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标准]-LY-T 1626-2005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pdf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688045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45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业标准]-LY-T 1626-2005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林业标准]-LY-T 1626-2005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林业标准]-LY-T 1626-2005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林业标准]-LY-T 1626-2005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林业标准]-LY-T 1626-2005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林业标准]-LY-T 1626-2005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业标准]-LY-T 1626-2005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I CS 6 5. 02 0 B 60 LY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林 业 行 业 标 准 L Y / T 1 6 2 6 - 2 0 0 5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t a n d a r d f o r l o n g - t e r m r e s e a r c h o f f o r e s t e c o s y s t e m 2 0 0 5 - 0 8 - 1 6 发布 2 0 0 5 - 1 2 - 0 1 实施 国 家 林 业 局 发 布 L Y/ T 1 6 2 6 -2 0 0 5 月IJ青 本标准由

2、国家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 林业研究所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王兵、 陈步峰、 杨锋伟、 崔向慧、 李少宁、 肖以华。 本标准首 次发布。 LY / T 1 6 2 6 -2 0 0 5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程序、 试验设施及仪器布设要求, 包括站址选择、 台站 命名、 试验分析室建设、 森林气象观测设施建设、 森林水文观测设施建设、 森林土壤定位观测设施建设、 森林生物定位研究设施建设、 森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观测设施建设以及水土资源的保持观测设

3、施建 设等 。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 1 森林生态系 统f o r e s t e c o s y s t e m 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的生物群落( 包括动物、 植物、 微生物) , 具有随时间和空间不断进行能量交换、 物 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有生命及再生能力的功能单位。 2.2 森林气象学 f o r e s t m e t e o r o l o g y 研究森林与气象或气候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是气象学与林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2. 3 小气候m i c r o c l i m a t e 由于下垫面性质以及人

4、类和生物活动的影响而形成的小范围内的特殊气候, 其水平尺度常在 l k m 以内, 垂直高度在 1 0 0 m以下 2. 4 森林气候 f o r e s t c l i m a t e 由于森林存在和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局地特殊气候。森林的结构、 郁闭度、 林木种类、 林龄、 林下植被 状况等对它的形成起着很大的作用。 2. 5 森林小 气候要素 f o r e s t m i c r o c l im a t e f a c t o r 描述森林小气候系统中的某些物理特征量。诸如: 表征辐射的各种特征量、 表征热的各种特征量、 表征水汽的各种特征量、 表征空气运动的各种特征量。 2. 6 水f

5、平衡场p l o t o f w a t e r b a l a n c e 一个有代表性的封闭小区, 与周围没有水平的水分交换。 2. 7 降水f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从天空降落到地上的液态或固态( 经融化后) 降水, 未经蒸发、 渗透和流失而在地平面上积聚的 深度 。 2.8 穿透水t h r o u g h f a l l 林外降水量直接穿过林冠层至林地、 林冠枝叶滴人林地和树干滴下至林地的雨量之和。 L Y/ T 1 6 2 6 -2 0 0 5 2 . 9 树干径流量 s t e m f l o w 降水时山于林冠截留作用, 降水的一部分从林冠转向树干

6、流向林地的雨量 2. 1 0 地表径流且 s u r f a c e r u n o f f 降落林地的雨水或融化雪水, 经填洼、 下渗、 蒸发等损失后, 在林地表面流人河道或迁移至小溪流的 水量 2. 1 1 总径流A t o t a l r u n o f f 封闭的集水区或水量平衡场内地表径流量、 壤中迁出水量与不透水岩层上迁出至河流的水量之和 2 . 1 2 测流堰w e i r 通过一定的水工建筑形式来测定水流流量的量水建筑 2 . 13 森林对水质的影响 f o r e s t e f f e c t i n g o n w a t e r q u a l i t y 森林生态系统

