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非甲基化CPG的双歧杆菌DNA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pdf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703477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含有非甲基化CPG的双歧杆菌DNA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含有非甲基化CPG的双歧杆菌DNA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含有非甲基化CPG的双歧杆菌DNA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含有非甲基化CPG的双歧杆菌DNA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含有非甲基化CPG的双歧杆菌DNA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有非甲基化CPG的双歧杆菌DNA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pdf(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研究原著文章编号: 1000-2790 (2006) 02-0113-04 含有非甲基化 CpG 的双歧杆菌 DNA 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 安 蔚1, 赵苗青2, 李雅林1, 李 松1, 康 莉1, 宋文刚1 (1泰山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分析实验室, 免疫学教研室, 山东 泰 安 271000, 2 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研究所, 山东 济南 250012 = ) 收稿日期: 2005-03-17; 接受日期: 2005-06-20 基金项目: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Y2005C15) 和山东省医药卫生 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 (2005ZD05) 通迅作者: 宋文刚. Te

2、l: (0538) 6222151 Email:wgsong tsmc. edu. cn 作者简介:安 蔚. 实验师. Tel: (0538) 6222187 Email:anwei tsmc. edu. cn Stimulatoryeffectofbifidobacteria DNAcontainingunmethylatedCpG motifs on maturation of 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s AN Wei1,ZHAO Miao-Qing2,LI Ya-Lin1,LI Song1,KANG Li1, SONG Wen-Gang1 1

3、Analytic Laboratory,Department of Immunology,School of Basic Medicine,Taishan Medical College,Taian 271000, China, 2Pathology and Physiology Institute,Medical College,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012,China 【Abstract】AIM: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bifidobacteria DNA containing unmethylated CpG motifs(C

4、pG DNA)on the matura- tionofbonemarrow-deriveddendriticcells ( BMDC ) . METHODS:The genomic DNA of bifidobacteria was extracted and purified, and the methylated degree of CpG motifs was tested. Cell phenotypes and antigens uptake of BMDC were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levels of IL-6,IL-12 (p40

5、)and TNF- were detected by ELISA and T cell proliferation was detected by 3H- TdR incorportation test. RESULTS:Treated with bifidobacteria DNA for 24 h,BMDC expressed a high level of Ia,CD40,CD86 and CD11c molecules,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ecretion of IL- 6,IL-12(p40)and TNF- and significantly

6、enhanced the pro- liferation of allogenic and homogenic T cells. CONCLUSION: Bifidobacteria DNA has remarkable stimulatory effects on BMDC maturation and antigen-presenting function. 【Keywords】bifidobacteria DNA;dendritic cells;mice 【摘 要】目的:探讨双歧杆菌 DNA 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 (BMDC) 成熟的影响. 方法:纯化提取双歧杆菌 DNA, 并鉴定 DN

7、A 制品 CpG 基序甲基化程度; FACS 检测 BMDC 的吞噬功 能和表面标志分子, ELISA 法检测 BMDC 分泌细胞因子水平, 3H-TdR 掺入法检测 T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结果:双歧杆菌 DNA 诱导 24 h 后 BMDC 高表达 Ia,CD40,CD86 和 CD11c 分 子, 明显增加 IL-6,IL-12 (p40) ,TNF- 的分泌, 显著增强同 种异体和自体 T 细胞增殖的能力. 结论:双歧杆菌 DNA 能够 促进 BMDC 成熟, 增强 BMDC 的抗原提呈能力. 【关键词】双歧杆菌 DNA; 树突细胞; 小鼠 【中图号】R392. 12 【文献标识码】A

8、 0 引言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 是机体功能最 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它能高效摄取、 加工处理和 提呈抗原, 有较强的迁移能力, 并能显著地激活初始 型 T 细胞, 处于启动、 调控、 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 环节 1 -2. DC 是否成熟对其功能的发挥十分重要. 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菌脂多糖 (LPS) 具有明确的诱 导 DC 成熟并影响其功能的作用 3, 由此设想同样来 自细菌含有 CpG 的 DNA 很可能对 DC 分化发育和功 能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利用我室提取的双歧杆菌基 因组 DNA(bifidobacteria DNA,B DNA) , 观察了其对

