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一 第四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17讲 含答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594381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一 第四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17讲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一 第四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17讲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一 第四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17讲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一 第四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17讲 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一 第四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17讲 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一 第四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17讲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一 第四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17讲 含答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讲一、选择题1(2016甘肃一诊)据统计,1953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总数是601912371人。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全面的普查所得到的准确的人口数字。此次人口普查的直接作用是(B)A作为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依据B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C作为实行三大改造的依据D作为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据解析计划生育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故A项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因而1953年的人口普查可以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故B项正确;三大改造与人口普查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故D项错误。2(201

2、7内江模拟)为了清理改革路上的障碍,让农民尽快分享改革红利,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授权的方式在试点县区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过去,耕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不能用来抵押贷款;如今松绑了,可以用来抵押贷款。这一改革(A)A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B是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C目的是让贫困人口尽快获得改革红利D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解析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故A项正确;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不符合材料内容,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贫困人口问题,C项错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3(2016乌鲁木齐二

3、诊)“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与毛泽东这段话直接相关的是(B)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召开解析根据所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主要讨论新中国建立事宜,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要制定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等国家相关民主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讨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主要确立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4、,故D项错误。4(2016石家庄一模)在乌鲁木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大会上,王震针对新疆形势提出了许多细则,“对于两种民族形成租佃关系的地区,减租时,一般应采取双方协商的办法进行,不应采取斗争方式,以免引起民族间的仇视”;“对于宗教寺院出租的土地,一般均应按照减租条例依法减租,但在执行中群众要求减则减之,愿少减者则可少减,不愿减者可暂不减”。这些“细则”提出的主要依据是(C)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解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大会”表明是1951年,“乌鲁木齐”“对新疆形势”表明地

5、点,故A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与材料意思相符,故C项正确;1957年,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5(2016黔东南州一模)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其重大意义在于:通过制度的刚性和建设性力量,真正实现让党员干部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不少党建专家称其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全、最严党纪”。与之最相应的政治制度应该是(D)A代议民主制B分权制衡制C议会共和制D监察制解析结合“中国共产党

6、纪律处分条例”可知与监察制有关,故D项正确。其它选项是权力之间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B、C三项。6(2016合肥一模)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D)选项材料结论A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我国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彻底破坏C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D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获得通过我国基层民主得到加强和扩大解析我国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1954年宪法中,故A项错误;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

7、民代表大会,只能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践踏和破坏,但不能说彻底破坏,故B项错误;1956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获得通过,标志着我国的基层民主得到加强和扩大,故D项正确。7(2015长春三模)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前12条都是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本末倒置的做法。但宪法在增加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同时,也规定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这反映了(C)A民主集中制原则还需

8、要恢复B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C民主法治建设在曲折中前进D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全面展开解析本题关键要注意时间。根据材料,前半部分对人民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调整,这说明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有很大的进步,但后半部分,又规定了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说明这一时期民主法制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民主法治建设在曲折中前进,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到;1996年,依法治国方略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错误;D项主要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项错误。8(2015揭阳三模)费正清的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提到:“1978年所不同的是:邓现在要走的是一条既要扶持首创精神,又要重建党和政府的新路子。”

9、“重建党和政府”的措施包括(C)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平反“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健全和完善民主制度AB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建党和政府”体现在政治上,而是经济上的措施,排除;而都是政治上的措施,故选C项。9(2016岳阳一模)据人民网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A)A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希望与共

10、产党结成统一战线C与共产党和民族根本利益一致D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析1974年和2008年面对不同的形势,但是台湾当局都秉承一个中国的原则,做出了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决策,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C项说法本身错误;“一国两制”说法材料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10(2017江西阶段性诊断)据台湾政府部门统计,2014年金门岛上每4户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B)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的结果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个中国”原则D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的实现解析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尚在审议,还

11、谈不上实施;“普遍认同一个中国原则”与材料的经济交流关系不大;金门在两岸关系缓和以来,一直是双方沟通的桥梁(被称为“小三通”),所以2008年的全面“三通”对金门影响有限。故选B项。11(2017宜昌一诊)周恩来曾说,关于香港,有一个密谋,或者说阴谋,正在策划中,即令香港成为自治领(注:自治领是殖民地制度下的特殊国家体制),中国希望无论如何至少香港现有的殖民地状态可以保持不变。这表明中国政府(D)对香港问题持谨慎态度,避免问题复杂化尊重英国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和态度试图警告英国不能破坏“一国两制”政策维护国家主权的高度原则性与灵活性ABCD解析从材料中“中国希望无论如何至少香港现有的殖民地状态可

12、以保持不变”可分析出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持谨慎的态度;香港只是英国的殖民地,是中国的领土,主权在中国,排除;“一国两制”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项。12(2016成都一诊)2014年以前,半官方的民间组织一度是海峡两岸最重要的沟通桥梁。据此推断,台湾方面的半官方代表团,可能曾出席(D)A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庆功会C中美建交公报签字仪式D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陆与台湾的关系,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海峡两岸全面对抗,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

13、位时,驱逐了台湾在联合国的代表,台湾不可能派半官方代表团参加,B项错误;中美建交公报标志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台湾不会派代表团参加。收回香港使中华民族洗雪了百年耻辱,台湾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是很可能派代表团参加的,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3(2016长沙4月模拟)2014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

14、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

15、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摘编自何勤华著: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历史原因。答案(1)特点:(背景)受西方和苏联

16、宪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或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标)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或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或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过程)宪法的制定和实践受到重视;(或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过程)宪政的过程充满曲折;(或宪法最终沦为废纸;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

17、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作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82年宪法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力量)是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或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任答5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亦可)(2)(历史因素)缺少妥协精神;(或专制主义的浓厚影响)(经济因素)缺乏足够社会力量的支持;(或民族资本主义的不发达)(社会因素)统治者在社会危机面前缺乏改革的主动,从而一再丧失行宪的良机;(或既

18、得利益阶层的阻碍)(政治因素)“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或民主集中制原则受到破坏)(思想因素)人权意识的淡薄。(或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其它言之成理亦可)14(2016乌鲁木齐一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与台湾关系大事记1950年6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有关封锁台湾海峡的声明中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

19、到,在台湾海鲜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李庆山志愿军援朝纪实材料二1948年9月8日,蒋介石签署中华民国总统令,公布“修正国定纪念日日期表”。其中规定:“九月三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全国一律悬旗庆祝,各级机关学校团体分别集会纪念,并由各该地地方政府召开各界纪念大会,同时致祭忠烈,抚慰遗族。”1951年8月,周恩来签署通告,宣布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每年全国举行纪念。至此,海峡两岸抗日胜利纪念日保持一致,但纪念活动却各搞各的,自说自话。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台湾当局恢复了对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纪念规模。2014年,十二届全国

20、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两岸表述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照顾到对方的关切,互动意味明显加强。席志刚胜利日:两岸,70年(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台湾地位认识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台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从“各搞各的,自说自话”到“互动意味明显加强”的有利因素。答案(1)变化:从台湾地位“未定”(不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到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美国对中国新政权采取孤立、敌视、包围、封锁政策;美苏对抗;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因素: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和缓的政策措施;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晤,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与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