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99769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十一章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十一章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十一章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十一章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Company Logo,一、心理健康的概念,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1946) 心理健康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陈家麟(2002) 这个概念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体内部的心理协调,强调知情意的统一;第二,心理与外部行为适应和协调一致。,,Company Logo,二、心理健康的标准,陈家麟(2002)结合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观点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将心理健康标准界定为如下六

2、点: (1)智力发展正常。通常情况下,智商在70以上就被认为智力正常。如果一个人智力不正常,就无法形成对任何事物的正确感知,就会缺乏复杂的情绪体验。 (2)情绪稳定乐观。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乐观情绪占主导地位。 (3)意志品质健全。表现在行动目的明确,独立性要强;要善于当机立断,果敢性强;行动要不屈不挠,坚毅性要强;要有较好的心理承受力,自制力要强。,,Company Logo,(4)行为协调适度。行为方式要与年龄特点相一致,行为方式要与社会角色相一致,行为反应强度与刺激强度相一致,行为要一贯和统一。 (5)人际关系和谐。具有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能保持独立的人格,能客观的评价他人,能

3、与他人合作共事等。 (6)人格完整独立。人格结构的诸要素不存在明显偏差,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具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Company Logo,三、心理健康教育,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使用了“心理健康教育”一词 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正式启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各地应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对此项工作统一规范为心理健康教育”。,,Company Logo,(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学校心

4、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陈家麟(2002) 理解: 理论基础和方法:心理学 途径:学校日常教育、教学 原则:1、客观性(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 2、目的性 3、计划性 4、教育性 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Company Logo,(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八个方面:(1)学习心理指导; (2)智力训练; (3)情感教育; (4)性格教育; (

5、5)耐挫力培养; (6)人际关系指导; (7)性心理健康教育; (8)自我意识发展指导。,第二节 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其干预,,Company Logo,一、学习问题表现,(一)学习动力不足 1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 (1)懒惰行为:不愿意上课,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抄袭他人作业。 (2)容易分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兴趣容易转移;行动忽冷忽热,情绪忽高忽低。 (3)厌倦情绪:对学习冷漠、畏缩、抵制、逃避;对学校与班级生活没有兴趣;学习中无精打采,很少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4)缺乏方法:被动学习,不会主动积极地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满足于死记硬背,应付检查和考试。 (5)独立性差:没有明确的目

6、标,学习上往往表现出从众和依附性。,,Company Logo,2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一,和学生对待学习的认识和态度有关。 第二,和家庭教育有关。家长工作繁忙;缺乏教育孩子的意识;缺少教育孩子的经验和能力;很少或无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孩子要求过低。 第三,和学校教育有关。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在课堂上更多强调的是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学内容的掌握。忽视对学生特长和人格品质的关注,使学习困难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第四,和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自信心有关。有的学生因为一次考试成绩差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而有的学生自信心不足,考试成绩差就全盘否定自己,认为自己笨,不如别人聪明。,,C

7、ompany Logo,案例(111),学生王冰在课堂上沉默寡言,神不守舍;作业根本就不做。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还可以,从三年级开始,随着知识内容的加深,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让其爷爷奶奶看管,由于爷爷奶奶年老体弱,又不识字,老人管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王冰在家里对学习放任自流,所以成绩直线下降。,,Company Logo,(二)学习倦怠,1学习倦怠的表现 (1)注意力难以集中、疲乏、精神恍惚; (2)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 (3)情绪低落、波动大、容易烦躁、发怒、哭泣,甚至情绪失控; (4)嗜睡或失眠、食欲下降。,,Company Logo,2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 从学生本身来讲,

8、主要原因在于被动学习,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的目标,或者在以往学习中出现过挫折等。 其次与教师的教育有关。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高;关注学习优秀的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情感需求;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加剧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再次,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成绩,忽视孩子的内心需求,为孩子订立很高的标准,并且常常拿其他孩子或自己的过去优异表现进行对比,在孩子表现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又往往采取严厉的措施。,,Company Logo,(三)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指学生面临考试或想象到考试时所出现的过度焦虑。 焦虑是普遍的 焦虑对人的影响 积极意义:焦虑适度的时候可以唤醒大脑皮层的兴奋,使大脑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

9、这种状态对集中注意力有积极作用。 消极意义:过度的焦虑则会引起大脑的过度紧张,会影响学习效率,甚至身心健康。,,Company Logo,1考试焦虑的表现 (1)生理反应:肌肉紧张、心慌、心神不宁、心跳加快、出汗、发颤、全身软弱无力、肠胃不适、食不甘味、呕吐、拉肚子、难以入眠、容易惊醒等等。 (2)心理反应:认知方面包括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速度减慢,信息提取困难,思维迟钝,甚至处于僵滞状态;情绪方面出现心绪不宁、无助、担忧、紧张、焦虑、恐慌、烦躁不安等情绪体验。 (3)行为反应:坐卧不宁、四处走动、表情呆滞、无关动作增加,有的甚至出现考试作弊以及逃避行为,如不按时应考,或胡乱作答,早早离开考场

10、;或无心作答,悄悄离开考场。,,Company Logo,案例(112),赵某,女,18岁,某中学高三学生。父母是教师,对其管教严厉。她从小性格内向,不好交友。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优良。自诉最近几个月模拟考试成绩糟糕,二模考试排到班级30名,没上三本分数线。近两个月来每到考试就紧张、焦虑,测试考试时头脑一片空白。一想到再过几个月就要高考,心里就很紧张。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走神。一想到高考的情景,神经就绷得很紧,总是焦急和心慌,手心冒汗,而且难以入睡。总是想如果考不上,自己就完了,也无法面对自己的父母。,,Company Logo,2考试焦虑的原因 (1)学生、家长及老师对考试成

11、败的认知评价:对考试重要性的认知过度强化,甚至出现认知上的偏差 (2)对自我的认知评价:将考试和自我评价挂钩,要通过好成绩来证明自己。有些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对自身抱有较高期待,也容易出现考试焦虑。 (3)学生个性及经历:有些学生自控力差、承受力差、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会导致认知范围缩小、思维受阻、信息提取困难;性格内向拘谨,自卑感较重,自我意识强烈,容易受到自我消极暗示的学生,更容易引起考试焦虑和考试怯场;还有个别学生,由于在某次考试特别是重大考试中失利,因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总害怕考试再次失利,更容易出现考试焦虑。,,Company Logo,(四)旷课或逃学,1逃学的后果 (1

12、)逃学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影响学生的自身成长:不能学习到文化知识;可能形成散漫、自由的习惯;最后导致不能适应社会生活。 (2)影响其他同学的情绪,干扰班级的纪律甚至还会影响学校的校风。 (3)严重者会造成许多社会问题。,,Company Logo,2逃学的原因 学生逃学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上出现困难,找不到适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借逃学来逃避学业的压力,逃避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责怪。 (2)人际交往上出现问题,被同班、同校同学或者是社会青年欺负和打骂,不敢上学也不敢告诉师长,只好采取逃学来逃避。 (3)遭到老师批评、斥责、体罚和威胁,觉得无力应付而逃学。 (4)受到外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沉迷网络游戏而逃学。 (5)家庭出现婚姻危机,学生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心里烦闷无心向学而逃学。,,Company Logo,二、学生学习问题的应对策略,1结合学生的需求特点,激发学习动机。 2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 3教师和家长要对学生抱有合理的期望。 4教师要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 5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 6学校和教师要建立家校联系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