7、在其水循环过程中对水的品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 2 门 4 森林蒸散量 f o r e s t e v a p o t r a n s p i r a t i o n 森林植被蒸腾水量 、 植被表 面及林地 蒸发水量之和 。 2 . 1 5 养分循环 n u t r i e n t c y c li n g 养分物质在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间的转移以及从无机环境进人和流出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 2. 1 6 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e le m e n t h i o - g e o c h e m i s t r y c y c l i n g 化学元素进入和流 出一个 特定的森林生态

8、系统 的循环过 程。 2 . 1 7 森林群落生物量 b i o m a s s o f f o r e s t c o m m u n i t y 森林群落单位面积上长期积累的全部活有机体的总量 2. 1 8 叶面积指数l e a f a r e a i n d e x ( L A I ) 一定土地 面积上植物叶 面积总 和与土地面积之 比。 2. 1 9 净光合速率 n e t p h o t o s y n t h e s i s r a t e 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净同化 c o , 的量 2 .2 0 森林枯枝落叶层 f o r e s t l i t t e r l a y e r

9、 森林植被下矿质土壤表面形成的有机质层。 2 .21 群落的天然更新 n a t u r a l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o f c o m m u n i t y 通过天然下种或伐根萌芽、 根系萌孽、 地下萌芽等生理形式形成新生林分群落的过程 2. 2 2 土壤质地s o i l t e x t u r e 仁 壤由不同大小颗粒的粒级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颗粒组合 2 LY/ T 1 6 2 6 -2 0 0 5 2. 23 土壤容重 s o i l v o l u m e w e i g h t 单位容积烘干土的质量。 2. 24 土壤T L 隙度 s o i l p

10、 o r o s i t y 单位容积土壤孔隙所占的容积百分率。孔径小于 0 . I M M的称毛管孔隙, 孔径大于。 . I m m的称 非毛管孔隙 。 2. 25 土壤碳储f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in s o i l 单位容积土壤所含碳素的质量总和 2. 26 土壤阳离子交换f c a t i o n e x c h a n g e c a p a c i t y o f s o i l 土壤胶体所能吸附的各种阳离子总量 2. 27 土壤交换 性盐基总量 i o n e x c h a n g e c a p a c i t y o f s o i l 土壤

11、吸收 复合体吸附的 碱金属和碱金属离子( K - , N a , C a , 十 、 M g -) 的总和 2 .2 8 土壤侵蚀量 s o i l e r o s i o n 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 2 .2 9 森林的水土保持效应i n f l u e n c e o f f o r e s t o n s o i l a n d w a t e r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在降雨时通过森林生态系统截留、 渗蓄等途径吸收降雨、 减少地表径流, 以水分暂时贮存的方式防 止水土流失作用 。 2. 30 7k源涵养作用 f u n c t i o n o f

12、 w a t e r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森林生态系统暂时贮存的水分的一部分以土内径流的形式或地下水的方式补给河川, 起到调节河 流流态的作用。 指导思想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以实现野外观测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长期基地及可持续发展为宗 旨, 以生态学、 生态系统学及生物环境学理论为指导, 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以 森林群落组成、 结构、 能量循环、 水分循环、 养分循环及环境效益为观测建设基础, 遵循自然规律, 依靠科 学的设施、 先进的观测和分析仪器, 观测分析与研究并重且持续推进, 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大尺度服务效 应, 逐步建成完备的

13、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标准系列。 4建设技术标准体 系 4 . 1 森林生态站及野外综合实验基地建设 4 . 1 . 1 生态站站址选择 选择能代表该气候带的主要植被类型且能表征土壤、 水文及生境等特征, 人为干扰小, 交通、 水电等 条件相对便利的典型区域 4 . 1 . 2 生态站站名命名 各生态站全称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例如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简称为森林 生态站, 例如大岗山森林生态站 L Y/ T 1 6 2 6 -2 0 0 5 4 .1 . 3综合实验基地选址 野外综合实验基地选择在野外定位研究区试验区交通、 水电便利的地方。 4 . 1 . 4 综合实验楼

