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佛心一也谈贾平凹散文里的禅思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05815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俗佛心一也谈贾平凹散文里的禅思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世俗佛心一也谈贾平凹散文里的禅思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世俗佛心一也谈贾平凹散文里的禅思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世俗佛心一也谈贾平凹散文里的禅思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世俗佛心一也谈贾平凹散文里的禅思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俗佛心一也谈贾平凹散文里的禅思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俗佛心一也谈贾平凹散文里的禅思 毕业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世俗佛心一也谈贾平凹散文里的禅思中文摘要本文主要以读者分析的方法,从贾氏禅思散文对自然的描写,对人生的沉思,及其审美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其禅理。禅思散文的写出离不开贾平凹生平的经历与心灵的沉浮。人生都会自然分成几个阶段,贾氏散文同样是作者不同时段感悟的结晶。1988,是分析其散文的分水岭。用禅入文,禅韵悠扬,禅理禅韵势必给读者,给现世带来某种程度的观照意义。关键词:禅月 ; 自然禅思 ; 禅悟人生 ; 禅的美学 ; 读者分析 ; 现世观照。SecularBuddhism , Talk about the Zen of Jia Pingwas Prose英文摘要 In this paper,the

2、 reader analysis form the Zen prose description of nature,the contemplation of life and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Zen.Zen prose writing is inseparable form Jias life experiences and spiritual ups and downs.Life will naturally be devided into several stages,Jia prose is also

3、the crystallizationof the sentiment at different times.In 1988,an analysis of the prose of the watershed.Into the text with the Zen,Zen melodious rhyme, Zen is bound to the reader, tobring a degree of reflection secular significance.英文关键词:Buddhism of Moon;Natural Zen;Buddhist Life;Zen Aesthetics;Ana

4、lysis of the reader; Reflection of reality目 录摘 要5前 言5一、八十年代以前的散文:禅与自然的亲近.6 (一)体悟日常生活的真挚,发掘当下之美6(二)空灵、静谧的的审美,“静虚”的禅意7(三)月下融融,超越隔阂7(四)贾氏的月是有境界的.8(五)结束语. 8二八十年代中期的散文:禅与心灵的释放.9三、九十年代以后:禅思的超越10(一)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10(二)超越后的潇洒自在11四、结束语12参考文献12致 谢13世俗佛心-也谈贾平凹散文中的禅思摘 要:本文主要以读者分析的方法,从贾氏禅思散文对自然的描写,对人生的沉思,及其审美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

5、其禅理。禅思散文的写出离不开贾平凹生平的经历与心灵的沉浮。人生都会自然分成几个阶段,贾氏散文同样是作者不同时段感悟的结晶。1988,是分析其散文的分水岭。用禅入文,禅韵悠扬,禅理禅韵势必给读者,给现世带来某种程度的观照意义。关键词:禅月 ; 自然禅思 ; 禅悟人生 ; 禅的美学 ; 读者分析 ; 现世观照SecularBuddhism ,Talk about the Zen of Jia Pingwas Prose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reader analysis form the Zen prose description of nature,the co

6、ntemplation of life and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Zen.Zen prose writing is inseparable form Jias life experiences and spiritual ups and downs.Life will naturally be devided into several stages. Jias prose is also the crystallizationof the sentiment at different times.In 1988

7、,an analysis of the prose of the watershed into the text with the Zen.Zen melodious rhyme, Zen is bound to the reader, tobring a degree of reflection secular significance.Key words: Buddhism of Moon;Natural Zen;Buddhist Life;Zen Aesthetics;Analysis of the reader; Reflection of reality贾平凹这个名字已经在当代文坛中

8、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很多评论家都写过文章分析贾平凹的禅宗意识,然而研究对象却并非准确。笔者认为,相对于贾平凹的小说来说,最为直接体现禅理的是他那几百万字的散文。据有人估计,贾平凹散文中至少有一百篇是明显富有禅宗韵味的。试问把小说中的神秘主义思想与散文中的禅宗思想混为一谈,这种研究可靠吗?笔者认为不是。同时,很多论者分析禅思都是从文本出发,就文本只论文本,这同样不可靠。古来就有“诗言志”之说,文学作品必是源于心中感悟,心中感悟产生于生活的经历。写佛,贾氏散文为什么会与佛有关呢?笔者认为,一来,贾氏是从乡土作家转型的,乡土与自然大可等同,农村的生活,农村的文化必会对读者形成影响,佛关照自然,作者与

