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pdf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697456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7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pdf(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年10月第23卷第5期Chin J Parasitol Parasit DisOct. 2005,Vol. 23,No. 5 基金项目: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No.2003BA712A09 01) 作者单位: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上海 200025; 2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州350001=3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南京210023 通讯作者,? ailA BhoCDnEsh1F3.co (!“#$%,-)“.+/“-0(*. %$+“Third stage lar,ae;-.ail ra./ UCKKortJH LI

2、thJ JI UciJncJ anH GJchnoloOI ProTJct oM thJ National GJnth SiNJ Jar Plan oM China XNo.2003BA712A09 01) CorrJsKonHinO aCthorR ? ailA BhoCDnEsh1F3.co 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 易感性的实验研究 论著( 中图分类号A 33.2_W文献标识码A A -%7“/+“ /“ 广州管圆线虫;III期幼虫; 螺级 2F2,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年10月第23卷第5期Chin J Parasitol Parasit DisOct. 2005,

3、Vol. 23,No. 5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Chen, 1935)是引起人体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炎的 重要病原体1。 该病为人兽共患病,感染者的症状为 剧烈头痛、 恶心、 呕吐、 发热、 昏迷、 精神失常等, 严重者可造成死亡或有后遗症2。 目前在我国有报道 的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有福寿螺(Pomacea canalic_ ulata,Lamarck,1822)、 褐云玛瑙螺、 皱疤坚螺、 短 梨巴蜗牛、 同型巴蜗牛、 中华园田螺、 环棱螺及蛞蝓 等。 近年来, 浙江温州和福建长乐等地广州管圆线虫 病暴发均由食用福寿螺引起 3,4,

4、 该螺为广州管圆线 虫的重要中间宿主之一, 也是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流行 的重要生物因素之一。 因此, 开展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 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 对深入研究福寿螺与 广州管圆线虫之间的宿主-寄生虫相互关系, 了解本虫 的传播规律和制定对本病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与方法 1实验螺 1.1实验螺的繁殖与培养将福建现场采集的福寿 螺排出的鲜红色卵置于培养皿, 在室温25.526 、 水温24.525.5 的条件下,11 d左右卵孵出幼螺 并移入泥沙缸内饲养,1个月后移置配有换气泵的 50 cm 35 cm 60 cm大玻璃缸内饲养, 每天投放 青饲料 (卷心菜或大白菜)、 精粉、

5、 钙粉等,3个月 后部分螺进入成螺期。 1.2不同发育期实验螺的分级由于不同发育期福 寿螺与体重有一定的相应关系, 因此按傅先源等5,6 报道的方法将幼成螺按重量分为4个螺级 (图1), 依 次为: 螺苗级(I)(Rank I P. canaliculata)6.5 g/只。 其中成螺级性腺发育成熟, 性腺未发育成熟的螺苗、 仔苗、 中螺统称幼螺。 挑选螺壳完整有活力的螺苗级30只、 仔苗级25 只、 中螺级20只、 成螺级20只备感染用。 另挑选相 应螺级福寿螺各30只作为阴性对照。 2实验动物 雄性,90100 g SD大鼠, 购自上海医科大学实 验动物中心。 3广州管圆线虫I期幼虫 将现

6、场感染性福寿螺按林金祥等7方法压碎去壳 分离出广州管圆线虫III期幼虫(以下简称L3), 吸取 活动良好的L350100条, 采用经口或腹腔注射感 染大鼠。 感染后第3538天, 排出含有I期幼虫(以 下简称L1)的粪便, 从中收集L1。 4人工感染实验螺 收集大鼠感染后的第45 d新鲜大便, 加少许 水将大便调成糊状, 过滤数遍后, 再加入脱氯水至 1 000 ml, 充分调匀成幼虫液, 分成4份250 ml, 然 后分别倒入禁食24 h的各螺级福寿螺的容器内,24 h 后再用上述方法加入新粪液, 持续感染2 d后, 将各 螺级福寿螺置室温25.526 、 水温24.525.5 的条件下按上

7、述1方法饲养。 5感染性(阳性)螺的确定 将感染螺研磨镜检以观察到广州管圆线虫II期 或期幼虫(以下简称L2或L3)即确定为感染性螺。 6L3的测量 随机选取各螺级L330条, 用目镜测微计测量并 统计各螺级L3体长与体宽。 7螺体幼虫发育速度和分布观察 4级螺感染13 d后, 进行解剖检查, 观察螺体幼 虫发育情况, 记录每螺含L3和L2的数量, 观察L3出 现前期(螺体内幼虫最先发育成L3的时间)与L3盛期 (螺体幼虫内L3比例达到95%以上的时间)。 解剖观 察螺体幼虫分布情况。 8L3的感染性 从各螺级获取的广州管圆线虫L3, 按上述方法3 感染大白鼠,35 d后粪检结果。 结果 1感

