土 地长期包给各家农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 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 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 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克服了以往分配中 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而且纠正了管理过 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这种责任制是建 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集体和农户保持着发包和 承包关系。集体统一管理、使用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 施,有一定的公共提留,统一安排烈军属、五保户、 困难户的生活, 有的还统一规划农田基本建设。所以, 这种家庭联产承包制,不同于农业合作

38、化以前的小私有 经济,它没有否定合作化以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而 是做到有统有分,统分结合,既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 性,又发挥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这种制度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 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见效之快,是人们没 有预想到的。许多地方一年就见效,农民收入大幅度 增长,甚至翻了一番或两番。,思考: 怎样理解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 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与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中,至少存在着三种生产关系,有以往社会残留的生产关系,也有

39、未来社会萌芽状态的生产关系,还有决定现实社会性质、从而成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政治上层建筑;二是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通常叫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A、政治上层建筑又称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结构之上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它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因素, 以及政治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等到规章与准则

40、构成的系统。,政治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 (1)政治法律设施; (2)政治法律制度; (3)政治组织。,国体与政体,1、国体: 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2、政体: 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3、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一般说来,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B、 观念上层建筑及其要素,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观念结构。观念上层建筑是社会文化结构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文化

41、结构就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基本结构。,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观念上层建筑,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社会意识形态艺术、道德、政治法律 思想、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艺术: 通过塑造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现作者审美评价的一种意识形态。,艺术的形象思维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更容易让人们接受喜闻乐见,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捆绑在中国劳动妇女身上的族权、神权、君权、夫权进行了理论的彻底批判,鲁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小说祥林嫂,控诉了中国的封建礼教是吃人不吐

42、骨头的礼教,理论的论证是说理艺术的魅力是渗透,政治、法律思想: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社会的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以及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和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的作用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践履以及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情操、道德意志、道德品质等。,宗教:以信仰为特征,以一定仪式和规则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和社会势力 。宗教在本质上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统一关系,经济基础,

43、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b.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44、,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促进作用,适合,适合,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不适合,适合,不适合,阻碍作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表现为: 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

45、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2、社会形态的结构,*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因此,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 社会,奴隶 制 社会,封建 制 社会,资本 主义 社会,共产 主义

46、 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共同的、普遍的发展规律,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A.具体国家或民族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B.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必然性: 主要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2、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

47、空间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这一选择性往往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1、前进性和渐进性: 主要指五种社会形态是通过“扬弃”依次演进的过程。 2、曲折性和跨越性: 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往往不是简单依循依次更进的趋势。 观看教学音像资料:苏联解体始末,材料分析,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

48、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材料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3与材料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

49、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 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2005年分析题第34题)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辨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参考答案:(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这3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身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