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长相思》教学实录与评析.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495913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长相思》教学实录与评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长相思》教学实录与评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长相思》教学实录与评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长相思》教学实录与评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长相思》教学实录与评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长相思》教学实录与评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长相思》教学实录与评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长相思教学实录与评析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教师王崧舟的长相思一课,我被王老师的精巧设计、精妙引导和精美的语言所深深震撼,把此课的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以飨读者。课文介绍: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是清代康熙十五年间进士纳兰性德的一首词。词作者叙写了自己赴边关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词分上下两阕,即两段。上阕写行程艰辛,下阕写夜不成梦。王老师执教这一节课的特色体现在三点:一是即时评价好,评价语言丰富,有针对性和激励性;二是课的设计巧妙,层层引读,逐步感悟,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实效性;三是老师的文化底蕴丰厚。

2、下面做具体介绍。一、 谈话导入,直接入题。师:同学们,喜欢读诗词吗?生:喜欢。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诵读一首词,题目是长相思。(老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问:作者是谁?生:纳兰性德。)评:导入简洁明快,直接奔题。二、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反复读,读反复,一直读到读顺为止。(学生自由读词。)(老师的读书要求非常明确,又有目标可奔,体现了有目的地读书这一方法。)学生读完,老师进行评价。师:刚才同学们读的非常投入。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生1读。)师:你读的字正腔圆,真好。请坐。还有谁愿意读一读?(生2读。)师:读的真好,送你四个字:有板有眼。(评:老师的评价语特别丰富,“字正腔

3、圆”“有板有眼”,既准确地点出了学生的读书情况,且富有变化。)师:这首词中有一个生字。(板书:聒),怎么读?生:gu师:这个字会读了,谁再来读一读全文?(生读)师:读顺了。老师请教一个字, “风一更,雪一更”的更是什么意思?生:深更半夜。师:(评价)他用了两个词,一是夜,这是晚上,二是深更,夜很深了,真好。(接着解释)更是古代的计时单位,一晚上分五更,从晚上7时起,每两个小时为一更。谁来读一读这句话?(生:风一更,雪一更)师:再请教一个问题:是不是第一更在刮风,第二更在下雪?生:不是。师:你怎么理解?生:是又在刮风,又在下雪。师:不错。为什么说风一更,雪一更?生:风雨交加。师:有道理。这是古诗

4、词中一种常见的写法,叫做“互”。谁再把全文读一读?(生读。再指名读。)师:(小结)老师听出,你们已经把词读通了,读顺了。三、走进文本,深化感悟。师:下一步要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评:过渡到精读环节: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让人感到行云流水,也体现了读的层次性。读书不仅要读好语言文字,更要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这才叫真读书。)师:请同学们练习朗读,反复读,一直读出词的味道和感觉。(学生练读。约3分钟。)师:(评)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谁来读一读?(生读)师:读得真好。你读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生:诗人把思乡的真挚感情表达出来了。师:“真挚”这个词用得好。谁再来读?(生边摇头边读)师:老师想问一

5、下,你读时,时不时地摇一下头,想读出一种什么感情?生:古代诗人读诗时都摇头。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听别人说的。师:我也没有亲眼见过。不过,我听你读的感觉,知道你已经把自己搁进去了。谁再来读一读?(生读,读得很有节奏。)师:你这样读想告诉大家什么?生:诗人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师:能说出作者此时的心情吗?生:他在想,我的家人怎么样了。师:每读一遍,我们都会想到两个字生:思乡。师:要表达出这种感情,更需要用表情去读,用眼神去读,用心去读。我们齐读一遍。(生齐读。)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师指导朗读非常巧妙,有读的方法提示,有读的数量保证,为学生感悟文本打下了基础。师:请同学们看看文后的注释,插图

6、,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生看书,想,给学生一段时间自主学习。)师:(引导精读)现在,作者的“身”在哪儿?(板书:身)生1:在去山海关的路上。师:从你的回答中,我听出了两点信息:一是你读懂了榆关的意思,榆关就是山海关的意思;二是你知道作者正在去山海关的路上。生2:他已到了山海关的关道。师:有道理。读第一句。(生读)师: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山一程”,作者的“身”可能在哪儿?生3:在去山海关的的山上。师:对,谁受了他的启发,读下一句“水一程”,作者的“身”还可能在哪儿?生4:在船上。师:在航行在河流中的船上,你能想象他经过的是怎样的水吗?生5:波涛汹涌的水。生6:奔腾不息的水。(评:这里

7、,老师通过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处的恶劣环境。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师:继续往下读,作者的身还可能在哪里?生7:在帐篷里。师:从哪里读出来的?生8:夜深千帐灯。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体现了探究式阅读教学。以上老师共叫了7名不同位置的同学发言,用意颇深。师:七个同学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用一条线把这7个同学连起来,就是一条曲曲折折的行军之路,他在行军途中的山上,他在行军河中的船上,他在行军途中的帐篷里。想一想那里的情景,一程程的山,一程程的水。再读全文。(生齐读)师:(创设情景)山是那样的陡,水是那样的险,但是“我”不能停呀!再读。(生齐读)师:一程程的山,一程程的水,停不下