14、 基地拥有框架或砖混结构综合实验楼, 建筑面积 2 0 0 m - 6 0 0 m , 设数据分析室、 资料室、 化学分 析实验室、 研究人员宿舍等 4 . 1 . 5 定位研 究分析实验室 各森林生态站承担单位和定位研究野外综合实验基地必须有分析实验室, 分析实验室以能承担完 成森林植物化学、 土壤物理化学、 水文化学及大气环境化学的全部分析指标为准则, 分析实验室的主要 仪器设备见表 1 , 表 1 分析 实验室 仪器配备” 分析类别研究单位或野外实验室必备的常规分析仪器及型号 森林 植物化学 森林 土壤化学 森林 水文化学 大气环境化学 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 C MS - Q P

15、 2 0 1 0 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A AS , AA 6 0 0 0上海) 3 工 C l 发射光谱仪、 荧光分光光度计( 9 7 0 C R I ) 4 7 5 2紫外光分光光度计、 7 2 3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5 火焰光度计( 6 0 0 4 A ) 6 凯氏瓶( 5 0 - “l o o c m ) 7 红外电热消煮炉、 高温电炉、 高温箱式电炉、 微波消煮炉 8 半微量定氮蒸馏器 9 半微量滴定管( 5 c m , 1 0 c m , 2 5 c m ) 1 0 离心机( 转速 3 0 0 0 r / mi n -4 0 0 0 r / mi n ) 1 1 电导率仪、 恒温

16、箱 1 2 自动电位滴定计或酸度计 1 3 铂电极和镀铂黑电导电极、 p H玻璃电极、 饱和甘汞电极 1 4 磁力搅拌器、 往复振荡机 1 5 消煮管、 消煮仪、 可调电热板, 3 k V A调压变压器 1 6 瓷蒸发皿 1 0 0 c m 、 扩散皿、 聚四氟乙烯器皿( 烧杯、 容量瓶) 1 7 锥形瓶( 5 0 -, 1 0 0 -, 1 5 0 c m ) 、 容量瓶( 5 0 c m , 1 0 0 c . 、 2 5 0 c m ) 1 8 1 / 1 0。 。 。感量电子天平、 分析天平、 5 0 c m 硬质高型烧杯 1 9 移液管( 5 0 c t n , 2 5 c m ,

17、5 c m ) 、 吸管( 5 0 c m , 2 5 c m ) 、 分液漏斗( 2 5 c m , 1 0 0 e m ) , G3 砂芯漏斗、 滴定管( 2 5 c m ) 2 0 具塞比色管( 5 c m , 1 0 c m ) 、 具 0 mm和 3 0 m m光程比色皿 2 1 铂增涡或聚四氟乙烯增涡( 3 0o . , 5 0 c a n ) 、 水浴锅 2 2 钠、 钾、 钙、 镁、 铁、 锰、 镍空心阴极灯, 乙炔钢瓶或乙炔发生器 2 3 带有磨 口玻璃接头的锥形瓶( 1 5 0 c m0 ) 、 导气管、 内径为8 mm的试管, 带有5 . 0 c m 刻 度、 具标准磨口

18、塞锥形瓶( 2 5 0 c m ) 2 4 分析化学试剂、 药品、 试管、 烘箱、 干燥箱 4 . 2 森林气象观测设施建设 4 . 2 . , 地面标准气象站建设 4 . 2 - 1 . 1 地面气象观 测场 观测场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区较大范围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 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 观测场四周 必须空旷平坦, 避免设在陡坡、 洼地或临近有公路、 工矿、 烟囱、 高大建筑物的地方; 观测场应设在最多风 向的上风方向, 边缘与四周孤立障碍物距离大于该障碍物高度的3倍以上; 距成排障碍物距离应大于其 1 ) 本标准所涉及的仪器、 设备和药品等的型号、 产地及生产厂家等信息是为方便本标准的使用

