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热工设备的安装、检修工艺规范.pdf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706160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67 大小:3.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规热工设备的安装、检修工艺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常规热工设备的安装、检修工艺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常规热工设备的安装、检修工艺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常规热工设备的安装、检修工艺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常规热工设备的安装、检修工艺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规热工设备的安装、检修工艺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规热工设备的安装、检修工艺规范.pdf(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常规热工设备的安装、 检修工艺规范 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 孙长生 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Http/ 13857138815 取源部件及敏感元件 1. 插座的材质设计应符合被测介质参数要求。高温高 压管道和容器上的测量元件温包以与管道同种材料 为宜。 2. 测量元件安装位置、插入深度与方向、安装方法设 计符合要求,不易受机械损伤且便于维护检修。 3. 测量锅炉过热器、再热器管壁温度的表面热电偶, 宜装设在顶棚管上面l00mm以内(按锅炉厂要求) ,接线端子应引至炉墙外便于维修处。 4. 测温元件的选用,应考虑到在长期工作温度范围的 工作稳定性和响应时间(测温原理、分度号)。 测

2、 温 元 件 设 计 要 求 1 . 插座材质、尺寸和垫片材质符合设计;焊接及热处理,符合 焊接规程标准。 2 . 插座开孔直径与安装垂直偏差均1 m m 。 3 . 测量金属温度的表面热电偶测量端位置,应紧贴被测表面接 触良好,安装牢固,接线端应引至便于维修处。已安装的管 壁温度铠装热电偶,有防现场施工损坏措施。 4 . 汽轮机内缸的测温器件,紧固件锁住且测温元件便于拆卸, 引出处不得渗漏。 5 . 螺纹固定的测温器件,螺纹上应涂擦防锈或防卡涩的涂料。 6 . 全部在保温层内的插座,从端面起向外用松软保温材料保温 7 . 测量汽轮机轴瓦温度的热电阻要有防止油冲击损伤措施。 8 . 取源部件或

3、敏感元件安装后,标明设计编号 名称及用途的标 志牌,并用颜色区分安全等级。 9 . 氧化锆探头处无漏风,气样温度、安装位置和方向及环境符 合设计要求。炉墙保护管固定牢固;探头接线盒便于检修。 测 温 元 件 安 装 规 范 1. 过热器、再热器、汽缸内、外壁温度热电偶和机械 测量探头隐蔽安装记录 2. 高温高压元件保护套管及插座材质检测报告,合金 钢材焊接安装后的光谱分析复查记录,垫片材质证 明和检查记录。 3. 测量元件定期校验记录。 管 理 记 录 1. 原则上二个大修期,元件进行更换。 2. 机组A级检修时,对温度元件护套内可能存在的氧化 物和污物进行清除。 3. 水压试验时,确认元件无

4、泄露现象。 4. 温度测量元件按校验周期定期进行校验。 5. 标明设计编号名称及用途的温度元件标志牌齐全。 检 修 维 护 压力取源装置及阀门 1. 高温高压取样部件材质符合被测介质参数要求,与管道同种材料 为宜。 2. 压力取源点和取源部件的设计应符合规程要求。(就地压力表用 于测量蒸汽、水及油的介质公称压力1MPa且管路长度3m时 ,应配置一、二次阀门。凝汽器真空和水位、燃油、燃气、油系 统的测量严禁装设排污阀。风烟系统测量可不设计取样阀) 3. 多个力学测量仪表需共用一个取样点时,其加扩张管,取样阀门 独立配置,不宜共用。 4. 测点部位远离干扰源,能真实反映被测介质参数,方向、次序(

5、流量、温度、自动、保护、测量)、测点间以及与其它部件间距 离等、符合规程要求,并便于维护检修。 5. 超临界及以上机组的高温高压测量取源一次阀,应采用具有安全 阀盖设计、柔性石墨填料,与工艺流程管道相同或相近的阀体材 料的二个工艺阀门串接。 设 计 1. 炉膛压力取源部件,位置应符合锅炉厂规定,具有防堵 功能,不宜集中布置单侧。 2. 取压短管安装工艺和安装方向,符合规程和设计要求。 3. 取源阀门安装位置应靠近测点且便于维护操作,固定牢 固,有补偿主设备热态位移的措施。测量高温高压蒸汽 压力时,一次仪表阀门应安装于工艺管道取压口的下方 。测量低于0.1MPa的压力时,应尽量减少液柱引起的 附

6、加误差。 4. 除烟、风压取源阀门外,均选用焊接式连接。 5. 一次阀的耐压、耐温、耐腐蚀性能与主管道相同,流通 面积不小于导压管的流通面积,进出口方向正确;当导 压管路上装有冷凝器时,截断阀安装位置靠近冷凝器。 安 装 1. 高温高压取源阀门和压力容器严密性试验报告、取源阀 门及以前的管路随主设备一起进行的严密性试验报告。 风烟严密性试验报告。 2. 取源部件材质检验合格证(与热力设备或管道材质相符 ),合金钢材部件光谱分析报告、标识记录。 3. 合金钢材安装焊接后的光谱分析复查合格记录。 4. 取源阀门型号、规格、垫片材质符合设计,承压耐温满 足要求。 管 理 记 录 1. 与管路连接牢固

