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489农田排水试验规范 标准 SL 109-1995.pdf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633404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5489农田排水试验规范 标准 SL 109-199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55489农田排水试验规范 标准 SL 109-199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55489农田排水试验规范 标准 SL 109-1995.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55489农田排水试验规范 标准 SL 109-1995.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55489农田排水试验规范 标准 SL 109-1995.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5489农田排水试验规范 标准 SL 109-199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5489农田排水试验规范 标准 SL 109-1995.pdf(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行 业 标 准 农 田 排 水 试 验 规 范 S t a n d a r d o f l a n d d r a i n a g e t e s t SL 1 0 9 - 9 5 主编单位:武 汉 水 利 电 力 大 学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施行 日期:1 9 9 6 年 4 月 1日 3 5 2双 溉 排 水 巷综 合 技 米 中华人民共和 国水利部 关 于批准发布 农 田排水试验规范 S L 1 0 9 -9 5 的通知 水科技 1 9 9 5 丑4 8 8 号 根据我部 1 9 9 3 年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 修订计划,由农村水利司主持, 以武

2、汉水利 电力大学为主编单位制定的 农田排水试验规范 , 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 并予以发 布。标准的 名称和编号为: 农田排水试验规范 S L 1 0 9 -9 5 , 本标准 自1 9 9 6 年 4月1日起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 各单位应注意总结经验。 如有问题请函告农村水利司, 并由其负责解释。 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附件:1 . 农田排水试验规范 2 . 农 田排水试验规 范条文说明 1 9 9 5年 1 2月 7 日 S L 1 0 9 - 9 5 3 5 3 目次 1 总则 。 。 。 3 5 4 2 排水试验站建设与排水试验设计 。 。 . 3 5 4 3

3、确定排水标准的有关试验 、 3 5 6 4 田间排水工程规格布局及结构功能试验, , , 3 6 0 5 田间排水水管理试验 。 。 . . 。 . . . 3 6 5 6 排水设计有关参数测定及作物、环境因素观测 3 6 8 7 资料的整理、分析与试验报告的编写 , 。 3 7 0 附录 A作物受淹试验方法和测坑、测筒及测环的技术要求 3 7 1 附录 B 饱和土壤水运动参数测定方法 。 。 3 7 2 附录C 土壤水分特征曲 线的测定法 。 . 3 7 7 附加说明 , 。 。 。 。 3 7 7 条文说 明 。 。 。 。 。 3 7 8 35 4笼 溉 排 水 卷练 合 技 木 1 总

4、则 1 . 0 . 1 制定本规范的目的在于统一农田排水试验的方法和技术标准, 提高农田排水的科学 技术水平,保证试验成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1 . 0 . 2 本规范适用于农田排水工程设计、 施工和管理中为确定设计标准、 设计参数、田间 排水系统规格布局、水管理等而开展的试验。 1 . 0 . 3 确定农 田排水试验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 ( 1 )满足农业生产当前及中、近期发展的需要,为农田排水工程的建设和排水系统的 管理以及提高农田排水科学技术水平服务。 ( 2 )充分考虑当地条件,掌握国内外已有成果,把试验设计建立在高起点的基础上。 ( 3 )试验项目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

5、和试验年限。 ( 4 )具备必要的试验场地、试验设施、技术力量、资金来源和设备条件。 2 排水试验站建设与排水试验设计 排水试验 站的建设 2 . 1 . 1 排水试验站应根据农田排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需要设立, 并尽可能与灌溉试验站相 结合。视其任务和要求的不同,排水试验站分综合站和单项站两类。综合站承担综合性和 重点课题的排水试验研究任务,应按长期使用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单项站是为完成某些 单项的试验与推广任务而建立的,应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规划建设。 2 . 1 . 2 排水试验站的任务: ( 1 )完成上级下达的试验研究课题。 ( 2 )针对当地生产中存在的排水问题,开展科学试验。 ( 3

6、)开展农田排水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 2 . 1 . 3 建立排水试验站时,应根据试验的任务和要求,合理选址: ( 1 )试验站的地形、土壤、水文地质、气象和农业生产条件等,应有代表性。 ( 2 ) 不宜靠近高大建筑物以及对试验有妨碍的工厂和污染源, 如果附近有高大建筑物, 则试验区距建筑物的距离不应小于建筑物高度的 5 倍。 ( 3 )应有可靠的灌溉水源和排水出路。 ( 4 )供电有保证,交通通讯方便。 2 . 1 . 4 排水试验站的场地规划,应符合以下要求: ( 1 )试验区应与办公、生活区分开 ( 2 )测坑、小区应建在专用试验场地内;大田试验应设置在与测坑、小区条件基本相 S L1