19、者, 如果其他等效 产品具有相同的效果, 则可使用这些等效产品 L Y/ T 1 6 2 6 -2 0 0 5 高度的 1 0 倍以上; 距较大的水体的最高水位线距离应大于 1 0 0 m。观测场四周 1 0 m范围内不能种植 高杆植 物。 4 . 2 . 1 . 2观测场规格 观测场规格为2 5 mX2 5 m或 1 6 m( 东西向) X2 0 m( 南北向)( 高山、 海岛不受此限制) , 场地应平 整, 有均匀草层( 草高5 m / s 以上) ; 阻尼比。 . 3 -1 . 0 。风速: 风杯风速计( 0 . 3 m/ s -5 0 m/ s ) ; 准确度: 士0 . 3 m /

20、s ( ( 5 m / s ) , 士1 0 0 0 ( 5 m/ s ) .温湿度传感器: 温度量程: 一5 0 一+5 0 0C, 准确度: 士。 . 2 0C; 湿度量程 。 1 0 0 0 0 , 准确度士2 %。辐射仪器精度同地面气象要素仪器, 见表 4 . 4 . 2 . 3 . 1 . 5 传感器安装: a ) 安装在专用的观测塔上, 应尽量避开伸臂和支架的影响, 安装在来风方向的扇形区内; b ) 安装位置应小于塔体最大断面的 1 . 5 倍; c ) 两套相同传感器安装互成 1 8 0 0 方向; d ) 传感器应加相应的防护罩。 4 . 2 . 3 . 2 梯度观测常规仪器

21、设置 见表 4 。 6 L Y/ T 1 6 2 6 -2 0 0 5 表 4 能f平衡一 波文比法梯度观测的常规仪器设置 观测高度项 目仪器说 明 林 冠上 4m温 、 湿 通风干湿表 上 下 交 换 一 次 ,反 复 重 读 , 。 叫 林 冠上 Zm温 、 湿 、 风通风 干湿表 、 风速仪上下交换一次, 反复重读 t o次 林冠上1 . 6m 总辐射、 反射、 云量、 太阳相对高度角 天空辐射表、 太阳高度角 测定器 取3次读数平均 林冠内0 . 7 5 H处 ( H代表冠层高度) 温、 湿 四个方位设观测点 地上 1 m- - 1 . 5 m处树干温度点温计或温度表 地 面地面温度地

22、面温度表 地下 5, 1 0, 1 5, 2 0, 4 0, 8 0, 1 6 0 c m 地温地温表 4 . 2 . 4 森林大气成分观测设施 从生态学角度, 森林大气成分观测主要是指森林植物对大气环境化学组分中产生影响效益的部分 化学组分即森林大气中的C 0 2 , S O -N O . 浓度观测 4 . 2 . 4 . 1 森林大气成分现场观测 采用便携式C ,0 2 测定仪、 S 0 2 测定仪及N O 测定仪检测C O( 分辨率。 . 0 1 p m o ( / m o L ) , S 0 2 ( 分辨 率0 . 0 0 1 mg / L ) , N O ( 分辨率 0 . 0 1

23、mg / I ) 的浓度 4 . 2 . 4 . 2 气体样品采集分析 将森林中测定高度的 空气充人一定体积的容器内, 送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当森林中S 0 2 , N O , 浓 度低于分析的最低检测限而不能直接测定时, 常采用固体吸附法、 溶液吸收法和低温冷凝法将样品 富集 4 . 2 . 4 . 3 气体样品富集法仪器设备 吸附法采用内径 3 m m-1 0 min 、 长6 0 mm-1 0 0 min的玻璃采样管, 吸附剂粒度为 2 0 -6 0目的活 性炭、 硅胶、 分子筛、 GD S担体、 P o r a k , T e n a k树脂, 采样流量范围为 0 . 1 L “ mi

