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0007-1991.pdf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754717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98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Z-0007-199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DZ-0007-199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DZ-0007-199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DZ-0007-199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DZ-0007-199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DZ-0007-199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Z-0007-1991.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u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 Z 0 0 0 7 一 9 1 地 质 仪 器 机械 和 电 气装 配 通用技术要求 1 9 9 1 一 0 5 一 2 4 发布1 9 9 1 一 1 0 一 0 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 布 目次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 “ “ “ 二 ( I ) 总要求 ,. “ ” “ ” ” “ ” ” ” “ “ “ ( I ) 机械装配要求 ” “ “ “ “ “ “ “ ( I ) 光学系统装配要求” ” ” ” “ “ “ ” ( 7 ) 电气装配要求 ” “ ” ” ” ” ” “ ” ” ( s ) 标记 “ ” “ ” “ “

2、(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地质仪 器机械 和电气装配 通用技术要求 DZ 00 07一 91 主题 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仪器机械、 电气、 光学装配的通用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地质仪器零部件、 整件( 整机) 的装配, 是地质仪器产品设计、 制造及制订企业标准的 技术依据。 总要求 2 . 1 零部件、 整件( 整机) 的装配应按设计文件和工艺文件进行, 并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装配后的实物应 与设计一致; 装配后的部件、 整件( 整机) , 应按设计文件、 工艺文件和本标准的规定进行检查和试验。 2 . 2 提交装配的所有材料, 零部件、 外购件均应符合现行标准

3、和设计文件的规定; 装配前应检查装配件 的检验标记、 合格证、 成套性和完整性, 不合格品不得进行装配; 所有材料、 机械和电气零部件及工艺的 更改和代替须保证不降低质量, 并经规定的程序批准。 2 . 3 仪器零、 部、 整件和元器件, 一般应有良好的互换性。在满足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仪器的模块 化、 简化易于装配; 部件的连接形式尽量简单; 易损件和常拆件的装配要简便, 易出差错件应有防差错措 施, 以防装错。 2 . 4 装配中使用的设备, 仪器仪表、 工具等应合理选择, 正确地使用, 具有精度要求的 应定期检定。 2 . 5 装配中必须保证安全, 杜绝不安全因素。对在装配中产生的有害

4、物质, 应采取有效的排除措施, 控 制在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2 . 6 装配场所应整洁有序, 照明良好, 环境温度、 环境湿度、 环境清洁度及通风应符合装配的要求。 机械装配要求 3 . 1 机械装配的一般要求 3 . 1 . 1 零件、 部件、 整件( 整机) 装配之前必须进行清洁处理, 清除尘粒, 碎屑、 研磨剂、 油污、 水及一切不 应有的多余物, 保证清洁。 根据污垢和零部件的材料性质, 合理的选择清洗溶剂及清洗方法, 不得影响零部件的物理性能、 电 气性能、 表面质量及造成变形等。 对重要的配合表面, 清理时应避免划伤并保持其精度。 对轴承, 精密配合件, 液压件, 密封件等应规

5、定特殊清洗要求。 清理后, 对活动零部件应重新干燥和润滑。 3 . 1 . 2 装配前: 对工 作时易产生不 应有振动的 旋转零部件, 应按技术要求进行静 平衡或动平衡检查; 对 易于锈蚀的金属件、 经氧化或氮化处理的钢制件, 应采取防锈措施; 对用于密封的零部件应进行密封 性 试验; 对有抗磁性要求的零部件应进行磁性检验。 3 . 1 . 3 用于装配的零件、 部件和整件的表面, 在装配过程中均不得有裂纹、 凹陷、 压痕、 锈蚀及可能影响 产品性能的其他损伤。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 9 9 1 一 0 5 一 2 4 批准1 9 引一 1 0 一 0 1 实施 Dz 0007 一 91

6、 表面涂覆 层均应完好, 不允许有斑点、 划伤、 起皮、 漏涂等, 因 装配原因使 涂覆层有局部损伤 时, 应采 取补救措施。 3 . 1 . 4 按图纸规定, 允许 对外购件进行补充加工。 按工艺 文件规 定, 允许在装配过程中 对零部件进 行修 配调 整。 3 . 1 . 5 对要求完全固定的结构应当装配牢固, 在振动等机械力作用下, 不允许有歪斜、 摆动, 转动、 位移 等现象; 部件、 整件的结合, 活动及可卸部分, 装配后应能自由地结合、 活动、 拆卸和再装配。 3 . 1 . 6 弹性零件( 如弹簧、 簧片、 卡圈等) 装配时不得超过弹性限度的或造成永久性变形。 3 . 1 . 7

