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2024年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共11篇)目录篇一、学习2024年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a3篇二、科技人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1.z体4.5篇三、学习2024年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6篇四、科技人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8篇五、科技人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9篇六、科技人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心
2、得体会9篇七、学习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10篇八、学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交流心得13篇九、2024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讨发言材料15篇十、科技人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17篇十一、科技人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18篇一、学习2024年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意味着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深化。科技创
3、新唯在得人,推进科技自主创新,人才是重中之重。要继续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好新时代科研人才工作,以人才为引擎,充分激活科技创新“一汪春水”。强化精神引领,为科研人才高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思想航帆。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薛其坤院士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年过花甲,他依然高歌”要为国家的强大做点贡献”;荣誉接踵,他笑谈: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国家,荣誉更属于国家。李德仁院士始终践行“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人生信条,85岁高龄依旧步履不停,只为实现“中国人要掌握自己的遥感数据”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弘扬科
4、学家精神,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要强化精神引领,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报国的家国情怀、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心怀“国之大者”,爱国奉献、矢志创新,将科研成果熔铸于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坚持“四个面向”,为科研人才指明“坚定围绕中心,科创服务大局”的前进方向。党的人才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四个面向”为新时代科研人才培养工作
5、指明了方向、圈出了重点。要积极鼓励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局势,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加科技创新投入,钻研新理论、开拓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上“做文章”,善嘴技术“硬骨头”、善打技术“攻坚战”,不断推进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更上新台阶。营造创新氛围,为科研人才提供“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成长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创新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成果多如泉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从“技术造物”到“嫦娥”揽月,从“天和”驻空到第一颗6G卫星发射成
6、功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创新已然在当今社会成为不容忽视的主流,人才在浓厚的创新氛围下愈能激发科创新活力。要继续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通过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等方式在全社会树立科技创新“标杆”,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鼓励更多人才投身科技创新的时代浪潮之中。篇二、科技人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
7、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2020年1()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专章部署科技创新,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近年来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密集出台,也让评价机制更科学合理,让科研人员享受更多创新红利,让科研人员拥有更多自主权,使得各种重大成果争相涌现。作为我国科技工作的一份子,我们青年一代要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结合科技创新实际,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科研工作。特别是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更要具有“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一”的胆识,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推动国家科技发展从“追随者”向“引领者”的根本性转变。篇三、学习2024年在全国科
8、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近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6月2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颁发奖章、证书。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当读懂科技泰斗的“精神密码”,勇于从广大科研工作者身上汲取“奋进力量”,循着榜样足迹、谨怀赤诚感恩、执着坚守理想、立足岗位奉献,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从“科技泰斗”中汲取“信念之力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始终忠诚党的事业、践行党的宗旨,无私奉献、拼搏奋斗,用实际行动诠释信念的真谛。“爱我中华、兴我家邦”李家家
9、训培养出了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一门三院士”,影响了李德仁的一生。“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这是当时刚上学的儿子给薛其坤背诵刚学的课文,稚子之声让背井离乡的薛其坤心潮澎湃,一团爱国的热火在心中熊熊燃烧。无数科技工作者选择了“民”而不是“名”,选择了“为党、为国、为人民”而不是“为自己”。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要锤炼党性修养、强化“党性体检”,践行党旗下的“初心”,铭记党员的“第一身份”,牢记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爰党、在党为党,担负起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职责使命。“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艰险越向前”从“科技泰斗”中汲取“攻坚之力二
10、荧幕前,我们看到的是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风采,但却忽略了荧幕后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攻坚精神。李德仁院士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了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薛其坤院士从1999年学成回国,一直率领团队在量子物理研究中执着探索创新,取得了多项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50岁攻克量子世界难题,引领中国测绘遥感学科稳居国际前列。广大党员干部要正确对待前进路上的困难和挑战,主动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矛盾集中的“第一线”、改革发展的“最前沿”锻炼能
