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研究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04961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论》中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资本论》中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资本论》中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本论》中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资本论》中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本论》中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研究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中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研究 毕业论文.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本科毕业论文资本论中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研究 指导教师 学院名称人文与法学学院 专业名称哲学论文提交日期2012年 5月 13 日 论文答辩日期2012年5月 13 日摘 要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系统阐述资本论中“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的内涵,挖掘马克思从生态角度上对资本主义所作的批判,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物质变换是各物质具体形态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实质和原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劳动和使用价值的定义,揭示了建立在物质变换基础上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统一。物质变换裂缝作为生态问题产生的标志,是土地、自然中的营养物被社会过度掠夺而又得不到及时归还的结果,是人与自然土地之间稳定持续的物质变换过程的断裂

2、。马克思同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物质变换裂缝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的瓦解,使得它们的天然联系变异为敌对的关系;大土地私有制及其伴随而来的城乡分离对立,导致土地营养物的流失和城市生活废弃物的过分集中;资本无限扩张而导致的盲目生产必然会导致社会向自然的工具性掠夺,使得自然土地更加贫瘠。它们共同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形成。所以,克服物质变换裂缝只能通过扬弃资本主义,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实现城乡一体化,重新确立以创造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劳动,向生产劳动的本义复归,实现自由生产与生态生产的统一。关键词:资本论 物质变换裂缝 劳动 使用价值 Study of t

3、he Theory of Metabolic Rift in Capital Abstract:The target of this text is to elaborate the theory of Metabolic Rift in Capital systematically, expound Marxs criticism of capitalism in the view of ecology, pounder the ess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Metabolism is the essence and cause of the in

4、teractive between different ties of material and their movement. After making the definition of labor and use-value in Capital, Marx has expounded the unification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nature based on the metabolism. Metabolic Rift, which is the symbol of the appear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

5、 is the result of social unlimitedly exploiting the nutriment of nature and land, which means the collapse of the harmony metabolism between society and nature. Whats more, Marx has elaborated the universa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appearance of the Metabolic Rift in capitalism society: the unificati

6、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s destroyed, which leads to the hostile relation between them instead of natural unification; the appearance of landed property causes the separ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which causes the lost of the nutriment in the rural side, while the concentration of rubbish in

7、the urban side; the anarchism production, which is the result of capitals trend of unlimitedly expanding itself, leads to its over exploiting the nature, which is the cause of lean soil. These three factors mentioned above will result in the appeara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Capitalism.As a

8、 result, we can only overcome the Metabolic Rift after abolishing capitalism. Accordingly, we should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unifi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nd realize the true production, which aims at creating the use-value, should be achieved, which means unify

9、ing the free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production also.Key words:Capital the Metabolic Rift labor use-value目 录1前言12文献综述12.1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论12.2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论23物质变换裂缝的内涵23.1自然社会中的物质变换23.2物质变换裂缝的实质44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变换裂缝产生的具体机制64.1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的瓦解64.2大土地私有制及其伴随而来的城乡分离74.3资本自我扩张及其伴随而来的盲目生产95对克服物质变换裂缝所作的设想105.1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115.2实现

10、真正的城乡一体化125.3实现自由生产与生态生产的统一136结语16参考文献17致谢181前言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和工业文明达到顶峰,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作用的宽度和深度都大大提高,自然的有限性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从一个局部次要的问题上升为普遍的亟待解决的严重挑战。马克思早已察觉到资本主义社会对生态环境所可能带来的威胁,并通过资本论及其他著作中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来思考这一问题。“物质变换裂缝”由此成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阐述资本论的“物质变换裂缝”的理论意义,并由此对生态问题的出路做出思考。2文献综述2.1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论1962年,施密特发表马克

