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税款法与债务法在会计处理程序及方法上的区别.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88897 上传时间:2019-09-02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30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付税款法与债务法在会计处理程序及方法上的区别.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应付税款法与债务法在会计处理程序及方法上的区别.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应付税款法与债务法在会计处理程序及方法上的区别.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应付税款法与债务法在会计处理程序及方法上的区别.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应付税款法与债务法在会计处理程序及方法上的区别.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付税款法与债务法在会计处理程序及方法上的区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付税款法与债务法在会计处理程序及方法上的区别.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应付税款法与债务法在会计处理程序及方法上的区别,一、应付税款法与债务法的概念,应付税款法,是指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应付税款法下,不需要确认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因此当期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交所得税。 在这种方法下,本期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应付所得税金额,由于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费用作为应付所得税金额,其影响数额不作跨期分摊,故而不反映在“递延税款”账户中,只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在税法和会计存在较大差异情况下,如存在大额超过税法规定的工资费

2、用、业务招待费等,则会导致其计算出的所得税费用与按会计准则计算的所得税费用存在较大的差异。,应付税款法的核算程序与方法 某企业2009年核定的全年计税工资总额为100000元,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130000元。企业固定资产原值300000元,会计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税法规定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设备使用年限为5年,无残值。假设该企业2009年税前会计利润为300000元,所得税税率为25,则2009年企业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为多少? 当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130000-100000=30000(元) 当期发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00000x25-3000005=60000(元) 当期

3、应纳税所得额=300000+30000+60000=390000(元) 当期应纳所得税额=390000x25=97500(元) 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97500(元) 借:所得税费用 975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97 500,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资产负债观”下的一种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在这种方法下,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当税率变动或

4、税基变动时,必须按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进行调整。即先确定资产负债表上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然后倒挤出利润表项目当期所得税费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所得税的核算程序。 (1)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之外的其他资产、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 300000-300000/5*2=180000元 (2)以适用的税法规定为依据,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 300000-300000/5=240000元 (3)分析、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负债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产生应

5、纳税暂时性差异, 反之则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40000-180000=60000。 (4)确定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 税率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税率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 (240000-180000)*25%=15000元 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相比,确定当期递延 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作为递延所得税费用。,(5)确认、计量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两部分组成,其中,当期所得税是指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按照适用的税率计算确定的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

6、所得税是当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的综合结果。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可用公式表示为: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82500330000*25%,倒挤+15000=97500元 其中:当期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额X当期适用税率;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一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一(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一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所得税费用 825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5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97500,二、应付税款法与债务法的区别,(一)理论基础不同。应付税款法的理论基础是所得税与应税所得存在着必然联系,所得税是因本期收益而发

7、生的费用,与以后各个期间的收益无关,理应由本期收益负担。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是资产负债观,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面贯彻了资产、负债的界定。 (二)账户设置存在差异。应付税款法下只需设置“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两个科目,而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则要设置“所得税费用”、“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四个科目。,(三)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不同。 应付税款法对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不单独核算,而是比照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处理,即在计算应交企业所得税时,均按现行所得税法将税前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税所得,再按调整后的应税所得和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应交所得

8、税,并以此金额作为所得税费用。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应付税款法下,当企业盈利,计算缴纳所得税时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实际上缴所得税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在期末应将“所得税”账户的借方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的“所得税”账户期末无余额。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按照税法

9、规定计算确定当期的应交所得税费用。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然后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的差额编制如下会计分录借:所得税费用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应付税款法下,企业发生亏损时,可按税法规定,对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在亏损弥补前期可以不确认所得税利益,但只可以在税前抵扣五年。当企业的适用税率发生变化时,对以前年度的所得税额无影响,不必进行调整。因为应付税款法下本期所得税费用即应交所得税。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由于企业发生亏损。因而确定的当期应交所得税费用为零。但是企业必须把这部分亏损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出来,而且必须确定由于

10、时间性差异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亏损作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五年内的亏损可抵扣; 2企业必须预计未来五年内有足够的纳税所得可以抵扣这一亏损数额。 企业可以将亏损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并按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规定,核算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四) 所得税费用的跨期分摊 应付税款法不需要对所得税费用进行跨期分摊因而确认的所得税费用通常不准确。这不仅会导致所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与税前会计利润之间不符合配比原则,所得税费用计算不准确。而且也容易引起报表使用者的误解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对报表的分析。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将所

11、得税费用在不同会计期间进行合理分摊。与应付税款法相比,首先,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确认的所得税费用比较准确;其次,所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与税前会计利润之间符合配比原则,反映各类不同业务的纳税影响;再次,有利于企业如实反映近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五) 税率变化的会计处理 在应付税款法下,企业不需要考虑税率变化对资产、负债的影响。因为企业的所得税费用直接由应税所得额乘以税率得到。税率的变化并不影响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的确认。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资产负债表日,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企业应当依据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

12、计量。当适用税率发生变化时,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除直接在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 应付税款法计算的所得税费用,是按照税法规定的应税所得计算而来的。具有很强的可核性。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由于对所得税费用跨期分摊的方法有不同选择。并且在同一分摊方法下,需要以会计人员的经验和对经济事项的理解来计量所得税费用。因此,容易掺杂个人偏好。不同的人很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所得税费用的可核性降低了。,例:甲公司于2009年初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

13、2009年1月1日对有关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作了如下变更。 1该公司将一项管理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由年限平均法改为双倍余额递减法,该项固定资产于2007年12月31日取得,账面价值为2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O,已于2008年末计提减值准备2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该项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与会计规定一致。 2该公司将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由应付税款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率为25,预计在未来期间不会发生变化。 3该公司2008年销售产品一批,价值800万元,款项尚未收到,成本为500万元,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 4甲公司上述属于会计政策

14、变更的均采用追溯调整法。甲公司预计未来期间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该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甲公司在2009年1月1日的相关会计分录(以万元为单位)。,2008年采用应付税款法的会计处理 1借:应收账款 936 贷:主营业务收入 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 2借:主营业务成本 500 贷:库存商品 500 3借:管理费用 20 贷:累计折旧 20 4借:资产减值损失 2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5利润总额=800-500-20-20=260 6. 应纳税所得额=260+20=280 7. 应交所得税=280X 25=70 8

15、. 所得税费用=70 9. 借:所得税费用 7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70 10. 净利润=260-70=190 11. 盈余公积=190X10=19 12. 未分配利润=190-19=171,2008年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 1借:应收账款 936 贷:主营业务收入 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6 2 借:主营业务成本 500 贷:库存商品 500 3借:管理费用 20 贷:累计折旧 20 4 借:资产减值损失 2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5利润总额=800-500-20-20=260 6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0(发生) 7应纳税所得额=260+20=280 8应

16、交所得税=280X 25=70 9递延所递得税资产借方发生额=20 X 25=5 10. 所得税费用=70-5=65 11. 借:所得税费用 65 递延所得税资产 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70 12净利润=260-65=195 13盈余公积=195X 10=19 .5 14未分配利润=19519.5=175.5,经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不同的所得税核算方法下,会计报表项目的差异是应付税款法下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递延所得税资产少5; 盈余公积少数0.5; 未分配利润少4.5; 所得税费用多5; 为此2009年1月1日所得税核算方法变更后,应作如下账务与会计报表的调整: 1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 2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0.5 贷:盈余公积 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