11、力,练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来招应招”的真功夫,把自己锻造成为不惧斗争的“行家里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科技泰斗”中汲取“奉献之力奉献精神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力量,回望历史长河,许多人都因为奉献创造伟大,名留青史。梳理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的共性,我们能轻易地发现这个共同点,那就是甘于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即使献出宝贵的生命也无悔。80多岁高龄的李德仁院士每天依然在高负荷工作,薛其坤院士始终保持每天早上7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离开的工作习惯。生命,因奉献而美丽;人生,因奉献而升华。党员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要时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永葆
12、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任劳任怨,不求回报,不计较个人得失,多为人民“计”,少为自己谋,甘为他人“做嫁衣”“当绿叶”,乐于成人之美,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干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辉业绩,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篇四、科技人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聆听了总书记讲话,我认为总书记的讲话意义十分深远,总书记在讲话中提纲挈领地指明了我国科技工作在未来阶段的目标与任务,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指导科技工作者进一步聚焦科技创新工作,攻关核心技术难题。作为从事脑科学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我们团队致力于研究社会行为和情绪的神经编码和调控机制
13、重点聚焦抑郁症的基础及转化研究。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对标国际相关研究工作,推动我国在抑郁症等重大神经与精神疾病上的理论创新及临床治疗水平,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提升人民生命健康福祉。篇五、科技人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对科技发展和科研人员的讲话后,我十分振奋。共同富裕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而科技创新恰是迭代传统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科研人员在党的带领下众志成城、奋发图强,我国的科技创新既有关键技术被欧美卡脖子后的奋起直追,又有成果转化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弯
14、道超车。而未来的中国也定是科技腾飞的东方巨龙。作为奋斗在长三角示范区前线的科研工作者,我们一方面要敢于先行先试,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和惠及国计民生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更要不负所托,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篇六、科技人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蕴含了强大的思想伟力和实践指导意义,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行动指南。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从平台搭建、主体培育、资金投入、人才集聚及机制构建五大方面着手,切实夯实科技“突围”工程的基础保障体系。强化“一区七中心”创新平台的建设,力求在关键点”
15、上实现质的突破,精心组织和推进科技“突围”的重大项目。在“线”的层面,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要抓手,不断拓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在“面”的维度,将致力于推进科技集聚区的建设,打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在联的环节,积极培育面向未来的产业科创平台,以有效连接和整合创新资源。在“量”的积累,全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推动科技创新的规模化发展。最后,在“效”的层面,全面优化和集成科技创新的服务保障体系,以确保科技创新活动能够高效推进。篇七、学习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
16、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现代化一直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有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
17、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放眼神州大地,智能高铁跑出全球新速度、5G加速赋能千行百业、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祖冲之号”问世,体现着创新力量的汹涌澎湃;纵观国际市场,国产大飞机C919、国产大型邮轮、外贸“新三样”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特高压输电走在世界前列,凸显出科技大国的欣欣向荣;仰望浩瀚星空,“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眼”巡空,让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哲思与梦想照进现实。这些科技成果与突破,共同见证着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不断拓宽的高度
18、广度与深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融入我国45个国民经济大类;借助药物分子大模型,科研人员将先导药的研发周期从数年缩短至1个月;在北京中关村亦庄园,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设立3年多来,测试里程已近3000万公里,提供常态化出行与生活服务超1160万人次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项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
19、新成果正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汇聚为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能。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是2012年的3.2倍,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居世界第一;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2212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从4.8%升至6.6%,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随着科技投入持续攀升,我国科技整体实力显著提高,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
20、位。鲜活的数据,彰显着我国全力奔向科技强国的有力步伐。近年来,从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143项政策措施,再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密集出台,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提供了制度保障。未来,更要全面发力、多措并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不断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参与创新的良好风尚,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相信,我们定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奋勇前行、力
21、争上游,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篇八、学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交流心得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意味着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唯在得人,推进科技自主创新,人才是重中之重。要继续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好新时代科研人才工作,以人才为引擎,充分激活科技创新“一汪春水”。强化精神引领,为科研人才高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思想航帆。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撵。薛