11、思的自然概念中用不少的篇幅论述“物质变换理论”。但是,施密特认为马克思主要是从摩来肖特和谢林的思想吸收“物质变换理论”的思想,因而带有思辨的痕迹。人与自然的统一因此就是建立在带有思辨的实践的基础上了。他认为物质有其固有内容即其客观规律,人对其改造使用只是改造了自然的外在形式。物质的质料对形式的漠不关心,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永恒对立。2000年,福斯特发表马克思的生态学,以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理论作为建构自己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他认为一切以物质形式存在的产品,皆从土地中来。人的劳动成为自然与社会物质变换的中介。然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工业产生又需要大量自由出卖自身的劳动力。这导致大量农

12、民成为雇佣工人涌向城市。城市化和全球化把土地的物质集中运送到城市,运送到遥远的地方。这些经过加工的物质便不能回归到土地,导致一方面城市废物的大量产生(自然界中是没有废物的,一切都可以被重新消化)。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农业片面追求资本积累,加大对土地资源的剥夺,导致土地生产能力的下降。他们的思想引起激烈的讨论。反对者认为“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简化了资本主义对自然的剥削,也简化了对生态问题的理解。支持者认为应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层面理解“物质变换”。还有意见认为“物质变换裂缝”理论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失败的,但批评他们的理论不够完善。2.2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论2000年,我国部分经济学学者独立意识到资本

13、论中“物质变换裂缝”理论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论述“物质变换裂缝”对人与环境的双重影响,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加以较为具体和详细的总结。然而,这些学者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从社会关系的层面去回答生态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办法,存在着一些诸如对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概念理解的混淆,导致得出空洞的解决思路。另一方面,我国部分哲学学者关注到了施密特和福斯特的“物质变换”理论,有学者赞同施密特的理论,极力主张发掘“物质变换”的哲学内涵;有学者吸收福斯特的理论方法,以土地肥力、城乡分离等为主题,把“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应用到对我国生态现状的思考当中;还有学者对施密特和福斯特的理论加以批判,认为他是想把马克思主义从阶级分析

14、法和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批判转换成从生态学的角度去批判资本主义。他们都对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解释、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寻找新的理论热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物质变换裂缝的内涵整个人类社会是建立在有意识有目的的物质变换劳动及其创造的使用价值之上的。由此决定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内在统一以及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制约。物质变换裂缝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异化所产生的对社会与自然之间合理有序的物质变换的破坏,从而导致社会与自然之间稳定关系的失衡。因此,理解“物质变换裂缝”的内涵必须首先理解“物质变换”对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3.1自然社会中的物质变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现实世界就

15、是运动变化的物质总体,是各物质具体形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物质具体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实质就是物质变换。无机自然时刻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简单低级的物质变换,如物理机械领域的物质变换、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换等等。生命有机体的出现则标志着自然界的高级物质变换形式新陈代谢的出现。生命有机体不同于无机体,在于其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自我协调的能力只有在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之下才是可能的。因此,“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有机体存在的前提。人类社会不是在自然界之外,不是处于与自然界相分离的关系之中。相反,人类社会本身就是现实的自然,是一种采取社会历史形式运动的自然存在(肖前

16、,1998)。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又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区别在于: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人类活动所构成的有机体。社会由人的活动所构成,是人类活动的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肖前,1998)。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的生产劳动。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2004)。一个方面,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的,劳动是财富之父

17、,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2004)。这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物质属性及其对自然的依赖,同时也导致了自然对生产、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限制。另一方面,人类劳动作为一种人的有意识的物质变换活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由此决定了人类社会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目的性:人类通过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不但能够运用自然的力量为自己服务,同时也能自觉地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劳动过程,就我们在上面把它描述为它的简单的抽象的要素来说,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的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

18、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马克思,2004)。生产劳动,作为社会历史的本体,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前提,因此就是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也就是没有历史性(马克思,1995)。马克思这里所说的“没有历史性”,是指生产劳动贯彻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全部人类社会的共性和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马克思,2004)。“使用价值”是与生产劳动相对应的概念。劳动的共性便是创造“使用价值”,即赋予物质以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马克思,2004)。使用价值即物品能够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属性,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财富的真实内容。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施加于自