9、佛“接触”定会不少。二来,人生的无常与苦难,最能使人与宗教接近与投合。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在无法忍受剧烈的身体疼痛时,开始研读佛经。丰子恺在家庭亲友相继去世时,接受佛学无常之说。无独有偶,当代优秀作家史铁生面对人生劫难时,同样是一头扎进了佛教。试问,贾平凹在散文中大发禅思,难道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式的聊天吗?文章是作者心灵的显现,这么些个作品与作者是离不开的。作者生了一场大病,又遭遇了家庭离异,加之废都风波等,作者的心灵定是有所波动的。同时作者的心灵还有一个升华,前进的过程,这一切只能由笔者从作品中窥见。佛“以心传心”式的心灵证悟,无疑大受中国知识分子的青睐与欢迎,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极

10、深远的影响。贾平凹阅读广泛,再加之受苏轼,川端康成等大作家的影响,便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一. 八十年代以前的散文:禅与自然的亲近。 从贾平凹在1988年以前创作的散文作品中不难看出,他的禅思主要表现在:以禅的心态去感应大自然,用禅的眼光去欣赏大自然,藉禅以捕获宇宙自然的无穷妙理。贾平凹感应大自然,集中地表现在借助“月”这一朦胧意象。 “禅”与“月”的关系由来已久,月可以说是禅宗里最具佛性的自然物象。月亮象征着佛性的圆满和了悟的透彻。中国古代诗僧对月钟爱有加,留下了很多关于写月的诗篇。禅借月来思考人生,其实就是“指月证心”。贾平凹对月同样是百般钟爱,笔者从他1982年出版的散文集月迹中发现,34

11、篇散文除了其中6篇外都写到了月。月是其中主要的意象,在散文集月迹中直接以月为题的散文就有月迹,月鉴,对月,而另有静虚村记中的“月下树影”,夜籁中“显得很小的月亮”,空谷箫人中的溶溶的月,夜在云观台中的新月等等,作者描绘了月的群像。这些优美的篇章都是作者内心禅思的真实显露,理解贾平凹,就得理解这些文章。笔者从这些篇章中感受到禅的韵味。(一).体悟日常生活的真挚,发掘当下之美。这种禅思理趣集中的体现在贾平凹散文名篇对月之中。作者在文章开头就写出了他的发现:月的圆缺变化。进而指出世人庸俗的烦恼,月的缺陷使盼望者悲哀,月的丰满使得意者遗憾。在这样的得失变幻中,作者没有苦恼,他就像“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不

12、能污染你”的月一样,他冷静的看到了月在变变化化之中永恒的实质。基于这一种理解,贾平凹观察到了月的圆形,他说万物的更替都是为了完成一个圆,既然是为了完成一个圆,人生之中自然就会有老有小,有苦有乐,有喜有悲,人不应该去强求什么,而应该踏踏实实的去努力完成生命的半圆。至此,贾平凹把他从月的身上所领悟的禅趣阐发的淋漓尽致。生活的关键在于把握现在,实实在在的工作,只有细心而随性的享受日常生活,才能收获到最实在,最诚挚的人生。这便就是贾平凹在对月的思考中体悟到的日常生活的真挚。“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懂得发掘并把握当下之美的人并不多,贾平凹是少数中的少数。贾平凹在对月的觉悟中感到把握现在才是真

13、实。观照: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并且我们还应该拥有一颗可感的心,换一种禅的思维,也许我们同样也会感受到朴素中的真挚,平淡下的深刻。再一次看月,也许我们就会从月中看见自己,看见世界。(二)空灵、静谧的的审美,“静虚”的禅意。翻开他的另一篇优美散文月迹 ,笔者感受到作者是在以月的轻盈的踪迹来构筑空灵静谧的意境。竹窗帘,穿衣镜的上的月似来去飘逸的少女,是那么的神秘,是那么的美好。而院中的月是玉玉的,银银的白光,不禁让人产生“桂花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幻想;虚幻的嫦娥在与三妹的比附当中,有了真实的纯美;作者在感悟到美的同时也抒发了内心的禅悟。作者说每人杯中都有月,酒喝下去每人心中就有了月,这