7、 有锁紧定位装 置的 零部件, 在调整完毕后应锁定。锁定时变化不应 超过允许范围。 3 . 1 . 8 装配带有滑轨的部件、 整件时, 应使滑轨对准支架上的滑槽, 然后慢慢平推进去, 当到位后, 再拧 紧螺母。严禁强迫安装。 3 . 1 . 9 各种橡胶、 毛毡及其他非金属材料衬垫均应紧贴装配部位, 不允许有裂纹、 折叠、 毛边等 现象。 3 . 1 . 1 0 零部件由二个以上紧固件固定时, 单个紧固件的失效不应使整个零部件松动。 3 . 1 . 1 1 装配时, 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与配合, 应保证其相互位置准确、 连接可靠、 配合松紧适当。装配中 由于相关公差, 出现极限偏差“ 0 “ 时应

8、进行选配处理。 3 . 1 . 1 2 装配好的产品要求表面整洁、 无损、 无油迹, 应清除机内的灰尘、 油垢、 碎屑及其他多余物。 清除 时严禁敲打和震动。暴露在外无防护层的金属表面, 须涂防锈油脂。 3 . 2 可拆卸连接的装配要求 可拆卸固定连接( 螺钉、 螺栓、 销、 键等) 应保证连接可靠、 拆卸方便。 3 . 2 . 1 螺纹连接的装配 3 . 2 . 1 . 1 螺钉或 螺母与被紧固 件贴合的表面要光洁均整、 应按一 定的拧 紧力矩拧 紧, 紧固 后保持平整。 3 . 2 . 1 . 2 紧固螺钉、 螺母时, 应有可靠的防松装置, 当采用弹簧垫圈时, 拧紧程度应以弹簧垫圈切口被

9、压平为准。在开有长孔或软脆材料的工作面上( 如纸胶板、 瓷件等) , 不允许直接垫弹簧垫圈。 3 . 2 . 1 . 3 除应倒棱的螺纹零件的端部外, 其余螺纹不许乱扣、 滑扣、 裂纹和压伤, 否则不准使用; 螺钉、 螺母不应产生偏斜和弯曲。 装配中必须防止 变形和损坏。 3 - 2 . 1 . 4 螺钉、 螺栓紧固后, 螺纹尾端外露长度一般不得少于 2 扣。螺钉有效长度一般不得少于 3 扣. 3 . 2 . 1 . 5 在拧紧 成组的紧固 零件时, 应按对称交叉程序进行, 分步紧固, 不准发生变形和松紧不一 致现 象。 在拧紧长方 形布 置和成组 螺母时, 应从中间开始逐渐向两边对称地扩展;

10、 拧紧圆形或方形布置的 成 组螺母时. 应对称地进行。 3 . 2 . 1 . 6 螺纹孔由于工艺上难以避免的原因, 造成与螺钉不配时, 允许回丝, 并随即涂以防锈剂。 3 . 2 . 1 . 7 装配螺钉等紧固件时, 不允许使通孔的周围产生裂纹。 螺钉端头的起子槽不准损坏, 如损坏应 更换, 容易碎裂和变形的非金属材料被紧固时应防止 碎裂变形。 3 . 2 . 1 . 8 沉头螺钉紧固后, 其 头部与被紧固 件的表面保持平整. 或 稍低于 零件表 面。 3 . 2 . 1 . 9 双头螺栓的装配, 应使其与机体螺纹的配合有足够的紧固性, 即在装拆螺母的过程中, 双头螺 栓不能有任何松 动。

11、双头螺栓袖线必须与机体表面垂直。 装入双头螺栓时, 必须 加润滑油, 以免拧入时 产生咬住现象。 3 . 2 - 1 . 1 0 自 锁的紧固件, 应紧固到位, 不允许封漆。螺柱和螺栓若不用机械止动时, 装配调试后, 在螺 纹 连接表面 应完 整的漆封, 防止在振动 的条件下自 行 松动。 3 . 2 . 2 销连接 3 . 2 . 2 . 1 销连接应保证连接可靠、 定位准确, 并有保险作用。 圆锥销应装拆方便。 圆柱销不应多次拆装。 销的定位和固定, 应在零部件调整好以后进行。 3 . 2 . 2 . 2 根据不同的 配合要求正确选择销, 保证被连接的两个零件的销孔的同轴度和表面粗糙度要

12、求, 销与孔必须达到正确的配合, 保证销不变形, 工件不移动。 n z 0 0 0 7 一 9 1 3 . 2 - 2 . 3 装配圆柱销圆 锥销时, 两端突出或沉入长度应大致匀称, 其突出部分与邻近零件应有足够的 距离。 装配圆锥销应保证销子自 由插入孔中长度为8 0 肠。 开口 销装配后一般张角应大于9 0 0 , 3 . 2 . 3 键连接的装配 齿轮、 带轮、 联轴器等与轴用键连接, 应保证键与被连接的零件达到正 确的配合要求( 间隙配合 或过 渡配合) , 定位准确, 保证传递动力时没有冲击和振动。 2 . 4 过盈连接的装配 2 . 4 . 1 配合表面应有一定的表面粗糙度。配合件