9、 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 成熟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 小鼠重组 GM-CSF,IL-4 购自 Promega 公司, LPS,小牛胸腺 DNA(Calf thymus DNA, CT DNA) ,Dextran-FITC 购自 Sigma 公司, 溶菌酶、 限制 性内切酶 Hpa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友谊公司, 小鼠 IL-6,IL-12 (p40) ,TNF-ELISA 检测试剂盒购自 R&D 公司, RPMI 1640 完全培养基 RPMI 1640 (Hy- clone 公司) ,100 mL/

10、 L 胎牛血清 (Hyclone 公司) 组 成, 4保存备用; 3H-TdR 购自 Amersham 公司, 抗小 鼠 CD4 (Gk1. 5) ,CD8 (2. 43) ,B220 (RA3. 3A1/6. 1) ,Iab(B2-12) 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均购自 ATCC, 不同荧光素标记的大鼠抗小鼠单抗 CD11c- PE,CD40-FITC,CD86-PE,Iab-FITC 及 FITC 或 PE 标记的同型对照抗体均购自 PharMingen 公司, 4保 存. C57BL/6 (H-2Kb) 小鼠 60 只, Balb/ c (H-2Kd) 小 鼠 24 只, 6 8 wk,

11、体质量 18 20 g, 雌性, 上海必凯 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 双歧杆菌菌株引自山东省 卫生防疫站并通过细菌鉴定. 311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J Fourth Mil Med Univ) 2006; 27 (2) http: / / journal. fmmu. edu. cn 1. 2 方法 1. 2. 1 B DNA 的制备与鉴定 4 将双歧杆菌接种 于硫乙醇酸盐肉汤中, 置厌氧培养箱 37培养 72 h, 收集细菌, 加入溶菌酶 (1 g/ L) 与 100 g/ L SDS (终浓 度为 10 g/ L) 裂解菌体; 饱和酚抽提去除菌体蛋白, 透析,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所提取的

12、 B DNA A260 nm/ A280 nm为 1. 823, 测定 DNA 浓度后经薄板层析 证实所制备的 B DNA 中无 LPS 存在. B DNA 与 Hpa 酶作用后电泳结果显示, 细菌 DNA 可被顺利切割 成小片段, 表明所制备的 B DNA 具有一定的非甲基 化 CpG 基序, 冷冻干燥后备用. 1. 2. 2 小鼠 BMDC 的培养扩增 5 颈椎脱位法处 死 C57BL/ c 小鼠, 无菌取股骨, 冲洗出骨髓细胞, 加 Tris-NH4Cl 裂解液室温作用 3 min, 溶除红细胞, Hanks液洗 2 次, 加入大鼠抗 CD4,CD8,Iab,B220 单抗混合液, 抗体

13、终浓度均为 10 mg/ L,4孵育 45 min,Hanks 液洗 1 次, 加入含 20 g/ L BSA 的 RPMI 1640 培养基及 Hepes 25 mmol/ L 沉悬细胞, 再加入兔 低毒性补体 (10:1 稀释) , 37水浴 45 min 溶除 T,B 及 Ia + 细胞, Hanks 洗 2 次, 以 1 106细胞/ 孔加入 24 孔板培养, 加 mGM-CSF 10 g/ L,mIL-4 1 g/ L, 培养 3 d 后, 吸弃培养基及悬浮细胞, 重新加入含有 mGM-CSF,mIL-4 的新鲜 RPMI1640 完全培养基, 继 续培养 2 d 后, 吹打下疏松贴

14、壁的增殖性细胞聚集 体, 收集后 BMDC 以 1 106细胞/ 孔加入 24 孔板培 养, 分别加入 B DNA(10 mg/ L) ,LPS (1 mg/ L) ,CT DNA(10 mg/ L) ,PBS 置 37,50 mL/ L CO2培养 24 h 后, 收集 BMDC 和培养上清待测. 1. 2. 3 流式细胞仪检测 BMDC 表面标志和内吞能 力 收集培养各处理组 BMDC, 用 PBS 悬浮为1 109 细胞/ L, 加入离心管, 100 L/ 管, 分别加入荧光标记 抗体 Ia,CD40,CD86,CD11c, 终浓度为 5 mg/ L, 置 4标记 45 min, PBS