14、何尝不是作者在虚实的意境中阐发的“人人自心月”的禅思呢;紧接着作者所描绘的月照河水和沙滩,人和万物,这水中的月和眼中的月何尝不是展示出“千江有水千江月”,“人人自心月”的禅理呢。散文通过对皎洁明月的追寻,营造了一种静谧空虚的境界,而作者于此种境界之中内心也得到了满足。观照:中国禅宗讲究“亲自然,离尘世”的心灵修为。阅读这篇散文,读者不需付出任何思考便能获得内心的满足。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内心都需要安静的修为,也许于贾平凹此篇散文停留片刻,浮躁的内心会安静许多。(三).月下融融,超越隔阂。在禅宗的学说里,他们认为生命和时空之间是有障碍的。因为生命是有限的,而时空则是永恒无限的,有限的瞬间的生命永

15、远不能进入无限的永恒。这便构成了生命与时空间的无法消除的隔阂。然而,在贾平凹的笔下,这种障碍却被超越了,超越的方法就是在瞬间和具体中体验生命的无限与永恒。欣赏贾平凹的空谷箫人,静虚村记和夜在观云台这三篇散文,笔者发现作者都是在寻求这种超越。空谷箫人中的姑娘并没有感觉到生活在山村之中有什么烦恼,反而却对作者这样的城里人的烦恼感到不解。作者从她身上体悟到人只要不把自己的一隅的狭小和世界的宽广,一己的有限和生命的无限对立起来,就能实现无限和永恒,就像那位姑娘像一根竹子一样安安分分的生长在山野里。静虚村记也是一样,作者为了寻求安静而来到山村,山中的生活虽较城市的生活落后,但村民都居住其中而毫无觉察,他

16、们每天的生活不过是些很平常的事。他们日日耐心地平静地重复着这些琐事,从中感受着生存的快乐。作者体悟了这些,却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了月暗示出了这些超越。空谷箫人中,明月在作者的理解下映现出一种悠远的境界,竹子融进月亮中,山融进月亮中,我也融进了其中,此时的一切都在瞬间中获得了超越,获得了永恒。静虚村记中作者邀听人到月下树影,饮而醉之,听者忘归,我也忘归,彼此享受短时的欢乐等,那是一种“竹临清风”,“水绕窗外”的境界,没有一点俗韵。观照:人最可悲的是把自己放在了错误的位置,位置摆错了,就会烦恼不断。倘若从贾氏散文中能有所悟的话,就可以超越,于是每天生活都会其乐融融。(四)、贾氏的月是有境界的

17、。贾平凹写月是真情外露,他笔下的月是心灵的自守,是不受外界干扰的月。这便是贾平凹展现的禅境,一种空寂闲静,一尘不染的境界。月的禅境是如宗白华描述的“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贾平凹关于自然的散文大都有着某种禅思,以上只是对他关于月的几篇散文进行了解读,笔者认为这一时期贾氏散文禅思倾向集中体现在这几篇关于月的散文中。然而,笔者的鉴赏只是凤毛麟角,其他的散文如一只贝,文竹,云雀,燕子等都深含着某种禅思,而这种禅思都是表现为对自然的审美,从自然中体悟生活的真挚。最后,现世观照意义:对贾平凹的理解又岂是解读他几篇散文能获得的。 读贾平凹的这些散文名篇,笔者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能从平凡中洞见生

18、命的真谛。贾平凹的散文达到了一种忘我的统一的境界,他的文章是他性情的书写,心态的外观,才思的挥洒。读贾平凹的散文,我们仅需平和地倚栏独坐,手中一杯香茗,耳中幽幽鸣,在安然祥和的氛围中体味人生的真谛。他的散文又总能在平凡的山水鱼虫,人物花鸟的绘写描摹中,发现潜藏于其下的生活本质,从而将其归结为一定的禅理阐发出来,凝聚了他对自然,生命,社会的独特体悟,在感性的艺术中又闪现着理性的光晕。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需要读这样的好作品,生活的快节奏让很多人对生活的真谛产生了误解,心情浮躁。读读这些散文,我们的心在静下来的同时还会对人生多一份理解。看看那轮明月,你心中对他的理解还是和以前的想法一样吗?

