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ISM 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障碍及策略研究.doc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624678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 ISM 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障碍及策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 ISM 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障碍及策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 ISM 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障碍及策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于 ISM 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障碍及策略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于 ISM 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障碍及策略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 ISM 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障碍及策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 ISM 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障碍及策略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论文推荐基于 ISM 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障碍及策略研究*李玥,刘希宋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 E-mail: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是知识流动与成果形态转化耦合的过程,而知识共享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流动的核心环节。本文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 享的障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针对关键的根源性障碍要素,给出克服和改进的策略。这对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解释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356.81. 引言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

2、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 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 新产业等活动1。与其相伴而生的是原理知识、工艺知识、管理知识、市场知识等多元化的 知识结构,可见,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是知识流动与成果形态转化耦合的过程。而知识共享 是促进多元化知识流动,进而推动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必要条件。知识共享是指知识拥有者(组织或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向知识接受者(组织或个人)转 让知识并进行双向互动,共同享有知识成果的过程。知识共享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组织间、 团队间及员工间充分进行知识转移,激发员工创新意识,推动组织知识创新,最终提升科技 成果转化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面

3、对瞬息万变的产业化市场环境,技术、流程、客户需求日趋 复杂化,知识共享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然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共享并非畅通无阻,其障碍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 问题。迄今为止,众多文献对知识共享障碍进行了研究,Barson 等学者(2000)主持了一项文 献回顾,将知识共享障碍归为员工、组织和技术三大类2。另外,还有很多其它方面影响因 素,如:交流技巧和水平、知识的内隐性、缺少有效的技术平台等。那么,结合科技成果转 化的实践过程,如何使这些纷繁复杂的知识共享障碍因素条理化、清晰化,并探寻其根源所 在,即是本文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 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概述

4、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技术由美国学者 J.Warfield 于1973 年提出,主要用于分析组成复杂系统的大量要素之间存在的关系(包括单向或双向因 果关系、大小关系、排斥关系、相关关系、从属或领属关系等),利用专家的实践经验以及 数学处理,最终构成一个多级递阶结构模型。该技术使系统要素之间交错的关系条理化、清 晰化,从而发现关键因素和因素间的本质联系,为揭示系统结构的内在规律、提取有用信息 提供借鉴。实施 ISM 的主要步骤如下3:(1)组织实施 ISM 小组。小组成员一般以 12 人左右为宜,要求小组成员对所要解决 的问题

5、持关注态度,且能发表各自较为成熟的看法。同时保证有不同观点的人员进入小组,若有能及时做出决策的负责人加入小组,则更能进行认真且富有成效的讨论。* 本课题得到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及对策研究(20060217008);国 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科研项目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研究(C192007A001)的资助。- 7 -(2)设定关键问题及导致因素。针对构成系统的关键问题和导致因素,小组成员首先将各自看法以书面形式呈交,然后汇总,并组织成员进行多轮讨论研究,最终形成较为合理 的系统要素表。(3)列出各因素的相关性,并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4)对可达矩阵分解后

6、,建立解释结构模型。3. 基于 ISM 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障碍识别3.1 咨询专家,确定关键问题与导致因素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聘请科技成果转化及知识管理方面的资深专家 10 位,成立 ISM 小组。经过 ISM 小组成员多轮讨论研究,确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障碍”为关键问题, 并提出 12 个导致要素,最终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系统要素表,如表 1 所示。表 1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障碍系统要素表关键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障碍S0导致因素1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组织结构S12缺乏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S23知识共享渠道不通畅S34缺乏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S45知识共享意愿不强S56缺乏知识

7、共享的产权保护制度S67知识共享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S78知识共享双方信任机制不健全S89共享双方知识势差较大S910提供方知识传播能力较差S1011接受方知识吸收能力较差S1112知识共享平台尚未建立S123.2 列举各导致因素相关性,建立可达矩阵ISM 小组成员经多次分析讨论,确定导致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按照以下原则填写表 2。如果 Si 对 S j 有影响,则在表中相应位置填 1;否则填 0( i, j = 0,1,LL, 24 );尽可能反映各导致因素之间的主要关系,侧重于取影响比较明显的数据4。表 2 专家评判关系表S0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010000

8、00000000S11101010101111S21010010110110S31001000000000S41001110011111S51000010000000S61000011110110S71000010100100S81000010010110S91000000001000S101000000000100S111000000000010S121001000001111根据各导致因素相关关系,建立可达矩阵,如下所示。 S0 S1S2 S3S4 S5S6 S7 S8S9 S10S11S12 S0S1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1 0 1 0 1 0

9、1 1 1 1 SS231 0 1 0 0 1 0 1 1 0 1 1 0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S41 0 0 1 1 1 0 0 1 1 1 1 1 S5S61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1 1 1 1 0 1 1 0 SS781 0 0 0 0 1 0 1 0 0 1 0 0 1 0 0 0 0 1 0 0 1 0 1 1 0 S91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S101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S11 1 00 0 0 0 0 0 0 0 0 1 0 S121 0 0 1

