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375661 上传时间:2025-07-1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龙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云龙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云龙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云龙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云龙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云龙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文本阶段成果云南省地图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3年5月目录第一章总则I第二章国土空间基础与形势6的一节现状与特征6君二节问题与风险8扉三节机遇与挑战IO第三章国土空间战略与目标12翁一节发展定位与城市性质12扉二节目标与战略13第四章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伊新格局16办一节严守国土安全施础16需二节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18W三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19第五章严格耕地保护,优化农业空间布局24扉一节实施新施数崎、匝“、生态“三位一体”保护24扉二节保障农业铲空间26第六箪牢筑生态安全屏障,维护生态系统稳定28需

2、一节构建生态保护空间格局28扉二书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29嘉三节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0第七章空间聚散有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34第一节优化城镇空间格同34第二节优化产业空间布局35第三节优化乡村空间布局38翳四节以“生态保护+文化引领+绿色健康”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的合发展40需五节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41第八章保护文化自然资速,塑造特色城乡风短44第一书强化历史文化保妒与利用44第二书塑造人文自然特色魅力空间.46Z三节瞿造富有地域特色城乡风貌47第九章完善肃大要素支探体系,建设安全媒色i效城乡49扉一节构建外联内通、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49第二节健全城乡公共服务设牖体系50第三节市

3、政般础设施54第四节构建安全韧性的综合防灾体系59第十章推进生态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67W一节生态修复67石二节国土综合施治71第十一章优化中心城区布局,建设山地健康宜居绿城74第一节优化空间布局与用地结构74第二节优化居住用地布局与完薛住房保障77M三书优化完善交通体系77扉四节提升公共服务设脩79第五节构建蓝绿交织游憩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品质80翡六节加强城市特色风貌管控,持续推动城市更新82第七节次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安全韧性86Y八节严格管控城市“四畿”91掂九节划定详细规划单元93第十二章完善区域协调格局94笫十三箪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96第一节强化传导,落实近期行动计划96W二节

4、近期行动计划与电点建设项目103第三节加强党的领导106一四节规划实施保隔政策与措施106哥五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109附表1!1附表1.规划指标表I1.1.附栽2.县域规划分区统计表112附表3.中心城区规划分区统计表112附表4.县域国土空间用途结构调整表114附表5.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结构规划表114附表6.耕地永久基本农田规划指标分解表116附表7.坝区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比例汇总表117附表&其他底线管控指标分解表117附表9.自然保护地一览表118附表10.历史文化资源一览表118附表I1.低镇体系规划表122附表12.村庄分类统计表122附表13.重点建设项目安排表123附表

5、14.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安排表151云龙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西北部,东连洱源县、漾潟彝族自治县,南邻永平县、保山市,西交怒江像便族自治州泸水市,北接剑川县、怒江像傀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全县辖4镇7乡,总面积4370.47平方千米。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云龙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对全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是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6、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I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州委九届三次全会和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的部署,全面落实上位规划要求,明确全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战略定位、目标指标、空间格局、要素布局,为各级重大战略、重点产业、重要项目在云龙落地提供空间保障,奋力开创新时代云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确定的“五个聚焦

7、五个着力”为行动纲领,以落实州委九届三次全会确定的“两城一区、三个走在前为基本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推进各类资源高效利用,实现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第二条编制目的规划是云龙县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效能空间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为国家、云南省、大理州和云龙县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对其他规划涉及的开发保护活动提供指导和约束,是县域各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

8、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第三条规划原则强化底线约束。树立底线思维,坚持耕地保护优先,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完善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等国土安全基础设施,提升公共安全,增强空间韧性。强化集约高效。坚持节约优先,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空间格局和用地结构,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协同发展,促进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强化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强化人地协调发展,塑造高品质城乡人居环境,让城市生活更舒适

9、更宜居,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强化系统治理。坚持“多规合”,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有针对性地制定规划方案和实施政策措施。建设并不断提升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第四条规划依据1 .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21年修订)(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正)2 .相关文件(1)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通知(中办发(2019)42号)(4)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

10、5)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张图建设和现状评估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8号)(6)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规范和统一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基数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1)907号)(7)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耕地保护监督司关于加快推进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的函(自然资空间规划函(2021)121号)(8)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6号)(9)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云发(2020)7号)(10)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州(