7、,无渗漏。停炉前或水压试验时,验证 取源阀门能可靠关断。取源阀门及以前的管路随主设备 一起进行的严密性试验。 2. 取源部件或敏感元件上,标明设计编号名称及用途的 标志牌齐全。 3. 防堵灰吹扫装置运行正常,过滤减压阀无积水,吹扫空 气压力显示0.1MPa左右,浮子流量计显示60L/h左右。 检 修 维 护 1. 高温高压容器或管道上,取样管路直径25mm;取 样一次阀,为二个工艺阀门串联安装,阀体横装且阀 杆水平。 2. 单室平衡容器直径约100mm的球体或球头圆柱体,体 积为300800mL。 3. 汽包水位一次阀阀门公称通径宜选择10mm。 4. 蒸汽不易凝结成水的平衡容器(如凝汽器水位

8、)上应 设计有补充水管,低压平衡容器设计有装灌水丝堵。 5. 仪表阀门和排污阀门的型号、规格应符合热力流程介 质要求。排污阀公称通径宜选择10mm,被测介质温度 大于100时,应选用沓接连接。当被测介质压力小于 或等于32MPa时,仪表二次阀门和三阀组,均采用公 称通径为6mm及外螺纹连接方式。 设 计 差压式液位测量取源 1. 满足设计要求,焊接符合标准。 2. 平衡容器标高符合设计,垂直偏差2mm。 3. 汽、水侧取样管和取样阀门均应良好保温,单室平衡容 器及至参比水柱的管道下部400mm处不得保温,双室平 衡容器正压取样管以上部位不得保温,以下要保温。 4. 同参数水位平衡容器间高度偏差

9、应小于2mm,否则应在 DCS中进行修正。 5. 安装汽水侧取样管时,汽侧取样管应使取样孔侧低,水 侧取样管应使取样孔侧高;应保证管道倾斜度不小于 12:1。 6. 高温高压平衡容器输出端正负压管,应水平引出400 mm后再向下并列敷设。 安 装 1. 取源部件材质检验合格证(与热力设备或管道材质相符), 合金钢材部件光谱分析报告、标识记录。 2. 合金钢材安装焊接后的光谱分析复查合格记录。 3. 用于高温高压上的平衡容器,应有压力容器生产许可证明。 4. 高温高压取源阀门、取压装置及测量管路随主设备一起进行 的严密性试验记录。 5. 建有专项记录(包括水位计平衡容器图纸、水位补偿公式、 安装

10、、调试及试运报告)。 管 理 1. 测量平衡容器冷、热态标高,偏离设计标高小于1mm,同 参数水位平衡容器间高度偏差应小于2mm,否则应在DCS 中进行修正。 2. 取源阀门型号、规格、垫片材质和承压耐温符合设计。 3. 水压试验时,打开平衡门,关闭二次门,打开一次阀,一、 二次阀门及测量管路应无渗漏现象。 维 护 1. 节流件设计满足规程实际要求。 2. 节流件的上、下游最短直管段长度符合规定。 3. 冷凝器的容积应大于全量程内差压计或差压变 送器工作空间的最大容积变化的3倍,水平方 向的横载面积不得小于差压计或差压变送器的 工作面积。 喷嘴 及标 准孔 板设 计 喷嘴及标准孔板 1. 型号

11、、规格、外观、材质、不同取压方式的上下游取压口 位置符合设计并做好记录; 2. 安装符合规程要求。 3. 一个测量元件原则上应连接一个测量仪表,如连接多个测 量仪表,应在取样口处安装各自独立的一次阀。 4. 新装管路必须在管道冲洗合格后再进行节流件的安装。 5. 阀门型号、规格、垫片材质符合设计,承压耐温满足要求 ,进出口方向正确。 6. 安装时两个冷凝器的液面高度偏差2mm,且不低于取压 口,位置高于差压仪表。冷凝器至节流装置的管路保温。 7. 至冷凝器的取源管成排安装时间距均匀,高度差3mm。 8. 阀体安装固定端正、与管路连接牢固牢固、无泄漏;阀门 安装位置,便于维护操作。 9. 当测量

12、蒸汽流量时,在节流件上、下游取源部件处的管道 或冷凝容器内的液面标高应相等,且不低于取压口。 喷 嘴 及 标 准 孔 板 安 装 1. 取源部件材质检验合格证(与热力设备或管道材质相 符)。合金钢材部件光谱分析报告、标识记录及合金 钢材安装后的光谱分析复查记录。垫片材质记录。 2. 节流装置计算资料、检查、安装记录。 管 理 1. 检查两个冷凝器的液面高度偏差2mm,且不低于取 压口。 2. 严密性试验时,一、二次阀门、排污门、平衡门及测 量管路应无渗漏现象。 3. 尽可能消除多个测量仪表公用一个测量元件且公用一 次阀现象。 检 修 维 护 1. 测量元件与变送器的冗余配置,须满足设备可靠 性