13、应清洁, 零件经加热或冷却后, 配合面应擦拭 十 : 净, 氏JJ内月曰 压合前表面必须用油润滑, 避免擦伤表面。 3 . 2 . 4 . 2 压入过程应保持连续, 速度不应太快。 压合时必须保证轴与孔的中心线一致, 不得倾斜。 细t : 的薄壁件、 应垂直压人, 防止变形。包容件( 孔) 和被包容件( 轴) 配合后过盈值应保证连接紧固。 3 . 3 不可拆卸连接的装配要求 3 . 3 . 1 铆接 3 . 3 . 1 . 1 铆接时, 应按 对称交叉顺序进行。铆合 后, 工件板料应平整、 压紧工件之间 无间隙, 铆 杆不松 动、 在孔内不弯曲。 3 . 3 . 1 . 2 铆钉头周M( d

14、+5 m m范围内, d为铆钉直径) , 被铆接的零件表面允许有轻微的凹陷, 凹陷 数不超过总数 3 0 %, 3 . 3 . 1 . 3 铆接半圆头、 圆柱头铆钉时, 铆钉头应完全平贴于被铆零件上, 被铆端应与铆窝形状一致. 不 得有凹陷、 缺口和明显的开裂。当要求被铆端与零件表面平整时, 可修平。 3 . 3 - 1 . 4 沉头铆钉铆 接时, 应与被铆接面保持平整。 铆成头 不准突出 零件 表面, 凹下 零件表面的 深度不 得超过。 . 2 m m 。不符合上述 要求时必须修整合格。 3 . 3 . 1 . 5 空心铆钉铆接时, 翻铆边的裂口不得多于三处, 裂口深度不得超过翻铆边的一半.

15、 3 . 3 . 1 . 6 对于铆装螺母等需要扩铆的零件, 扩铆翻边后不得铆裂、 破坏螺纹和松动, 必要时允许冲点、 凿铆和回 丝。 铆装零件扩铆后应牢固 可靠, 不得转动。 铆配螺母扩铆后: 中心 线应与被铆接件表面垂直. 3 . 3 . 1 . 7 铆合处 被铆 件和铆成 头均不应 有开裂, 歪斜, 毛边。 铆接后, 铆钉头表面应光洁, 不应有划伤、 凹痕、 裂纹及其他机械损伤。 3 . 3 . 1 . 8 铆钉铆成头轴线与铆杆轴线间的位置度, 不超过铆钉头与铆钉杆轴线间允许的 位置度, 铆钉 头支承面应紧贴在被铆接件表面上。 3 . 3 . 1 . 9 铆接安装焊片应先将铆接部分( 焊

16、片与平板接触处) 涂一层胶, 再扩口铆紧。 3 . 3 . 1 . 1 0 铆接完毕, 应进行清洁处理, 破坏镀层处, 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13 . 2 焊接 3 . 3 . 2 . 1 焊件在 焊接前 应将表面 清理干净。 焊后应清除焊渣、 焊剂和氧化皮 等杂质。 焊件应在 焊后进 行镀橙和涂覆e 13 . 2 . 2 焊接应采用对称交叉次序进行. 以免产生有害的变形。 3 . 3 - 2 - 3 焊接的焊缝应连续、 均匀、 平滑, 不得有漏焊、 虚焊、 错焊、 裂缝及过分的凸瘤、 烧穿和影响强度 及气 密性的气孔, 夹渣等缺陷。 当焊缝存在夹渣、 气孔等 缺陷时, 允许补焊。 焊接引

17、起的 有害 应力应予消 除。 3 . 3 . 3 粘接( 胶合) 3 . 3 . 3 . 1 粘接应根据仪器的使用环境, 被粘合 件的 特点, 正确地选用和配制粘合剂。 对于玻璃和可能受 到弯曲或冲击的部件的粘合, 不允许使用脆性粘合剂。 3 . 3 - 3 . 2 粘接应按工艺规范进行。 粘接点或 粘接面应完全胶合。 避免由子多孔性材料不良 的贴合, 不 适当的 覆盖或过大的压 力而造成不充 分的 粘合。 表面不得有胶的 流痕。 3 . 3 . 3 . 3 枯接应牢固可靠, 且 表面光滑。不因由于 静负 载, 弯曲、 机械冲击、 振动和热冲击而产生断裂、 分离和撕裂。 Dz 00 07 一

18、91 3 . 3 - 3 . 4 粘 接过程中, 应有安全措施, 防 止污染和毒性对人体的危害。 3 . 3 - 3 - 5 在 贮存、 运输和使用时, 粘合 剂不应对被粘合件和仪器产生有害的影响。 粘合剂在使用中 应避 免潮湿、 霉菌、 气体或溶剂对其所引起的损坏。 3 . 4 木结构件的连接 3 . 4 . 1 木结构件需用相对湿度为 8 0 0 - 1 5 %且符合设计要求的木材制造. 表面应平整光洁, 装配后 二曰几口 必须保证牢靠。结合 处及拼镶接合 处应无缝隙, 表面边缘应修整, 使连接平整, 光滑。 3 . 3 . 4 - 2 用钉( 包括木螺钉) 连接时, 钉应整齐均匀地排列,