11、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2021年5月)(11)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征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调整完善内容意见建议的通知(云自然资便签(2023)460号)3 .相关规划(I)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2)大理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4 .国家、省、大理州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政策文件第五条规划范围与层次规划范围分为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县域包括云龙县行政辖区的全部国土空间,总面积约为4370.47平方千米。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北江两侧城镇集中建设区及周边需要规划管控的区域,东至和平村,西北至杏林村,总面积约为5.5平方千米。第

12、六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21至2035年,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第七条规划效力规划中有卜.划线部分为规划强制性内容,卜.层级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不得违背。第二章国土空间基础与形势第一节现状与特征第八条自然地理特征三州(市)结合部,大理州西大门。云龙县位于云南省西部,东连洱源、漾洲县,南邻永平县和隆阳区,西靠泸水市,北接剑川、兰坪县。中心位置约在东经99。19,北纬25。5以东西最大横距91.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09公里。县城距州府大理市143千米,距省会昆明市474千米。地势北高南低,

13、大理州西部重要生态屏障。由东到西有云岭、怒山两大主体山系及泄江、澜沧江、怒江三条主要河流。怒江、澜沧江、池江由北向南纵贯境内,受江水的强烈切割,山势磅礴,谷地幽深形成了高山峡谷相间的破碎复杂的地貌形态,古有“岩疆”之称。云龙属山区地形,从西到东依次呈南北向排列有崇山山脉、盘山山脉、清水朗山脉,占全县面积的90%以上。第九条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缓慢。2020年云龙县地区生产总值70.4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2777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3.3:39.7:37o全县户籍人口20.83万人,常住人口18.3万人,城镇人口5.5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8.04%(七普),低于大理州的42

14、88%和云南省的50.5%o第十条国土空间利用特征农用地优势明显。2020年全县国土总面积4370.47平方千米,其中农用地4115.17平方千米,占比94.15%;建设用地67.22平方千米,占比1.54;自然保护用地52.35平方千米,占比1.2%;其他用地135.73,占比3.11%。林地基数大。农用地中,耕地344.16平方千米,占比8.36%;园地292.1平方千米,占比7.1%;林地3200.15平方千米,占比77.76%;草地244.29平方千米,占比5.94%;农业设施建设用地34.47平方千米,占比0.84%。村庄建设用地过半。建设用地中,城镇用地4.75平方千米,占比7.

15、07%;村庄建设用地44.54平方千米,占比66.26%:区域基础设施用地13.39平方千米,占比19.92%;其他建设用地4.54平方千米,占比6.75%。第十一条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占比大,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约2691.1平方千米,占县域总面积的61.5%;生态保护重要区而积约1578.9平方千米,占县城总面积的36.1%o农业适宜空间小,农业生产受地形坡度约束较大。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541.2平方千米,占县城总面积的12.4%,主要分布在县域中部以及西南、东北部。全县耕地最大承载规模为535.32平方千米。城镇适宜空间较小。城镇建设适

16、宜区面积24.2平方千米,占县域总面积的0.6%,主要集中在漕涧镇和功果桥镇,连片程度较好。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承载上限为24.17平方千米,城镇人口承载规模上限为25.44万人。第二节问题与风险第十二条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问题生态空间敏感脆弱。林草面积减少,生态空间转变为农也空间数量较多,毁林开荒普遍。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区域水资源紧缺与水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点多面广、破坏性强,生态空间脆弱。农业空间质量不高。耕地水源不足、坡度大,优质耕地少且空间分布不均,非粮化严重。村庄建设用地利用较粗放,宅基地数量多、布局散。城镇空间发展滞后。受地形限制,人地矛盾突出,城镇空间品质

17、尚不能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滞后,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和资源约束矛盾凸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分布不均。第十三条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1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县域城乡空间有序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特色农业基础上的加工业发展良好,农旅融合格局初步形成:县域道路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农村环境整治等项目和建设工程有序落实。县城空间格局逐步完善,组团型的结构基本形成。人口发展不及预期,城区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县域人口总量提升缓慢,县城人口总量低于规划预期值:县城西北部杏林组团和东南部和平组团发展动力不足;路网不尽完善;绿地与开敞空间分布不均衡。2 .土地利