13、分类和全程冗余要求; 2. 测量仪表或元件的测量精度,A类0.5%,B类 1%,C类1.5%;应用于重要参数测量、保 护联锁和主要控制系统时选择A类设备。其它主 重要系统可选择B类。 3. 测量波动剧烈的介质时,在仪表阀门后均设计有 缓冲装置。 4. 不选用带有水银的仪表。 测量 仪表 配置 原则 检测仪表 1. 现场设备安装位置便于观察,远离热源,光线充足、操作 维修方便,环境条件(温度、相对湿度、振动、清洁度、 防干扰、防腐、防雨、防冻、防尘措施)符合仪表要求。 2. 就地指示仪表的刻度盘中心,距地面高度宜为压力表1.5m ;差压计1.2m。 3. 压力流量测量仪表宜布置在靠近取源部件附近

14、和便于维修 ,环境且不影响通行的场所。测量真空或风压的仪表应安 装于取样点的上方,管路应朝取样点方向向下倾斜。如只 能安装在取样点的下方时,则管路应朝仪表方向向下倾斜 且未端应安装有足够容量的聚水装置。测量蒸汽压力的仪 表安装于取样点的下方。 4. 低量程变送器安装位置与测点的标高差,应满足变送器零 点迁移范围的要求。电传仪表不宜设置在电场源、磁场源 或电磁场源附近,机械仪表不宜设置在振动源附近。 就地 检测 仪表 安装 就地 检测 仪表 安装 1. 轴承润滑油压力开关应与轴承中心标高一致,否则整 定时应考虑液柱高度修正值。为便于调试,应装设排 油阀及调校用压力表。 2. 安装浮球液位开关时,

15、法兰孔的安装方位应保证浮球 的升降在同一垂直面上;法兰与容器之间连接管的长 度,应保证浮球能在全量程范围内自由活动。 3. 仪表装设在保护箱或保温箱内时,导管引入处应密封 ,排污阀应装在箱外,排污槽和排污总管安装符合规 定。仪表接头的垫片材质符合规定选用。 4. 一次元件引线应有防止振动磨擦、过热破坏绝缘,或 导致断线、接线松脱开路的措施。 就地 检测 仪表 安装 就地 检测 仪表 安装 1. 仪表有标明测量对象、用途和编号的标志牌。仪表经 校准合格后贴有效的计量标签,旧标签应清除干净。 2. 仪表按周期进行校验或状态校对,记录可溯源二个及 周期以上。 管 理 1. 电缆屏蔽层应尽可能接近接线

16、端子处破开,防止损伤 芯线外皮和屏蔽层多点接地。 2. 单股线芯弯圈接线时的弯曲方向与螺栓紧固方向一致 。多股软线芯与端子连接时,线芯镀锡或加与芯线规 格相应的接线片压接,确保芯线与端子或绕线柱接触 良好。 3. 电缆和接线头标志齐全、内容正确、字迹清晰,不退 色;所有标号的方向、长度、位置一致。接线正确, 接触良好、牢固、美观,用手轻拉接线应无松动。 检 修 维 护 1. 电动执行机构的技术指标(机械零位和全开位、位 置变送器、行程开关、基本误差、回差、不灵敏区、 全行程时间等)应符合运行与控制要求;具有可靠 的制动性能、双向力矩保护装置、固定的手操柄和 手自动切换装置;当执行机构失去电源或

17、失去信号 时,应能保持在失信号前或失电源前的位置不变, 并输出报警接点。 2. 调节阀门的最小、最大、工作控制流量特性及漏流 量,应满足工艺系统运行(包括启停和事故工况)控制 要求。 电 动 执 行 机 构 配 置 电动执行机构 1. 安装位置满足执行机构环境温度和便于手动操作检修要求。 2. 调节阀阀体上箭头的指向与介质流动的方向一致。当调节机 构随主设备产生热态位移时,执行机构和调节机构的相对位 置不变。 3. 执行机构行程与调节机构行程相应且方向一致,操作手轮方 向顺时针关,逆时针开,有明显标志。手、电动切换灵活。 4. 角行程执行机构和调节机构转臂在同一平面动作,50%开度 时转臂与连

18、杆近似垂直,操作手轮中心距地面为900mm。 5. 安装牢固,球型绞链与转臂的锥孔连接紧密并用锁紧螺母锁 紧,动作时无晃动。连杆使用足够强度的镀锌直管,长度可 调且5m,丝扣连接处压紧螺母紧固,保险销扒开,手摇执 行机构全程传动灵活、平稳、无松动及卡涩,空行程用于自 动1.0,远方操作1.5。运动方向无障碍。 6. 执行机构的减速箱润滑油的油质、油量符合规定,无渗漏。 7. 露天执行机构防护装置完好。 电 动 执 行 机 构 安 装 1.执行机构外观检查无损;内部或接线盒接线正确,牢靠; 接线线号标志正确、清晰、不褪色;绝缘检查符合要求。 2.智能型执行机构内熔丝容量符合要求,层叠电池电压正

