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10028-1999.pdf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661811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69.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JBT10028-199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JBT10028-199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JBT10028-1999.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JBT10028-1999.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JBT10028-1999.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JBT10028-199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BT10028-1999.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I CS 2 5. 0 60 . 20 . 1 4 2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机 械 行 业 标 准 JB/ r 10 028一 19 99 圆度仪 R o u n d n e s s me a s u r i n g i n s t r u m e n t 1 9 9 9 - 0 5 - 2 0发布 2 0 0 0 - 0 1 - 0 1实施 国 家 机 械 工 业 局发 布 JB/ T 1 00 28- 1 99 9 前言 本标准是在Z B J 4 2 0 3 0 -8 9 圆度仪 的基础上修订的。 本标准与Z B J 4 2 0 3 0 -8 9 的技术内容一致, 仅按有关规定重新

2、进行了编辑。 本标准自 实施之日 起代替Z B J 4 2 0 3 0 -8 9 0 本标准由全国量具量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 上海机床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禹民。 本标准于 1 9 8 9 年首次发布。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机 械 行 业 标 准 JB/ T 1 002 8- 1 99 9 圆度仪 代替 Z B 1 4 2 0 3 0 -8 9 Ro u n d n e s s me a s u r i n g i n s t r u me n t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圆 度仪的分类、 基本参数、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和 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

3、圆度仪。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 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 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 所示版本 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 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 可能 性。 G B /T 1 5 4 6 4 -1 9 9 5 仪器仪表 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 . 1 测量系 统 由仪器的 传感器、 放大器、 滤波器、 输出装置组成。若仪器配有计算机, 则计算机也包括在此系 统内。 3 . 2 记录 轮廓 实际轮廓经仪器记录 器得出的轮廓, 是显示轮廓的一种。 3 . 3 定标块 定标块是在圆周一个小平面的圆 柱体。 小平面在圆柱

4、体径向截面上的弦高值即 为定标块的 标定值。 定标块是用来检验仪器特性参数的。 3 . 4 椭圆定标块 椭圆定标块是被测截面的显示轮 廓呈椭圆形的 检定工其。允许它由圆柱体倾斜安装而构成。 其长 短轴半径约为 1 0 y . m( 不标定)o 4 仪器分类和基本参数 4 . 1 分类 4 . 1 . 1 仪器按结构型式分为传感器旋转式和工作台旋 转式。 4 . 1 . 2 仪器按主要功能分为 普通型和多功能型。 普通型主要用于测量同 度误差;多功能型除可测圆度 误差外,还可测圆柱度误差和直线度误差。 4 . 1 . 3 仪器按误差大小分为 A, B, C类。 4 . 2 基本参数 4. 2 .

5、1 主 参 数 国家机械工业局 1 9 9 9 - 0 5 - 2 0批准2 0 0 0 - 0 1 - 0 1实施 t JB/ T 1 0 028 - 19 99 仪器的最大可测直径和最大可 测高度作为圆度仪的主参数。 4 . 2 .2滤 波 器 通 带 范 围 I 一 1 5 ; 1 - 5 0 ; 1 一 1 5 0 ; 1 . 5 0 0 ; ( 1 - 1 5 0 0 ; 1 5 - 5 0 0 ; 1 5 - 1 5 0 0 ) 波数/ r e 、 注:括号内各档不是必备档。 4 . 2 . 3 各种标准测头的 半径系列 0 .2 5 mm; 0 . 8 mm; 2 . 5 mm;

6、 8 mm; 2 5 mmo 4 . 2 . 4 测头静压力 测头静压力应能在0 - 0 .2 5 范围内调整。 5 技术要求 5. 1 环 境 条 件 仪 器 应 安 放 在温 度为2 0 0 C * 5 C( 每 小 时 温 度 变 化 应 不 超 过 表1 规 定 值) , 相 对湿 度 小 于6 5 % 的 室 内。周围应无影响测量的灰尘、 振动、 噪声、 气流、 腐蚀性 气体和较强磁场。 5 . 2外 观 5 . 2 . 1 仪器工作表面不应有锈蚀和碰伤, 涂镀表面应平整均匀, 不应有斑点、 脱皮等现象, 外部零件 结合处应整齐。 5 . 2 . 2 有刻线和刻字的 零件,文字和线

7、纹应清晰、 均匀。 5 . 2 . 3 不得有漏油现象。 5 . 3 相互作用和相互位置 5 . 3 . 1 仪器可动部分在规定范围内均应 平稳地运动。 5 . 3 . 2 各种按钮、 操作件和限位装置的动 作应灵活、 作用可 靠、 功能正常。 5 . 3 . 3 仪器测量方向应通过主轴回 转中 心。 5 . 3 . 4 记录范围与对心表的指示范围 应保持一致。 5 . 4 放大器的 转换误差 相邻档不大于 3 %,任意档相对定标档应不大于 5 %0 5 . 5 定标误差 定 标误差应不大于 1 %0 5 . 6 测量系统示值误差 测量系统示值误差应不大于表2 中的规定值。 5 . , 测量系