18、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粮食安全有保障,土地整治有成效。社会经济稳中向好,粮食产量逐年上升,耕地保护目标完成较好,种植业发展快速,土地整治超额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显著。建设用地管控、基本农田保护存在问题。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压力大,大量耕地流转为园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建设用地和耕地的矛盾H益突出,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实施情况较差,土地用途区及建设用地管制区管制力度不强。第十四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灾害和风险评估生态安全风险:生态空间脆弱,与城镇、农业空间发展矛盾突出。城镇开发和农业发展侵占生态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镇发展、农业开发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威胁。环境承我能力不强,土地资源利用仍较为

19、粗放,能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分布不均,受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威胁。粮食安全风险:基本农田保护压力大,耕地质量与产出需加提升。耕地总量达标,人均耕地较为充足,粮食产量逐年稳步提升。但存在耕地质量不高、稻谷产量偏低、耕地资源搭荒浪费、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基本农田非粮化等问题。水安全风险:生产生活用水效率低,饮用水安全有隐患。农业灌溉多采用大水漫灌,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很低。居民节水意识差,生活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供水能力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乡村地区饮用水源地保护不够,水质污染风险高,供水工程缺乏水处理设施及水质监测设施,净水工艺标准偏低,缺乏有效的管护措施。自然灾

20、害风险:灾害类型繁杂、防灾减灾水平低。自然灾害存在种类多、发生频繁、点多面广的特点,对城镇建设、农业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等产生安全隐患。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尚未构成现代化自然灾害防治体系,难以全方位抵御各类灾害侵袭。国土安全风险:城镇建设与农业发展受土地资源限制,极易突破安全底线。建设用地利用率低下、布局不合理、乱占耕地现象明显,受限于生态保护、地形起伏等原因,全县可供开发的城镇建设用地和农业发展用地极为有限,土地资源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三节机遇与挑战第十五条发展机遇多重战略机遇持续叠加,云龙迎来跨越发展新契机。“一带一路”、孟中印缅、中缅经济走廊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新时代西部大开

21、发、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云龙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拓展了新空间,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和外部动力。枳极融入国家大战略,加快协同发展进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区域合作,奠定滇西城镇群县域中心城市地位。绿色推动新时代转型步伐,生态云龙迎来新机遇。云龙生态资源丰富,自然基底禀赋独特,加快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转型发展的宝贵资本,以绿色发展彰显生态优势,大力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积极构建完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努力建成生态优良、宜居宜业的绿色高地。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生态功能提升等方面,为滇西地区提供先行范例,将生态保护、人文历史、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加速“含绿量”向“含

22、金量”转变,云龙将迎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机遇。第十六条主要挑战发展与保护矛盾加剧。云龙县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时期,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陆续推进,但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约束。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水等重要资源的刚性需求,使得生态系统质量和水、大气、土壤环境改善难度加大。产业转型要求加剧。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现有产业园区出现蔓延增长、低效利用、粗放管理等问题。经济总量和城镇化水平偏低,县城首位度有待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云龙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区域竞争剧烈。云龙县区位优势不够明显、发展能级偏小、中

23、心城区辐射能力较弱,在区域竞争中的优势不够突出。亟需提升开放水平,打破行政壁垒,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加强区域互联互通,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基础设施薄弱。受经济发展水平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存在交通基础薄弱、水利工程设施缺乏、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云龙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三章国土空间战略与目标第一节发展定位与城市性质第十七条发展定位西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优化夯实生态空间,深化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协调优化农业和城镇空间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优化布局生物多样性友好村庄,鼓励乡村地区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经营活动,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力乡村振兴。云南省绿色能源

24、重点县。突出以水电、风电、光伏为支撑的绿色能源产业和以稀贵金属加工和矿冶建材为主的载能产业核心,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能源强县。大理州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围绕核桃、水果、中药材、高山生态茶及以诺邓火腿为支撑的生猪全产业链,发展山地林畜茶果药生态农业,打造大理州具有影响力的生态农业示范县、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区。滇西自然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峡谷江河、高山草甸、高山湖泊、山区林园、坝区林田等自然风貌和滇西民族韵味的文化特色,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构建以“太极福地千占盐邦”为核心的旅游空间格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物射带动县域文化旅游发展,打造滇西旅游度假目的地。第十八条城市性