19、 钉不得歪扭弯曲。 钉头和钉尖不得突出产品 表面 。 3 . 3 . 4 - 3 木螺钉起子槽不得损坏, 损坏的不得使用。重拧不得多于一次。 3 . 4 传动控制机构的装配要求 3 . 4 . 1 传动控制机构装配的一般要求 a - 装配齿轮、 蜗杆、 蜗轮及压合轴承时, 禁止用铁锤直接敲打, 在轴与轴套的配合面上, 不得有划 伤、 裂痕和抗磨层脱落, 运动件的表面应均匀的涂润滑剂; b . 装配后传动机构应运动灵活, 传动平稳、 精确、 啮合良好, 无冲击、 振动、 串动、 跳动、 打滑、 阻滞 等现象, 声音均匀, 噪声不超过国家标准的规定。 c装配控制机构时, 既要保证其工作精度; 变换

20、定位准确, 还应操作省力; d . 装配圆锥齿轮和蜗轮蜗杆时. 允许用金属垫片调整间隙。 3 . 4 . 2 齿轮传动机构 a 一 齿轮孔与轴的配合不得有偏心或歪斜现象。 保证齿轮有准确的安装中心距和适当的齿侧间隙。 装配带有齿轮的轴时, 其轴向间隙应在轴长为1 0 0 m m时, 不小于 0 . 0 5 mm; b . 齿轮啮合时, 齿面应 有一定的 接触面积和正确的 接触部位。 对圆 柱齿轮沿齿宽的相对位移 为: 当 齿宽小于或等于4 m m时, 应不大于。 . 4 m m, 当 齿宽大于4 m m时, 应不 大于0 . 6 m m. c , 对高速旋转的大齿轮. 装配前应做动平衡试验,

21、以免产生过大的振动; d . 装配后进行跑合试验, 保证传动准确可靠。当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用研磨法修整。 3 . 4 . 3 蜗杆传动机构 a , 保证蜗杆 轴心 线与蜗轮轴心 线互相垂直, 蜗杆轴心线应在蜗轮轮齿的对称 平面内, 中心距要 正 确 ; b . 有适当的啮合侧隙和正确的接触斑点, 安装后应进行调整检查。 3 . 4 . 4 联轴器的装配要求 a . 联轴节装配时, 应保证两轴的同轴度, 避免两轴传动时产生弯扭现象; 保证连接件( 螺纹、 键、 销 等) 连接可靠, 不得有自动松脱现象; b , 离合器装配时, 应正 确地调整结合面之间的间 隙和压 力, 能传递足够的扭矩, 在接

22、合或分开时 动作要灵敏准确, 平稳可靠。 3 . 4 . 5 链传动机构 a . 应能保证准确的平均传动比, 传动平稳; n . 两链轮的轴线必须平行。两链轮应装配在同一平面上, 当存在偏差时, 其偏差值应小于两链轮 中心距离的 0 . 2 %; c . 链轮 装配到轴上 后, 其径向和端面跳动量必须小于允许值。 链的下 垂度 应适当。 3 . 4 . 6 带传动机构 a . 装配时, 带轮在轴上应没有明显的歪斜和跳动, 径向跳动量和端面跳动量小于 。 . 1 -0 . 2 m m; b . 两带轮的中 心平面应重合, 其 倾斜角 和轴向 偏移量不得超过规定要求, 一 般倾斜角不超过1 . I

23、 c . 带 轮工作表面的粗糙度要适当, 传动带的张紧力要适度, 当 过载时传动带应在带轮上滑动, 传 D z 0 0 0 7 一9 1 动带在带轮上的包角不能太少。正常工作时传动带不应打滑. 3 . 4 . 7 滑动轴承的装配 轴与轴承配合 表面的接触精度良好, 配合问隙 合乎要求; 在工作条件下不发生 “ 烧瓦 ” 及“ 胶 合” 现 象; 润滑油 道的位 置应正确; 压合 轴套时, 应检查其位 置, 轴套不应歪斜。 3 . 4 . 8 滚动轴承的装配 轴承的内圈与轴采用基孔制配合, 外圈与 轴承座( 孔) 采用基抽制配合, 即配合松紧 精度应 通过 改 变与滚动轴承配合的轴和轴承座( 孔

24、) 的尺寸大小来控制; 装配时应选择适当的游隙, 保证轴承的工作精度, b . 装配中, 对于向心球轴承 , 不能使滚动体传递装配力, 不能使轴承产生歪斜或卡住等现象; 不允许滚动铀承在轻微抖动时因本身重量而滑落; d . 装配轴承时允许将轴承加温 6 0 -1 0 0 C.装配后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温升不得超过 4 0 C; e . 为保证配合, 允许选配轴承或对轴承进行再加工。 加工的方法可以是研磨或精砂轴。 加工后, 粗 糙度允许降低一级; . 装配完, 对齿轮、 蜗杆、 蜗轮、 轴承、 轴套等应加润滑剂。 3 . 4 . 9 导向件的装配 导向件( 导轨、 滑块、 拖板、 导柱等) , 或

