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2讲 含答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594374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2讲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2讲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2讲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2讲 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2讲 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2讲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2讲 含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2讲一、选择题1(2016衡阳一模)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孙中山提出辞呈,参议院表决一致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对于中国版的“光荣革命”理解错误的是(B)A与英国“光荣革命”的形式相同B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C充分暴露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D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符合法律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清帝退位,政权实现了和平过渡,因此在形式上与英国“光荣革命”相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结束清朝专制统治,并未深刻揭示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故B

2、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清帝退位,孙中山提出辞呈,参议院表决一致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是通过参议院表决的,符合法律程序,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2016甘肃二诊)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C)A推翻封建统治B赢得民族独立C建立宪政民主D解决民生问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孙中山设想三段式程序的“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可知其最终目标是建立宪政,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三

3、项不是他的最终政治目标。3(2017鹰潭一模)从晚晴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其体现的本质是(B)A近代中国政局的动荡不安B晚清民国艰难的宪政道路C保守势力始终占据了优势D中央集权的不断削弱过程解析政局的动荡不安是宪政道路艰难地外在体现,故A项错误;“晚清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可知政局的不断变换就其本质而言是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艰难推进,故B项正确;革命党人不属于保守势力,故C项错误;晚清到民国初期政局的不断变化重在宪政形式的不同,与中央集权无关,故D项错误。4

4、(2016鄂尔多斯一模)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A)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终结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C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D使民族国家取代了王朝国家解析由材料中“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可知第一点强调的是民族意识,第二点强调的是民主意识,这充分说明辛亥革命使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故A项正确;C项只强调了民族方面,故C项错误;B、D两项只是说了民主方面,均不全面,故B、D两项错误。5(2

5、017黑龙江三校一模)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符合这一说法的革命是(D)A美国独立战争B俄国十月革命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D中国辛亥革命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压力减轻”“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可知托克维尔认为革命发生在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统治者实行改革之后。美国独立战争之前面临英国的高压统治,故A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之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了工人和士兵,社会气氛紧张,故B项错误;英国资产

6、阶级革命之前封建王权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发生在清政府进行改革之时,符合材料,故D项正确。6(2016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学者马海珍在袁世凯的时代困境中记述:“袁世凯是清末新军训练的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大受害者。”作者判断其“受害”的依据是(C)A袁世凯借助新军篡夺了清朝的政权B没有新军的参与就没有辛亥革命C部分新军将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D新军将领拥兵自重导致军阀割据解析袁世凯借助新军掌握了政权,对袁世凯来说是受益,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爆发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没有新军就没有辛亥革命的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部分新军将领领导了护国运动,

7、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对袁世凯来说是受害,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军阀割据局面出现在袁世凯死后,故D项错误。7(2016唐山一模)1895年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1900年10月孙中山又领导发动了惠州起义,“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B)A三民主义逐渐为民众所接受B清政府在政治上不断趋于反动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在中国完全确立解析1905年,三民主义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

8、耳”和“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可知清政府在政治上不断趋于反动,故B项正确;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列强由此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在中国完全确立,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8(2016石家庄一模)大公报记者撰文:“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这体现了(B)A民主共和名存实亡B农耕文明影响深远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D官民冲突不可调和解析1915年袁世

9、凯称帝意味着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民国二年”为1913年,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传统社会农业发展靠天吃饭,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及君主的指导和维护,材料中“只可谓官国二年”正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迷信思想,故C项错误;“官国二年”“民国二年”只涉及民国建立在人们心目中的观念,并未涉及官民冲突,故D项错误。9(2017达州一模)在近代某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改良各种行政机关、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别保护奖励法规,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等办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根据材料判断,“某时期”就是指(C)A洋务

10、运动时期B甲午战争前后C辛亥革命时期D五四运动时期解析洋务运动时期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暂时没有形成完整的“实业救国”论,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前后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在此时期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实业救国”论,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诸多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完整的“实业救国”论,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革命诉求和材料主旨不相符,故D项错误。10(2016广州一模)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

11、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C)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解析根据材料“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可知皇帝制度的推翻推动了纪年改革,故A项错误;纪年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推动了转型,而不是实现了转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可知作者认为纪年改革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纪年改革并不能消除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故D项错误。11(2016宝鸡一模)有学者认为,二十世纪初有两场伟大的革命,一场是中国的辛亥革命,一场是俄国的革命,两者均属“共和革命”性质,

12、都是应当彪炳史册的。这一观点(D)A建立了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B指出了中俄革命指导思想的一致性C客观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世界影响D准确评价了俄国二月革命的意义解析题目中对比了中国的辛亥革命和俄国的革命,说明二者是同一性质的革命,俄国的革命应当是二月革命,不是十月革命,二者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并不是众人共享,故A项错误;中俄革命各自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题目不是说十月革命,故C项错误;题目说明了二月革命的意义,故D项正确。12(2016岳阳一模)以下是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D)第一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第二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

13、1864)第三卷(18651895)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1)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A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B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C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D早期近代化的尝试解析本题时间“18651895”,北京条约是1860年签订的,不符合时间要求,故A项错误;“制夷”是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不符合时间要求,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在1864年就被镇压了,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此时民族工业产生,进行了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6焦作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

14、会选举。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舆论大哗,各界攻击矛头直指袁世凯。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象。摘编自张岂之主

15、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二1913年10月6日,国会两院在所谓公民团(实为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的叫喊声中,举行总统选举。这些人包围了国会,叫嚷“今日非将公民所瞩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但即使在这种恐吓之下,袁在前两次投票中仍未能获得足够当选的票数,而只是在第三轮投票中才得以获得多数选票。10月10日,袁正式就任大总统,临时政府也变成正式的政府。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的奋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表现。(2)根据上述材料,对民国初年政治转型的艰难性加以说明。答案(1)表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

16、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举行了首次国会选举;政党政治开始出现。(2)说明:国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都较低;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破坏宪政;内阁更换太过频繁;总统选举充满恐吓。14(2016汕头质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民国时期部分省份中山公园数量统计表(19251949)省份数量省份数量广东57云南7广西27山东4福建28河北3浙江22河南2湖北14山西2湖南13陕西2江西13辽宁1据民国时期各市县方志,转引自陈蕴茜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上表能够反映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变迁的诸多历史信息。提取其中一项信息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提示:信息提炼结合史实分析材料结论)答案示例一:信息:孙

17、中山的社会影响力巨大。说明: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缔造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国各省几乎都建有中山公园,说明了民众和政府对孙中山历史功绩的认可。示例二:辛亥革命及国民革命的影响区域性不平衡。说明:辛亥革命及国民革命均发端于南方,民主共和观念在南方地区影响力更大。南方各省受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的洗礼,对民主共和观念认同程度较高,故南方中山公园数量较多。示例三:民国政府不能全面控制中国。说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中国,但地方的军阀割据势力仍然存在。在民国政府实际控制地区中山公园数量较多,而在地方势力控制较强地区,中山公园数量较少。示例四: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建设的西化。说明:公园是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城市公共建设项目之一。民国时期,各地民众及政府兴建中山公园以此纪念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同时,也带动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建设的西化和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