19、然物质而生成的,是具体劳动的凝结和对象化,同时又是劳动产品的自然属性。因此,使用价值是社会与自然的通过人类劳动而实现的物质变换的成果。它作为社会形式的自然物,是有意识的物质变换劳动的真正目的。因此,如果说劳动是作为活动的自然属性与人的能动意识的统一,使用价值便是作为物、产品的自然属性与人的能动意识的统一。资本主义社会下商品经济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内部的物质变换的产生。正如约翰贝米拉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所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1857-1858)中谈到,在一般的商品生产中“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这是他在广义上使

20、用物质变换这个概念(福斯特,2006)。所谓的广义物质变换,是相对于纯粹的社会自然之间的狭义物质变换而言的。这种社会内部的物质变换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超脱于狭义的物质变换,因为它依然是建立在社会自然的物质变换的基础上,要把从自然中获取的物质作为社会内部交换的基础。它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因为它彻底打破了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把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但是,资本主义的这一贡献却是以扭曲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因为它的全部动力和目的,仅仅在于实现资本的积累和增长,而不是人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这一扭曲的广义物质变换为物质变换裂缝的产生埋下了祸根。3.2物质变换裂缝的实质建立于劳动及其创造

21、的使用价值之上的人类社会,要与自然保持合理有序的共同发展,就必须遵循物质变换的自身规律及其所加的限制。这一规律及其限制便是:物质不生不灭,以及由此决定的守恒定律。进行物质变换活动的主体因此必须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方面通过物质变换活动从客体摄取必要的物质要素以保证自身的存在活动得以维持,另一方面则通过物质变换活动向客体排泄废料。这样一来是为了防止废弃物质在自身中积聚以产生危害。二来废弃物质是相对意义上说的:相对于主体来说是无价值的残渣,相对于客体来说却是重要的乃至必要的成份。主体向客体的物质变换是客体自身完善和恢复再生的必要前提。人类社会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整个过程中,一方面人类社会的繁荣发

22、展需要从自然、土地中不断获取物质要素:土地是一个大实验场,是一个武器库,既提供劳动资料,又提供劳动材料,还提供共同体居住的地方(马克思,1995)。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产生的废料必须以合理的方式归还自然、土地,否则就会在加剧人居环境污染的同时导致自然的衰竭、土地的荒芜。(应该注意的是,不仅由自然向社会的物质变换是一个人类劳动的过程,而且由社会向自然的物质变换也是一个劳动的过程。日常生活中,人类社会的生活废品并不是任意丢弃的,而是有目的地处理的。这个过程不但有预先的计划和目的,而且还有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流程,使用到人类所发明创造的科技和专门生产的仪器工具。因此,它是当之无愧的人类劳动,能创造出洁净、

23、卫生和循环利用以减少消耗等使用价值。)德国农学家尤斯图斯冯 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把这一点具体地表述为“归还定律”:要维持地力必须全部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东西。如果拿走的东西不归还的话,那么不可能指望再收到那么高的产量,只有增加土壤中那些灰分成分,才能增产(李比希,1983)。所谓的物质变换裂缝,正是对这一“归还定律”的违背。它是物质变换首尾相接的两个方向的分离断裂。在现实生活中,物质变换裂缝主要表现为只剩下物质从自然向社会的流动的方向,而缺失了社会向自然的流动的方向,即人类社会不断向自然索取,让自然物质不断积聚于自身,却没有向自然归还自然所需的营养物质。具体来说,资本主义

24、社会不断“对地力的压榨和滥用”,直至造成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联系中造成一个无法缝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消费,并且这种消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李比希)(马克思,2004)。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批判吸收了李比希的科学成果,将他的论述重点集中在资本主义对土地营养物的压榨之上。而且这些营养物质通过社会内部的物质变换,被运到千万里外的地方。在那里,这些物质不是被重新循环回到土地中,而是作为废物以污染空气、水和土地而结束(马克思,2004)。尽管资本论成书于19世纪,马克思的生活也只能局限于物质变换裂缝产生的初期,然而,这些时代的局限却丝毫不能掩盖马克思这一理论所体现的社会意