15、 洗 2 遍, 以荧光标记的同型 Ig 作为对照; 用流式细胞仪 (FACS calibur, BD 公司) CellQuest 软件检测和分析 BMDC 表面标志. 收集培 养各处理组 BMDC, 铺 24 孔培养板 (2. 5 105细胞/ 孔/500 L) , 然后加入预冷 Dextran-FITC , 终浓度为 25 mg/ L, 置 37, 50 mL/ L CO2孵育 30 min, 对照细 胞加入 Dextran-FITC 后仍置于冰上孵育 30 min. 预 冷 PBS 洗细胞 2 次后, 以流式细胞仪检测 BMDC 的 荧光程度. FITC 的绿色荧光的平均荧光强度 (Geo

16、 mean) 代表 DC 吞入胞内的 Dextran-FITC 的含量, 从 而反映 DC 对外来抗原的内吞能力. 1.2. 4 ELISA 法检测 BNDC 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 收集培养各处理组 BMDC 培养上清, 采用 ELISA 法, 按试剂盒说明书, 在酶标仪上读取不同浓度的标准品 相应的 A450 nm值, 绘制标准曲线, 并进行直线相关回 归分析, 得出 IL-6,IL-12(p40 ) 和 TNF- 直线回归 方程分别为:Y = 0. 0007X + 0. 0589,Y = 0. 0019X + 0. 0891,Y = 0. 0008X + 0. 1069. 将测得的不同培养

17、上清的 A 值代入相应的直线回归方程中, 得到相应 的细胞因子的含量. 1. 2. 5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采用的3H-TdR 掺入法 检测 BMDC 刺激同种异体或自体 T 细胞增殖反应的 能力 5. 取正常 Balb/ c 小鼠或 C57BL/6 小鼠脾脏, 制备无菌的脾细胞悬液, 以 RPMI 1640 完全培养基悬 浮, 注入尼龙毛柱, 置37, 50 mL/ L CO2孵箱培养1 h, 冲出非黏附的细胞即为纯化的 T 细胞, 调节其密 度至2 109/ L, 加入96 孔圆底培养板, 100 L/ 孔; 收 集培养各处理组 BMDC 分别以 30 Gy放射线灭活 后, 以 2 104(

18、1:10)/ (孔L) 分别加入到已含有 反应细胞的各孔中, 总体积 200 L, 每组 3 个复孔. 置 37, 50 mL/ L CO2孵箱中培养 96 h, 于培养结束 前 16 h 加入3H-TdR (18. 5 kBq/ 孔) . 收集细胞, 液闪 计数仪检测 Bq 值, 结果以三个孔的平均值表示. 采用 PEMS 3. 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数据用 x s 表示, 根据资料性质及特征应用方差分析, 各组均数 两两比较用 SNK-q 检验. 2 结果 2. 1 双歧杆菌 DNA 对 BMDC 表面分子表达的影 响 B DNA 组 BMDC 表达 Ia 分子,CD40 分子, CD8

19、6 分子和 CD11c 分子的平均荧光强度 ( Geo Mean) 明显高于 PBS 对照组 (表 1) , 提示 B DNA 诱 导 BMDC 表达成熟 DC 表面分子. 表 1 小鼠 BMDC 表面分子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 (n =3,Geo Mean,x s) 组别IaCD40CD86CD11c PBS163 14100 13401 42332 41 B DNA317 36b204 27b681 60b432 42a 脂多糖382 49219 26699 63446 45 CT DNA179 16113 14423 41316 32 aP 0. 05,bP 0. 01 vs 磷酸缓冲生理盐

20、水 (PBS) . B DNA:双歧杆菌 DNA;CT DNA: 小牛胸腺 DNA. 2. 2 B DNA 对 BMDC 摄取抗原能力的影响 FACS 检测 PBS, B DNA, LPS 和 CT DNA 处理的 BM- DC 摄取 FITC-Dextran 平均荧光强度 (Geo Mean) 分 别为 814 78,356 32,312 36 和 793 82(n = 411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J Fourth Mil Med Univ) 2006; 27 (2) http: / / journal. fmmu. edu. cn 3) , B DNA 诱导的 BMDC 摄取 Dextra