7、0 9 - 9 5 3 5 弓 同的生产田块上。 ( 3 )试验场地和大田试验区应有独立的灌溉、排水系统和完整的控制、量测设施。 ( 4 )试验场地内部的交通应方便。 2 . 1 . 5 排水试验站的设施及人员配备 2 . 1 . 5 . 1 排水试验站应有专用的试验场地、仪器和设备; 应有气象观测场、 实验室、资料 室、办公室、仓库及生活设施。 2 . 1 . 5 . 2 排水试验站应配备必要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 并由中级以上 ( 含中级) 技术职称 的人员负责技术领导工作。 2 . 16 对选定的站址应搜集站区的基本资料,内容包括: ( 1 )历年气象资料。 ( 2 )地形资料。 ( 3

8、)水文地质资料 ( 4 )土壤资料。 ( 5 )涝、渍、盐碱资料。 ( 6 )水利设施现状及发展规划。 ( 7 )农业耕作制度、农作物产量及对农田排水的要求。 ( 8 )社会经济状况。 ( 9 )其他勘探调查和试验资料等。 2 . 2 排水试验设计 2 . 2 . 1 开展排水试验前, 应编写试验任务书,内容为试验任务的来源、内容、要求、年限 和经费等,经上级审批后,再编制试验设计书。 1 . 2 . 2 田间排水试验设计书宜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 1 )试验的项目、意义、年限、内容以及预期效果。 ( 2 )试验处理设计。包括确定试验的处理方案、重复区数目以及试验区的布置。 ( 3 )试验

9、方法、观测设备及布置形式。 ( 4 )实施方案。 ( 5 )技术措施。 ( 6 )灌溉、 排水系统控制要求及设计。 ( 7 )试验观测内容、方法、要求及记录格式。 ( 8 )仪器、设备、材料计划。 ( 9 )试验人员的分工和职责。 ( 1 0 )经费预算。 2 . 2 . 3 进行试验处理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 1 )所研究的主要因素和技术措施应有代表性和针对性。 ( 2 )在满足试验要求的前提下,处理数应最少。 ( 3 )同一试验内容的各处理之间,除主要研究因素外,其他条件应保持一致。 ( 4 )处理间的差异应明显,应包括最高与最低两种极端情况的处理。 3 5 6 液 溉 排 水 息综 合

10、扶 术 ( 5 )对研究排水规律或探求因素间定量关系的试验,应考虑试验的连续性。 2 . 2 . 4 在田间小区试验的基础上, 应安排大田试验作为验证和补充, 其处理数可适当减少; 排水规律的研究和有关参数的测定,可安排室内试验作为补充。 2 . 2 . 5 田间排水试验的处理,均应设置重复区。小区试验不得少于两个重复。 2 . 2 . 6 试验对比区安排的原则: ( 1 )对比区应不受试验区工程设施的影响,其水利条件应能代表原型。 ( 2 )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应与试验区相一致。 2 . 2 . 7 不同试验处理小区之间应设置缓冲区, 其宽度不小于相邻两处理排水设施间距的平 均值。若受条

11、件限制难以设置缓冲区时,应采取防止水力干扰的隔离措施。 3 确定排水标准的有关试验 3 . 1 确定排涝标准的作物受淹试验 3 . 1 . 1 试验 目的: 测定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受淹 ( 不同淹水深度和淹水历时) 对作物生长 发育造成的影响,求得作物淹水深度、淹水历时与产量的关系,为确定除涝排水设计标准 提供依据 。 3 . L2 旱作物受淹试验 3 . 1 . 2 . 1 试验处理设计: 按生育阶 段、淹水深度及淹水历时的 不同组合进行设计, 包括: ( 1 ) 根据试验地区气象、水文条件及测试作物的受淹敏感特性, 选定 2 -3 个生育阶段 进行受淹试验。 ( 2 )对拟测试的各生育阶段

12、,最少应选定 4 个不同的受淹深度进行试验。对于矮杆作 物,可按株高的 1 / 4 , 2 / 4 , 3 / 4 , 4 / 4 安排;对于高杆作物, 应以当地最大可能的淹水深度 为其上限值,以此为基数,参照上述矮杆作物的模式,确定试验受淹深度。 ( 3 )受淹历时应选定 4个以上不同的受淹延续时间。 3 . 1 . 2 . 2 试验方法:采用测筒原位受淹法与测筒移位受淹法 ( 见附录A1 ) 条件具备时, 部分受淹试验可安排在小区或测坑进行。 3 . 1 . 2 . 3 测筒、 测坑应符合一定的技术要求 ( 见附录A2 ) 。 受淹期间, 每天的8 时与 2 0时 应观测及调控淹水深度,