8、染情况 共感染福寿螺95只, 获得感染性螺70只, 阴性 图14个螺级福寿螺 Fig.1F/01 23435/67389 1:8;100条幼虫的螺数 No. snails harKoring More than 100 larvae 0 P 10 7 最高 QaO. 7 231 308 1355 最低 Qin 2 3 P 7 !“ P.171.32 20.5PP.12 89.JJ2.93 8P.733.J2 感染度RorM KLrden 螺10只, 死亡螺15只。P个螺级福寿螺均能被广州 管圆线虫感染。N、NN级螺的死亡率 (30%和20% )明 显高于NNN、NV级螺(5%和0),N、NN级

9、螺死亡率与NNN、 NV级螺死亡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0.05), 死螺经解 剖, 软体中均含有数量不等的S1。P个螺级感染率依次 为7J%(N级)、85%(NN级)、100%(NNN级)、90%(NV级), 差异无显著性 ($T0.05)。 感染度比较:NNV螺级平均 获虫数依次为P.171.31条、20.53P.12条、89.JJ2. 93条及8P.733.J2 条, N、NN级螺的感染度低于NNN、 NV级螺, 差异有显著性 ($0.01)(表1)。 中螺级中 含100条以上幼虫的螺数最多。 各螺级中幼虫分别为 27 条、 3231 条、 P308条及71 355 条。 2幼虫发育分布情

10、况 2.1发育速度在室温25.5I2J、 水温2P.5I25.5 的条件下, 各螺级螺体内幼虫发育历期均为15I20 d, 其中15I1J d为S3最早出现时间, 但螺体幼虫发育 速度均不一致(表2),NNINV螺级(螺苗级N因虫数少 未计入)螺体内S3(图3)与S2(图2)构成比分别为 2P.2%与75.8%,2P.J%与75.P%,20%与80%, 各螺 级内S3明显低于S2, 但螺级间幼虫发育状态基本一 致,NNINV螺级S3 分别占总虫数的20%、25%和 20%U差异无显著性 ($ T 0.05)。17I18 d各螺级幼 虫中S3数已递增到J3.7%;19I20 d螺体内S3盛期 出

11、现,NNINV螺级S3分别占总虫数的 98%、95%和 90%, 显示各螺级间幼虫发育状态无明显差异,20 d 后仍可见S2。 2.2S3的大小与分布NINV螺级的S3平均大小分 别为(P72.033.0)M(25.52.1)M、 (P75.035.0)M (25.72.0)M、 (P7P.038.0)M(25.52.0 M)、 (P72.0PP.0)M(25.02.5)M,差异无显著性($T 0.05)。 2.3幼虫的分布情况解剖所获70只阳性螺, 肺中 均有幼虫, 当螺体内幼虫密度很高时, 幼虫广泛分布 于螺体各脏器与肌肉等处, 但以肺与肌肉中居多。P 个螺级所获的S3均能成功感染大鼠。

12、讨论 福寿螺又称大瓶螺、苹果螺、金宝螺, 在分类上属 中腹足目、 瓶螺科、 瓶螺属JU8, 是近年来国际上倍 受关注的危险性有害生物9,10, 也是南方主要水生农作 物的有害生物10 12。 随着福寿螺在我国的大量引进与 繁殖, 该螺已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一种大型螺类8。 1997年以来随着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广州管圆线虫 病也逐年上升, 福建和浙江等地发生的广州管圆线虫 病, 其中间宿主主要为福寿螺13U1P。 因此, 福寿螺已 实验螺数(只) No. snails eOposed 存活螺数(只) No. snails sLrvived 感染螺数(只) No. snails infected

13、感染率 Nnfection rate(%) 15I1J d* S3S2 2P.2075.80 2P.J075.P0 20.0080.00 17I18 d S3S2 58.50P1.50 J8.2031.80 JJ.1033.90 19I20 d* S3S2 98.002.00 95.20P.80 90.0010.00 T20 d S3S2 99.250.75 99.250.75 98.501.50 检查数(只) No. snails tested 螺级 Snail rank 2JP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年10月第23卷第5期Chin J Parasitol Parasit Dis

14、Oct. 2005,Vol. 23,No. 5 成为我国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主要中间宿主, 已引 起寄生虫学者们的广泛重视。 实验观察表明: 广州管圆线虫L1均能感染不同 发育期福寿螺, 螺级越小感染后死亡率越高,I、II 级螺的死亡率(30%、20%)明显高于III、IV级螺 (5%、0)。 螺苗级在感染初期死亡率最高, 可能的原 因是幼虫大多寄生在螺的肺与肌肉处, 而其个体小肺 与肌肉处抵抗幼虫机械损伤的能力相对较差。 螺级的 感染率、 感染度均为中螺级最高 (表1), 幼虫超过 100条螺数最多的也是中螺级, 该螺级感染时大多挑 选其重量在2.55 g间 (1520 d解剖时已达58 g

