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启发点拨诱导,互动评价释疑.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13718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启发点拨诱导,互动评价释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启发点拨诱导,互动评价释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启发点拨诱导,互动评价释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启发点拨诱导,互动评价释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启发点拨诱导,互动评价释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启发点拨诱导,互动评价释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启发点拨诱导,互动评价释疑.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启发点拨诱导,互动评价释疑众所周知,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新教学策略的构建,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名数学一线的教师,通过个人一年多的教改实践,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作用的发挥,谈一点浅显的认识。一、创设探究情境,营造和谐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情景,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九年级“频率与概率”这节课时,我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将自己的生日写在纸上,把纸折叠好,相互之间不要交流,然后我若无其事地说道“我不看同学们的纸片,就知道我们班至少有两位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你们信吗?”(五十个人中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高达97%)。此言一出,同学们都面露惊奇之色。“怎么可能呢,不会这么巧吧!”底下有同学开始窃窃私语,见此状我又说道“如果同学们不信,我们可以验证一下。”此时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于是我请每一组的一

3、位同学将本组同学的生日写在黑板上,很快,同学们就发现有几位同学的生日相同。这一结论势必与学生的认识产生较大的反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当然本问题的理论研究已经超出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很自然地引入了用试验频率估计理论概率这一节新课。又比如在“三角函数”这一章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以建筑师的身份思考:在学校正对校门的主干道上修筑一尊雕塑,要求在校门口测得雕塑顶部的仰角为25度,雕塑高5米,你能计算出雕塑离校门有多远吗?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于是纷纷画图计算,但很快发现以我们现有的知识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入这节课的内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我想这样的教学设计一定能

4、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能够使学生自主的去钻研、探讨、合作、感兴趣。 当然,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需要和兴趣,就要创设出有关的教学情景,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的,而创设教学情景只是一个手段。而且教学情景的创设方法有很多,它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实施新策略后与以前教学变化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老师讲的少了,已经适应了“满堂灌”的同学缺乏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也没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和思路,很多同学开始对有些问题的探究感到无从下手。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学生留出足够

5、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或者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归纳总结,自己解决问题。哪怕我们预设一节课的内容没能完成,我们也不要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记得,有一次,市教研室刘老师来听我的课,当时讲的是一次函数的性质第二课时,由于学案设计的题多了些,加之题的容量也不小,一开始,还慢慢的,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学习时间,但后来,一看,时间不够了,急了,干脆自己点拨吧,就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取消了,紧赶慢赶,内容处理完也下课了,长松了口气,还认为,你们看,我的时间把握的多准。其实,大家想想,我们的课堂是学生的,没有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那还叫课堂吗?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

6、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性才可增强,学习品质才能得到培养。当然,自主学习并不是让他们漫无目的、或者随心所欲的探索、交流。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个合理的目标。我们都知道,火箭和烟花都是要向天上冲得,但是火箭升空是向目标进发,而烟花只是爆炸,一冲即散,什么也没有了。为了避免“一冲即散”,教师必须给学生预设目标、轨道,并有效提高冲力。因此,教师在上每一节课前,必须充分备课,科学合理的确定学习目标,一切围绕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为达到这个目标积极主动的学习。三、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都谈不上“主体”。学生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7、,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包括我们教师。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还要有效参与,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的和谐统一,才是真正的参与。例如:一次应用题练习课上,我让学生口答这样一道习题:“有一批橘子,每筐装48千克,正好装53个筐,现在只有48个筐,要把橘子都装上,平均每筐要多装多少千克?”很快,学生想出了以下两种解法:1、用现在每筐装的千克数减去原来每筐装的千克数。2、用原来的比现在多装的筐数的千克数除以现在的筐数。这时,一位同学眼睛一亮,高高地举起了手。生1: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列式为:53-48。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生1:我,我教室里顿时一片哄堂大笑。师:同学们,这位同学的解法有没有道理呢?