10、 0 0 0 0 0 1 1 1 13.3 确定各级的最高要素集首先要明确几个基本概念:可达集:要素 Si 可以到达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 Si 的可达集,用 R(Si ) 表示,由可 达矩阵中第 Si 行所有矩阵元素为 1 的列所对应的要素组成。前因集:可以达到要素 Si 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 Si 的前因集,用 A(Si ) 表示,由可 达矩阵中第 Si 列中的所有矩阵要素为 1 的行所对应的要素组成。最高要素集:一个多级递阶结构的最高要素集,是指除了可以到达自己本身外,不能到达其它要素的要素组成的集合。其可达集 R(Si ) 中只包含它本身的要素集,而前因集中, 除包含要素 Si 本身外,

11、还包括可以达到它的下一级要素。若 R(Si ) = R(Si ) A(Si ) ,其中 i =j ,则 R(Si ) 为最高要素集。找出最高要素集后,即可从可达矩阵中划去其相应的行和列,然后从剩下的可达矩阵中继续寻找新的最高要素 集。依此类推,可以找出各级所包含的最高要素集。第一级的可达集与前因集如表 3 所示。表 3 第一级的可达集与前因集SiR(Si )A(Si )R AS000,1,2,3,4,5,6,7,8,9,10,11,120S10,1,3,5,7,9,10,11,1211S20,2,5,7,8,10,1222S30,31,3,4,123S40,3,4,5,8,9,10,11,12

12、44S50,51,2,4,5,6,7,85S60,5,6,7,8,10,1166S70,5,7,101,2,6,77S80,5,8,10,112,4,6,88S90,91,4,9,129S100,101,2,4,6,7,8,10,1210S110,111,2,4,6,8,11,1211S120,3,9,10,11,121,4,1212由表 3 可见,第一级只有 R(S0 ) = R(S0 ) A(S0 ) ,则第一层要素集合为S0 。划去可达矩阵中 S0 所对应的行和列,得到第二级的可达集与前因集,如表 4 所示,同理得到第二层要素集合为S3 , S5 , S9 , S10 , S11 。表

13、4 第二级的可达集与前因集SiR(Si )A(Si )R AS11,3,5,7,9,10,11,1211S22,5,7,8,10,1222S331,3,4,123S43,4,5,8,9,10,11,1244S551,2,4,5,6,7,85S65,6,7,8,10,1166S75,7,101,2,6,77S85,8,10,112,4,6,88S991,4,9,129S10101,2,4,6,7,8,10,1210S11111,2,4,6,8,11,1211S123,9,10,11,121,4,1212第三级的可达集与前因集如表 5 所示,同理得到第三层要素集合为S7 , S8 , S12 。表

14、 5 第三级的可达集与前因集SiR(Si )A(Si )R AS11,7,1211S22,7,8, 1222S44,8,1244S66,7,866S771,2,6,77S882,4,6,88S12121,4,1212第四级的可达集与前因集如表 6 所示,同理得到第四层要素集合为S1 , S2 , S4 , S6 。表 6 第四级的可达集与前因集SiR(Si )A(Si )R AS1111S2222S4444S66663.4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根据各级的最高要素集,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障碍的解释结构模型,如图 1 所示。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障碍知识共享渠 道不通畅共享双方知 识势差较大知识共享

15、 意愿不强提供方知识传 播能力较差接受方知识吸 收能力较差知识共享利益分 配机制不完善知识共享平 台尚未建立知识共享双方信 任机制不健全缺乏适应性和灵 活性组织结构缺乏知识共享 的文化氛围缺乏知识共享 的激励机制缺乏知识共享的 产权保护制度3.5 障碍识别结果分析图 1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障碍的解释结构模型对建立的 ISM 模型进行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障碍是一个具有四层递阶结构的复杂系统,最低一级的导致因素是: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组织结构;缺少知识共享的 文化氛围;缺乏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缺乏知识共享的产权保护制度。可见,机制和环 境问题是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的障碍根源,要提高科技成果

16、转化知识共享的效率和效果, 应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完善知识共享机制和营造知识共享环境,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4.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的策略4.1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模式向柔性化转变柔性化组织模式,是一种顺应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而演化形成的一种高效的适应性组织 模式,它打破严格的等级、僵硬的结构、不可逾越的边界,代之以扁平化、弹性化、模糊化 的特质。(1)组织层级扁平化。即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一方面,缩短上下级之间的 距离、减少计划与决策的过程、凝缩知识传递的时间,使信息和知识通过横向方式的传递大 大增强;另一方面,充分授予基层知识员工更多的现场处置权,让员工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 采取

17、行动,这不仅提高了决策的效率,而且能激励员工更好地发挥积极性,进行更广泛和深 入的知识共享。(2)组织结构弹性化。这是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对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结构提出的 要求。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即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进行部门调整或增加部门职 能等,使转化主体由单一功能向综合性转变;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相对稳定性,即组织中的一 些基础性单元(如知识产权等职能部门)保持稳定,使员工有较强的安全感,能够潜心从事 成果转化的知识创新活动。(3)组织边界模糊化。这既体现在转化组织内部人员根据转化项目的知识专业需求重 新组合,建立临时项目团队或虚拟团队;又体现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参与主体