8、统灵敏闭 测量系统灵敏to 应不大于表2 中的规定值。 5 . 8 测量系统回 程误差 测量系统回程误差应不大于表2中的规定值。 JB/ T 1 002 8- 1 99 9 表 2 仪 器 误 差 类 别AB C 7 o 明 量系统示值误差 土( 满量程的 1 %+ 测得 值的3 %) 土( 满量程的 1 . 2 5 % . + 测 得值的3 . 5 %) x( 满最程的 1 .2 5 %+ 测 得值的4 .5 %) 测量系统线性误差满量程的2 %满量程的2 . 5 % 满最程的 2 .5 % 测量系统灵敏阀0 . 0 2 0. 0 30 . 0 4 测量系统回程误差0 . 0 30. 0 4

9、 0 . 0 5 仪器径向误差0 . 0 50. 1 00 . 2 0 注:工作台旋转式圆度仪的仪器径向误差还应增加与被测截面离 工 作台高度有关的部分。 5 . 9 测量系统线性误差 测量系 统线性误差应不大于表2 中的 规定值。 5 . 1 0 无输人量时测量系统的记录图像 无输人量时 测量系统的记录图 像应为首 尾衔接的圆, 记录图像的振幅应不大于。 .0 1 5 W m a 5 . 1 1 测量系统示值稳定度 测量系 统示值稳定度应不大于4 %o 5 . 1 2 仪器径向 误差应不大于表2 中 的规定值。 5 . 1 3 记录 轮廓 记录轮 廓应首尾衔接, 径向 上应无明 显错位, 周

10、向间隙 ( 或重迭) 应不大于。 .8 m m a 5 . “ 测量重迭性 多功能型 应不大于0 . 1 W m ; 普通型应不大于0 . 1 5 W m . 5 . 1 5 最大 负载和 偏载时的径向误差 下 作台 旋转式圆度仪在最大负载和偏载时, 仪器 径向误差应不大于表2 中的规定值。 5 . 1 6 仪器轴向 误差 仪器轴向 误差应不大于表2 中 仪器径向 误差的 规定值。 5 . ” 传感器升降运动的直线度 多 功能 型圆 度仪传感器垂直于工作台升降运动的 直线度公差 ( 在任意1 O O m m范围内) 见表3 表 3 g m 序号 l 线 度公 差 5 . 1 8 工作台主要工作

11、面对基准回 转轴线的 垂直度 传感器旋转式圆度仪工作台主要工作面对基准回 转轴线的垂直度公差在 l 0 0 m m 测量长度上为 0. 01 mm o 6 试验方法 6 . 1 试验条件 J B/ T 1 0 02 8- 1 99 9 仪器在5 . 1 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试验。 6 . 2 外观、 相互作用和相互位置 用目测和手感的方法进行检查。 6 . 3 放 大器的转换误差 以1 0 0 0 倍和 5 0 0 0 倍为例, 放大倍数置于 “ 1 0 0 0 0 “档,取下匹配器 ( 或限制传感器 测头移动), 调整输出调整旋钮,使对心表指针与表盘左刻线重合, 记录第一圈图 像; 再将放大

12、倍数置于 “ 5 0 0 0 “ 档, 记录第二圈图 像; 将放大倍数置回到 “ 1 0 0 0 0 ”档, 旋转输出 调整旋钮使对心表 指针与右边刻线重 合, 记录第汽圈图 像; 再将放大倍数置于 “ 5 0 0 0 ”档记录第四圈图像。 求得第一、 只图 像之间和第二、 四图像之间的 径向 距离之比,即 可按式 ( 1 ) 求得该相邻档之间放大倍数的转换误差: i Ib i 士 “I N E Z L L - 竺塑 翌 丝 些x 1 0 0 %. . . . . . . . . . . . . . . . . . . , . 川 放大倍数之比 用同 样方法检验其他各相邻档的转换误差。 任意档

13、相对定标档的转换误差为该任意档到定标档之 间的各相邻档转换误差的代数和。 6 . 4 定 标误差 仪器装上短测杆, 滤波器置于 “ 1 - 5 0 0 0 档, 仪器放大率置于 “ 2 0 0 0 0档。然后可用动态或静态 方法来检验仪器放大率。 动态法: 将 I O W M左右的定标块与仪器的基准轴线精确对心后, 在记录范围的中间 位置上记录其记录轮 廓,并读取其测得值。 静态法: 用微进给装置或量块在测量方向上 给传感器测头 约 I O W m的 进给量, 在记录范围的中间位置上分 别记录进给前、 后的图 像, 它们之间的 间距为测得值。 定标误差按 式 ( 2 ) 计算: 丝 到 鱼 进