24、n - v2 1 min - 吸收 法采用气池吸收管或多孔玻璃吸收管装有吸收液, 气体物质在吸收液界面发生溶解或化学反应则被吸 收, 采样流量范围。 . 1 L “ m i n - -I L “ mi n - 。低温冷凝采用 U型冷凝管, 流量范围为。 . 1工 mi n - -1 Lmin - 。 4 . 2 . 4 . 4 气体采样器 通常采用 TH - 1 1 0 B便携式直流大气采样器或 C I 1 大气采样器采集。吸收法吸收液的配制按照 “ 大气环境化学观测” 标准执行。 4 . 2 . 4 . 5 大气降尘里 采样场布设: 采样场( 点) 附近不应有高大建筑物及局部污染源; 集尘罐

25、放置高度距地面 S m - 1 5 m; 可在洁净地区、 林区放置集尘罐进行对比采样。 4 . 2 . 4 . 6 大气湿沉降 4 . 2 . 4 . 6 . 1 降水收集器及设置 一个带盖的口 径 4 0 c m , 高2 0 c m的聚乙烯塑料容器, 收集器设置的相对高度为1 . 2 m - 1 . 5 m 4 . 2 . 4 . 6 . 2 大气环境化学及大气湿沉降分析指标及分析方法 参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观测指标体系及实验室分析标准执行。 4 . 3 森林水文观测设施建设 4 . 3 . 1 森林集水区 选择在森林类型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自然闭合的封闭区, 集水区与周围没有水平的水分交

26、换即自 然分水线清楚、 底层为不透水层、 地质条件一致、 生物群落与周边更大范围的生物群落相一致, 面积为 L Y/ T 1 6 2 6 -2 0 0 5 1 0 0 0 0 M 2 -2 0 0 0 0 0 0 m ? 的自 然闭合小区。生态系统的全部水分将经集水区出口处基岩上所修筑的 测流堰流 出。 4 . 3 . 2 水f平衡场 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封闭小区, 与周围没有水平的水分交换。建筑在土壤层下面具有粘土或重壤 土构成的不透水层的地方。水量平衡场的地上部分形状、 结构、 尺寸与坡面径流场相类似, 四周用混凝 土筑隔水墙直插人不透水层, 地面上高出2 5 c m;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集水

27、槽分开装置。常设有水井观测 地下水位的变化。 4 . 3 . 3 对比集水区或水且平衡场 建设林地和无林地两个或多个相似的场, 其 自然地质地貌、 植被与试验区相类似, 其距离相隔不远。 4 . 3 . 4 集水区及径流场测流堰建筑标准 三角形、 矩形、 梯形和巴歇尔测流堰必须由水利科学研究部门设计和施工; 对枯水流量极小、 丰水流 量极大的径流测堰, 可设置多级测堰或镶嵌组合堰 4 . 3 . 5 水文要素观测设施 4 . 3 . 5 . 1 降水量观测点: 森林上空( 或林中空地) 和林外( 可以用站区气象站的降水量代替) 设置降水量 观测点 2个 。 4 . 3 . 5 . 2 穿透水量

28、测装置: 在每个森林类型的小集水区或水量平衡场内, 安置穿透水收集量测装置 1组 。 4 . 3 . 5 . 3 树干径流量测装置: 在每个森林类型的小集水区或水量平衡场内, 设置树干径流量测装置 1组 。 4 . 3 . 5 . 4 地表径流场: 在反映本站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中设置地表径流场 1 个, 同时, 至少在某一对照 森林类型中设置地表径流场 1 个。 4 . 3 . 5 . 5 集水区测流堰: 必须有反映整个站区一般状况并最好能控制全站区的森林流域集水区测流堰 1 个, 有反映本站典型森林植被类型的小集水区测流堰 1个, 同时, 至少有对照森林类型的小集水区测 流堰 1个。 4 .

