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青海省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6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省考察调研,深入民族中学、宗教场所等进行调研,看发展、察民情、提要求。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当深悟总书记的“青海之行”,以更加饱满的干事劲头,挺鹰时代担当,写实“团结”“生态“经济三篇文章,在强国建设、伟大复兴的赛道上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一、饱蘸“党的领导”之墨,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实“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团结文章”。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追今抚昔,从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统筹少数
2、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到促进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都昭示出中国共产党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充分说明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让各民族群众都坚定“跟着共产党走,就有出路,跟着共产党干,才会幸福”的大遒理,实现追梦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二、饱蘸“绿色发展”之墨,提升综
3、合治理的效能,写实“蓝天净土、绿水青山”的“生态文章”。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也十分脆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是这一区域的主要任务。”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就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二从“生态文明建设”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态建设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党员
4、干部当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大刀阔斧的决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底三、饱蘸“特色资源”之墨,加快产业现代化发展,写实“生活富裕、人民幸福”的“经济文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资源,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近年来,青海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巧打资源富集、物产丰饶的“金算盘“,聚力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产业发展必须坚
5、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J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总书记为青海擘画的发展蓝图,也是各个地区发展应该遵循的路径。因此,要深度挖掘本地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广泛应用新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农民增收基础、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学习2024年在青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了解当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情况。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发展稳定、长治久安的基石,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广大党员干部要准确把
6、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点亮“民族团结”火炬,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谱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新篇章。点亮“思想火炬”,奏响民族团结“主旋律”。“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J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从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到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再到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阔步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三个离不开”“五个认
7、同”作为科学谋划、循序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行为准则和核心要义,准确为各民族把稳前进“方向舵”,努力实现“思想上的同心、行动上的统一“,让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点亮“实干火炬”,种下民族团结“常青树”。“民族团结千秋业,社会和谐万代功。”群众基础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只有在群众中扎下根、散开枝,才能将各族群众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的根基。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二坚持走进基层,扑身一线,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入交融,多一些“走街串巷,、少一些“特立独行”,多一些“田间地头”、少一些“机关坐班,多一些“嘘寒问暖”、少一些“闷声不吭”,
8、多一些“俯身低头”、少一些“高高挂起”,在各族群众家长里短、只言片语甚至抱怨牢骚中敏锐细致她发现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反对的是什么,以“促膝长谈”的方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点亮“文化火炬”,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0“和羹之美,在于合异J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J想要全面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必须倾心浇灌好中华文化这棵大树,使其根深干壮、枝繁叶茂,这样才能使中华文化魂不散、形不乱,万枝花开归于一树,才能更加深厚地彰显出中华文化
9、伟大的聚合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勇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以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为“抓手”,积极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各族群众在深入的“文化交流”中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磅礴力量。学习青海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各级党委政
10、府要用创新的“源头活水”、用实干的“沛雨甘霖”、用生态的“山清水秀”,不断提升发展“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用“心”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一、用“决心+用心”的创新“源头活水”提升高质发展“含新量”。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到“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自古以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身体里,这一基因深入骨懿,代代相传。在新兴事物“井喷式”爆发的今天,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洪流中早已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创新的前景广阔光明,创新的道路艰苦卓绝。各级党委政府
11、要善于抓住“创新”这个“源头活水”,敢于做勇立潮头的“开拓者”,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不断追求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文化创新。要鼓励企业要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和产品综合竞争力,敢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激活发展“新动能”“新引擎”,奏响高质量发展“改编曲”。二、用“信心+恒心”的实干“沛雨甘霖”提升高质发展“含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实是态度,干是行动。实干,就要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回溯过往,河南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叩石垦壤、挖山不止,以十年之
12、功在巍巍太行上凿出了“人工天河”;几代“拓荒者”的“披荆斩棘”和“接力攻关”构建起了北斗全球组网。实干是最有力的表态,实绩是最响亮的见证。春天不会辜负每一颗积蓄力量、向上生长的种子。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实干为先、接续奋斗,要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一以贯之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坚持反腐、发展、惠民互促共进,突出“快”字转作风提效能,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奋力推进各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以新质生产力之进引领高质量发展“一路冲