19、常,显示信息窗口正常。 3.执行机构机械零位、全开位校准;行程和力矩开关调整; 4.位置变送器的校验及基本误差及回程误差的校准。按量程 25%信号依次递增和递减,允许有0.5%线性误差。 5.阻尼特性校准:分别输入25%、50%、75%信号。输出轴 分别停在相应的位置时,正、反行程转动角度位置上作“ 半 周期” 摆动的次数小于三次。 6.执行机构不灵敏区(空行程),全行程时间符合运行要求。 7.操作器与伺服放大器的输出电流和偏差指示器示值、上下 限幅、跟踪信号、跟踪信号、灵敏度和稳定性符合要求。 8.遥控全程传动、行程开关及转矩开关动作灵活、平稳,开 度指示无跳动。 电 动 执 行 机 构 接

20、 线 调 试 / 检 修 维 护 1.环境温度较高或力矩较大的被控对象,宜选用气动执 行器。要求动作速度较快的被控对象,也可采用液动 执行机构。 2.气动执行机构的电气转换器与气电转换器、定位器、 机械零位和全开位、位置变送器、行程开关、基本误 差、回差、不灵敏区、全行程时间、气源压力变化影 响等应符合运行与控制要求,并根据被操作对象的特 点和工艺系统的故障安全要求选择保护功能,当失去 控制信号,或仪用气源、电源任一故障时,能保持位 置不变或使被操作对象按预定方式动作。 气 动 执 行 机 构 配 置 气动执行机构 1.安装位置满足执行机构环境温度和便于操作检修要求。 2.气动执行机构气缸的连

21、接管路应有足够的伸缩余地,且不妨 碍执行机构的动作。 3.调节阀阀体上箭头指向应与介质流动方向一致。当调节机构 随主设备产生热态位移时,其和调节机构的相对位置不变。 4.执行机构安装牢固,动作灵活、无晃动、无松动及卡涩现象 ,开关方向与调节机构一致;标有明显的开、关方向标志。 5.执行机构等。带有阀门定位器的气动调节阀,定位器的气源 压力与调节阀的信号压力相匹配,信号管路连接符合正作用 或反作用要求,反馈机构安装符合阀门行程要求。“ 三断” 保 护装置动作可靠; 6.丝扣连接处压紧螺母,保险销扒开,全程传动灵活、平稳、 空行程自动1.0;远方操作1.5。 7.露天执行机构防护装置完好。 气 动

22、 执 行 机 构 安 装 1.执行机构外观及接线检查无异常。 2.气源质量符合制造厂规定;“ 三断” 保护装置动作可靠。 3.执行机构有明显的开、关方向标志,且行程与调节机构 全行程一致, 4.气动执行机构的电气转换器与气电转换器、定位器、机 械零位和全开位、位置变送器、外置行程开关、基本误 差、不灵敏区、全行程时间、气源压力变化影响符合运 行要求。 5.操作器与伺服放大器的输出电流表示值、偏差指示器示 值、上下限幅、跟踪信号、跟踪信号、灵敏度和稳定性 符合要求。 6.接线线端、连接正确、牢靠;接线线号标志正确、清晰 、不褪色。 7.执行机构减速箱润滑油的油质、油量符合规定,无渗漏 气 动 执

23、 行 机 构 接 线 调 试 / 检 修 维 护 1.具有故障安全要求的电磁阀(汽机紧急跳闸、抽汽逆止阀、 汽机紧急疏水电磁阀以及锅炉燃油关断电磁阀(支阀)、过 热器电磁泄放阀等)应采用失电时使工艺系统处于安全状 态的单线圈电磁阀,控制指令配合采用持续长信号。 2.无故障安全要求的电磁阀应尽量采用双线圈电磁阀,控制 指令采用短脉冲信号。 3.电磁阀在安装或检修更换前检查,铁芯无卡涩现象,线圈 与阀体间的绝缘电阻应合格。 4.固定端正、牢固;进出口方向正确。成排安装间距均匀, 高度差3mm。接线线端、连接正确、牢靠。 5.铭牌标志正确、清晰;接线线号标志正确,清晰,不褪色。 6.严密性,无渗漏,

24、回路试验磁阀工作正常。 电 磁 阀 安 装 其它执行设备 1. 运行在高温区域的行程开关(如主汽门、调门等)必须由耐高温 材料制成,不宜使用塑料行程开关。 2. 安装或机组检修更换后,检查行程开关无卡涩,活动灵活。 3. 机组检修时,应检查所有行程开关无老化、动作灵活,接触可靠 行 程 开 关 1. (PLC控制系统运行正常。 2. (给粉控制单元运行正常。 3. (给煤机控制单元运行正常。 4. (变频控制器运行无异常。 变 频 器 1. 气动基地式仪表垂直安装,位置便于观察和维修。 2. 气动基地式温度仪表的测温元件安装,符合4.2的有关规定。 3. 气动基地式液位仪表安装前,应检查浮筒的

25、直线性,浮筒与浮筒 室四周间隙应均匀。浮筒安装时,应使浮筒室表面上的环形标记 与被控介质的控制段的中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且垂直安装。 4. 基地式调节器调节正常,调节偏差符合规定要求。 基 地 式 仪 表 现场柜、接线盒 1. 盘底座固定牢固,上表面高出地平但20mm。控制 盘安装后允许不直度1mm/m,5mm/全长;水平 度1mm/m,5mm/全长,位置误差及不平行度 5mm/全长。 2. 控制盘安装时,防震、防潮、防止框架变形和漆面受 损等措施已采取。 3. 室内机柜上方有通风孔或露天安装的机柜,已采取可 靠的防水措施。 4. 安装于露天的现场柜、接线盒,具有良好的防雨、防 尘功能。 5.