13、控制精度士1 mm。 采用原位受淹法时, 应关闭测筒底部排水管。 淹 水结束,及时排除土面淹水。 3 . 1 . 2 . 4 观测项目 及要求: ( 1 )淹水深度和淹水水温。 ( 2 )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具体要求见 6 . 6 . 3 . 1 . 3 水稻受淹试验 3 . 1 - 3 . 1 试验处理设计同3 . 1 . 2 . 1 的( 1 ) , ( 2 ) , ( 3 ) , 非受淹期按当地常规灌溉制度进行 控制 。 3 . L3 . 2 试验方法: S L 1 0 9 - 9 5 3 5 7 ( 1 )采用测筒试验方法时,见附录A1 , ( 2 )在有田间排水工程的大田进行时,

14、可采用环测法,见附录A3 . 3 . 1 - 3 . 3 观测项目及要求同 3 . 1 . 2 . 4 , 3 . 2 确定排渍标准的作物受演试验 3 . 2 . 1 试验 目的: 测定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 不同受渍程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求得 不同受溃因子与产量的关系,为确定排渍设计标准及排水水管理提供依据。 3 . 2 . 2 早作物受溃试验 3 . 2 - 2 . 1 试验处理设计: ( 1 )以地下水埋深作控制指标的试验处理: 按作物不同生育阶段, 设定 3 -5 个不同的 地下水位控制埋深。 ( 2 )以一次降雨后地下水动态作控制指标的试验处理:针对作物的渍害敏感期或容易 产生渍

15、害的时段,设定 3 -5个不同的雨后地下水回落至控制埋深的时间。 ( 3 )以一定时期的地下水位连续动态作控制指标: 选择3 -5 个具有不同排水能力的田 块,或在已建田间地下排水工程的田块,选择3 -5 个距排水沟 ( 暗管)不同距离的测点, 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统计 S E W二 值或 S D I值。 3 . 2 . 2 . 2 试验方法: ( 1 )以地下水埋深或一次降雨后地下水动态作为控制指标的受渍试验,应以测坑或测 筒试验为主,田间试验作补充。 ( 2 )以地下水连续动态作控制指标的受演试验,应以田间试验为主, 测坑试验作补充。 ( 3 )田间试验可结合排水沟 ( 暗管) 规格或结构

16、功能试验或专设的排渍试验小区进行 , 根据沟道 ( 暗管)布设情况设定观测点口 3 . 2 - 2 . 3 观测项目及要求 : ( 1 )地下水位:采用测坑或测筒试验时,必需装设专门的地下水位测孔,田间试验的 测孔埋设在选定的观测点上, 雨后排水的前 2 3 d , 每日观测地下水位 2 -3 次, 以后每天 观测 1 次,直至排水出流停止,正常情况每 5 d观测 1 次。 ( 2 ) 非饱和带土壤水势: 在需要分析排水 ( 或降雨人渗)过程中土壤水运动状态时, 应 设置张力计量测剖面。 ( 3 )土壤剖面含水率:在需要分析不同受渍情况和不同排水条件下土壤中水、气关系 时, 应进行土壤剖面含水

17、率的量测。 ( 4 )作物生育状况及产量的测量。 ( 5 )土壤理化性状:应重点测定根系活动层土壤的盐及铁、锰等有毒物质的含量,测 定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三相比及土壤肥力指标等,每一生育阶段测定 1次。 ( 6 )水质:在降雨量 ( 或灌水量)较大形成排水出流时,应对排水水质进行分析,取 样 3 次,时间为出流前期、中期和后期。 3 . 2 . 3 水稻受渍试验 3 . 2 - 3 . 1 试验内容: ( 1 )水稻适宜渗漏强度试验。 3 5 8 装 溉 排 水 卷综 合 技 米 ( 2 )晒田期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试验。 ( 3 )黄熟期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试验。 3 . 2 - 3 . 2