13、锋三、用“关心+安心”的生态“山清水秀”提升高质发展“含绿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纵观西部,“一朵松茸、一片油茶,富一方百姓”的故事不断续写,绿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旅游不断让百姓吃上“生态饭”,享受到绿色生态带来的红利。这充分地说明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抓好各类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以治污水、治面源污染、治垃圾、改善水生态为重点,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4、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广“高效率、易上手”简易实用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充分激发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写就“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美丽风景”变“发展前景”的生动篇章。学习2024年在青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6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青海,群山巍巍,风光壮美,是生态屏障、资源宝库,是一朵中华大地上美丽盛开的“高岭之花”,也是团结热土。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着青海的发展,牵挂着各族群众的生活,数次来到青海考察调研。广大党员干部应读懂总书记“青海足迹”的背后的深意,始终坚持党的引领、加强综合治理,发挥生态优势,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
15、绘就山清水秀的画卷,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让青海这朵美丽的高岭之花永远繁荣茂盛。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筑牢“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的团结根基,让民族团结之花永远繁荣茂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历史充分证明,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
16、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永远向阳生长。以综合治理为圆心,绘就“碧空如洗澄无尘,环境清新如仙境”的壮美画卷,让生态环境之花永远繁荣茂盛。青海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丰富的水资源如同生命的源泉,滋养着这片土她。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中国重要江河都源自这里,因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应运而生,守护着这片土地,也赋予了它“中华水塔”的美誉。保护三江源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广大党员干部要运用好“综合治理”这把“刷子”,使水资源、野生动物、珍稀植物在这里“各得其所”,实
17、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重点区域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水平,持续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将生态保护与体制机制相结合,与民生改善相协调,在生态环境逐步修复的同时,让牧民群众享受更多发展红利,争取走出“既能保护生态、更能造福于民”的路子。以生态优势为重心,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发展秘籍,让特色经济之花永远繁荣茂盛。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J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圣源她毯集团考察时
18、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最具活力的企业,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J青海拥有特色资源禀赋,近年来,青海聚力打造产业“四地”,即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因此,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找准长板、锻造长板,将独特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因她制宜发展壮大高原特色产业。同时,强化“龙头”效应,培育更多的优质企业,使其带动产业发展,造福地方百姓,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学习2024年在青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近日,在青海省西宁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并
19、观摩了一堂思政课。总书记对思政课历来很重视一一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理论的“滋养”到实践的“历练”,都为学生的成长注入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内容、方式和成效上下足功夫,以“小”见“大”,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关键作用。深挖文物内涵,以“小切口”揭示“大道理”,把思政课讲深,让学生从小接受红色熏陶。井冈山上,八角楼的灯光照亮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湖南沙洲村,“半条被子”讲述了长征路上的鱼水情深;黄土高原上,延安革
20、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一件件文物背后,是具体生动的红色故事。各级各类学校要利用好历史文化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第二课堂”,通过“小切口”讲明“大遒理”,让听课人走出教室走进书本上的风景,调动各个感官去“触摸”实际,感受革命英雄让人“热血沸腌”的伟大事迹,在移步换景、低头沉思、互动交流中“对话”过往、“叩问”真心,扣紧“思想扣”。创新授课方式,以“小课堂”释放“大能量”,把思政课讲透,让学生从小树立崇高理想。思政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育情感和态度的过程,思政课越是生动,就越是充满吸引力。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是每一
21、个学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各级各类学校要打破常规模式,创新授课方式,利用红色教育基地、科研院所等学习资源,运用情景展示、现场模拟、实地研学、主题研讨等教学载体,借助现代化全媒体手段,把“思政小课堂”搬进“社会大课堂”,线上线下齐发力,变“传统讲台”为“情境讲堂”,让书本上的历史故事、文化底蕴都“活起来”,让其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在历史情景中聆听初心旋律、感悟信仰之源、汲取奋进力量。落实学用结合,以“小故事”传递“大情怀”,把思政课讲活,让学生从小积蓄奋进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100余年
22、的中国共产党奋斗史、70多年的新中国发展史,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一个个的小故事释放着大情怀,各级各类学校要引导学生用眼睛、用心灵、用情感去接触历史、鹿续精神,要注重将思政课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思政“金课”作为实践的“指向灯”、解题的“金钥匙”、奋斗的“动力源”,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确保思政课学习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党员干部学习2024年在青海省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心得体会研讨发言仲夏六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省考察调研,深入民族中学、佛寺等地,看发展、察实情,意义重大深远。广大党员干部
23、要循迹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海之行”,走好新时代的为民之路、忠诚之路、担当之路,在新征程上阵厉奋发、笃行不怠,共同绘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时代画卷。一、循迹“民族中学”、看“东西协作”,汲取“不忘初心”的奋进力,走好“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为民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这所学校正是上海市对口支援,联想在儿童节之际,总书记给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回信,这所学校正是淅江省对口支援
24、从两所学校,看出东西部协作这项大战略,总书记始终关切着。“求真务实,方能善作善成”,纵观28年东西部协助的笃行不怠,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协作格局,西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逐渐壮大,人民幸福更加美好。广大党员干部要耕好“责任田”,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干出成效、干出实绩、干出口碑,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二、循迹“宗教资源”、看“团结进步。汲取“矢志不渝”的信仰力,走好“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忠诚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我们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然会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到来。历史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
25、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的,回望百年来的光辉历程,我们党团结统一各民族的人民群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铸牢理想信念,时刻心怀“国之大者”,要从全局看、从战略上看、从人民根本利益看发展,笃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立场,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狠抓落实、勇毅前行,团结带领各民族人民群众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三、循迹“教育工作”、看“全面发展。汲取“善作善成”的实干力量,走好”阵厉奋发、攻坚克难”的“担当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敢”字当头、“干”字为先,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铁肩担道义”的胸襟,豁得出、靠得住、顶得上,在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中练就“真本领。要将前瞻性思维和务实推动有机地相结合,及时复盘、有效解决新质发展力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各项工作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中,久久为功,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行家里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