18、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依托,通过跨组织、跨行业、跨区域的知识关联,构建动态、网络化的虚拟组织。边界模糊化,有利于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形成一种组织内外知识共享与互动交流的繁荣景象。4.2 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的文化环境(1)培育组织间知识共享的联盟文化。通过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各节点组织知识共享 文化的集成和汇合,形成一种尊重知识、鼓励知识共享的联盟文化。联盟中的核心主体应充 分发挥其凝聚力,使各参与主体理解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目标及个体目标,形成各参与主体 都认同的价值观。(2)发挥领导对知识共享的示范作用。领导者是知识共享文化的倡导者、缔造者和管 理者,他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直接决定了组织

19、整体的价值导向。领导者的价值观决定了知 识共享文化的基调,领导者的示范作用是组织知识共享文化建设的关键。因此,领导者在科 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中必须以身作则,勤于学习新知,乐于分享新观念,作为员工知识共享 的表率。(3)营造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转化主体应建立一种开放性的组织文化,鼓励交流和 沟通,引导员工、团队之间的积极合作。如通过知识社区、实践社区、咖啡区等方式建立适 于员工进行非正式交流与共享的网络基础或休闲场所5,为员工之间进行频繁互动提供轻 松、开放的知识共享环境。4.3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激励是科技成果转化团队和人员进行知识共享与创新的催化剂,能够有效激发转化人员 的创

20、造性、革新精神与奉献精神。针对转化人员的需求,可从以下两方面完善转化组织的激 励机制。(1)外在激励。是指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将工作作为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工作过程和结果并不是员工的直接需求对象,转化组织根据员工贡献给予的认可和奖励才是 员工期望的目标。主要包括薪酬激励、知识资本化激励、职业发展体系激励等方式和手段。(2)内在激励。是一种“将激励寓于工作过程之内的”激励方式,通过创设一定工作条 件,让员工在工作中得到乐趣,这里的工作不是作为工具被使用,而是作为直接满足员工的 活动、价值、全面发展等高层次需求的条件。可以通过知识交流与沟通激励、下放决策权激 励、弹性工作制激励、提案制度、

21、创新失败容忍机制6等方式实现。4.4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的产权保护(1)重视转化前期的知识产权保护。大多数转化组织都是在成果转化为产品后才申报 专利,从专利申报到授权又存在 2-3 年滞后,审批期间产品很可能面临被侵权的风险。而华 为、金蝶等企业,在产品面向市场提前三年就着手建立“专利群”,转化过程中也陆续申请专 利,这样当产品进入市场时就已获得专利授权。因此,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应重视前期保护的 决定性作用,建立专利申报和产权保护一体化制度。通过预估科技成果转化周期设定合理的 时间节点,在成果鉴定之前提前申报专利,保证在成果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时就已获得专 利授权,享有知识产权保护。(2)

22、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保护形式。知识产权保护:适用于那些符合知识产权的创 造性、实用性、新颖性要求,易通过反向工程进行仿造的科技成果;技术秘密保护:适用 于那些不易仿制的非知识产权技术,其明确性和保护力度都较弱,一旦被公开,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无偿使用,更应积极采取措施,以商业秘密方式进行保护;技术公开保护:适用于那些不需要知识产权或技术秘密保护的技术,应及时公开以避免他人申请知识产权而影响 该组织对于此项技术的转化实施。5. 结语知识共享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转化,提升转化组织核心竞争力具有的重 要意义。本文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得出机

23、制和环境问题是知识共享的关键障碍的结论。并从组织、文化、激励和产权保护等方 面,有针对性地给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的策略,为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的知识管理提 供了有效借鉴。参考文献1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OB/OL. ,1996.5.152 Barson, R.J., Foster, G,T, Ratchev, S., etc. Inter-and intra-organizational barriers to sharing knowledge in the extended supply chainA. E2000 conference

24、常玉,刘显东,杨莉. 应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 科研管理, 2003(3):41-48 页4 谢刚,李国平. 广义梯度理论中梯度的解释结构模型研究J. 系统工程 2004(5): 1-6页5 Jen-te Yang. Individual attitudes and organisational knowledge sharing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2):345-353p6 刘希宋,张长涛等. 知识管理与产品创新人才管理耦合机理与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232-238页Research on

25、Obstacles and Tactic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Based on ISMLi Yue, Liu Xisong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150001)AbstractThe essential of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

26、ements (TSTA) is the couplingprocess of knowledge flowing and achievements modality transforma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 is the core approach to advance the knowledge flowing in TS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bstacle factor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TSTA with ISM systematically, aiming at the key pr

27、imary obstacles, gives the tactics for overcoming and improving. 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STA and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ransformation organization.Keywords: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knowledge sharing;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作者简介:李玥(1980-):女,吉林长春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管理科 学与工程,研究方向:知识管理与创新管理;刘希宋(1936-):女,湖南新化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 方向: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