22、其坤院士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年过花甲,他依然高歌”要为国家的强大做点贡献”;荣誉接踵,他笑谈: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国家,荣誉更属于国家。李德仁院士始终践行“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人生信条,85岁高龄依旧步履不停,只为实现中国人要掌握自己的遥感数据”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要强化精神引领,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报国的家国情怀、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心怀“国之大者”,爱国奉献、矢志创新,将科研成果熔铸于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坚持“四个面向”,为科研人才指明
23、坚定围绕中心,科创服务大局”的前进方向。党的人才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四个面向”为新时代科研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圈出了重点。要积极鼓励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局势,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加科技创新投入,钻研新理论、开拓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上“做文章”善啃技术“硬骨头”,善打技术“攻坚战”,不断推进我国科学技术水
24、平更上新台阶。营造创新氛围,为科研人才提供“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成长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创新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成果多如泉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从“技术造物”到“嫦娥”揽月,从“天和驻空到第一颗6G卫星发射成功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创新已然在当今社会成为不容忽视的主流,人才在浓厚的创新氛围下愈能激发科创新活力。要继续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通过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等方式在全社会树立科技创新“标杆”营造尊
25、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鼓励更多人才投身科技创新的时代浪潮之中。篇九、2024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讨发言材料6月2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颁发奖章、证书。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当读懂科技泰斗的“精神密码”,勇于从广大科研工作者身上汲取“奋进力量”,循着榜样足迹、谨怀赤诚感恩、执着坚守理想、立足岗位奉献,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从“科技泰斗”中汲取“信念之力: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始终忠诚党的事业、践行党的宗旨
26、无私奉献、拼搏奋斗,用实际行动诠释信念的真谛。“爱我中华、兴我家邦”李家家训培养出了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一门三院士”,影响了李德仁的一生。“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这是当时刚上学的儿子给薛其坤背诵刚学的课文,稚子之声让背井离乡的薛其坤心潮澎湃,一团爱国的热火在心中熊熊燃烧。无数科技工作者选择了“民”而不是“名”,选择了“为党、为国、为人民”而不是“为自己”。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要锤炼党性修养、强化“党性体检”,践行党旗下的“初心”,铭记党员的“第一身份”,牢记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担负起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
27、职责使命。“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艰险越向前”,从“科技泰斗”中汲取“攻坚之力二荧幕前,我们看到的是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风采,但却忽略了荧幕后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攻坚精神。李德仁院士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了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薛其坤院士从1999年学成回国,一直率领团队在量子物理研究中执着探索创新,取得了多项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50岁攻克量子世界难题,引领中国测绘遥感学科稳居国际前列。广大党员干部要正确对待前进路上的困难和挑战
28、主动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矛盾集中的“第一线”、改革发展的“最前沿”锻炼能力,练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来招应招”的真功夫,把自己锻造成为不惧斗争的“行家里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科技泰斗”中汲取“奉献之力。奉献精神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力量,回望历史长河,许多人都因为奉献创造伟大,名留青史。梳理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的共性,我们能轻易地发现这个共同点,那就是甘于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即使献出宝贵的生命也无悔。80多岁高龄的李德仁院士每天依然在高负荷工作,薛其坤院士始终保持每天早上7点到实脸室,晚上11点离开的工作习惯。生命,因奉献而美丽;人生,因奉献
29、而升华。党员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要时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永葆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任劳任怨,不求回报,不计较个人得失,多为人民“计”,少为自己谋,甘为他人“做嫁衣亦当绿叶”,乐于成人之美,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干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辉业绩,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篇十、科技人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报告,非常振奋,也备受鼓舞,同时也深感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的八个“坚持”的重要经验,
30、为下一步我们国家迈向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当今,世界范围内对科技的重视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时代的脉搏,是国家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我们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建制化体系化优势和研究所的资源平台,研制了系列适用于极端服役环境的陶瓷基复合材料,为国家战略高技术领域的国之重器提供了关键基础材料支撵,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高技术领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巩固国家安全基
31、石对材料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我们的关键技术是买不到的,也是别人不愿意给我们的,只有靠大家拧成一股绳、靠一个个团队协同攻坚,才能够汇聚众智,不断抢占科技制高点,在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下赢得战略先机,为国家发展赢得战略主动。篇十一、科技人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深刻阐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攻坚之年,是学校卓越发展年,在新的历史交汇点,化工学院将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秉承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学科发展理念,努力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在推动科技创新、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产出高水平成果等方面做出化工特色,服务东北全面振兴,为国家科技发展需求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