14、 迎 竺 、 1 0 0 %. . . . . . . . . ( 2 ) 实际值 式中: 实际 值定标块的标定值、 微进给装置或量块的 实际 进给 值。 6 . 5 测 量系统示值误差 仪器装上短测杆, 滤波器置于 “ 1 - 5 0 0 ” 档, 用动态法或静态法检验示值误差。 动态法: 在仪器放大率各档分别测量标定值相当于 该档记录纸上 2 0 m m量值的定标块, 并在记录范围的中 间 位置记录其记录轮廓。测得值与标定值之差为误差值。 注:用动态法检验 1 0 0 0 0倍和 1 0 0 0 0倍以 的示值误差时,允许所测得的仪器测量系统示值误差比表 2规定的下 限值再小测得值的1 %

15、。 静态法: 在仪器放大率各档分别用微进给传感测头相当于 该档记录纸上2 0 m m量值的进给量, 并在进给前、 后分别在记录范围中间位置上记录图像。两图像径向间距与进给量之差为误差值。 6 . 6 测量系统的灵敏阂 将仪器放大率置于仪器正常使用的最高档, 用灵敏IC J 不大于仪器灵敏阑二分之一的微进给 装置, 给予传感器短测杆大于0 . 1 FL m的位移量, 然后记录图像, 并同时在相同 进给方向 上继续给出表2 所规 4 JB/ T 1 0 028- 1 9 99 定的 灵敏阑的进给量, 则记录图 像在相应位置上必须有目 力可见的径向 位移。 6 . ,测 量 系 统回 程 误差 将仪

16、器放大率置于仪器正常 使用的最高 档,用回 程误差不大于仪器回程误差 二分之一的 微进给装 置, 分别在两个方向上给予传感器测头大于0 . 1 y , m的位移量. 然后记录图像。 并同时在进给 方向上继 续 给 予 约0 .4 卜 m的 进给 量, 随 即 返回 第 二 次 进给 前 的 位置 。 以 第 二 次 进 给 前 后 记 录 图 像的 径 向 误 差 为 测得值。 在两个进给方向的检验中,以 大的测得值为检定值。 6 . 8 测量系统线性误差 将仪器装上短测杆,滤波器置于 “ 1 - 5 0 0 ”档, 输出调节旋钮处在中间位置。用动态法或静态法 检验仪器放大率为可选用的最高档、

17、 最低档和 “ 2 0 0 0 ”档的线性误差。 动态法 : 在被测仪器放大率各档, 分别测量标定值相当于该档记录纸上 l O m m量值的定标块. 并用传感器 微调旋钮改变其工作位置。分别在记录范围 的里、 中、 外三个位置记录共个记录 轮廓 ( 仪器最高放大 率档允许同 时借助于输出调整旋钮) 。以三者间的最大差值为误差值。 静态法: 在被 测仪器放大率各档, 分别使记录笔处于记录范围的里、中、 外只个位置, 并用微进给装置分 别 共 次 给 予 传 感 器 测 头 相当 于 记 录 纸 上 l O m m量 值的 进 给 量。 以 三 次 进 给中 万进 给 前后 记 录 图 像 径向

18、间距之差的最大值为误差值。 6 . , 无输人量时测量系统的记录图 像 将仪器装上短测杆, 并用限位架等方法限制测头移动, 滤波器置于 “ 1 - 5 0 0 “ 档, 并将仪器放大 率置 于 仪 器 正 常 使 用的 最高 档。 以 记 录 范 围的 内 外 缘附 近 记录 的 图 像 作为 检 验 对 象 。 6 . 1 0 测量系统示值稳定度 将仪器放大率置于 “ 2 0 0 0 ”档, 滤波置于 “ 1 - 5 0 0 ”档, 用动态法或静态法检验测量系统示值稳 定度。 动态法: 仪器电器部分开机 。 . 5 h后, 测量 l o W m左右定标块, 记录气圈显示轮廓, 把只个测得值的

19、 平均 值作为拭。 再连续开 机 4 h 后, 记录 另外只圈显示轮廓, 将三个测得值的 平均值作为 从。示值稳定度 误差按式 ( 3 ) 计算: H Z - H I x 1 0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H, 静态法: 仪器电器部分开机 0 . 5 h后,由微进给装置分别共次给予传感器测头 I O W M左右的 相同 进给 量, 在记录图 像上取得进给前后径向 差的 平均值 H , 。 再连续开机 4 h , 后用同 样方法取得平均 值 H Z 。