25、质西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西南绿色发展示范县,大理州县域中心城市,文化遗产和绿色健康引领的山地宜居城镇。第二节目标与战略第十九条国土空间发展目标到2025年,粮食、生态、水资源、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显著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核心功能进一步完善,空间品质和生态宜居水平明显提升,国土空间综合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滇西城镇群节点城市影响力逐渐彰显,西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云南省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取得新突破,文化遗产和绿色健康引领的山地宜居城镇逐步显现。到2035年,基本形成安全永续、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进一步稳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显

26、著提高,国土空间魅力全面彰显,现代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滇西城镇群节点城市影响力辐射力大幅提高,西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基本成型,云南省绿色发展示范县、文化遗产和绿色健康引领的山地宜居城镇基本建成。第二十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指标体系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构建3大类23项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其中,约束性指标9项,预期性指标14项。第二十一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安全永续战略。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稳妥有序恢复耕地。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促进生物多样性优先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城

27、镇无序蔓延。保障重大能源设施用地,完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韧性城市。文化引领战略。强化盐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网络,从整体保护与分类指引并举两个方面保护全县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资源。活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保护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习俗,传承民间艺术与传统技艺,为保护非物质遗存提供文化展示、科学研究、参与体验等空间载体。健康导向战略。构建融入自然的蓝绿空间网络,彰显“山水城景”相依相融的整体风貌特征,保护自然山水,优化用地布局,促进健康活动,建设山地健康城镇与生态人居典范。绿色产业战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围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绿色能

28、源产业和清洁载能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绿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丰富产业内容,促进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绿色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城乡融合战略。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发展、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构建“大分散、小集中式的城乡空间结构。第四章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第一节严守国土安全基础第二十二条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到2035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417421公顷,永久基本农山不低于23319.9

29、1公顷,坝区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1216.40公顷,主要分布在长新乡、关坪乡、漕涧镇、白石镇、团结彝族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严格规范永久基本农田上的农业生产活动,除国家规定的六种情形重大项目外,其他建设项目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符合规定的重大项目地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需进行永久基本农田补充划定。第二十三条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地、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生态功能极电要、生态环境极敏感脆弱区域、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潜在重要生态价值、有必要实施严格保护的区域。到2035年,全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07417.26公顷,占县域总

30、面积的24.58%,主要分布在苗尾俅便族乡、检槽乡、功果桥镇、漕涧镇。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的规划目标。布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基础上,构建可回收资源循环利用、有机垃圾生化处理、不可回收废物无害化处理的综合处置体系。生活垃圾量预测。预测2035年县域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203吨/日。垃圾处理设施。近期保留云龙县现状罗峰甸生活垃圾处理场,远期封存处理;远期新建1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占地面积约2.0公顷;民建乡和漕涧镇共建设1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功果桥镇和苗尾乡共建设I座生活

31、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远期新建建筑垃圾处理厂,占地面积3.3公顷。邻避设施管控。新建生活垃圾焚烧设施不宜邻近城市生活区布局,其用地边界距城乡居住用地及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用地的距离般不应小于300米。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单独设置时,用地内沿边界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隔离带。第四节构建安全韧性的综合防灾体系第九十五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目标贯彻“安全优先”的发展理念,引导城市空间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优化,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的综合防灾空间结构;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应急联动机制和智慧化建设,满足应对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防灾空间和防灾设施系统;构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综合

32、防灾体系。应急物资保障。规划在中心城区结合仓储用地建设1座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位于中心城区西侧;其他各乡镇建设镇级应急物资储备库I座。第九十八条完善“区域协同、韧性高标”的防洪排涝体系防洪排涝设施布局原则与要求。城市防洪排涝应妥善协调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要求,考虑未来城市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空间分布特点和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要及其对防洪的要求,并与城市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构建城市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应与江河治理紧密结合,以流域、区域防洪减灾体系为依托,遵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城市防洪、城市排水排涝要求。防洪排涝标准。规划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为50

33、年遇,乡镇防洪标准为20年遇,中心城区防山洪标准为20年遇,其他乡镇防山洪标准为10年一遇;中心城区内涝防治标准按20年一遇设防,各乡镇内涝防治标准按10年一遇设防;中型水库设计洪水位为5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为100O年一遇,江河卜流河堤防取50年一遇,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提高到10-20年一遇:河道上的桥梁等构筑物设防标准应大于或等于相应河(沟)道的设防标准;国家级文物防洪标准取100年一遇,省级文物防洪标准取50年一遇,市县级文物防洪标准取20年遇;国家级景点,知名度高,受淹损失巨大,防洪标准取100年遇;国家级相关景点,知名度较高,受淹后损失较大,防洪标准取50年一遇;一般旅游设施,知名度综