29、 3 . 6 水化学样品采集设施 4 . 3 . 6 . 1 采样瓶 样品瓶可用高压聚乙烯瓶, 测重金属的样品瓶应选用高压低密度聚乙烯瓶。 4 . 3 . 6 . 2 水样采集设置 4 . 3 . 6 . 2 . 1 大气降水: 设置 1 个口径 6 0 c m-1 0 0 c m容器( 高0 . 2 m-1 . 2 m) 于露天, 待降水时接收水 样( 避开污染源、 无遮挡) 。 4 . 3 . 6 . 2 . 2 穿透水: 在测定穿透水的样地, 网格法设置若干个口径2 0 c m的广口瓶( 以 I m m滤网封 口滤掉果、 枝、 花瓣等) 。 4 . 3 . 6 . 2 . 3 树干流:

30、按径级( 纯林) 或重要值径级( 混交林) 或样地法, 选设若干个样株, 盘绕树干的聚乙 烯管收集管不用任何粘剂, 下接收集桶。 4 . 3 . 6 . 2 . 4 径流: 水样应从测流堰引水道前的进水口水面下深度2 0 c m处采集 4 . 3 . 6 . 2 . 5 土壤渗透水: 采集土壤渗漏水采用建立排水采集器法 4 . 3 . 6 . 2 . 6 地下水: 从观测井中采集水样常利用抽水机设备。待管内杂质及陈旧水排出数分钟后采取 水样, 也可选适合的专用采水器采集水样。 4 . 3 . 7 水化学分析指标及分析方法 参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观测标准及试验室分析标准执行。 4 . 4森林生

31、物定位研 究设施建设 4 . 4 . 1 森林群落观测设施设置 4 . 4 . 1 . 1 标准样地的建立 R L Y/ T 1 6 2 6 -2 0 0 5 选择具有代表性 的植被类型且 受人为干扰较少交通又相对方便的地方设置, 设置比例为: 1 个/ 5 0 0 h m “ 森林面积; 每块面积为 0 . 1 h m - 1 . 0 h m z , 采用罗盘仪( D Q L - 3 ) , 测绳或皮尺设置标准样 地为正方形或长方形。 4 . 4 . 1 . 2 固定样地的建立 按照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最小取样面积( 表现面积) 确定固定样地大小( 一般为 。 . 1 h 耐 一 2 0 h

32、m ) , 每种森林类型设置 1 个一3 个, 四角埋设条石或 P C管标记、 周边绳圈。用e T r e x v i s t a G P S确 定样地及被测林木地理位置、 海拔高度; 破坏性调查不能在该固定样地内进行; 所有的野外试验设施应 处于样地外。 4 . 4 . 1 . 3 样方的建立 在标准地或固定样地内采用罗盘仪( D Q 工 _ - 3 ) , 测绳和钢卷尺设置( 1 0 X1 0 ) m , ( 2 X2 ) m , ( 1 X1 ) m, 面积的各类样方, 分别用于乔木层、 下木层、 草本层调查。 4 . 4 . 2 森林生产力观测设施设置 4 . 4 . 2 . 1 径阶

33、等比标准木法实验设施设宜 采用罗盘仪( D QL - 3 ) , 测绳、 皮尺等建立 6 块以上 。 . 1 h m “ 有代表性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标准地, 采 用胸径尺、 测高仪实现每木检尺编号按径阶等比选择标准木, 将标准木伐倒后( 木锯、 枝剪) , 每隔 1 m 或 2 m锯开( 第一段 1 . 3 m, 若树木较高大时可间隔4 m或 8 m) , 采用台秤、 Y P 6 0 0型电子天平测定各 分段的树干、 树枝、 树皮、 树叶的鲜重; 地下根部分全部挖出( 镐头) 测定鲜重; 分取各部分样品烘干法确 定重量( 1 0 1 - 2 A干燥箱) 4 . 4 . 2 . 2 气体交换法试验