25、其他可移动件, 应保证在正反方向平稳地移动, 无卡、 滞、 倾 斜、 跳动等现象。 3 . 4 . 1 0 止动件的装配 止动件( 棘轮 固定件等) 和跳步机构应保证锁定精确、 可靠、 跳步清晰。 控制机构应有防止过扭转和 松脱的保护装置。 手柄和旋钮不得在轴上发生晃动 和滑动。 各种调谐机构其初、 始和极限位置及指示位 置均需符合设计要求。 3 . 4 . 1 1 仪器上刻度盘和指针的装配 a . 刻度盘旋转时. 端面跳动 应小于。 . 5 m m; b . 刻度盘端面到指针的距离应在。5 - 1 . 2 m m; c . 和刻度盘处于同一平面上的指标盘与刻度盘之间的间隙应为 。 . 2 5

26、 -0 . 5 mm. 3 . 4 . 1 2 磁针的装配 a . 磁针应灵敏、 摆动平稳, 磁针的起落机构或固定装置, 应使磁针起落和固定可靠; b . 磁针装置的壳体及观察窗的保护玻璃应密封, 磁针室不得有潮气、 灰尘、 纤维毛、 微屑、 油脂等 杂物; 处于 静止 状态的 磁针两端应保持平衡, 两端与指标盘刻线面的高低误差不 得大于。s M M; d . 磁针顶端与指标盘的间隙 应在。 . 1 -0 . 3 m m的范围内, 磁针尖端( 或尖端标记) 应与指标盘的 刻线对齐, 其误 差不得大于 二分之一刻线宽度。 3 . 4 . 1 3 万向轴和万向接叉的装配 万向 轴和万向接叉中心线之

27、间的夹角 不应大于2 0 0 , 万向轴应能在万向接叉内由 一边缘位置移到 另一边缘位置。 万向 轴的最小轴向 移动应不小于0 . 5 m m, 万向轴端头半圆环的 销钉不 应超出 万向 轴的 接叉端面; 万向轴的长度在装配时最后确定; 带弹簧万向轴在不拆下机构情况下应能取出; 万向 轴的 半 圆环应调整在一个平面上, 对不可调的万向接又, 两半圆环的位置按调好的机构确定。半圆环对万向轴 头中心线应能在士 4 5 。 范围内自由转动。 3 . 4 . 1 4 手轮、 手柄和旋钮的装配 a . 抽、 手轮和手柄等, 应能轻快、 灵活地转动, 不准有卡紧, 停滞和跳动现象, 用做传动的机构, 应

28、均匀地转动或移动; b . 调整用的 手柄、 旋钮和手轮. 应牢固地固定 在轴上不 得与轴有相对运动。 35 气液管路系统的装配要求: Dz 00 07一 9 1 3 . 5 . 1 导管, 管接头的内外表面必须清洁, 光滑, 无锈蚀, 污垢, 油脂及多余物; 无破裂, 缺口, 凹坑, 划伤 或影响管子装配件性能, 强度及耐久性的类似机械损伤, 导管接头密封表面及法兰盘对接面密封部位不 得有机械损伤; 气体运输管路, 液压系统和气压系统的管路清洗后, 应进行冲洗和彻底干燥。 3 . 5 . 2 在存放和转运过程中, 导管, 活门, 气瓶等各种零部件及箱体上堵盖. 保护盖包扎的塑料袋和铅 封不

29、得取出和 破坏。 管子端头应加保护帽。 3 . 5 . 3 装配时所有螺纹表面上均需涂润滑脂, 且严禁润滑脂落入管内腔。接管咀上的润滑剂不应涂得 太多, 防止导管和管接头在装配时发生卡住或咬位现象。 3 . 5 . 4 导管的安装应保证在不拆卸其它附件的条件下更换导管。在拆装管路和接头时, 不允许损坏管 路接头的密封面及临近的部件。 3 . 5 . 5 管路的敷设与间隙安装要求 a . 液压管路应远离排气管、 氧气管、 电气线路等, 液压管路应位于 上 述各种装置之下, 不要将液压 管路与其它易燃流体管路汇聚在一起, 不许将液压管路作为支承。严防各种管路接错, 不允许将管路捆 扎压在一起 ;