26、 安装同一地点的机柜、接线盒,其几何尺寸宜一致。 盘 柜 安 装 1. 控制柜、接线盒设计有编号、名称,有足够的强度, 并满足不同区域的防护等级要求。 2. 现场柜、盒内开关、部件及设备,应选择经运行证明 是可靠的产品,并设计有名称标框。 3. 机柜内电源开关、熔丝应位于柜内上部,上下级熔丝 熔量符合要求。 4. 较重的仪表应安装托架,避免盘面变形。大屏幕显示 器安装支架应符合制造厂的要求。 5. 控制柜、现场柜内接线端子不宜前后多层排列,端子 排间距离30cm,下排端子离封堵后的底部距离 50cm,距柜顶150mm。 6. 控制机柜内热电偶冷端补偿元件,至少应在输入模件 的每层端子板上配置。

27、 控 制 柜 盒 及 内 部 设 备 配 置 1. 柜内通风孔畅通、防尘滤网无破损;各机柜温度报警值设定 一致;散热风扇运转情况良好。机柜内温度高时DCS画面上 能正常报警。 2. 接线盒、柜周围环境温度50、震动小、光线充足、通风 良好、不妨碍通行、操作维修方便、无腐蚀性和电磁干扰。 位置到各测点的距离适中,到最远测点的敷线长度25m。 3. 固定牢固,单柜盒不直度1mm,水平度1mm;成排柜盒 不平行度5mm/全长。 4. 接地良好,防护等级符合要求,所有孔洞和柜门密封,用松 软耐火材料封堵严密完好。 5. 柜内清洁无杂物,柜门把手门锁插销等附件齐全可用;开关 灵活;柜、盒及设备标识醒目、

28、正确、完善、清晰;柜、盒 门内附有设备布置图或接线图; 6. 电子室、工程师室、控制室的温度和湿度计可用,测量环境 温度和湿度符合规程要求。 柜 盒 环 境 1. 柜盒内设备、部件及仪表完好无损,安装整齐、 平整、牢固、螺丝齐全、位置高度符合规定、安 装倾斜度不大于2,重量较大的仪表应安装托 架,接地符合规定。 2. 信号隔离器、继电器、接触器、开关的触点动作 灵活、接触紧密可靠、无锈蚀和损坏。 3. 盘内照明控制、检修电源插座良好,电气设备便 于操作和维修,排列整齐,固定牢固。 4. 排污阀门应装设在便于操作和检修的地方,排污 阀门后仪表管应引至柜内,且排污情况应能监视 。排污管应引至规定处

29、并确保通畅。 柜 盒 内 的 设 备 1. 机柜、接线盒的进出电缆,原则上从柜盒底部进入, 接线槽内有足够空间。 2. 柜盒内电缆标志注明编号和/或写明电缆型号、规格及 起讫地点,字迹应清晰不易脱落,防腐,挂装牢固。 当进盘电缆较多时,电缆号牌可分上下层排列。 3. 柜、盒内电缆、导线、进出线套管和软管,无交叉现 象,固定紧固,排列整齐。 4. 电缆、导线不应有中间接头,必需时接头应接触良好 、牢固、不承受机械拉力并保证原有的绝缘水平。补 偿导线敷设时不允许有中间接头。 5. 端子排、电缆夹头、电缆走线槽及接线槽均应由“ 非燃 烧” 型的材料制造 柜 盒 电 缆 1. 盘、柜内的排线绑扎整齐,

30、接线端子螺丝齐全,重要 信号的电缆屏蔽层应尽可能接近接线端子处破开;剥 开处电线外皮无损伤。 2. 电线在端子连接处应留有适当余量,备用芯长度留有 适当余量;重要测量信号电缆备用芯线宜可靠接地。 3. 柜盒内部接地线线经、颜色及连接方式应符合规定要 求。内部连接导线,除了插件的连接宜采用单芯多股 软线外,宜采用单芯单股电线。 4. 接线端子螺丝齐全,端子板每侧接线宜一根,不得超 过两根;单股线芯弯圈接线时,弯曲方向与螺栓紧固 方向一致;多股软线芯与端子连接时,线芯镀锡或加 与芯线规格相应的接线片经压接钳压接,确保芯线与 端子接触良好。 柜 盒 接 线 5. 接线正确,无歪斜交叉连接现象,接触良

31、好、牢固、 美观,用手轻拉接线应无松动。柜、盒内电源线、地 线和公用连接线应全部环路连接可靠。 6. 接线箱、盒过渡连接时,电缆的屏蔽线应通过端子可 靠连接,保证电气连续性。 7. 电缆和接线头标志齐全、内容正确、字迹清晰不退色 ;标号方向和长度一致。 8. 电源、保护、重要测量和控制回路的电缆绝缘电阻测 试记录;终端匹配器阻抗应符合规定要求; 柜 盒 接 线 电缆管路桥架及电缆保护管 1. 电缆隔层应畅通无阻;无电缆隔层时应设计有电缆桥架进 出及四周供检修用人行通道; 2. 桥架远离高温,无平行于热力管道上部、油及腐蚀性介质 管路或阀门、接口下方通过。 3. 桥架已考虑热膨胀的影响。当电缆桥