34、仪器设置 采用 L I - 6 4 0 0 P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及 C D 0 3型便携激光叶面积仪测定。 4 . 4 . 2 . 3 森林草本层生物f测定设置 在森林中设置3 0 块面积为 1 m, 的小样方。在每个小样方中将所有的草本连根挖出, 用水冲去泥 土后称鲜质量, 然后烘干称出干质量。 4 . 4 . 2 . 4 森林灌木层生物f测定设置 设置有代表性的面积为 。 . 1 h m 的灌木样地 6 块以上。采用全部收获法测定灌木层生物量 4 . 4 . 3 生物多样性研究设施设置 4 . 4 . 3 . 1 森林昆虫种类的调查试验设置 设置大小为 l mxl m的样方 3 0 个;

35、 每个样方放置无底木框, 调查记录框中所有昆虫的种类。设 置一定长度的样线, 样线长度与调查区域的面积和生境复杂性成正比。 4 . 4 . 3 . 2 大型兽类种类和数it的调查试验设置 沿森林生态梯度设置若干条5 0 0 0 m长样线, 沿样线进行调查, 行进速度控制在3 k m h - 左右, 用自动步行计数器确定观测点位置。借助望远镜、 罗盘仪进行动物或痕迹观察和定位 4 . 4 . 3 . 3 两栖类动物种类和数f的调查试验设置 根据生境类型, 选择若干5 0 m1 样方, 每种类型设样方 5个1 0 个; 借助捕捉网、 手电直接捕捉一 昼夜, 捕尽所有两栖类 , 记录其种类和数量。

36、4 . 4 . 3 . 4 植物种类和数,的调查试验设置 4 . 4 . 3 . 4 . 1 种类调查: 设置样线, 沿样线进行调查, 记录样线两边1 0 m内的 植物种 类。 4 . 4 . 3 . 4 . 2 数量调查: 设置样方。在样方内记录各种植物的数量。 4 . 4 . 4 森林植物化学分析指标和分析方法 参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观测指标标准及实验室分析标准执行 4 . 5土境泉位观测设 施建设 : .: . : 土壤剖面的设置、 层次划分和记录 剖面设置 LY / T 1 6 2 6 - 2 0 0 5 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地段设置土壤剖面, 森林坡面则在坡脊、 坡中、 坡底分别

37、设置, 坡面规格宽 0 . 8 m 、 长1 m 、 深1 M -1 . 5 m , 土层深不足1 m时 挖深至母岩风化层 4 . 5 . 1 . 2 层次划分和记录 依据剖面表面枯落物聚集和分解特征及剖面颜色、 质地 新生体、 侵人体及各种障碍性因子, 将剖面 自上而下划分若干层, 以厘米为单位, 注明层次符号并做连续记录。 4 . 5 . 2 土壤化学指标及分析方法 参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标准及实验室分析标准执行 4 . 6 森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观测设施建设 4 . 6 . 1 森林病虫害发生与危害指标观测 在整个站区内设置样方, 记载样方的面积。在每个样方内, 记录胸径大于 2

38、 c m的乔木的株数和其 中被虫害侵染的株数。在被害木中随机取 3 株一5 株, 记录各株上的害虫数。后者除以前者即为受虫 害植物百分率。判定虫害侵染乔木的方法因站区害虫种类而异 站区虫害面积按式 ( 1 ) 计算 : n p ” 一“ 白 n 式中 : W a - p n- 虫害面积, 单位为公顷( h m ) ; 站区面积, 单位为公顷( h m ) ; 第 , 个样方的受害率; 样方数 。 虫口密度为被调查的被害木虫口数的算术平均值。 4 . 6 . 2 土坡微生物( 真菌、 细菌、 放线菌) 观测 4 . 6 . 2 . , 样品采集及处理 采样深度和用具与一般土壤采集用具相同, 但凡