25、义和生态意义。从社会意义上看,整个社会得以建立的根基在于土地、农业之中。一个社会,无论它多么发达,无论它知识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和科技活动多么繁荣和先进,它都不得不以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基础产业。土地、农业发生了问题,其造成的破坏绝不会仅仅局限于土地、农业之中,它必然会发散辐射出去,通过对社会根基的动摇而撼动整个社会。从生态意义上看,土地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一旦自身的肥力有所下降,必然会影响依附于它的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从而瓦解整个密切联系的生态系统,导致土地荒芜、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剧减等严重的生态问题。物质变换裂缝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下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这种物质变换裂缝是在资本

26、主义社会下历史地形成的,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因此,下文将紧密围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从生态角度上所做出的批判,阐述资本主义物质变换裂缝产生的必然性。4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变换裂缝产生的具体机制 物质变换裂缝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才产生的,正如商品交换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才产生一样,但也如商品交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具有普遍的形式一样,物质变换裂缝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具有普遍的形式。这是由资本主义自身的规定所决定的。首先,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得人与人类存在的无机条件自然相分离。这在现实中便表现为大土地私有制,及其伴随而来的资本主义城市化工业化。它们巩固了城乡的二元对立,把城市工业从自然土地中抽象出

27、来,拉开了土地、生产、消费的距离,创造物质变换在地理上的断裂。最后,资本自我不断增值和无穷扩张的欲望,必然把自然界的制约视为必须加以克服的对象并力图超越这些界限。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对自然的毁灭性打击。4.1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的瓦解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马克思,2000),他的存在依赖于他所生长于其中的环境,依赖于他所生长的土地。人的肉体、构成他生活的物质,并不是凭空创造,而是来自于自然物质的。因此,自然界与人的统一是人作为一种生物之所以可能的原因。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他就必须起码好像一切生物那样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把人体外的自然物质转化为构成人体

28、的物质,又把人体内消耗完的物质排出体外。因此,人体外的自然物质,不过是潜在的人体,正如构成人体的物质不过是潜在的自然物质一样。人的活动、人的自我发展并不是凭空的创造,而是通过劳动运用自身的自然力改造物质世界,使物质世界适合人类的发展需求。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2000)。然而,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巨大而真实的悖论。它的荒谬之处就在于,人,他的依赖、他的活动、他的产物、他

29、的自我肯定变异为否定的力量,变异为他的自我否定性。人与自然在物质交换基础上的内在统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采取了异化的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需要说明的,或者成为某一历史过程的结果的,不是活的和活动的人同他们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自然无机条件之间的统一,以及他们因此对自然界的占有;而是人类存在的这些无机条件同这种活动的存在之间的分离,这种分离只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中才得到完全发展”(马克思,1995)。这是劳动者把土地当作生产的自然条件的那种关系的解体,即他把这种条件看作是自己的无机存在,看作是自己力量的实验场和自己意志所支配的领域的那种关系的解体(马克思,1995)。人与其自身存在的无机条件

30、的分离直接导致两个后果。一方面是土地对于无产者来说,不再是本质力量的源泉和实现这种本质力量的对象,而是外在的无关紧要的东西,是否定自身并驱使无产者屈从于异化劳动的资本,是他的非土地财产,或者说,否定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劳动的个人把土地看作是自己的东西(马克思,1995)。另一方面,缺乏了对作为本质力量的源泉和实现这种本质力量的对象自然、土地的直接占有,无产者成为一个抽象的人,劳动力也成为一种资产者有充分理由强加上去的超自然的创造力(马克思,1997)。 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化;普遍的对象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而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废弃,则表现为为了某种纯粹外