18、试验处理设计: ( 1 )水稻适宜渗漏强度试验在水稻淹灌期 ( 分孽至孕穗)设定 3 - 5 个渗漏强度进行 试验 。 ( 2 ) 水稻控制晒田试验根据当地丰产灌溉试验成果, 在晒田期设定 3 -5 个地下水位下 降速度进行试验。 ( 3 ) 黄熟期控制地下水位降速试验应根据收割机械对土地承载力及下田时间的要求, 设 定 3 -5个地下水位降速进行试验。 3 . 2 - 3 . 3 试验方法: ( 1 )水稻淹灌期适宜渗漏强度试验可采用测坑试验法,在具有完整的田间地下排水工 程系统的地方,也可在大田进行。 ( 2 )水稻控制晒田与黄熟期排水试验以测坑试验为主,田间试验作补充。 3 . 2 -

19、3 . 4 观测项目 及要求: ( 1 )稻田渗漏强度:利用测坑试验时, 每天早晚各进行 1 次观测与调整; 大田测试时, 应每日定时观测,量测方法按水利水电行业标准 农田排水技术规程 ( 南方农田暗管排水 部分) S L 1 5 -9 0 有关规定执行。 ( 2 )地下水位 :在晒田或黄熟排水期,每日的 8 时观测地下水位,至田面复水或水稻 收割前结束。 ( 3 )土壤含水率 :从晒田次 日 起至复水前或从黄熟落干排水次 日 起至收割前,每天定 时测定非饱和层土壤的含水率。 ( 4 )水稻生育状态及产量测量 ( 5 )土壤理化性状:收割后测定土壤中的亚铁、锰及盐分含量,晒田前后测定氧化还 原

20、电位 。 ( 6 )水质:对地下排水的水质进行分析 ,整个生育阶段应测定 2 -3 次。 3 . 3 盐碱地区确定排水标准的作物耐盐、耐碱试验 3 . 3 . 1 试验 目的: 测定不同作物对不同土壤盐 ( 碱)类型的耐盐 ( 碱)能力,为确定盐碱 地排水工程设计标准和管理运用提供依据。 3 . 3 . 2 作物耐盐 试验 3 . 3 - 2 . 1 土壤含盐量可按土壤中可溶盐含量的百分数表示, 也可用对应的土壤饱和提取液 的电导率值表示。 3 . 3 - 2 . 2 试验处理设计: 应针对地区不同盐渍土类型进行各种主要作物的耐盐试验, 若受 条件限制,可对主要的盐渍土类型设定 3 - 5 个

21、含盐量水平进行试验。 3 . 3 - 2 . 3 试验方法: 作物耐盐试验应采用田间试验和筒栽试验或在盐溶液中种子发芽试验 相结合的方法。 ( 1 )田间试验:应选定符合试验处理的含盐水平的田块进行。划定的观测小区面积为 1 -4 m 2 ,按 。 - 1 0 c m, 1 0 - 2 0 c m, 2 0 - 3 0 c m, 3 0 -5 0 c m, 5 0 - 7 0 c m, 7 0 1 0 0 c m分 SL 1 0 9 - 9 53 5 9 层观测土层可溶盐含量。 ( 2 )筒栽试验:所采用的测筒面积宜大于0 . 5 . , 筒内盛土深度。 . 8 - 1 . 0 m,筒的下 部

22、设 2 0 - 2 5 c m的反滤层并在其中埋设排水装置。试验土壤宜用细砂,按试验处理设计的 含盐成分和含盐量人工配制并充分搅拌均匀后再按一定密度装填 ( 3 )种子发芽试验用玻璃皿放在恒温箱中进行,发芽皿应加盖,杜绝空气中的二氧化 碳侵人溶液,试验溶液最好直接从试验区土壤中提取制备。 3 . 32 . 4 观测项目及要求; ( 1 )土壤可溶盐含量。田间试验法应在每年灌溉和降雨季节的始末各测定一次土壤剖 面可溶盐含量,其值应用 8 个主要离子含量和电导率两种指标表示。 ( 2 )土壤含水率。测点和量测.时间应与土壤可溶盐含量的量测要求相同。 ( 3 )灌溉水量及灌溉水质 ( 4 )作物缺苗

23、率 ( 5 )作物生育状态及产量。 3 . 3 . 3 作物耐碱试验 3 . 33 . 1 苏打碱化土壤的碱性指标以土壤溶液的p H值, 土壤碱化度和阳离子交换量 ( C E C )表示,碳酸镁碱土的碱性指标以土壤溶液的p H值和镁交换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 分数表示。 3 . 3 - 3 . 2 作物耐碱试验的处理设计及试验方法与耐盐试验相同。 3 . 3 . 3 . 3 观测项 目及要求: ( 1 )田间试验法应在每年灌溉 ( 降雨)季节的始末各测定 1 次土壤碱化度、阳离子交 换量和土壤提取液的 p H值。 ( 2 )其他测试内容同3 . 3 . 2 . 4的 ( 2 ) , ( 3 )