19、懂得发现生活中的美,踏踏实实的把握当下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有一份静虚之境,超越内心的隔阂,这些个禅理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如果说贾平凹的禅宗意识在1988年以前的散文创作中的表现是对自然的禅思的话,那么他1988年尤其是1992年以来的散文作品中的禅宗意识则是对人生,对社会的理性思考。二八十年代中期的散文:禅与心灵的释放。这一时期作者开始用一种更为广阔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如果说八十年代以前作者倾向于自然审美,从自然中得到禅思的话,那么这一时期他开始用心去体悟社会。这一时期贾氏的散文创作以商州三录为代表。文章中除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外,他还关注了风情人物尤其是其中的农民大众,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眼界的超越

20、。贾平凹说商周是一种原始的美,他在商周初录里说,商周像是被疏忽了,外面的世界的繁华没有浸染到商周,商周依旧保持了它的神秘。商周是个贫困的地方,但它却有着最胜的风景。地方虽贫穷,但生活在其中的山民却乐在其中,他们吃苦耐劳,不怨天尤人,不贪图小利,与人为善。在商周初录中,在黑龙口、桃冲、龙驹寨、棣花、白浪街、莽岭一条沟等文中,贾平凹依然在写自然,写地理物,山水人情,但表达的不仅仅是自然的空灵诗意,更多的是自然的神秘与不可知。贾平凹写自然的神秘玄妙绝不仅仅是揭示自然本身,它预示着生命的荒诞与宿命,证悟佛禅“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真意。这是贾平凹与众不同之处。他没有沿着对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

21、、生命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等人本问题的追溯进入悲观和虚无,而是超越出来,进入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在这荒凉偏僻的地方,村人厚诚而近于傻昧,生命承受着闭塞与荒蛮的焦灼,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承受道德舆论、世俗人心与政治风云变幻所带来的痛苦。恋爱的男女,因为凑不够彩礼钱而被家长百般阻挠。然而在桃冲里有这样一位摆渡的老汉,他随世事变迁却能随遇而安,寿终正寝,子孙满堂,对什么也不求甚解,倒也难得糊涂。他们生于斯而长于斯,远离文明而接近自然 ,他们可悲又不可悲,可悲的是那苦难的轮回。这个时期的贾平凹从相当程度上摆脱了人云亦云、简单附和形势的思想羁绊,以他独特的方式契入现实社会的各个层面,将锐利的目光透过种种生活表

22、象,投向了深层的意识领域和社会领域,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正体现了大乘佛教普渡众生的要义。作者一摆以前的对大自然的热情描绘,转而倾向于用禅的思维去对内在人性进行冷静思索。进而体悟到我们民族,尤其是农民在艰苦的境界中生生不息的精神奥秘。他的审美追求也一反以前的唯美倾向,转而由单纯唯美走向美丑对立。观照:笔者认为贾平凹的这种要义还可往大的方面去说,作者在商周又录暗示了这样一种担忧,他担忧山民抵挡不住外界城市文明的诱惑,以至于越来越不像是商周的人了。上升到民族层面何尝又不是呢。身处在时代大潮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应该抵挡住一切诱惑,坚持自己的人格,坚持自己的方向,作者一直在恪守着自己的创作准则

23、,我们同样应该坚守,即便是处在不同的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自己的气象。三九十年代以后:禅思的超越。 九十年代贾平凹可以说是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然而他借助禅在思想上达到了大彻大悟,他开始认同禅家的“平常心是道”的观点,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观察人世的喜怒哀乐。他的人生和思想进入了一种无拘自由的境界,散文风格也归于平淡自然。 (一). 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毫无疑问贾平凹此时的内心世界是孤寂的。他得了乙肝,当他以一个传染病者的心态去观察世界的时候,他发现世界抛弃了他,他不得不因为疾病住进传染病院。漫长的病程(笔者深有体会)让他有点消沉,内心非常苦恼,他想静下心来,他开始创作废都,本以静心为目的的

24、创作反而掀起了风波,一时间人们质疑声不断,他被骂成了“流氓”,这种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疾痛迫使他想寻找解脱。此时的他和他的偶像苏东坡一样倾向了禅思,是禅解救了他,是禅让他冲出了内心的重围,作者是如何达到禅定的过程的,笔者已不得而知。但细读贾平凹九十年代的部分散文,笔者明显感觉到他的禅思已不再只是借助以前那个朦胧的“月”了,而是直白地借用禅理表达心中感悟。他在坐佛篇里说一个人因为有烦恼想到远方去求佛,等到他水尽粮绝时,佛还没有寻到。然而此时这个人发心中真情实感,坐在一棵枯树下骂佛,这样他倒成了佛。刻意寻佛而不得,去功利之心竟成了佛,这不就是佛家所曰“识心见性”,“顿悟成佛”吗?贾平凹没有回避,他承认