15、 左右),上述状况与本研究观察到的大多数现场螺6 10 g间含虫密度较高情况基本相似, 从螺级的感染死 亡率、 感染率、 感染度等诸多方面综合评价, 中螺级 应被视为实验研究中的最佳选择对象。 各螺级螺体幼虫发育历期均为1520 d, 其III 期幼虫出现前期均为1516 d, 但此时螺体L3仅占 总幼虫的20%以上(表2), 而大部分幼虫为L2, 各螺 级螺体内幼虫发育速度有快慢, 可能原因: 一是螺共 感染了48 h, 第1 h与第48 h感染时间差距约2 d; 二是幼虫广泛分布在螺体各部位, 推测可能是幼虫寄 生在螺体不同部位而造成发育速度不一致的缘故(另作 报道); 三是幼虫发育本身存

16、在个体差异, 有些幼虫 大小悬差很大, 甚至个别幼虫由于蜕皮困难等原因而 终身不能发育, 结果显示: 螺级间幼虫整体发育状态 基本一致,20 d后仍可见L2 (图 2)。 一般而言, 实验室与自然条件下(感染率、感染度 及发育速率) 的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些差异, 因为自然 环境下福寿螺有反复多次感染的机会, 螺体幼虫可处 在不同幼虫阶段, 中、 成螺感染率、 感染度均很高, 曾查到1只螺含5 000多条幼虫,L3大小差异很大, 小的约340 m 22 m, 大的可达520 m 26 m。 估计因反复多次摄食而过多的幼虫寄生螺体后, 幼虫 发育可能受空间限制及寄生虫拥挤效应的影响所致。 且幼虫在自

17、然变温条件下和恒温条件下生长发育也存 在差别, 多数变温动物在自然变温环境中的发育速率 要快于恒温环境15, 故两者条件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 定的差异。 但实验室试验结果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虽然4个螺级福寿螺均能被广州管圆线虫感染, 但作者认为螺苗级(I级)潜在的传播性或危害性较 高, 因其个体较小, 可随田水串灌或提灌扩散, 也可 附着土壤中或水生植物根部、 茎部随运输而扩散, 造 成远距离的人为因素传播16, 在有适宜生长的生态环 境中, 可能会造成福寿螺的扩散和广州管圆线虫疫源 地的扩大。 随着饮食的多样化, 生吃水生植物、 半生螺类、 喝生水或食用吞入了螺苗级螺的小鱼小虾已成为一些 人

18、的习惯, 特别是福寿螺养殖后放任不管13,16, 加速 了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传播。 因螺苗级螺较小误吃了也 不易被发现, 因此就诊时患者常否认食用过螺, 从而 增加了医生的诊断难度, 造成人为的误诊而耽误治 疗。 由于广州管圆线虫病具有临床经过轻重不一的特 点, 轻的可无症状, 重的可引起死亡17。 因此,在广 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区, 螺苗级及仔苗级福寿螺在传 播本病的作用应特别引起重视。 参 考 文 献 1 梁浩昆.关于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概述J.广州医学院学报,1988, (16):95-101. 2 李雍龙, 人体寄生虫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12-215. 3 杨

19、发柱, 张莹珍, 屠邵平.一起疑为食用螺肉引起的广州管圆线 虫病暴发流行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10:44-45. 4 潘长旺, 邢文莺, 梁韶辉, 等.温州福寿螺体内首次发现广州管 圆线虫幼虫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8,11:78. 5 傅先源, 王洪全.温度对福寿螺生长发育的影响J.水产学报, 1999,23:21-26. 6 尹绍武, 颜亨梅, 王洪全, 等.福寿螺生物学研究J.湖南师范 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0,23:75-82. 7 林金祥, 周晓农, 李丽莎, 等.铜锈环棱螺-广州管圆性线虫中间 宿主的发现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21:24-26. 8

20、胡自强, 胡运瑾.福寿螺的形态构造J.动物学杂志,1991,26 (5):4-6. 9Litsinger JA,Estano BD. Management of the golden apple snail Po#$%&$ %$()%*($+$ Lamarck in riceJ. Crop Protection,1993, 12:363-370. 10 周卫川, 吴宇芬, 杨佳琪.福寿螺在中国适生性研究J.福建农 业学报,2003,18:25-28. 11 赵国珊, 周卫川.防止福寿螺扩散蔓延J.植物检疫,1993,7: 128-129. 12 赵国珊, 周卫川.福寿螺在福建晋江、云南暴发成灾

21、J.植物检 疫,1996,10:290. 13 杨发柱, 张莹珍, 黄晓红, 等.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的研究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11-14. 14 杨发柱, 张莹珍, 黄晓红,等.福建广州管圆线虫形态及实验感 染的观察J.实用寄生虫病杂志,1999,7:145-148. 15 华东师范大学, 动物生态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19. 16 吴志平, 程开禄, 卿雨文.四川福寿螺的发生及防除初步研究 J.植物检疫,1995,9:266-269. 17 陈清清, 黄建洲, 郑开作, 等.闽南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首次 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1,17(3):115-116. (收稿日期:2005-04-15编辑:伯韦) 图2广州管圆线虫第!期幼虫 Fig%2&( )(*+,- )./g( 0/12/( +3 !“#$%&(%“)*+,& -.“%“/“&$& 图4广州管圆线虫第“期幼虫 Fig%4 &( .i1- )./g( 0/12/( +3 0“)$%&(%“)*+,& 1.“%“/“&$& 2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