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550288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5.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文 本 探 究,一、河床 1“河床”有什么特点?诗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河床的特点? 【思路精析】 “白头的巴颜喀拉”“白头的雪豹”“鹰”“唐古特人”“鼓囊囊的肌块”“巨人般躺倒的河床”“是时间”“是古迹”“腭骨化石”“是始皇帝”这些词句能让我们感受到“河床”雄悍、粗犷、原始、神秘的特点。,文 本 探 究,2诗中用了多种人称,“我”“他们”“他”“她”“你们”,分别指代什么? 【思路精析】 “我”指河床,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消弭了河床与读者之间的隔膜;“他们”指唐古特车夫,也泛指熟悉河床,与河床有过“亲密接触”的人们;“他”指兀鹰,“她”指母狼,这里把动物都拟人化了,使之更

2、加形象;“你们”有两种不同的指代,一指黄河象(“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表达诗人对消失了的物种的一种亲切缅怀的情绪;一指人类,把河床和人类并举,有一种不分“你我”的和谐感,使读者更能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同身受。,文 本 探 究,3诗人想通过创造“河床”这个形象目的是什么? 【思路精析】 “河床”是一种象征,“我是河床”“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在这里,所有的形象特征既是河床的,又是大于河床的,诗人渗进了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可被看做人类各种性质大致相同的经验:可说是英雄的象征,先驱者的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化丰厚、沉着自信的民族的象征。诗人通过河床这个象征物,把感情景物与

3、情感、道德、意志等内容凝聚在一起。,文 本 探 究,二、金黄的稻束 1开篇第一句,写“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用“金黄”修饰“稻束”,可读出什么意味?“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思路精析】 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金黄的稻束,意味着收获;同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立”只是客观的描述,而“站”有拟人的效果,写出了稻束挺立秋天田野的身姿,是收获的见证和象征。赋予了稻束人的形态,更能触动人的情思。,文 本 探 究,2“满月”除了作为背景,还有何深层含义? 【思路精析】 “满月”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欣喜,烘托了母亲的无私胸怀。 3诗人为什么要将

4、稻束的意象转化为雕像? 【思路精析】 因为雕像既具有静默无闻的特征,本身又具有可礼赞的价值。金黄的稻束能成为人类可纪念的东西是因为它有着伟大的劳作、伟大的疲倦、伟大的奉献。如同母亲的疲倦、美丽和坚韧已经超出了一切言说。,文 本 探 究,4稻束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沉思什么呢? 【思路精析】 历史如河流一样川流不息,生命如稻束一样萌芽生长成熟老去,生生不止,生命在完成之后转化为静默的雕像,回味着“伟大的疲倦”,镌刻在人们的心中。站立的稻束的意义由此升华了,诗人也在这种深思中表达了她的无限的时空观,以及朴素的人文关怀精神。,文 本 探 究,三、地之子 1诗中的“大地”如何理解? 【思路精析】 大地

5、可以理解为诗人赖以成长和生活的故乡家园广袤富饶的土地;也可理解为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具有深厚的文明积累的民族土壤;还可以理解为生生不息的饱含了全部意义的人间。,文 本 探 究,2如何理解本诗的结语“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思路精析】 诗人借希腊神话故事表现大地母亲给予他的力量,运用反衬跌宕的艺术手法,进一步肯定诗人作为“地之子”对大地的热爱,将感情推到极点,以加强读者感受,深化诗作的内涵。,文 本 探 究,3“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我的襁褓/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保姆的怀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思路精析】,文 本 探 究

6、,四、半棵树 1这首诗中的“半棵树”的形象是怎样的?它为什么变成了“半棵树”? 它遭受厄运后又怎样?“半棵树”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 【思路精析】 首先从外形上看,“半棵树”是一个让人心惊的残缺的形象。它被雷电劈掉了半边,长在荒凉的山丘上,生存环境恶劣。其次,“半棵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已经被劈得只剩一半,但是“半棵树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文 本 探 究,“半棵树”的象征意味极其鲜明,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 2在这“半棵树”上,诗人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思路精析】 “半棵树”的意象表现出那种被斫去了一半身躯

7、却依然坚忍不拔、生命不息的形象,鲜明地体现了“文革”中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形象。,文 本 探 究,3人们为什么说“雷电还要来劈它”? 【思路精析】 这一句似乎与前面淋漓纸面的凌厉张扬的刚健之气不甚协调,消退了那种强悍的战斗的雄心;但是,这种不协调真实地反映出一个高压恐怖时代中的抗争者对自己逼仄艰难的处境,对自己的抗争的脆弱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人们”可能一样也遭受着侮辱与损害,但他们传布的信息、制造的舆论,也是一种威胁的力量。,文 本 探 究,4简要分析诗歌中的另一个重要意象雷电。 【思路精析】 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的。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雷电象征的是恶对人性、天性的践

8、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 5“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思路精析】 诗句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半棵树的形象:被雷电劈掉了半边,遭受了命运重大的打击,但残损的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来到的时候”,依然“长满了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朝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表现出半棵树坚忍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文 本 探 究,五、边界望乡 1边界望乡是一阕动人情肠的乡愁变奏曲,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 【思路精析】 诗人的感情开始平缓,如瀑布的源头一样宁静,而后经历了一次次的想象与现实的碰撞

