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毕业论文-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16110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毕业论文-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学毕业论文-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毕业论文-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历史学毕业论文-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 在的学、学、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社会学科的成长中,本土资源相对不足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因而“本土化”就成为一种强烈的呼声。然则史学作为一个十分古老的人文学科,是否存在同样的呢?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史学发生了不断而深刻的变化,同时也遭遇了许多波折和困难,而本土资源的匮乏,同样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外国史(注:此处用“外国史”而不用通常所谓的“世界史”,乃是基于一些特定的考虑。史学界对“世界史”这个学科有着不同的界定。欧美一些学者倡导全球史观,对全球范围内的长时段共同趋势进行

2、梳理,以建构一种叙事框架,进而对发生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史事进行重新编排,整合成一部线索分明、条理清晰的“全球通史”;还有的学者主张将一时一地的事件置于全球视野中考察,以探究其世界历史意义。国内有的学者将世界史视为一个特定学科,主要世界各国、各民族从分散隔绝走向整体的历程。但是,这种“世界史”实际上只是少数学者在地区史、国别史和专门史研究基础上构筑的一种历史编纂和教学的框架。而且,国内的世界史教材一般不包括中国史,本质上仍是“外国史”。大学里多数学有专长的世界史教师,往往拥有十分具体的研究领域,故他们在研究的层面应属于&ld

3、quo;外国史”的范畴。此处所谓“外国史”,包含国别史、区域史和涉及外国的专门史。)作为中国史学中最年轻的一支,可以借重的本土资源更加有限,这对于研究水平的提高,乃是一个主要的不利因素。在本土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外国史研究如何进行、如何取得进展,这是值得每一位研究者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的外国史学者就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开展了相当广泛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设想。在讨论中有人提到,国外、主要是欧美的中国史研究能够取得令中国学界重视的成就,这说明中国的外国史研究也完全可以做到让外国学界侧目的程度。这个推论对于鼓舞外国史研

4、究者的信心固然用心良苦,但似乎失之简单化。因为欧美的中国史研究和国内的外国史研究有着许多差异和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学术积累、史料的占有和解读、框架、学科支撑、学术训练和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等各个方面,而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欧美的中国史研究具有厚重坚实的本土资源作为依托。欧美中国史研究受到整个史学发展的带动和支持,这是它能够取得出色成绩的重要条件。欧洲的汉学(包括中国史研究)在1718世纪即已发端,大致和欧洲学术起步同时,到20世纪前期即已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学科。诚然,欧洲汉学一直从中国学术中汲取养分,一些汉学大家,如沙畹(Edouard Chavannes)和伯希和(Paul Pelliot)都承认

5、,与中国学者接触,利用中国的研究结论,对于中国学的发展甚为重要1(pp.45)。但更重要的显然是欧洲现代史学演进所创造的有利生长环境。自15、16世纪以后,意大利、德意志、英国和法国等国史学逐渐打破神学思想和传统编年纪事模式的束缚,开始形成新的规范和。随着考古学、年代学、校勘学、史料学和历史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欧洲史学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已经演化成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18世纪,出现了伏尔泰、吉本等史学大家,也形成了哥廷根学派这样的学术流派。进入19世纪,英、法、德等国史学领域更是大家辈出,使这个世纪有“历史学的世纪”之称。20世纪欧洲史学更以革新为开端。兰普勒希特

6、挑战兰克学派的范式,提出要冲决政治史的藩篱,在叙事的基础上着重解释,并倡导采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此后,欧洲史学在理念、领域、方法和史料各个层面都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欧洲学者对埃及、亚述、犹太等古典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语言学等领域也有辉煌的成就。欧洲的汉学和中国史研究,就是在这种整体史学环境中成长和成熟的。欧洲中国史学者提出问题的方式、切入课题的角度、发掘和运用史料的方式、论述中使用的理论和概念,以及写作的方式,无不和其整个史学如出一辙。 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后来居上,到20世纪下半叶俨然成了国际中国学的主流。从表面看,这个学科在美国似乎相当年轻;实际上,19世纪

7、传教士所做的工作就为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20世纪上半叶它又大量吸收和借鉴了欧洲的汉学资源和中国的学术成就,并得到成长中的社会科学的滋养,其突飞猛进的发展,当是顺理成章的。单就本土史学而言,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得益于两个重大的学术机缘:一是美国深厚的外国史研究传统。美国作为国家的历史不长,但在文化渊源上却与欧洲一脉相承,因而美国学者一直十分重视欧洲史的研究。后来,随着美国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外国史研究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到亚洲、拉美和非洲。到20世纪后期,外国史研究的规模远远超出美国史,在专业史学家中有2/3专治外国史;在每年获得史学博士学位的人中间,博士论文涉及外国史的比例有时高达4/52(p.3

8、)。在安东尼•莫尔霍等人编的一部考察美国史学近期发展的书中,设专章讨论了美国学者对欧洲古典文明、欧洲中世纪史、现代欧洲、西班牙史、法国史、意大利史、俄罗斯史和日本史的研究,但很少涉及中国史研究2(pp.206454)。可见,美国的中国史学虽然在国际中国学界甚大,但在美国发达的外国史研究中,只是一个小小分支,它的发展得益于外国史整体水平的带动。另一个学术机缘是“新史学”的兴起。1945年以后,美国史学逐步走向“社会科学化”,理论、范式和方法都不断趋于丰富多样,形成了以“新社会史”、“新经济史”、“新政治史”和“文化史”为标志的“新史学”。美国的中国史学者正是以研究近现代中国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政治史和地方史见长,在演进路径上完全是和“新史学”齐头并进的。而且,欧美史学不仅在学术上成就卓著,在史学训练方面也日臻完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