24、, ( 4 ) , ( 5 ) 0 3 . 4 盐碱地 区地 下水临界深度试验 3 . 4 . 1 试验目的: 测定在一年中容易返盐的季节 ( 1 r,6 界期) 不同地下水控制埋深耕层土壤返盐 状况,求得临界期地下水埋深与耕层土壤返盐量的关系,为确定排水设计标准提供依据。 3 . 4 . 2 试验方法: 在选定试区开挖一条排水沟, 沟深为试验最大地下水控制深度的 1 . 2 倍, 在排水沟线中部两侧 ( 或某一侧) 距沟不同距离处设置 4 .5个定位观测点, 进行地下水动 态及土壤含盐量状态的观测。 3 . 4 . 3 观测项 目 及要求: ( 1 )地下水位:每 5 d观测 1 次。 (

25、2 )土壤可溶盐含量:土壤取样点应在每一测井周围l m“ 范围内,取样深度 1 m,按 0 - 1 0 c m, 1 0 3 0 c m , 3 0 6 0 c m, 6 0 - 1 0 0 c m 4 层分别取样, 取样时间为封冻前和春季第 一次灌水前。 ( 3 )每年春季灌水前测定一次地下水水质。 3 . 5盐渍地 区雨季( 或灌溉期 )地下水位回落速度试验 3 . 5 . 1 试验目的:测定在降雨 ( 或灌水)后, 不同地下水位回落速度情况下, 作物受盐渍 3 6 0展 溉 排 水 卷综 合 技 术 危害的程度,为确定排水设计标准提供依据。 3 . 5 . 2 试验方法:本试验应在具有2

26、 -3 个不同规格的田间排水沟 ( 暗管)系统的田块进 行,观测断面设在 L / 2 ( L为沟长,下同) ,观测井位可按 B / 2 , B / 4 , B/ 8 , B / 1 6 及靠近 沟 ( 暗管)1 m处布设 ( B为排水沟或暗管间距,下同) 。 3 . 5 . 3 试验田块的灌溉制度应是当地先进的灌溉制度 3 . 5 . 4 观测项目及要求按 3 . 4 . 3 执行。 4 田间排水工程规格布局及结构功能试验 4 . 1 排水沟 ( 管)规格布局试验 4 . 1 . 1 试验目的: 针对确定的排水标准和当地条件, 进行不同田间排水沟 ( 或吸水管, 简 称管,下同)深度与间距组合

27、的试验和分析,为田间排水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4 . 1 . 2 试验区设计的一般规定: ( 1 )试验田块长度应大于沟 ( 管)间距的3 倍。 ( 2 ) 排水暗管间距B小于5 0 m时, 试验小区内至少应有4条暗管, 各暗管的埋深和坡 降应一致。中间暗管为主要观测对象 ( 3 )每一种布局的明沟排水试验小区,设 3条排水沟即可。 ( 4 )排水沟 管)不同间距或深度的试验小区应按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 4 . 1 . 3 试验处理设计:田间排水沟 ( 管)规格布局试验的处理是排水沟 ( 管)不同间距和 深度的组合 ( 1 )防治渍害地区排水沟 ( 管) 试验深度应根据所采用的排溃标准确定。在采

28、用一 次降雨后地下水动态或地下水位连续动态作控制指标时,排水沟 ( 管)深度等于作物 正常生长防渍要求控制地下水埋深加剩余水头值 。采用地下水埋深作控制指标时,排 水沟 ( 管)深度 等于雨季作物允许地下水位埋深加工作水 头。若进行两种排水沟 ( 管)深度的对比试验,另一个排水沟 ( 管)的深度应大于上述确定值,其差值以2 0 - 3 0 c m为宜。 ( 2 )防治盐碱地区的排水沟 ( 管)深度为临界深度加剩余水头值。若进行两种排水沟 ( 管)深度的对比试验,另一试验排水沟深度为临界深度加 2 倍剩余水头值。 ( 3 )对一个排水沟 ( 管)深度应取 3 个间距进行对比试验。间距B值可采用公