34、合防灾要求,对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或设施及影响范围、建筑耐火等级低或灭火救援条件差的建筑密集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地下空间、防火隔离带、防灾避难场所等进行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制定消防安全措施和规划管制措施;辖区内有生产、贮存危险化学品单位的,消防站应设置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或侧风处,其边界距上述危险部位一般不宜小于300米。第一百条全面提升抗震减灾综合能力抗震标准。县域内民建乡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中心城区及其他乡镇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所有建设工程必须按以上抗震设防标准进行设防。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重要基础设施提高一度设防,

35、包括电信枢纽、水厂、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电视台、政府机关、急救医院、电信局、邮政局、污水处理厂和县政府、中小学教育设施、重要桥梁、主要工程系统关键的生产用房和大型公共建筑。抗震措施。加强群测群防,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加强城乡建筑物抗震设防,提高地震防御能力;严格执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加强农村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地震应急能力。第一百。一条加强抗地质灾害建设力度按照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地质灾害需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选择严重威胁城镇、集中居民点、矿山、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统、预警平台、病原追踪系统,卜.沉医疗资源、仓储资源到

36、社区层面,同时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自防自救能力。第一百。四条严格管控危险品存储设施布局危险品存储设施用地布局和管控要求。危险品生产或者储存装置,与居住区以及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饮用水源、水厂以及水源保护区的距离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第一百。五条环境灾害防治1 .制定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云龙县气象主管机构应会同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将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结论一并纳入,严格管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的各种建设活动和行为。针对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城市总体规划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37、建设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从源头有效避免或减轻规划和建设项目遭受极端气象灾害的不利影响。2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实施碳达峰中和示范工程,在低碳发展基础比较好的城镇、各类开发区、社区、校园、旅游景区等,积极开展碳排放达峰示范工程和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储备工程。积极创建零碳城市:推动低碳能源、低碳交通重大工程建设,积极开展“风光水储一体化”多能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实施工业降碳重点工程,枳极开展低碳化、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3 .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云龙土壤污染重点企业集聚区的污染源环境监测,实施设计金属矿采选及冶炼、化工等关停重点行业企业污染地块的治理与

38、修复。因地制宜采取分散型或第中型处理设施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置,在有条件的地区在末端增加人工湿地、稳定塘等技术。第十章推进生态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第一节生态修复第一百O六条科学划定生态修复片区结合自然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关键问题,推进差异化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以森林(草原)生态修复区、水生态修复区、矿山生态修复区三个片区统筹重点要素修复与治理,复与治理,全面提升县域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环境质量。森林(草原)生态修复区重点强化森林、草地资源的保护修复,系统推进林草统一治理:水生态修复区突出以河湖联动整治跨境污染和面源污染,修复自然岸线与湿地资源;矿山生态修复区强调问题导向,统筹矿山环境治理,防控矿

39、山生态恶化。按照“区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针对部分地区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流域水环境污染、湿地菱缩及生物多样性下降、矿山污染及地质环境破坏等突出问题,以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区域为基本单元,实施山体生态修复、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湿地生态修复、林草生态修复、水土流失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六类生态修复工程。第一百。七条山体生态修复实施受损山体修复。保护丘陵山体地貌,推进山体周边违法建设处理,采用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措施,在云龙国家森林公园、风凰山森林公园等环境敏感地段,整治修复已破坏山体和已关闭矿山宕口。通过山体复绿、景观再造,恢复山体自然生态景观。加强生态建设管控。对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及重要

40、交通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山体划定山体保护线与建设管控线。加强山体稳固性,防治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充分利用乡土植被开展山体复绿。第一百。八条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以功果桥镇西容、北管、漕涧镇老康管、苗尾乡松坪管、白石镇小黑管、苗尾乡坝头管、白石镇猴子台、关坪乡横箸等山泉河流型水源地和天池等湖泊以及包罗水库、岩房水库等湖库型水源地为重点,实施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清理饮用水源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堆场、农业生产等影响水源保护的设施和活动,建设物理隔离设施。加强水源地整治,控污、截污、治污协同,完善水源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污水收集系统,防止暴雨期黑臭河水溢流污染水源地