20、再按 与动态 法相同 公式计算示值稳定度误差。 6 . 1 1 仪器径向 误差 将仪器放大率置于仪器正常使用的最高档, 滤波器置于 “ 1 - 5 0 0 0档, 将标准半球精确调中心后, 在测量范围中间位置上记录其记录 轮廓。以 最小区域法评定获得的圆度 误差为仪器径向误差。 必要时 可从中 去除 标准 半球的误差。工作台 旋转式圆度仪还应在仪器最大测量高度上检测。 JB/ T 1 0 02 8- 1 99 9 6 . u 记录轮廓 检验仪器径向误差的记录轮廓应首尾衔接, 径向上应无明 显错位, 周向间隙 ( 或重迭) 应不大于 0. 8 mm o 6 . 1 3 测量重迭性 按 6 . 1

21、 1 的检验方法在同一测试条件下, 以同 一记录纸上 记录下的连续测量五次的记录轮廓的最大 径向偏移量为误差值。 6 . 1 4 最大负载和偏载时的 仪器径向 误差 当下 作台加载到规定值后, 用6 . 1 1 规定的 检验方法检验仪器的径向误差。 6 . 1 5 仪器轴向 误差 将仪器放大率置于仪器使用的最高档, 滤波器置于 “ 卜 5 0 1, 档, 用传感器测头 或测台 肩架测头) 与精确垂直于基准回 转轴线的 平面平晶 ( 或玻璃球顶部) 接触, 并使测头回转半径最小, 按最小区域 评定记录图像的径向差值为仪器的轴向误差。 6 . 1 6 传感器升降运动的 直线度 选择适当的仪器放大率

22、和滤波档, 将标准圆柱角尺安放在T 作台上并与基准回 转轴线同轴。测量 圆 柱角尺的 素线,按最小条件评定出的直线度误差值作为检定值。 当 标准圆柱角尺素线直线度误差大于所要求时, 可将标准圆柱角尺旋转 1 8 0 0 并改变测力方向, 分 别测量其同一素线,取两条并行记录曲线上各对应点连线的中 点组成误差曲 线, 按最小条件评定出的 直线度误差作为检定值。 6 . 1 7 工作台主要工作面对 基准轴线的垂直度 用传感器测头 G 或测微表) 测量主要工作表面,以记录图像中心相对记录纸回 转中心偏心的量值 ( 或测微表指针的二分之一) 与测头旋转半径之间的比 值作为检定值。 6 . 1 8 仪器

23、运输、 贮存试验 仪器按 G B / T 1 5 4 6 4和出 厂要求包装后进行 本项试验, 或者对其关键部件 ( 如主轴、 传感器、 其 有高精度直线运动的有关部件、 各种电箱和计算机系统等) 进行试验。在对其关键部件试验后仍应安 装在仪器上。仪器在进行全部试验后 ( 或每项试验后) , 再测试有关技术要求仍应符合标准 规定。 6 . 1 8 . 1 高温试 验 将被试件随试验环境先逐步升温至 5 5 C t 2 C( 升温速 度不大于 I C / m in ) , 保持 8 h 。然后逐步降 至 仪器工作温度取出。 6 . 1 8 . 2 低温试验 将被试件随试验环境先逐步降温至一。 士

24、 2 9C( 降温速度不大于 1 C / m in ) , 保持 8 h 。然后逐步升 至 仪器工 作温度取出。 6 . 1 8 . 3 湿热试验 将被试件随试验环境在3 h 内 升温至5 5 C 1 2 C , 在相对湿度为9 5 %的 条件下, 保持9 h 。然后在3 h 内降温至2 5 土 3 9 C , 并保持到2 4 h 结束。 6 . 1 8 . 4 运输试验 将被试件装上 4 t 汽车 ( 装载量约为满载量的气分之一 ) , 在气级公路上行驶 2 0 0 k m, 车速为 3 0 -40 km/ ha JB/ T 1 0 02 8- 1 99 9 7 检验规则 7 . 1 出厂检验 每台 仪器都应进行出厂检验。出厂检验的试验项目 按6 . 2 - - 6 . 1 7 中 规定各项方法进行试验。 7 . 2 型式检验 仪 器的 型 式 检 验 一 般在 新产 品 试 制、 产 品 包 装 有 重大 改 变 或国 家 质 量监 督 机 构 提出 要求 时 进 行。 型式检验项目按 6 .2 - 6 . 1 8中规定的各项方法进行试验。 8 标志、包装 8 . 1 在仪器上 应标志制造厂厂名、 仪器的名称和型号及制造年月。 8 . 2 仪器的包装应符合 G B /T 1 5 4 6 4的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