39、与样品接触的用品均需事先进行灭菌, 常用的灭菌 方法有干热灭菌、 紫外线灭菌和 7 0 %的酒精消毒等。对不同样点相同处理的样品混合需在灭菌纸上进 行; 土样一般经2 m m筛孔过筛后, 装于塑料袋中, 样品应及时进籽测定, 否则, 需将样品置于冰箱4 0C 保存。样品采回后经混合, 称取 1 0 g 测定烘干样质量水分换算系数( K) , 4 . 6 . 2 . 2 培养基的种类 培养好气性细菌多采用牛肉膏蛋白陈琼脂培养基; 真菌常用马丁氏培养基; 放线菌则采用淀粉馁盐 培养基 4 . 6 . 2 . 3 土样稀释液制备 称取土样 1 0 g置于2 5 0 mL三角瓶中, 加无菌水至 1 0

40、 0 m L, 在每分钟振荡7 0 次的往复振荡机上振 荡 1 0 m i n , 此为 1, 1 0的稀释液; 从此稀释液中再取 1 mL移入 9 mL无菌水的试管中, 制成 1, 1 0 0 的 稀释液, 以此类推一直稀释到所需要的稀释度。每次吸取悬液时要注意无菌操作, 并把悬液摇匀。 4 . 6 . 2 . 4 接种与培养 将测定某种微生物的培养基熔化后, 倾注在无菌培养皿中做成平板, 待凝固后, 用无菌刻度吸管吸 取稀释液。 . m工接种在上述培养的平板上。应按高稀释度顺序接种, 每次吸取前必须把稀释液摇匀, 接种平皿培养基 L 的悬液用无菌玻璃刮铲均匀地涂抹在整个平皿表面 巨 。同一

41、稀释度的稀释液的重复 可用同一刮铲涂抹, 涂抹后的培养皿放置 1h 后倒置于规定温度下培养, 当菌落长成后, 选择适宜稀释 度的平皿进行计数 4 . 7水土资源 的保 持观测设施建设 4 . 7 . 1 林地土壤侵蚀指标的观测 设置林地 观测样地( 3 0 0 X 9 0 0 ) m , 在样地 内分 成 ( 3 0X3 0 ) m“样方 . 各样 方 4个 顶 k4A面 卜打一 L Y/ T 1 6 2 6 -2 0 0 5 个 P C管标记, 每年测定计量各P C管的土壤侵蚀深度, 然后在站区图上勾绘出侵蚀的面积计算出样 地各 P C管处土壤侵蚀深度的算术平均值, 按式( 2 ) 计算土壤

42、侵蚀模数 2 SU 又 v i 二 二 二 A (2) 式 中: M土壤侵蚀模数, 单位为吨每平方公里( t / k m ) ; D 平均侵蚀深度, 单位为米( m) ; 5 被测区面积, 单位为平方米( mz 卜 U干土容重, 单位为吨每立方米( t / ms ) ; A 站区面积, 单位为平方公里( k m 2 ) o 4 . 7 . 2 不同侵蚀强度林地的土坡侵蚀模数观测 在不同森林类型的对比集水区测流堰上方设置沉沙池, 每次降水产流时采集水样测定泥沙含量, 同 时按粒径测量沉沙池沙量, 根据集水面积计算不同侵蚀强度土壤侵蚀模数, 在不同森林植被的径流场设 置沉沙池, 测定泥沙量和径流含沙量, 结合径流场的面积计算不同侵蚀强度的林地面积和百分率 4 . 8 数据管理配套设施建设 4 . 8 . 1 野外数据采集设施设置 用于野外数据采集的手提电脑、 数据线、 移动硬盘、 G S M卡等。野外 3 S 集成系统( 星源通掌上森林 调查仪等) 等野外作业设备。观测仪器距实验基地远且交通不便利的台站可配备野外数据采集用车。 4 . 8 . 2 数 据管 理软硬件设施设置 配备数据采集、 传输、 接收、 贮存、 分析处理以及数据共享所需的软硬件: 如电脑、 服务器、 打印机、 刻 录机等; 可视化森林生态软件包( S y s t a t ) 等数据库处理软件; 网络相关设施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