9、,这些碰撞突出了“望”而不是“想”,也正是这些碰撞才激起了无数激荡的浪花,最后,冷雾般的现实使诗人的心重重地摔在湖底,回归另一种平静绝望!,文 本 探 究,2诗人特地用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造成一种新奇而强烈的刺激,品味下面的句子。 (1)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 【思路精析】 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纷乱,不绝如缕,极大地冲击了人的视觉感受。 (2)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 【思路精析】 “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文 本 探 究,(3)病了病了/病

10、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 诗人即景设喻,把自己比成一朵在“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的凋残的杜鹃花,诗人是以一个具体的“咯血”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伤痛,伤痛的根源就在于“禁止越界”,历史的、人为的原因隔开了自己和故土,能望见,却不能走近,不能踏进,这给内心带来的哀怨悲苦就犹如咯血一般。,文 本 探 究,3诗歌中诗人表达乡愁的三个意象是什么? 【思路精析】 杜鹃、白鹭、鹧鸪。 (1)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同样,诗人用咯血的杜鹃这个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 (2)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现对安静、

11、平和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这里则借白鹭来表明对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文 本 探 究,(3)鹧鸪又名山鹧鸪,其声凄厉悲惨。诗人用“以火发音”发出“冒烟的啼声”的鹧鸪使他“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抒发了回望故国时急剧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通过三个意象,诗歌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技 巧 总 结,河床 1巧妙运用表现手法。 通篇的拟人、排比和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意象鲜明生动,气势粗犷有力,抒情淋漓尽致,充盈着壮阔雄浑、神秘沧桑的阳刚之美。 例如:“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

12、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是眩晕的飓风/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一系列的排比和比喻在拟人的驾驭下,如狂风骤雨,以不可抵挡之势,汹涌而来,阳刚而又大气磅礴,表现了诗人赞誉的雄性之美。,技 巧 总 结,2古典与现代语言的有机结合。 本诗的语言气势峥嵘,雄浑有力,长短有致,在现代语言的奔放自由之中又可见古典语言的传统雅致,古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使语言充满了一种矛盾的张力,使它和诗歌的精神更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例如,“我的令名如雷贯耳”“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技 巧 总 结,金黄的稻束 1象征意蕴深邃。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这里“金黄的

13、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且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技 巧 总 结,2“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的融合。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

14、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这首诗的语言,它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诗的最后一句“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将“抽象的思”和“感性的诗”在此完美地合为一体。,技 巧 总 结,3意象的跳跃、重叠。 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技巧的圆熟意象在,跳跃的地方都作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兀。,技 巧 总 结,地之子 1直抒胸臆为主的方式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以直抒胸臆为主,抒发由客

15、观物象孵化的心灵意绪,创造了融合事物与心灵的情思言说方式。例如诗中以“襁褓”“保姆”的对比,渗透出对大地的浓情厚意;用“天国”与“大地”的对比,强化了感情的明朗浓烈。这种言说方式避免了直抒的浅露与纯用意象抒情的迷离,隐显适度。,技 巧 总 结,2质朴的语言风格。 口语式的叙述直接、随意、自然,不故作高深之语,更无洋化妩媚之嫌,词汇语象都稳熟平凡,自由舒展的语言态度与自然质朴的生命谐调得天衣无缝。诗人对祖国土地的深情厚意,不矫情不作态,惟愿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使这些朴拙的诗句,也显得格外地富有表现力。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把“天国”与“大地”对比,在对比之中抒写土地的坚实。“天国”固然好,但住

16、在天国便失去了天国,而且失掉生命的所系所依土地,母亲。,技 巧 总 结,半棵树 1形象的比喻,使诗歌的意象极具立体感。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像一个人/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树如人侧立于风雨,动感十足,描写中见出“半棵树”的抗争姿态,委实巧妙之极。 2运用象征的手法。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主题含蓄蕴藉,同时更具延展性,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深度。诗歌以半棵树为依托,描写它与风雨的抗争及面对厄运的态度,使诗歌的主题得以彰显。,技 巧 总 结,边界望乡 这首诗以繁复多变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愁情怀,在古今难以计数的思乡篇中脱颖而出,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感受。 (1)反衬。望乡时,作者由“心跳加速”到“撞成内伤”,从“手掌生汗”,由“伸手可及”故国乡土,到“抓回一掌冷雾”,形象地显示出诗人看到故国时的激动、喜悦和最后偿愿无望的沉痛悲苦,以喜衬悲,更显其悲。,技 巧 总 结,(2)联想。在诗的第三节,作者由杜鹃联想到杜鹃鸟再到杜鹃啼血的典故,三次联想飞跃,使意象叠合,象趣意深,韵味无穷。 (3)想象。作者由望乡进而想象自己听到故国乡音(“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看到故国景色(“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伸手触及故国土地,最后由想象回到现实的偿愿无望,浸透了诗人浓浓的乡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