30、b . 导管与导管间的间隙、 导管与结构件的间隙不小于3 mm, 与有相对运动件之间的间隙不小于 3 . 5 . 6 管路支承与防护装配要求 a . 液体管路为防止振动和摩擦, 应进行支撑和固紧。所有气动系统导管应支承在刚性结构上, 支 承应尽量靠近弯曲处, 支承间距合理; b软管的支承应保证在任何可能产生相对运动的情况下, 决不会导致刚性导管的变形, 支承应保 证软( 导) 管在其可挠曲位置上不受限制并且任何偏移部分不与结构或相邻构件发生摩擦; c . 软管不能用刚性支承, 不能用卡箍沿软管外径紧紧的卡住。凡是有必要防止软管及其相邻结 构, 导管, 电线, 和其它设备等遭受损伤之处, 均应对

31、软管作适当的保护以免擦伤; d . 外露部位的导管, 与接头上管咀或管套接触部分应采取适宜的防蚀措施; e固定导管可用管夹, 金属箍带, 尼龙绷带, 钢丝等固牢。固定处应包以软质材料, 高温或低温管 路应垫软质热绝缘物。 15 . 7 密封件的装配要求: a . 气、 液路系统应进行密封装配, 以满足密封性要求, 在装拆管路和接头时, 不允许损伤管路接头 的密封面。 b . 密封圈装配时, 不可产生扭曲, 对 U形、 V形、 Y形有开口方向的密封圈应使开口方向朝压力 大的一侧, 口形、 T形和形的密封圈, 宽边置于沟槽底部, 尖端对正相对运动件的表面。O型密封圈装 配时应在外面涂以润滑脂, 压

32、制的O形圈应将其“ 飞边” 避开密封面。 金属O形环, 密封垫, 密封圈, 弹簧垫圈只允许使用一次。 c . 填料密封装配时, 填料的放置应力求平整, 用工具放填料时应保护旋转轴表面不受损伤, 收紧 压盖时用力应平衡。 d . 机械密封装配时, 轴上装置 密封的 部位, 不应受到损伤和锈蚀。动、 静环与相配件间, 不得 发生 连续的相对运动。 3 . 5 . 8 管件的连接 a . 管件连接时, 除设计另有规定外, 导管必须调整得完全对好接管咀, 拧螺帽时不应在任何方向 上使导管产生变形。 b . 软管的连接: 凡是在两个接头之间有相对运动之处, 应采用软管连接, 软管连接必须在任何工 作条件

33、均不产生扭转, 并且不会导致其与连接接头松脱。 导管的管口 和接头不应 变形或有毛刺. 软管的 弹性或外加卡箍的收紧力使之与接管咀密合 达到一 定的密封要求, 软管尺寸应选取合适, 防止软管的抖动或因自身的收缩而脱落。 D Z Q 0 0 7 一9 1 c . 球形接头连接 用在 高压系 统的 球形接头和 接合 球面应经研磨, 在螺纹 收紧前不使杂 物落入接合面之间, 避免产生 永久性损坏, 保证密封可靠。 d扩口 式管接头连接 应避免 扩口 时出现 裂口或扩口 不 够。 装接时应先将管轴线对准接头轴线, 扩口 管端应完全安置在管 接头上时, 才能拧上螺母。在用手拧紧螺母之前, 不可硬用工具收

34、紧螺母进行调正. e . 长套式管接头连接 在导管与 接头之间 置以长套( 密封圈) , 管外壁与卡套或密封圈接合部位应无变形和刻痕。 f . 法兰式管接头 连接: 装配时两配合法兰应平行, 保证密封性和管路畅 通, 法兰收紧时应受力均 匀 。 9 管螺纹连接: 管逍端口 的外缘和接头内孔以螺纹配合, 螺纹中 应垫 纤维和密 封胶, 密封部位 应紧密贴合 保证密封 要求。 卜 . 用胶合剂使管与座或接头胶接时, 胶合剂应涂敷均匀, 结构上留 出的胶合间隙 应充满胶合剂, 保证 密封 3 . 59 气体控制系统装配要求 。气管管簧在连接时, 按需要剪裁 簧距可拉长 3 4o m; h各气阀必须单

35、独检漏确保不漏气才能装配; c电磁阀进行压力试验。 应起动、 停止正常; d . 各种 气体切 断阀 旋钮, 必须对准位置; 平面切换阀, 转动阀 体不得有漏气现象; 么各种气体管路、 与燃烧室的连接必须正确、 畅通。各气嘴气路必须畅通, 不得堵塞。 351 0 燃烧器的安装 a排液管不准打结或对折, 不准浸人液面, 排液畅通; b 安装或 拆卸 燃烧器时, 不准挤扁或卡断燃烧器及雾化器的导 管, 气体导 管必须用导 管夹固定; 。各密封部位严格密封, 仪器正常工作条件下不许漏气; d 升降调节时应上下灵活, 不得有卡死, 突跳现象, 不得有明显的晃动; e 平移导轨必须灵活可靠, 前进后退均