32、架直线段钢制超过 30m,铝合金或玻璃钢制超过15m时,以及跨越建筑物伸 缩缝处,均应有伸缩缝。垂直敷设电缆的支架,自地面或 楼板2m高的区域内设置护围或保护罩。电缆穿过平台向 上敷设时应加高度不低于lm的保护管(或框)。电缆在穿 墙、埋于地下及容易受到外界碰伤时均应加设保护管。 4. 保护管引入落地式盘柜时,露出地面高度宜为 30mm50mm;保护管口至悬挂式箱柜底面的距离宜为 200mm250mm。 电 缆 管 路 桥 架 及 保 护 管 设 计 1. 桥架与热力管道间无隔板防护时的距离,平行时500mm、 交叉时250mm,与其他管道平行时100mm。同一直线 段上的桥架档距水平时0.8

33、m,垂直时lm,层间净距 250mm。各支架的同层横档在同一水平面的高低偏差 5mm,沿桥架走向的左右偏差10mm。内侧弯曲半径 300mm;不同高(宽)桥架连接,平缓过渡;桥架对接 无错边;盖板固定牢固、便于拆卸;螺栓连接紧固、焊接 牢固、无变形;层间中心距200mm;支架立柱间距符合 设计。固定牢固、横平竖直、整齐美观。 2. 桥架已考虑热膨胀的影响。当电缆桥架直线段钢制超过 30m,铝合金或玻璃钢制超过15m时,以及跨越建筑物伸 缩缝处,均应有伸缩缝。电缆桥架的连接螺栓应由内向外 穿,螺母位于桥架外侧。桥架不宜用氧 乙炔焰切割、电 焊焊接。 电 缆 管 路 桥 架 及 保 护 管 安 装

34、 3. 铝合金梯架在钢制吊架上固定时,应有防电化腐蚀措施。 金属桥架系统应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并接地。玻璃钢桥架沿 桥架全长另敷设专用接地。接地电阻符合要求。电缆进盘 处应加装电缆固定支架,同一位置的支架距离应一致,通 常距盘300- 400mm。 4. 电缆保护管(或保护框)管口应光滑、无毛刺或尖锐棱角; 内径不小于电缆外径或多根电缆包络外径的1.52倍,弯曲 角度不应小于90 ,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电缆的最小允 许弯曲半径;单管子的弯头不宜超过3个,直角弯不宜超过2 个。无裂缝和显著的凹瘪现象,弯扁程度不宜大于管子外 径的10%。电缆保护管连接应牢固,密封良好,管接头的 长度不应小于管外径的

35、2.2倍。硬质塑料管在套接或插接时 ,其插入深度宜为管子内径的1.11.8倍。 5. 电缆桥架引出保护管,宜从引出层上部引出,露天电缆保 护管应有防止管内积水措施。 电 缆 管 路 桥 架 及 保 护 管 安 装 电缆敷设 1. 控制电缆敷设区域环境温度上限不高于电缆允许长期工作的温度 要求(耐寒护套型20,橡皮绝缘聚氯乙烯护套型- 15,聚 氯乙烯绝缘和护套型0)。 2. 后备硬手操停炉和停机线路电缆,应采用阻燃(A级)电缆; 3. 长期运行在高温区域(60)电缆和补偿导线,应使用耐高温 特种电缆或补偿导线; 4. 保护系统和油系统禁用橡皮电缆;进入轴承箱内的导线应采用耐 油、耐热绝缘软线;

36、 5. 重要信号传输采用屏蔽双绞线电缆;计算系统信号传输采用屏蔽 双绞线或同轴电缆 6. 控制系统和冗余设备的电源、控制和测量信号电缆,不同处信号 电缆,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含脉冲信号)均须分电缆敷设。 7. 热电偶至冷端补偿器或直接与仪表、计算机模件的连接,应采用 与热电偶的分度号和允差等级相同的补偿导线或补偿电缆。 电 缆 类 型 配 置 设 计 1. 动力电缆和信号电缆分层敷设,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宜是: 带屏蔽信号电缆、强电信号控制电缆、电源电缆、电动阀 门动力回路电缆。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在同一电缆桥槽 内敷设时,可用金属隔板把槽内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分隔。 2. 通信总线电缆宜套上保护

37、金属管,并与电源电缆分隔敷设 3. 敷设沿途,可能发生因机务设备介质泄漏而损伤电缆的场 所,靠近高温管道、阀门等热体的电缆或与热工汽、水、 油测量管路间,均应有可靠的隔离等安全防护措施。靠近 带油设备的电缆沟盖板应密封。电缆进入电缆沟、竖井、 建筑物、盘柜以及穿入管子时,出入口封闭,管口密封。 4. 电缆、光缆的最小弯曲半径:铠装电缆120;非铠装电 缆6;屏蔽电缆6;耐火电缆8;氟塑料绝缘及 护套电缆10;光缆15(静态)和20(动态) 电 缆 敷 设 安 装 5. 电缆跨越建筑物伸缩缝处,或热力设备、管道及其附近敷 设时,须考虑热膨胀影响。垂直敷设时在每一个支架上、 水平敷设时在直线段的首