21、n-FITC 能力与 PBS 处理的 BMDC 相比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降低 (814 78)vs(356 32) ,q =12. 9,P 0. 01 . 提 示 B DNA 诱导 BMDC 进入成熟状态, 从而减弱了其 摄取抗原的能力. 2. 3 B DNA 对 BMDC 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 B DNA 诱导的 BMDC 分泌 IL-6,IL-12 (p40) 和 TNF- 水平明显高于 PBS 对照组 (表 2) , 提示 B DNA 诱导 BMDC 合成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表 2 BMDC 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 (n =3,ng/ L,x s) 组别IL-6IL-12 (p40)T

22、NF- PBS6.5 2.53.5 1.55.1 2.2 B DNA310.5 12.5b55.1 5.0b217.5 11.6b 脂多糖301.9 12.862.4 6.6431.5 13.5 CT DNA4.5 2.14.2 1.64.7 1.9 bP 0. 01 vs 磷酸缓冲生理盐水 (PBS) . B DNA:双歧杆菌 DNA;CT DNA:小牛胸腺 DNA. 2. 4 B DNA 对 BMDC 诱导同种异体 T 淋巴细胞增 殖能力的影响 在 BMDC 与 T 淋巴细胞比例为 1:10 时, PBS,B DNA,LPS 和 CT DNA 处理的 BMDC 激活 同种异体 T 细胞增殖

23、的能力 ( 3H/ Bq) 分别为 25 3, 104 9, 125 9, 41 5(n =3) . B DNA 诱导的 BM- DC 与 PBS 对照组的 BMDC 比较, 具有强烈的激活同 种异体 T 细胞增殖的能力,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104 9)vs(25 3) ,q =19. 4,P 0. 01 , 表明 B DNA 和 LPS 诱导的 BMDC 具有强烈的抗原提呈 功能. 2. 5 B DNA 对 BMDC 诱导自体 T 淋巴细胞增殖能 力的影响 当 BMDC 与 T 淋巴细胞比例为 1:10 时, PBS,B DNA,LPS 和 CT DNA 处理的 BMDC 激活自 体 T

24、 细胞增殖的能力 ( 3H/ Bq) 分别为 50 6,142 10, 126 9, 58 5(n =3) . B DNA 诱导的 BMDC 与 PBS 对照组的 BMDC 比较, 具有强烈的激活同种自体 T 细胞增殖的能力,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142 10)vs(50 6) ,q = 21. 0,P 0. 01 , 表明 B DNA 可增强 BMDC 的抗原提呈能力. 3 讨论 双歧杆菌为肠道正常菌群菌, 对维持肠道的微生 态平衡起重要作用, 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成分之 一. 双歧杆菌的细胞壁成分能有效地激活免疫细胞, 促使这些效应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 并对多种肿瘤 的发生与发展具有一

25、定抑制作用. 小鼠 J774A. 1 巨 噬细胞具有区分 B DNA 和哺乳动物 DNA 的能力 4, 哺乳动物的 DNA 中的碱基甲基化程度高, 则对机体 免疫系统无激活作用. Pisetsky 等 6报道, 哺乳动物 DNA 具有抑制免疫特性, 它能够中和细菌 DNA 的诱 导巨噬细胞产生 IL-12 作用. DC 是目前已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 惟一能够 活化处女型 T 细胞的 APC, 因此是免疫应答的启动 者. 机体内存在多种机制, 通过调节 DC 的功能, 以调 控免疫应答和维持自身耐受. 目前认为, DC 在调控 免疫应答过程中的机制有 1, 7 -8: 不同分化发育阶 段的 D

26、C, 介导性质截然不同的免疫应答. 高表达 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HC-) 分子和共刺激分 子的充分活化的 DC 能够刺激 T 细胞活化, 因而启动 T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而中度表达 MHC-和共刺 激分子、 保存抗原摄取和加工潜能、 处于成熟但非活 化状态的 DC 可能介导耐受型 T 细胞分化, 参与维持 机体的自身耐受. 不同亚群的 DC 能够识别不同 性质的抗原, 诱导不同性质的辅助性 T 细胞 (Th 细 胞) 活化. 髓系来源的 DC 主要介导 Th1 型细胞分 化; 淋巴系来源的浆细胞样 DC 主要诱导 Th2 细胞分 化, 但在病毒感染的情况下, 通过分泌大量的型干 扰素