31、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马克思,1995)。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和内在关系,由此便失落了。总的说来,社会与自然的内在统一,由于人与他的无机身体的彻底分离而变异为敌对的关系。一方面对于无产者来说,自然界由他的家园变异为对他来说没有感情的冷漠的外部环境,或者变异为要挟他、强迫他出卖自身劳动力的与他敌对的资本。另一方面,对于资产者来说,自然界由具有自身价值的财富,变异为资本增长所面临的障碍,或者变异为为了资本的增长而必须加以牺牲的工具或手段。因此,无论对于无产者还是资产者来说,人和自然的断裂在这一层面就已经发生了。4.2大土地私有制及其伴随而来的城乡分离 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与自然分离的具体历史过程

32、表现为大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以及它对原始的土地共产主义关系的瓦解。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指出,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正是建立在对各种早期经济形态的瓦解之上。大土地私有制因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土地私有权,从而对直接生产者的土地的剥夺一些人拥有土地私有权,意味着另一些人丧失土地所有权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马克思,2004)。这是因为在大土地私有制的建立,一方面创造了雇佣劳动。土地所有者本身清扫土地上的过剩人口,把大地的儿女从养育他们的怀抱里拉走,于是,甚至按性质来说是直接生存源泉的土地耕作,也变成了纯粹依存于社会关系的间接生存源泉因此,毫

33、无疑问,典型形式的雇佣劳动,即作为扩展到整个社会范围并取代土地而成为社会立足基地的雇佣劳动,起初是由现代土地所有权创造的,也就是说,是由作为资本本身创造出来的价值而存在的土地所有权创造出来的(马克思,1995)。另一方面,它造就了工业城市。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的土地成为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从而使劳动者,即原来的农民,与土地分离开来。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无产者。他们被大批地驱逐出他们世代固守的家园,不仅构成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充足劳动力的保证,更由于数量巨大,形成了相对人口过剩,为资本主义工业储蓄起庞大的产业后备军,确保廉价劳动力的提供。大批量的劳动者同时是消费者,他们被分配到城市、工厂中去,成为资本家

34、的廉价劳动力。因此,从土地中获取的维持个人生存的物质,即进入到社会中去的维持社会存在的物质,必须脱离土地,跟随着迁居人们,作极为长远的运输,以到达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去。美国政治经济学家亨利凯里(Henry Carey)在19世纪40、50年代已经开始强调这一事实:城乡分离以及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离而引发的远距离贸易,是土地营养净流失和农业危机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福斯特,2006)。马克思对城乡分离下物质变换裂缝的分析通过李比希吸收了凯里的观点,因此他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汇集着历史动力,另一方面也破坏着任何土地之间的物

35、质变换,也就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条件”(马克思,2004)。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同他们相对立,又造成一个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由此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联系中造成一个无法缝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消费,并且这种消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李比希)(马克思,2004)。由于物质变换是社会自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物质变换裂缝的产生所造成的破坏,也会影响到社会与自然两个方面。如果说以上论述的土地的日益贫瘠是裂缝产生的破坏在自然方面的表现,那么这种破坏在社会方面便表现为由于

36、废弃物的堆积而形成的对人居环境的污染。这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对其加以描述:例如,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马克思,2004)。这样,一方面是自然肥料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是泰晤士河的污染,所到之处,带给居住在城市低洼处的人们以无法忍受的恶臭(杜秀娟、陈晓刚,2007)。由此,物质变换裂缝产生的地理条件便形成了:只有两个方向首尾相继才能持续协调发展下去的物质变换,由于城乡分离,以及当代社会的商品全球化而断裂了,产生了难以填补的裂缝。这一裂缝会在资本不断自我增殖和无穷扩张的欲望下更加恶化下去。4.3资本自我扩张及其伴随而来的盲目生产资本主义不同于

37、其它一切社会制度的地方,就在于它以商品的价值为“自在的最高的东西”和“自为的合理的东西”,并要求人们为占有商品价值“这一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马克思,1995)。即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者对产品的消费创造使用价值并不是生产的目的;相反,通过商品的交换从而获得商品的价值物化的社会关系才是生产的目的。这是因为,商品价值作为物化的社会关系,是外在于人的抽象的社会权力。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为了商品,成