29、式计算 或根据经验值确定, 其他两个间距分别为1 . 5 B和。7 5 B , 4 . 1 . 4 地下水位观测断面设在排水沟 ( 管)L 1 2 处。 对于暗管排水试验, 观测井位可设在 距暗管 。 . 4 m , B / 8 , B / 2等 3 处。若间距B大于1 5 m,应在B / 4 处增设一眼观测井。对 于明沟 排水试验, 观 测井位设在距排水沟边1 m , B / 1 6 , B / 8 , B / 4 , B / 2 等五处。 需要设 置辅助观测断面时, 可设在I , / 4 及 3 L / 4两处, 观测并位及井数可参照上述规定设置, 也可 适当减少。对照区必须布设观测井 1

30、 -2 个。 4 . 1 . 5观测项 目、方法及要求 见表 4 . 1 . 5 S L 1 0 9 - 9 53 61 表 4 . 1 . 5 田间排水沟 ( 管)规格布局 试 验 观 测 项 目 、 方 法 及 要 求 试 区 类 型 观 测 项 目 及 测 点量测方法观测要求 1 . 地 下水 位 ( 在 已布设 的 测井 观测 ,必要 时可增 设临 时观测 孔 ) 电子测 深仪 、 浮标 尺或测 绳 、 测 深 ) 钟 正常情 况下 5 d 观 测 1 次 , 雨 前 或灌 水前 ) 加 测 1 次 , 排水期 , 每 天 观测 2 3 次 旱 2 . 排水 流 量 在排 水 沟或 吸

31、水 管 的出 口 处 量测 ) 明沟 : 在测试 断面安 三角 堰 、 梯 形堰 、量 水槽进 行测量 口 吸 水管 :用水 表或体 积法测 量 出流期 间每天 观测 3 次 , 3 次 重 复 ,取平 均值 在 测流 的同时 , 应观测 B/ 2 处 测 并的 地下水 位 降雨 量或灌 水量 常 规 方 法 无 自记雨 量计 时 , 每半 日 记 录 次降雨 量 。 灌水 量按 次分 别记 录 晒 田或收 割前排 水的 观测 内容同旱 地 1 ,2 项 2 .淹灌 期 定 点 测量 渗 漏 强 度 , 测点 布设 与侧井井 位相 同 环测 法或 水 田 渗 漏仪 同时 测 量 田面水 层 厚

32、度 及 排 水 沟水 位高程 . 每隔 5 d 测量 1 次 水田 除分 别 同早 地 或水 田外 ,应增 力 口 1 . 土壤 剖 面含 盐 量 测点 在地 下水 位测井 邻近处 ) 2 排水 沟 ( 管 ) 的 排水水 质 沟 管 )出 口处取 样 3 . 地下 水 水质 测定又 自地 下水 位观 测井取 样) 参 照本规 范 6 . 5 . 4 参 照本规 范 6 . 8 盐碱地 参 照本 规范 6 . 8 测 定的盐 类根 据需要 确定 , 测 含 盐 量 的同 时需 测定 剖 面 土城 含 水 率 口 仅 测定地 下水 矿化度 , 取 样时 应 把原贮 于测 井中 的水排 除 , 待

33、测井 中进 人新鲜 水时 再取样 分析 注 :土壤理 化性状 、作 物生理 生态 、考种 、气象 及 田间小气 候观测 等均按 本规 范 6 中规定执 行 42 鼠道排水规格布局试验 4 . 2 . 1 试验目的:探讨鼠道不同规格布局的排水效果,为鼠道排水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4 . 2 . 2 鼠道排水试验区的布设原则同4 . 1 . 2 。每一试验小区应不少于 5 条鼠道。 不同处理 试验小区间须设置缓冲区。 4 . 2 . 3 试验处理设计 4 . 2 - 3 . 1 鼠道深度根据排水任务和鼠道犁的塑孔深度确定。 浅鼠道洞深范围为0 . 3 5 -0 . 5 m, 可选 1 -2 个试验深

34、度;中、深鼠道排水系统,可选最大塑孔深度及小于该深度的另一值。 4 . 2 - 3 . 2 鼠道间距根据土质、洞深、 排水量确定。一般可参考经验值选定。 对一个洞深选 定2 -3 个间距进行排水效果的对比试验。 4 . 2 . 4 地下水位观测断面设在L/ 2 处 ( L为鼠道长度) 。鼠道间距小于 5 m时,在测试鼠 道的一侧 。 . 4 m, D/ 2 处 ( D为鼠道间距)设观测井;鼠道间距大于5 m时,测井布设同 4 . 1 . 4 3 6 2 灌 溉 排 水 卷综 合 技 米 4 . 3 井排井灌区水井的规格布局试验 4 . 3 . 1 试验 目的: 探求适宜于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和防治