8、的脚步,停不下的身躯。再读。(生读)师:这一程程的山,留下了我的多少思念,这一程程的水,留下了我的多少牵挂,再读。(生读)师: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已读懂了,纳兰的身在哪儿?身在征途。板书:在征途。师:同学们想一想,此时此刻,纳兰的心在哪儿?(板书:心)生1:在家乡。生2:在故乡。生3:在故园。师:是的,在故园。诗人心系故园。板书:系故园。师:当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连在一起的时候,板书:他的身心之间间隔着一道栅栏,板书:-。你又体会到什么?生:他身不由己地去参战。师:对。身在曹营心在汉。曹营在哪儿?生:军营。师:汉在哪儿?生:家。师:你还感觉到什么?生:诗人身在征途,心却回家了。师:身和心怎么分得开呢

9、?想一想纳兰那时的心情,再读文。(生读)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件播放古筝乐曲,模拟风雪声)同时师范读。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诗人爬山涉水的画面。生2:诗人在顶着风雪,可以说是风雨交加。生3:诗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生4:诗人躺在帐篷里,睁着眼睛,睡不着,在思念故乡。评:诗人用美妙的音乐创设出风雨交加的情景,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带到诗人的身边。这是创设情景的又一种方法:多媒体创设情景。这样的情境把学生领进文本,和文本对话,感悟文本的情感。师:风雨交加,长途跋涉,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因为在纳兰的心里,涌动着一股对家乡浓浓的思念,那就是长相思。再读长相思,想象着

10、刚才想到的画面。(生读)师:此时此刻,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在纳兰的心中,他的故乡不是这样的。他的故乡是怎样的情景呢?(课件出示课文插图,配乐,引导学生想象。)生:在月色下和家人吃饭赏月。师:是的,也许是在月光皎洁的晚上,纳兰正和家人团坐在一起,一边饮酒吃饭,一边赏月,多么惬意的时刻呀!生:晴朗的天气,纳兰和家人一起去郊游。师:是的,也许是在风和日丽的早上,纳兰陪同妻子儿女去郊外游玩,多么快乐的事情呀!生:纳兰正在故园和朋友团聚。师:是呀,也许是在浓荫蔽日的森林里,纳兰正和朋友一起开怀畅饮。还有许多也许,把你看到的画面用文字写下来。(学生写。写后交流。学生写到了许多故园的情景,有月下赏月许愿,

11、有赏月吃月饼,有和孩子玩耍等。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总结。)师:什么是故园?这就是故园呀,一家人可以月下许愿,共享温馨。什么是故园?这就是故园呀,一家人在郊外玩耍戏闹,自由自在。什么是故园?这就是故园呀,除夕之夜,家人团聚,那份开心,那份幸福,这才是故园 呢!齐读这首词。(评: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写出纳兰心中的美好故园,和他现在身处征途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进一步体会出纳兰此时的心情和纳兰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多么巧妙的设计呀!从这里我们更看到了老师的文化功底,及时地对接学生的回答,恰当的总结,适时的引导。引导学生想象后,老师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读。)师:这样的情景只是在回忆当中

12、,而今,此时此刻,可曾有和妻子、儿女偎依在一起的画面?在这儿,有什么画面呢?再读。师:这儿没有璀璨的星星,没有皎洁的月亮,没有辽阔的田野,这儿只有(生接读文)师:这儿没有朋友开怀畅饮,没有妻子的关心,没有孩子的嬉闹,这儿只有(学生接读课文)师:现在,诗人用他那颗破碎的心写下了这首诗,这是什么碎?生:心碎。师:还有什么碎?生:梦碎。师:还有什么碎?生:和家人团聚的愿望碎了。师:是呀,都碎了。在这个风雨交加的晚上,纳兰的心碎了,再读。(生齐课文。)(评:老师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中,走进诗人的心中,通过语言文字读出了语言背后的东西,读出诗的味,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老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学生对文

13、本的理解达到了很厚的高度。)四、走出文本,提升感情。师: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冒出了什么?此时此刻,假如纳兰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生:既然你那么思念你的家乡,为什么不回去呢?生:你为什么不在家乡生活呢?生:你有家不归,这到底是为什么呀?师:这种想法,不但你们这样想,纳兰也这样问过自己,他在自己的另外两首诗中写道:课件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纳兰性德.菩萨蛮师范读。师:自己读一读。(生读)师:除了自己问自己,同学们想一想,谁有谁会问他?生:他的妻子。生:他的儿子。生:他的父母。生:他的朋友。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来问问他。生:我选择他的儿子,问君-师:(打断)停,你

14、扮演他的儿子,怎么称呼诗人?生:(马上改变称呼)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生:我选择他的父母,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生:我选择他的妻子,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生:我选择他的朋友,问友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我们一起去问那兰。生:(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真的是轻离别吗?板书:轻。我何曾轻离别?再读长相思(生齐读。)师:从哪儿体会到我不是轻离别呀?生:身问榆关那畔行。师:是的。清朝康熙年间,纳兰性德常年跟随康熙部队南征北战,他有皇命在身,有责任在身,不得不离别家人,离别故园,但是那份乡情,那份亲情,令他不得不想,所以才有了这篇长相思。再读。(生齐读)评:老师在学生理解了词的内容,初步感悟出词所表达的感情后,介绍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总结。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长相思。)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起(生:长相思。)师:思家乡,念故园,字字化作(生:长相思。)自我反思:听了王老师执教的长相思这一课,我被王老师深厚的文化功底所折服,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老师,读书显得多么重要。我们只有多读书,多积累,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化感悟,从而构建富有情感的语文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