38、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马克思,2004)。人的关系让渡给物的关系,主体下降为客体,而客体则上升为主体。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失去了自身直接的社会关系。他只能通过价值间接地支配社会关系。他拥有的价值越多,他就越有能力支配间接的社会关系,他就显得越是伟大。但是,这种物化的社会关系价值,是抽象的。它与现实具体的社会处于永恒的紧张和矛盾之中:它是空洞的抽象的,它必须与其它商品交换才有真实的意义。因此,它要获得意义就必须消耗自身;同时,它是死劳动,不能直接进行自我增殖,不能依靠自身补充消耗,因此必须像吸血鬼一样吸食活劳动

39、吸取雇佣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才能活下去。因此,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是力图超越自己界限的一种无限制的和无止境的欲望。任何一种界限都是而且必然是对资本的限制。否则它就不再是资本即自我生产的货币了。只要资本不再感到某种界限是限制,而是在这个界限内感到很自在,那么资本本身就会从交换价值降为使用价值,从财富的一般形式降为财富的某种实体存在”(马克思,1995)。在资本的统治下,由需要驱动生产的传统生产模式被倒转过来,变成了单纯地由生产创造需要的生产模式,因为只有生产才能不断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让资本得到自我更新和增长。于是,整个人类社会便像是中了诅咒一般不停地盲目而狂热地进行生产。这同时意味着,社会的一

40、切首先屈从于资本,并随之而屈从于生产,成为了一台失控了的机器的奴隶。资本主义生产不但要不断挑战劳动力的生理极限,从中吸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它还要倾尽全力克服自然对它的制约,榨取和滥用地力。资本破坏这一切并使之不断革命化,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但是,决不能因为资本把每一个这样的界限都当作限制,因而在观念上超越它,所以就得出结论说,资本已在实际上克服了它,并且,因为每一个这样的限制都是同资本的使命相矛盾的,所以资本的生产是在矛盾中运动的,这些矛盾不断地被克服,但又不断地产生出来(马克思,1995)。显然,自然的规律及其限制并没有被资本

41、所克服和超越,而只是在资本主义对自然所进行的片面的工具性掠夺中被暂时遗忘。与之相反,资本主导下的盲目而狂热的生产正在把社会与自然推向毁灭的边缘。土地肥力的补偿、归还以及一定时间之内的恢复是可持续生产以及人与土地、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前提。但资本主义对生产的盲目狂热显然是要违背这一前提的。向土地的频繁的无休止的索取必然会导致土地更加贫瘠。早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这种物质变换的裂缝的现象已经出现了:农业不能再在自己内部自然而然地找到它自己的生产条件,这些条件已作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存在于农业之外(马克思,1995)。土地已经无力满足资本的索取,生产需要外部的填补和推动。于是,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

42、,欧洲的农场主急于探索滑铁卢和奥斯德立兹战场的骨骼,或者从世界各地搜集更多的鸟粪作为肥料。骨骼与鸟粪的费用也因此大幅上涨(福斯特,2006)。在农业生产方面如此紧缺营养物的同时,由于城乡分离以及当代的商品全球化,土地中的营养物被运送到遥远的地方。在那里,这些营养物质不是被重新循环回到土地中,而是作为废物以污染空气、水和土地而结束。由此,物质变换在城乡分离和盲目而狂热的生产下彻底地断裂了。由于城乡分离和混乱无计划的生产模式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下物质变换裂缝的产生也是不可避免的了。由此决定,人类社会要解决以物质变换裂缝为标志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首先扬弃资本主义。5对克服物

43、质变换裂缝所作的设想紧密依赖自然界的人类社会,它长久的繁荣发展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的持续协调的关系之上。这种持续协调的关系的保持,需要人们运用理性的力量,自觉地调节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关系。而这恰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资本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控制着生产,从而控制着整个社会,把人的社会主体地位排挤掉。因此,克服物质变换裂缝必须首先扬弃资本主义对人与自然的异化,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把人类生存的无机条件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置于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手中,从而实现真正劳动,即实现以创造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劳动,从而实现人的自身发展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共同进化、自由生产与生态生产的统一。5.1扬