8、生2:老师,他的解法肯定是错的,因为他只用了两个条件。生3:老师,我认为他是在凑答案。生4:他的列式如果理解成53筐减48筐,求出的应该是原来比现在多几筐,不是所求的问题。如果理解成53筐减48千克,那么算式就无意义了,所以我认为他这样列式是错误的。班上的许多学生对生4的分析点头默认。师:这位同学的列式是否有道理呢?我们小组再讨论一下,好吗?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过了几分钟,有几位同学欣喜地举高了手。生5: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他的列式是正确的。因为这道题橘子的总重量总是一定的,是(4853)千克,用53个筐装,平均每筐要装48千克,那么用48个筐装,则平均每筐要装53千克,平均每筐要多装(

9、53-48)千克。老师、那位同学、全班同学都流露出欣喜的目光。 在这节课上,生1的想法来得出人意料,触及了学生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引来了哄堂大笑。但作为上课的我,却勇敢地保护了这个想法,并把它抛给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最终有了学生通过讨论后得出的结论。从而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应围绕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设计要准确,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切中学生的疑惑之处,设置悬念。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在研究了本课教材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10、,能够引领学生不断的思考和学习下去。(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相关的,教师设计提出的问题应来自问题层次的高低,问题设计有梯度,让差生能找到自我,一节课下来,能有成就感;优生能得到发展,问题的探索对于他们有吸引力,为学生的思维铺路搭桥,进行分层次、有梯度的设问,层层渐进,使问题环环相扣,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 (3)问题的设计应具有思考性、挑战性。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应是现成的答案,要经过探讨、合作、思维,最终得到解决。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提出挑战。(4)有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应本着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并继续探索学习下去为

11、目的。设计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样的问题才有价值,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5)问题的设计要有思想性、趣味性等等。 其实,要想真正达到精心设计问题这一关,上课前的精心备课是不可忽视的,大家都知道,没有充分的预设,就谈不上课堂生成的精彩。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五、鼓励学生成果展示,树立自信心 成果展示是培养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关键的一大环节,很多学生明显地觉察出了会做与会讲的差距,在座位上与同组学生讨论的头头是道,但真到了黑板前就有点语无伦次,讲不出头绪,甚至越讲越糊涂,连自己都不会了。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1)鼓励学生到黑板前展示自己的成果,说错了也要表扬他的

12、勇敢精神,时间久了,他们就会踊跃到讲台前来展示自己的想法。(2)每一节数学课上,至少有10到15人左右到黑板前板演问题或讲解问题,当一回小老师,全体学生轮流,基本三天可轮一回,一周下来每个同学基本都可当两回小老师,时间久了,大家彼此都体验了站讲台的感觉,也就不再害怕。(3)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亲切慈爱的目光,支持鼓励的手势,把学生迎上台,送回座位,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怕上讲台了。 这样我们把讲台留给了学生,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使之获得一种成功的自豪感。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便于我们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当堂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六、拓展提升,补偿提高 补偿提高

13、其目的是针对前几个环节,学生出现共性的问题加以补偿,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事先预设到,关于这一块,我是这样做的:上课前利用多媒体先预设部分题目,至少两套,一是易错题的相关题;二是本节课的拓展题。这样,结合课堂学生完成情况,可以灵活选择。 总之,结合新老模式的教学,使我深刻明确了: (1)学生的“教”更需要老师的“教”,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教”不是不需要老师的教,而是对老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汲取“常流水”,才能在学生中有指导权、发言权。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如何去探究新知,教不再代替学,学也不再一味地依赖教,学生的学

14、习活动不可能完全脱离教师的教。(2)学生的“学”需要老师的“激励”,尊重是一种教育智慧,一种教育艺术,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即使是学困生,也要尽量发现其优点,认可、肯定其闪光点,巧妙适时地引导其发扬优点。(3)在教学内容上,有效地开展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思路、成果、疑惑,尽情的享受学习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当然,研究永无止境,改革需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优化,任何改革都有一个过程。其实每一位教师都不能置身事外,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在教改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本策略的试验有待于大家共同研究和深化。希望我们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我们的课改虽说没有最好,但会更好,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课改中,认真学习、领会、实践、反思、努力找出适合我们教育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路子,为我们的课程改革,为我们自身的发展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