25、了这一点,他说三百年后的冬季,他来到了这一棵树下,他躺在那块黑石上面,他也顿悟了,从此后无论是什么场合,他都能“身静思安”。他说“我常常反感杂噪浮躁”(关于埙)。而这篇散文正好作于废都风波之后,作家与禅的结合已秘而不宣。是禅解救了贾平凹,贾平凹也直率地表达了对佛的喜爱,他在树佛篇里说:“有树佛存在,大美便在人间。”在残佛篇里,“有佛亲近,我想我以后不会怯弱,也不回逃避,美丽的做我的工作。”在三目石作者清醒的阐发了它对人生的理解,“人肯定不再衍化独目,意识却可能被认为无数目如千眼佛,但或千眼顿开,但或一目了然,既是眼,试看眼为圆圈中有精点,圈中一点,形上也形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又看山不是山,

26、又看水不是水,再看山还是山,再看水还是水。”读到这,笔者不得不想起苏东坡,苏东坡在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依旧潇洒。我们这些庸俗人们处逆境之时会不会在这二位哲人身上获得启发呢?有时候换一种思维,获得是另一个世界。(二)超越后的潇洒自在。贾平凹借用禅家的“平常心是道”的观点来参悟人生,使他的内心达到了一种潇洒自在的境界。而在众多文体当中,散文是极自由的,抒情散文更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流泻,所谓言我志趣,抒我性情,言随性止,情到笔到。贾平凹的“平常心”表现在散文创作中即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作者用旁人的视角来观察世态,因而对世态的美丑能获得一种异样的感受。“平常心”就是承认“地狱天堂皆在人间”,善恶都是世

27、间的常态,因而作者即便是写恶,也写的极尽诙谐。作者在牌玩篇里把玩牌写的极尽风趣,而幽默又不乏深刻,他深刻的揭示了官场如同牌场一样,要靠手段靠心计才能获得晋升。作者能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深切关注社会问题。这便是一种了悟后的境界,承认它的存在,讽刺它的黑暗,感情又不为之波动,此种风格的描写,笔者在其他散文篇章中同样能寻见。例如:人病写人生的尴尬,笑口常开中的荒诞可笑,长舌男中的黑色幽默,说死中的独到见解,关于父子的因果循环,此外还有名人,闲人,吃烟,说花钱,说打扮,说请客,说房子等等。这些篇章无不搞笑风趣,但讽刺之中没有恶意。以“平常心”待之,便能随心见性,自然天成。在审美上,作者同样以“平常心”来

28、把握自己的创作。有一颗平常之心,写出来的便是极平常的语言。语言风趣,接近谈话,这与贾平凹八十年代时期的唯美语言是完全不同的,这时候作者的内心已没有束缚,情生语即出。在艺术要求上,他的风格也倾向平实自然,“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这样的作品反而更能起到发人深省的效果。结束语:散文是作者心迹的外露,笔者把他的境界归结为三个阶段: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贾平凹第一个阶段的作品集中于80年代前期,主要反映了他对自然的关注,着力表现人与自然和谐、默契的一面,在自然中感悟人生的奥秘与在人生中体味禅思情趣。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80年代中期,贾平凹以商州三录为代表,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

29、人生,开始用自己的“心”去看世界。这一时期他的散文创作的主要内涵就是整体地感受生活,深切地感受其错综复杂性和历史必然性,把对外部世界的热情描绘转为对内在人性的冷静禅思,笔端明显由轻松转为沉重。其审美取向也由单纯唯美走向美丑对立,呈现出质朴浑拙的风格。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到了90年代,贾平凹经历了世事沉浮之后,开始把笔墨更多的倾注于现实人生,抒写人生的尴尬与荒诞,描绘世态百相,咳笑唾骂,幽默诙谐,让读者自己去领悟文中百味。他终于拥有了一颗“平常心”。进入不惑之年的贾平凹,真正领悟到了“平常心”的道理,其人生观的主要特征越来越呈现出虚静的特点,作家终于睁开了“第三只眼”,于是看到了自己的本性,解开了生命的束缚,使生命的活力无限释放开来,从而进入自由状态,达到了“见山还是山”的境界。阅读这三个阶段的作品,读者必会对人生有深刻的体会。参考资料:贾平凹散文大系,漓江出版社,1993年6月版;平凹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孙见喜:鬼才贾平凹第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9月版;覃召文:禅月诗魂,三联书社1995年8月版;贾平凹:坐佛,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版;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曾令存:禅宗意识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嘉应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