38、末两端、拐弯处、穿越保护管的 两端、引入表盘前300400mm处、引入接线盒及端子排前 150300mm处,应用电缆卡固定牢固。 6. 电缆无明显机械损伤,与其它硬质物体间无摩擦现象。电 缆按顺序排列整齐,不宜交叉和扭绞,松紧适度,并留有 适当余量。无临时绑线和重物压迫或悬挂其上现象。 7. 各层电缆应从本层托架侧面,并与托架纵向轴线垂直引出 ,进盘前须留有弧度。电缆孔洞的横、纵向和进入盘柜的 电缆排列,与盘内接线端子排的横向、纵向相吻合,尽量 避免出现交叉和叠加现象。 8. 电缆和导线进入控制箱盒及设备时应优先由底部引入,防 护好情况下可由侧面引入 电 缆 敷 设 安 装 仪表管路敷设 1.

39、 设计符合DLT5182- 2004技术规定。冗余信号应全程冗余。 2. 测量管路最大允许长度:压力150m;微压、真空100m;水位 、流量50m。弯曲半径:金属3D,塑料4.5D;椭圆度10 ;成排管子弯曲弧度整齐。 3. 管路支架的间距宜均匀,无缝钢管水平敷设时1.5m;垂直敷设 时2.0m。铜管、塑料管:水平敷设时0.7m;垂直敷设时 1.0m 4. 就地压力表用于测量蒸汽、水及油的介质公称压力1MPa且管路 长度3m时,应配置一、二次阀门。仪表阀门和排污阀门的型号 、规格应符合设计规定。 5. 用于保护的气动阀门(如给水泵气动再循环阀)的控制气源管的通 径均不得10mm 6. 运行中

40、参数脉动较大的测量管路设置阻尼器。 7. 当被测介质高于60时,就地压力仪表阀门前应装U形或环形管。 管 路 设 计 1. 管路安装工艺(方向、坡度、与高温热表面距离、 对口时同径管应无错口,异径管内径差1mm,卡 套式管接头连接禁止使用密封带等)符合安装规程 要求; 2. 敷设沿途环境条件满足要求且无碍检修,已对主设 备及管道的热膨胀影响已采取补偿措施,在地下及 穿过平台或墙壁时已加保护管(罩)。管子固定和排 列整齐、美观。 3. 隔离容器垂直安装,隔离液的物理化学性质满足要 求,成对隔离容器内的液面齐平。 4. 保温时各测量管路间应分隔,以免排污时造成影响 ;水位、流量、差压测量的正负压导

41、压管尽量靠近 敷设。 管 路 敷 设 1. 高温高压液体或蒸汽的导管、阀门、附件的压力试验 合格(可随同主设备工作压力一起试验,也可单独进 行严密性试验) 2. 风、烟、制粉系统测量管路严密性试验满足规程要求 耐 压 试 验 1. 当被测介质高于60时,就地压力仪表阀门前应装设 U形或环形管。 2. 引到差压变送器的两根管道应平行敷设共同保温,并 根据需要采取防冻措施。 3. 蒸汽及水的差压测量管路,应装设排污阀和三阀组, 凝汽器真空和水位测量、燃油及燃气的流量和差压测 量严禁装设排污阀。 4. 密封性、挂牌、仪表管保温 仪 表 阀 门 仪表阀门 独立控制装置配置 TSI系统 1. 监视模件应

42、具备在线更换功能,将模件设置为通道旁路、 危险旁路方式,对有关线路进行维修、更换监视器模件时 危险继电器不会动作。监视模件具备通、断电抑制功能, 在电源接通或断开的瞬间,不会误发信号。 2. 具备上电和周期性自诊断及用户启动自诊断等在线功能。 3. 前置器输出与对应的监视器缓冲输出信号满足精度要求。 4. 具有定值倍增或自适应功能,机组启动过程可自动作用。 TSI 系统 适应 性 1. 测量回路连接异常或探头间隙超出指示量程范围时,监视 系统有相应的故障显示。线路发生故障或者人为切除监视 器通道时,该通道发出旁路指示。 2. 当监视器发出报警和停机输出信号时,应发出相应的报警 和停机指示,报警

43、消失后,自动复位监视器,报警和停机 指示应消失。 TSI 系统 报警 功能 配置 1. TSI系统配置两路可靠的冗余电源和至少两块电源模 块实现装置电源间的无隙切换。 2. TSI系统的CPU、重要跳机信号及通道须冗余配置, 输出继电器应为A类产品,输出跳机信号采用二路电 源失去跳闸信号至ETS系统组成或逻辑运行。 3. 采用轴承相对振动信号作为振动保护的信号源,有防 止单点信号误动的措施。当任一轴承振动达报警或动 作值时有明显的声光信号,DCS上设置有振动信号偏 差报警。 4. 轴向位移保护信号采用三选二逻辑或具备同等判断功 能的逻辑输出;300MW及以上机组的小机轴向位移 保护信号,宜三取