36、无明显晃动, 保证调节范围; f灯座无裂纹, 灯头与灯座间磨平, 不漏气, 灯头口转动平稳。 35们 附件安 装正 确, 牢固, 保证 各种阀、 流量调节器, 保护装置、 泵、 电 机、 接头 等安装对位, 保证 管路 系统工作正常。 4 光学系统装配要求 41 清洁要求 411 光学 仪器的机械零件, 光学零件, 在装配前应进行清理和清洗, 不得有毛刺、 油迹、 各种纤 维、 屑 粒、 漆皮、 研磨剂、 水气、 水珠及其他脏物附在上面。 透镜、 梭 镜、 反射镜、 滤光镜 楔形镜、 窗口玻璃等光学零件的 表面应清洁, 除不应有上述缺陷外, 还 不得有霉、 雾、 手印、 辅料印点 等附着物存在

37、。分划板的清洁度应更高。 412 装配 后必须清洁整 机, 且不得使清洁剂渗入到产品内 部。 42 装配后光学系统外观要求 421 外表面应清理干净, 不得有锈蚀迹, 密封胶和油脂的堆积, 不得有明显的损 伤以及其他影响外观 或使用性能的缺陷。 422 外表面的表面处理层不得有脱落, 损伤, 起皮, 起泡, 龟裂和流痕, 各部位的色泽应一致。 4 . 23 外表面的刻字, 刻线, 符号和标志, 应清晰, 牢固。 D z 0 0 0 7 一 9 1 4 . 2 . 4 窗口 保护玻璃的内 外表面应清洁, 不得有划伤和破裂。 活动窗盖启闭 应松紧适宜, 可靠。 4 . 2 . 5 干燥器的筒、 盖

38、应能方便地拆装。 4 . 3 光学性能要求 4 . 3 . 1 光学系 统中 的所有光学零件均应对中心。 系 统的 分辨 率, 放大率, 视场的调节范围, 像质, 清晰 度 及测量精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4 . 3 . 2 目镜的出射光轴应垂直于目镜的外端面, 在物镜光轴上的物体所成的像, 不得偏离产品的视场 中心。分划板的分划面应精确的安装在物镜的后焦面上。 4 . 4 水准器的装配。 4 . 4 . 1 水准泡在座内不得松动, 不因应力过大而产生裂纹破损或漏气。 4 . 4 . 2 水准泡管轴应与座体的安装基准面平行。 水准泡上的刻线在座内读数窗口中的位置应对称。 圆 水泡位于中间。 4

39、. 4 . 3 水准器安装前, 须在水平板上校对合格后方能使用。 4 . 5 胶合与粘接 4 . 5 . 1 胶合件的 胶泡、 空隙、 尘物、 脱胶、 斑点等胶合疵病和胶合面的表面疵病、 光学零件的边缘开胶应 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4 . 5 . 2 胶合件和粘接件( 玻璃和金属粘接) 在温度, 湿度, 振动, 冲击作用下不得开胶。 4 . 5 . 3 胶合表面必须清洁, 清除油脂, 水分及其他污物。 必要时进行化学处理。 胶接表面光洁度应符合 设计文件规定。 4 . 6 在装配过程中, 光路先进行静态平衡调节, 再进行动态平衡调节, 以保证质量要求。 4 . 了 胶合材 料。 应有 极高的透

40、明 度和光学一致性, 高清洁度; 有足够的物理、 化 学稳定性; 胶的 折射率与 被胶合光学元件的折射率相接近, 胶的粘度合适。 4 . 8 在装配中既要保证连接的牢固性又要使光学零件受到的压力分布均匀. 不得因装配用力过大造成 光 零件变形, 成象质量恶化, 胶合剂脱落, 甚至使零件破碎, 同时也不得因装配用力过小, 而使光学零件 产生松动. 致使仪器失调, 无法保证精度。 4 . 9 密封干操 产品应按规定进行密封和干操处理, 保证密封性。 5 电气装配要求 5 . 1 元器件的装前处理 凡 不符合可焊性和安装要求的电 子元器件装配前应进行装前处理, 以 保证可焊性和正确的安装. 装 前处

41、理主要包括元器件引线的拉( 校) 直、 刮脚、 搪锡和弯曲成型。 5 . 1 , 1 拉( 校) 直 引 线在刮脚、 搪锡前需拉( 校) 直时, 应选择合适的工具, 用适当的拉 力, 避免引线 根部松脱 或引 线裂 痕等其他机械和电气的损伤。 5 . 1 . 2 刮脚 引 线在搪锡前需刮脚清除表面的绝缘层, 氧化层和污物时, 应避免引线上造成刻痕裂痕等机械损 伤。 扁平封装集成电路的引线应轻擦, 严禁用刀刮以 免损伤引 线表面。 引线刮脚部位 到引线很部的 距离 应大于2 mm或大于引线直径的 2 倍。 5 . 1 . 3 搪锡 5 . 1 . 3 . , 引线刮脚后应及时搪锡, 以免再氧化或