35、早、 涝、 碱要求的井型和井群的平 面布置形式。 4 . 3 . 2 试验进行之前必须收集水文地质资料, 测定各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 给水度、 水 力传导度、越层补给系数、压力传导系数等。有可能时测定弱透水层的有关参数。 4 . 3 . 3 试验区选定原则: 井排井灌试验区选定除应遵循第 2 章 “ 排水试验站建设与排水试 验设计”中有关条款外 ,还应考虑以下各条: ( 1 )试验区应选择在水文地质条件已查清,抽水含水层与潜水有良好的水力联系,且 有一定数量地下水可采资源的地区。 ( 2 )地下水水质宜符合灌溉要求。 ( 3 )已制定防治次生盐碱化控制地下水位的要求 4 . 3 . 4 井型

36、试验是对不同型式水井的抽水效果进行对比试验。 观测项目是单井出水量、 地 下水位降深、水跃值、携沙量等。 4 . 3 . 5 井群的平面布置 4 . 3 . 5 . 1 试验处理设计: 根据拟定的群 井开采量、 工作制度和试验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有关 参数,用群井抽水计算公式计算理论井距,根据当地条件确定 2 个选用值。布设 2 个群井 试验区,每一群井试验区内井数不少于 4 个。 4 . 3 - 5 . 2 观测网点布设: ( 1 )测试田块应设在试验井群中部。 地下水位观测井设在抽水井对角联线上, 按S / 2 , S / 4 , S / 8 布设 3 孔 ( S为井对角联线长度) ( 2 )

37、从承压含水层抽水时,应设置潜水位动态观测井。 ( 3 )在地下水位观测井附近应布设土壤含水率、盐分观测剖面。 4 . 3 . 5 . 3 观测项目 和要 求: ( 1 )地下水位:抽水期及雨后每天观测 2 -3次,其他时间每 5d观测 1 次。 ( 2 )水井出水量及抽水时间。 ( 3 )水井水质 ( 每年高水位期及低水位期各测 1 次) 。 ( 4 )土壤剖面含盐量 ( 每年在雨季或灌溉期开始和结束时各观测 1 次) 4 . 4 双层排水规格布局试验 4 . 4 . 1 试验 目的:测定双层排水系统排水效果,探索适于当地条件的双层排水规格布局 型式。 4 . 4 . 2 当上、下层排水沟 (

38、 管)走向相互平行,且上层各排水沟 ( 管)与下层排水沟 ( 管)呈对称形式布置时, 试验小区设计可按 4 . 1 . 2 执行,当上、下层排水沟 ( 管)走向不 平行或呈非对称形式布置时,试验小区应为末级排水沟组成的整个田块。 4 . 4 . 3 试验处理设计: ( 1 )确定上、下层排水沟 ( 管)的走向。 ( 2 )下层排水沟 管)的试验深度按4 . 1 . 3 ( 1 )拟定。上层暗管 ( 或鼠道)的深度根 S L 1 0 9 - 9 53 6 3 据排水任务,土层条件拟定。 ( 3 )下层排水沟 ( 管)的间距 B采用公式计算或选用经验值,拟定B和2 B两种处理。 上层暗管 ( 或鼠

39、道)间距根据排水要求确定。 4 . 4 . 4 观测断面及测点布设 4 . 4 - 4 . 1 上层暗管 ( 或鼠道) 与下层排水沟 ( 或暗管) 呈对称布置时, 在试验小区主要测 试排水沟 ( 或暗管)L / 2处布设观测断面,设 5 -7个测井。若有可能,在L / 4 和 3 L / 4 处 亦布设观测排井。上层各排水暗管 ( 或鼠道)的出流量应分别观测 4 . 4 . 4 . 2 上、下排水沟 ( 管)不平行或呈不对称形式布置时,上、下层各排水沟 ( 管)的 出流应分别观测。 地下水位观测断面应设在田块内平行或垂直下层排水沟 ( 管) 的方向, 观 测井数也应增加。 4 . 4 . 5

40、双层排水规格布局试验的观测内容和要求见 4 . 1 . 5 , 4 . 5 明沟边坡防坍试验 4 . 5 . 1一般规足 : ( 1 ) 边坡防坍试验应在过水流量、 断面形式和土壤理化性质有代表性的明沟上进行, 还 应针对不同的土壤质地和地下水位状况分别进行试验。 ( 2 ) 试验段长度不小于 5 0 m,并应在两个坡面对应布置。同一沟上的同一防坍措施的 不同处理段应随机布置。 ( 3 )进行防坍组合措施试验前, 应先对选定的措施进行单项试验, 然后进行组合试验。 ( 4 )防坍试验前必须对试验区土壤物理性质按层分别进行测定。测定项 目 包括 :抗剪 强度 ( 排水剪和不排水剪) 、内摩擦角、