44、二逻辑或具备同等优选功能的逻辑 输出。 T S I 系 统 可 靠 性 5. 高中低压缸差胀保护,设计为单点信号时宜设置 1020秒延时,设计为二点信号时宜采用与门逻辑。 量程可设置不高于跳机值的110%。 6. 风机振动单点信号保护,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改为三 取二优选逻辑或二取二与逻辑。 7. 单点设置的汽机缸胀保护宜采用报警功能配置。 8. TSI的输入信号通道,应设置断线自动退出保护的逻辑 判断与报警功能。 9. TSI传感器宜选择不带中间接头且全程带金属铠装保护 的传感器电缆。 10.保护动作信号采用冗余判别逻辑的,其中一路信号动 作后的复归方式设置为自动方式,如手动方式时,须 在大屏

45、上设置共用报警声光信号。 T S I 系 统 可 靠 性 1. 传感器安装紧固,传感器尾线与延伸电缆的连接接头绝缘 可靠,延伸电缆的固定与走向不存在损伤电缆的隐患;远 离强电磁干扰源和高温区,全程金属防护措施可靠。外置 探头安装有保护罩。 2. TSI系统的涡流探头、延长电缆和前置器,成套校验并随机 组大修进行,有资质的检定机构出具的校验合格报告和机 务配合下进行的传动校验记录可溯源。 3. 安装前置放大器的金属盒应选择在较小振动并便于检修的 位置,盒体底座垫10mm左右橡皮后固定牢固。 4. 前置放大器安装于金属箱中(本特利前置放大器务必浮空 ),箱体须妥善接地。接口和接线检查紧固;输出信号

46、电 缆宜采用(0.5- 1.0mm的普通三芯屏蔽电缆,且其屏蔽层在 汽机现场侧绝缘浮空;若采用四芯屏蔽电缆,备用芯应在 机柜端接地。电缆屏蔽层在机架的接线端子旁靠近框架处 破开,屏蔽线直接接在机架的COM或Shield端上。 T S I 系 统 运 行 检 修 维 护 1. 与其他系统连接时,TSI系统和被连接系统作为 一个整体考虑并保证屏蔽层一点接地。 2. 缸胀与串轴的报警和跳闸输出,选择了总线输出 方式时,应进行断开检查确认。 3. 抗干扰能力测试,符合要求。 4. 定期检查TSI系统历史曲线,若有信号跳跃现象 检查处理及时。 5. 定期测量各TSI测点的间隙电压,结合当前状态 与以前的

47、记录进行分析总结; 6. TSI系统传感器随机组中修进行校验。 T S I 系 统 运 行 检 修 维 护 1. 安装和检修记录、校验合格报告,至少可以溯源二 个校验周期。 2. 信号及装置故障、引起机组运行异常情况及时登录 统计台帐。 3. TSI系统设计接线原理图; 4. 电源配置及切换时间试验记录; 5. 汽轮机保护参数定值表; 6. 专用调试仪器说明书。 T S I 系 统 资 料 管 理 独立控制装置配置 ETS系统 1. 电源二路互为冗余,分别切换时或任一电源失去,ETS保护 回路不会出现抖动或误动。当采用二路直流110V供电时, 有防止ETS侧接地导致直流系统都接地的措施。 2.

48、 输出继电器回路,有二路供电,ETS电源失去或ETS冗余控 制器失效(初始化或重启)时,能可靠输出跳闸信号。 3. 柜两路进线电源及切换/转换后的各路重要电源(如给PLC 供电的220VAC、给AST电磁阀供电的110VAC、给各开关 量信号提供查询电压的48VDC等)均进行监视,任一路失去 时有声光报警信号。 4. 采用“ 双通道” 设计时,每个通道的两个AST跳闸电磁阀,各 由一路进线电源供电。 5. 内部电源切换(转换)可靠,回路环路连接,任一接线松动 不会导致电源失去。 E T S 系 统 电 源 1. 系统采用专用模件,控制器冗余配置。独立配置的系统宜 采用故障安全型控制器。 2.

49、信号取样点应可靠并有代表性,冗余信号应分散配置在不 同的I/O模件中。 3. 跳机手动双按钮串联(控制室紧急停机,就地手动跳机、 盘上汽机跳闸)连接及动作可靠且有防护措施,其输出进 DCS的同时,直接跨接至保护输出继电器驱动回路 4. 信号不应来自IDAS系统。转速、凝汽器真空、润滑油压、 抗燃油压、发电机冷却水流量保护信号全程三冗余,采用 三取二逻辑信号动作保护系统,安装符合规程要求 5. 振动和表征汽轮机跳闸等保护信号逻辑,防误动和防拒动 措施可靠。发电机跳闸信号,通过硬接线直接进入保护逻 辑。 E T S 系 统 配 置 6. 润滑油压力低联锁信号进入DCS同时,串入电气启动回 路。 7. 采用可编程控制器的ETS系统,应单独设置首出跳闸原因 记忆和事故追忆功能。ASP、AST油压模拟量和开关量信 号,应接入DCS画面显示且做越限报警减。 8. 通过TSI超速卡输出至ETS的“TSI超速停机” 信号,宜取 自三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