41、水质。到2035年,全县饮用水源地修复面积631.11公顷。加强河流生态修复。根据云龙县生态安全格局及其水网特征,结合生态保护重要性,把澜沧江、泄江、顺海河等23条河流作为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的重点。提高森林涵养水源功能,推进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水生生物栖息地生态修复,保护生态多样性,将河流所在生态红线内的工矿用地恢复成具有较好生态效应的林地、湿地、水体等,保证河流生态廊道的连续性。至U2O35年,全县河流生态修复面积10540.72公顷。年,全县新增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修复面积77.04公顷。第二节国土综合整治第一百一十三条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全县未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农田

42、全面进行高标准综合整治,采取田块平整、渠网配套、路网建设、培肥地力等措施,稳步提高耕地质量,建成优质、抗旱防涝、保护生态、效率高、高产稳产、集中连片、成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以建设促保护,发挥高标准农田典型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和建设水平。至2035年,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达到20万亩。第一百一十四条耕地提质改造坚持耕地质量与数量并重的基本思路,根据耕地所在的不同区域,城镇化地区、生态敏感区域的农用地以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防治为主,着力提升耕地环境质量:生产条件好、自然承载力高的农用地以土壤环境和耕作条件改善为主,着力提升耕地质量等别。采用客土提质、田面改造、坡面改造、排水工程、

43、肥水工程等改造模式,至2035年,全县提质改造14.3万亩耕地。第一百一十五条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适度开发宜农土地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做到土地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点选择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为宜耕区域,以25。坡度以下的园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设施农用地以及工程恢复与即可恢复的非耕农用地等作为新增耕地重要来源,进行补充耕地开发利用。将耕地后备资源整治与乡村振兴建设相结合,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的耕地后备资源格局。至2035年,全县耕地后备资源规模10.56万亩,补充耕

44、地面积1.16万亩。第一百一十六条农村建设用地整治重点对零星、散乱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改造,农村空闲地、搬迁撤并村庄、废I1.1.宅基地退出的闲置建设用地,通过易地搬迁、城乡增减挂钩等方式进行盘活再利用,最大限度的释放农村建设用地资源。至2035年,全县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模257.6公顷,主要分布在检槽乡、民建乡、漕涧镇、团结彝族乡和苗尾像便族乡。第一百一十七条城镇低效用地整治深度挖潜建设用地内涵,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旧城区、旧厂区、旧街区及“城中村”改造。切实提高城市土地供应能力,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土地价值,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城镇健康发展。加快诺邓镇、功果桥镇、漕涧

45、镇等城镇地区综合整治。至2035年,规划云龙县全面改造型城镇低效用地面积约60.04公顷,主要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地块等。主要是针对推倒重建为主的低效用地。主要为建设用地中,“三旧”及城中村用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这些地块越来越暴露出布局不合理、利用强度普遍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供水用地0.461.38排水用地0.000.007公用设施用地供电用地0.210.63供燃气用地0.090.28供热用地0.000.00通信用地0.120.37邮政用地0.000.00广播电视设您用地0.070.21环卫用地0.230.70消防用地0.341.02干柒0.000.00水工设施用地0.000.00其

46、他公用设班用地0.000.008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公园绿地9.4428.61防炉爆地6.8020.59广场用坨0.631.92军事设施用地0.070.21使领馆用地0.000.009特殊用地宗教用地0.000.00文物古迹用地0.070.22监教场所用地0.280.84残葬用坨0.010.04其他特殊用地0.000.0010留白用地/0.000.00附表6.耕地、永久基本农田规划指标分解表单位,公怎行政区常年籍地租永久太衣田38文保单位大达白族乡规民约强长新乡包罗村具线39文保单位永杏石牌坊(大将坛(石牌坊)长新乡永吞村县级40文保单位W的民居宝丰乡宝丰村县级41文保单位果郎玉M阁诺邓镇果郎村县级42文保单位和平李氏宗祠送邓镇和平村县级43文保单位乾隆赐黄绍用诰封亭诺邓镇诺邓村县级44文保单位铁门榷古逸址苗尾乡水井村县级45文保单位文兴澡堂水遍磨房检槽乡文兴村县级46文保单位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社科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