42、沾污。搪锡时应选择适当的方法避免元器件受到任何 的烫伤或电 气损 伤, 严禁助焊剂或焊料流入元器内 部; 5 . 1 . 3 . 2 搪锡层应均匀, 光亮牢固, 并于引线根部保持一定的距离; 5 . 1 . 3 . 3 搪锡时间和温度应不 超过元器件标准的规定( 参考表1 ) . 重复搪锡应在冷却后再进行, 但最 s U z 0 0 0 7 一 9 1 多不 超过三次。 轴向元器件搪锡时, 待一 端搪锡冷却 后再搪另一端。 不耐热元器件搪锡时应采取 散热措 施。 表 1 、 t 14 7i 4设 titi, 据锡温度 搪锡时间 , 电烙铁搪锡3 0 0 士 1 0 2 锡锅搪锡2 9 0 左

43、右 1 超声波搪锡 2 1 0 - - 2 6 01 - 2 5 . 1 . 4 元器件引线弯曲成型, 折弯点与引线根部的距离至少应大于 2 mm, 最小折弯半径应大于引线 直径的2 倍。 折弯后两平行引 线的间 距, 应为2 . 5 m m的 整数倍。 电阻、 电 容、 二 极管引 线折弯处 与引线 根部距离一般为2 - 5 mm, 轴向封装的器件折弯点与引线根部的距离应大于 5 m m. 扁平封装的集成电 路引线折弯点与引线根部的距离至少应大于 1 : 。 , 折弯半径不小于引线厚度的 2 倍。 折弯时不允许夹伤引线, 不应有元器件本身破裂, 引线断裂等损伤。 元器件引线弯形后, 应在放入

44、容器内以免挤压变形. 5 . 1 . 5 C M O s等 高输入阻抗器件引线成型 时用的工夹具、 引线搪锡时用的锡 锅、 焊接时用的电 烙铁外 壳, 测 试、 检验器件时所用的一切仪器仪表等必须接地良 好。 器件引 线搪锡时间 不大于2 s . 器件放入屏 蔽盒或屏蔽袋内保存。对受静电感应易击穿的器件焊接时需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52 元器件的安装固定要求 5 . 2 . 1 元器件在印 制电 路板上的 安装 5211 元器件必须安装正确, 排列整齐、 疏密适当、 不许相碰、 不许重叠, 在不移动其他元器件的情况 下可以 装拆; 元器件标称值和标记应外露且方向一致, 在采用翻转机构时, 标称

45、值和标记的方向 应适应 翻转后的工作需要, 5 . 2 . 1 . 2 元器件引 线或壳体至印制电路板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3 m m, 有导轨的不 小于5 m m; 各 元器 件的外壳之间, 外壳与引线之间、 引线与裸导线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1 m m; 紧固 安装件边缘至印 制导线 或焊盘的距离应大于 。 . s mm, 元器件的安装应保证绝缘, 屏蔽需求; 带有高电位的元器件或带电 部位 安装时应符合安全要求, 其 引线或带电部位应套绝缘套管。 5 . 2 . 1 . 3 元件的安 装。一般采用卧式或贴板式。如需要悬空安装时, 元件底部距印制电 路板面高度 应 在2 s m m范围内; 遇有跨

46、 接印制导线的元件可悬空安装, 必要时允许套 上绝缘套管贴板安装; 发 热元 件如2 w以上电 阻等不允许贴板安装应悬空安装。 器件安装时, 底部距印制电路板面的高度应大于 5 mm, 其引线不许交叉且应有绝缘防护措施。 凡 带有金属外壳的元器件要求贴板安装时, 集成电 路、 场效应管贴板安装时均应采用 绝缘衬垫。 扁平引线和圆形引 线平面安装时, 引线应放置在印 制导线中间, 在保证最小 允许间隙条 件下允许有 较小的偏移或伸出。 5 . 2 . 1 . 4 元器件安装应满足振动等机械应力的要求, 元器件的引线不允许有接头; 依靠自 身引线支撑 的元器件其重量超过3 0 g 时应采取必要的防

47、震固定措施。 在印 制电路板焊盘上 安装焊片, 空心铆钉、 接 线柱时应与焊盘焊在一起 保证良 好的接触和抗震。 5 . 2 . 1 . 5 每个焊盘孔只允许穿过一根线。在 元器件引线上不允许搭焊。 5 . 2 . 1 . 6 高频电 路同一单元的元器件尽量靠 近。 连接线尽量短, 减少分布参数. 5 . 2 . 1 . 了 对数码荧光显 示管的 安装、 高度及方位角应严格控制, 并利用夹具保持同 一字幕高度, 使显 示 Uz 000 7一 91 的数码, 图形对准面板上的观察窗. 5 . 2 . 1 . 8 在安装过程中, 不允许损伤印制电路板和元器件, 在剪掉导线或引线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导线 掉入产品中。 5 . 2 . 1 . 9 焊好的印制电路板组装件, 经调试合格后按设计要求进行三防处理( 如喷涂) 。 5 . 2 . 2 导线、 元器件引线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