27、诱导 Th1 细胞活化. Th2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能够抑制 Th1 型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反之亦然. DC 诱导调节性 T 细胞 (regulatory T cell,Tr) 分化, Tr 细胞抑制效应 T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成熟活化 DC 的适时凋亡. 抗原提呈能力是 DC 主要功能, 未 成熟 DC 摄取抗原的能力较强, 在抗原和细胞因子等 刺激下, DC 逐渐成熟并迁移到外周免疫器官, 丧失了 摄取抗原的能力, 发挥抗原提呈作用, 激活 T 细胞启 动免疫应答. 本实验发现 BMDC 接受双歧杆菌 DNA 刺激后, 内吞功能明显降低. B DNA 能增强 BMDC 分 泌 IL

28、-6, TNF 和 IL-12 (p40)水平, 表明 B DNA 能够 促进 BMDC 成熟, 摄取抗原的能力降低, 从而发挥抗 原提呈作用. 同种异体或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主要是由于 刺激细胞中抗原提呈细胞上表达的 MHC-II 及共刺 激分子能直接刺激 T 细胞的增殖, T 细胞反应的强弱 与共刺激分子的丰度关系很大, 共刺激分子表达越 高, 其对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越强. 成熟 DC 由于其 表达高丰度的 MHC-II 和多种共刺激分子, 因此其对 淋巴细胞具有很强的刺激能力, 而未成熟 DC 的刺激 能力则较弱. 因此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在一定程度 上反应刺激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 本实验

29、发现 B DNA 诱 导 的 BMDC 高 表 达 Ia,CD40,CD86 和 511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J Fourth Mil Med Univ) 2006; 27 (2) http: / / journal. fmmu. edu. cn CD11c 分子, 同时具有强烈的激活同种异体 T 细胞和 自体 T 细胞增殖的能力, 表明双歧杆菌 DNA 可增强 BMDC 的抗原提呈能力. 本研究发现 B DNA 与 LPS 在效应方面具有一定 的相似性, 它们都能够促进 BMDC 成熟, 表达高丰度 的 MHC-II 和多种共刺激分子, 使其合成和分泌多种 细胞因子, 增强 BMDC 的抗原

30、提呈能力. 本结果提示 B DNA 可作 DC 的激活剂, 为微生物 DNA 制剂开发 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致 谢:泰山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程琮教授对本文统计学 处理的指导 【参考文献】 1Zhang M,Tang H,Guo Z,et al. Splenic stroma drives mature den- dritic cells to differentiate into regulatory dendritic cellsJ . Nat Immunol, 2004, 5 (11) : 1124 -1133. 2宋文刚, 陈宪锐, 李雅林, 等. IL-18 基因修饰的 DC 肿瘤融合

31、瘤 苗的抗肿瘤效应 J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24 (24) : 2227 -2230. 3季海峰, 孙卫民, 陈 杰, 等. LPS 持续刺激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 胞成熟的影响 J . 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杂志, 2004, 24 (1) : 6 -9. 4宋文刚, 曲 迅, 马世彬, 等. 双歧杆菌 DNA 对 J774A. 1 巨噬细 胞活化的影响 J . 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杂志, 2004, 24 (12) : 1010. 5宋文刚, 于益芝, 曲 迅, 等. 肿瘤细胞培养上清对小鼠骨髓来 源的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的影响 J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01, 8 (2)

32、 : 134 -137. 6Pisetsky DS,Reich CF. Inhibition of murine macrophage IL-12 pro- duction by natural and synthetic DNAJ . Clin Immunol,2000, 96 (3) : 198 -204. 7Shortman K,Liu YJ. Mouse AND human dendritic cell subtypes J. Nat Rev Immunol, 2002, 2 (3) : 151 -161. 8Muriel M, Murphy KM. Dendritic cell re