44、弃资本主义私有制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意味着对资产者来说,自然划归为私有财产,从而可以肆意支配的状态的结束,也意味着对于无产者来说由于他的社会关系而造成的自然对人的威胁以及人对自然的无能为力的解除。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这种废除并不意味着倒退到原始的小亚细亚的生产方式,而是把整个自然置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支配和管理下,从而确保每一个个人对生产劳动的决策管理的民主参与。只有这样,人与自然的真实而全面的统一才能实现。人真正地全面地接触到他“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真正地重新获得了被资本主义强行从人体中撕裂出来的,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会被理解为身外之物的人的对象化的自然力。

45、正是通过这种自然力,人的内身体与人的外身体活动才达到协调一致。因此,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首先,自然界真正被理解为人类生活的家园,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源泉和实现这种本质力量的对象。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得到恢复,从而把自然界看作是自己的“无机身体”,把自然界看作是自己的一个部分。因此,人类能够像珍爱自己的肌肤一样珍爱自然。其次,人把自己理解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超自然的创造力”的谎言被揭穿、并且真正地意识到人只能借助自然力、依赖自然界才能生存下去,从而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相敌对的状态得到了克服。最后,自然界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它的保护和管理,只有在人类整

46、体的共同努力下才是可能的。这就需要人们通过“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与自然的全面统一。在紧密联系高度统一的自然界整体面前,只有通过联合体上升为普遍化的世界历史性存在,人才能有效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和力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普遍化了的,即世界历史性存在的个人,深刻地意识到世界上每一寸环境的破坏都等同于切肤之痛。世界历史性存在的个人对待环境问题必定如呵护自身的肌肤一样重视,对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必定等同于对任何侵犯他个人身体健康的犯罪一样憎恨。人类能够运用与自身统一的社会力量,彻底地防止和克服物质变换裂缝的出现。5.2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人与自然的统一,只有在废除雇佣劳动和大土地私有制及其所造就的城

47、乡分离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城乡一体化既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必然要求,又是其实际的表现。大土地私有制的彻底废除,首先根除那“把大地的儿女从养育他们的怀抱里拉走”的现象,使得一切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居住场所和工作场所,可以回到他们天然的家园,从而不必像圈养起来的牲畜一样被迫集中在拥挤不堪的中心城市。这就为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为实现每个个人与自然的真实的统一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城乡一体化对于克服物质变换裂缝,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城乡分离的情况下,城市一直意图为自身建立起一个完整独立的生态系统。然而,这个生态系统注定是片面的。它的片面性就在于它妄想脱离乡村、土地和自然。只

48、有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中,城市这样一个自以为独立完整的生态系统才能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从而自觉地“瓦解”自身,实现与乡村、土地和自然的自觉融合。首先,在保持自然、土地的稳定发展方面,它克服了城市与乡村、土地的疏离而产生的物质变换裂缝,防止远距离运输和人口过分集中而导致的物质变换的断裂,使得土地营养物在供人类消费后能快速、广泛、有效地返回土地,保持土地肥力的稳定。其次,在保持人居环境的洁净方面,城乡一体化使人们能够通过自然界清理、消化、吸收人类消费所产生的生活废品,消除这些废弃物品的过分堆积而对人们居住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这样人类就能通过自然的力量来更新自身的生活环境。最后,在消除城市与乡村、人文与自然敌对这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将会使得高度发展的人类文明实现向农村,从而是向土地、自然的回归,实现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统一。它一方面克服了把人类文明的发展凌驾于自然之上,从而把人类文明理解为抽象力量的异化状态。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能够深深地植根于自然之内,而不是靠牺牲和扭曲自然来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它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人文化、理性化,人们不仅能够及时关注到自然地变异,发现自然界的变化对自身生活的影响,而且能够通过共同管理和协作,更加有效地运用社会的力量改造自然,确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