41、膨胀系数、分散性、液限、塑限、颗粒组成、不均 匀系数、水力传导度等。测定土层深度应等于或大于试验沟的深度。排水沟的坡角和溢出 线处的土壤物理性质应单独测定。 4 . 5 . 2 试验内容: 适宜断面形式;边坡加固方式和材料; 疏干边坡技术; 生物固坡和组合 固坡技术试验。 4 . 5 . 3 试验处理设计:针对拟采用的防坍措施进行试验处理设计。 ( 1 )选择适宜断面形式试验:宜布设不同边坡系数断面和复式断面的对比试验。 ( 2 )加固方式及材料试验:根据当地条件选用混凝土板、砂 ( 土)袋、砂卵石、砌石 等护坡方式进行对比试验。 ( 3 )疏干边坡技术试验 :宜布设暗管截渗疏干、砂滤料垫层导

42、渗、土工织物反滤导渗 等措施的对比试验和组合试验。 ( 4 )生物固坡试验:宜选适于当地条件的树种、草种及栽植方法进行对比试验。 4 . 5 . 4 观 测项目 与要求: ( 1 )观测项目:边坡位移、塌坡量、沟道淤积量、地下水浸润线、出溢水头、冻土层 深度、冻融时边坡土壤含水率 ( 2 ) 观测要求: 边坡位移在雨季和冻融期每 5 d观测 1 次, 其他时间 1 0d 观测 1次。 冻 土层深度应从冻结开始每 1 0d 观测 1次。地下水浸润线及出溢水头,在排水期每 日观测 1 次,冻融期每 3d 测定边坡土壤含水率 1 次。 3 6 4 灌 溉 排 水 卷综 合 执 术 4 . 6暗管结构

43、及功 能试验 4 . 6 . 1 试验目的: 对暗管结构及功能进行检验, 测试不同管型、 管材和外包裹滤料的排水 性能及使用寿命,为选择符合当地条件、经济适用的管型、管材与外包裹滤料提供依据。 4 . 6 . 2 当测试管材或管型较多并需进行优选时, 宜先通过室内水力性能试验进行初选, 再 对初选管型 ( 或管材)进行力学试验,在符合标准要求后,再在现场进行试验,最后进行 综合分析比较。 4 . 6 . 3 暗管输水时沿程水头损失的测定可参照原国家标准局GB -5 8 9 5 规定执行 4 . 6 . 4 暗管( 含外包裹滤料) 综合水力性能可通过进口阻力r e 和进口水头损失比H / H,

44、进 行评价 。 4 . 6 . 5 室内测定暗管的水力性能可在渗流槽上进行, 渗流槽的宽度, 在节缝进水时, 等于 两节管的长度;非节缝进水时,可取 5 0 c m,渗流槽高度宜大于7 0 c m。主要观测项目为 管周测压水头、不同工作水头下的排水流量、排砂量及管内淤积量。 4 . 6 . 6 暗管力学性能应在小批量生产的产品中随机抽样进行测定。 4 . 6 . 7 暗管水力性能的田间试验可结合田间排水暗管规格布局试验进行, 按4 . 6 . 4 的要求 进行功能评价,此外还应测量暗管排砂量和淤积量。观测项目及要求见 4 . 1 . 5 , 4 . 7 鼠道结构及功能试验 4 . 7 . 1

45、试验目的: 通过适宜修建鼠道的土质、 不同鼠道施工土壤含水率、施工季节及鼠道 出口衔接形式等试验,选定适于当地条件的鼠道结构形式及施工技术 4 . 7 . 2 适宜修建鼠道土质试验 在拟修建鼠道地区有代表性的不同土质的田块,设立试验区,观测洞体成形状况 ( 如 洞体周围裂缝、刀缝变化等) 、洞体稳定性、通水后运行状况及使用寿命等,确定适宜开挖 鼠道的土质条件。 4 . 7 . 3 鼠道施工适宜土壤含水率试验 鼠道施工时土壤含水率指表土含水率与鼠道洞体部位土壤含水率两个值。应测定施工 机械下田操作的允许最大表层土壤含水率值, 在此基础上选择2 -3 个洞体部位土壤含水率 进行开挖试验,可取土壤含水率为7 0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