33、gulation of TH1-TH2 devel- opmentJ . Nat Immunol, 2000, 1 (3) : 199 -205. 编辑 # 何扬举 经验交流 文章编号: 1000-2790 (2006) 02-0116-01 Dandy-walker 综合征 1 例 张玉龙, 高国栋, 贺世明 (第四军医大学脑功能性疾病 研究所, 唐都医院神经外科, 陕西 西安 710038) 收稿日期: 2005-08-26; 接受日期: 2005-09-29 作者简介: 张玉龙. 硕士. Tel:13152442677 Email:zyl8008 21cn. com 【关键词】Dandy

34、-walker 综合征; 脑室腹腔分流术 【中图号】R742. 8 【文献标识码】B 1 病例报告 男, 33 岁, 因发作性下肢无力摔倒 1 wk 入院. 患者为足月顺产, 母孕龄 25 岁, 出生体质量不祥, 无产伤窒息 史, 其母患有气管炎, 妊娠期间发生腹泻, 曾有药物服用史 (具 体不祥) , 患者出生后体质量、 喂养正常, 但生长发育较同龄儿 童差, 3 岁开始说话, 4 岁独立行走, 5 岁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四 肢肌肉疼痛, 活动受限, 到当地医院用药治疗后缓解 (具体不 祥) . 父母非近亲结婚, 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入院查体: T 36. 7 C;P 80 次/ min,R 1

35、8 次/ min, 神智清楚, 头颅外观正 常, 双瞳等大等圆, 直径 2 mm, 对光反射灵敏, 眼球各向运动 自如, 外耳道无溢液, 心肺腹部无异常发现, 双下肢肌力级, 共济正常. 2005-06 外院 CT 示: 右侧小脑区片状低密度灶, 第 三脑室和侧脑室扩大. MRI 示:小脑半球发育不全, 并与四脑 室相通; 左小脑半球体积较小. 三脑室、 侧脑室扩大; 梗阻性 脑积水; 左侧上颌窦、 右侧额窦、 双筛窦炎. 诊断为 Dandy- walker 综合征 (WDS) . 入院后行相关检查, 在全麻下行脑室 腹腔分流术. 术后 1 d 出现腹痛及呕吐, 给予补液及对症支持 治疗 2

36、d 后缓解, 1 wk 后出院, 未再次出现腹膜刺激症状及低 颅压症状, 步出病房. 2 讨论 Dandy-walker 综合征是以第四脑室和小脑发育障碍 为特征的先天畸形, 据文献报道估计在 25 000 35 000 例妊 娠中发生 1 例. 有学者认为其发病可能与宫内风疹、 巨细胞 病毒或弓形体感染、 使用华法林和饮酒有关; 近年有学者 1研 究显示小脑基因的两个临近锌指结构 ZIC1 和 ZIC4 与该疾病 的发生有关, 采用连锁基因缺失的小鼠建立了一个用于研究 Dandy-walker 畸形的动物模型; 另外有研究 2显示第 13 条染 色体长臂的部分缺失与该病发生可能具有联系; 部

37、分学者 3 对 20 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 6 例小脑蚓部异常的患者 都存在智力发育迟滞, 14 例蚓部小叶和幕上结构正常的患者 智力均正常, 提示小脑蚓部发育与智力发育可能有关. Dandy- walker 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 单纯囊肿切除 术, 适用于无脑室积水患者; 脑室分流术或囊肿分流术; 侧脑室和囊肿双分流术. 侧脑室-囊肿腹腔联合分流术使后颅 窝囊肿和侧脑室同时得到减压, 是 Dandy-Walker 畸形的首选 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Grinberg I, Northrup H, Ardinger H, et al. Heterozygous delet

38、ion of the linked genes ZIC1 and ZIC4 is involved in Dandy-Walker malfor- mationJ . Nat Genet, 2004, 36 (10) : 1053 -1055. 2McCormack W M Jr,Shen JJ,Curry SM,et al. Partial deletions of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13 associated with holoprosencephaly and the Dandy-Walker malformationJ . Am J Med Gene

39、t,2003, 118A (2) : 384 -389. 3Boddaert N,Klein O,Ferguson N,et al. Intellectual prognosis of the Dandy-Walker malformation in children:The importance of ver- mian lobulationJ . Neuroradiology, 2003, 45 (5) : 320 -324. 编辑 袁天峰 611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J Fourth Mil Med Univ) 2006; 27 (2) http: / / journal. fmmu. edu. c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