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演变分析.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917991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演变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演变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演变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演变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演变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演变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演变分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演变分析ANALYSIS ON EVOLUTION OF CHINAS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姓名:指导教师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学士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 6月 8日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科技大学摘要新中国外贸成长的历史已近30年。经过这些年的苦心经营,中国的外贸规模已今非昔比。到2004年末,中国的进出口总值已突破亿万美元大关,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3亿美元,已连续6年稳居第三位,成为世界瞩目的贸易大国。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还算不上世界贸易强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要成为世界贸易强国,

2、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进入到一个大调整阶段,今后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保持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已有规模的同时,将商品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张的着眼点置于资本、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品上;要实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必须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本文分四部分来分析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演变。第一部分从出口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例变化,阐述了出口商品结构的演变历程及其现状;第二部分分析了出口商品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即产业结构升级和外商投资企业;第三部分探究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瓶颈,最后提出建议意见及总结全文。关

3、键词:出口商品结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升级ABSTRACTHistory of new Chinas foreign trade growth is nearly 30 years. After years of painstaking efforts, the scal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has been a great change. The end of 2004,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value has exceede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U.S. dollars. In 2007, China

4、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reached $ 2,173,830,000,000, has ranked third for six consecutive years, become the worlds major trading power. China has developed into the world trading power, but it is not really a world trade power, compared with the world trade power, 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If Chin

5、a wants to become a really world trade power,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Chinas export structure has entered a major adjustment period. Chinas merchandise exports in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should be in keeping the scale of unskilled labor-intensive exports while the further expans

6、ion of exports of goods focused on capital,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intensive products. To achieve the upgrading of Chinese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we hav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as the guidance; translate the potenti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to real competitive advantage.This article consist

7、s of four parts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and its present situation, according to the export proportion of primary products and manufactured goods and labor-intensive products and capital

8、-intensive products; the second part analyze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upgraded export commodities(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the third part explore the bottleneck of the upgraded structure of export commodities; finally, make recommendations and summarize

9、 the full text. Key words:Structure of Export Commodities;factors;Industrial restructuring目 录引 言1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演变2(一)国际贸易标准分类2(二)出口商品结构的演变历程3(三)出口商品结构现状8(二)出口商品结构的演变历程3(三)出口商品结构现状14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10(一)产品结构升级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11(二)外商投资企业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11三、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瓶颈12(一)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12(二)工业制成品科技含量不高且缺乏自主品牌13

10、(三)加工贸易附加值低且贸易保护严重13(四)服务贸易比重有所增长但技术含量低13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对策14(一)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内产业升级15(二)实施出口名牌战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15(三)以“节约资源和环保”为原则,促进加工贸易转型15(四)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发展现代服务贸易16(五)加强政府调控,完善出口政策16结 论16参考文献18致 谢19dsgsdgdsfgsdgsdgI天津科技大学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引 言2010年以来中国外贸呈现恢复性较快增长态势,开拓市场的成效明显,结构调整在稳步推进,促进平衡的进展顺利,进出口规模均已超过2008年同期水平。全年进出口

11、约为2.8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左右。然而,中国人均外贸额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出口的增长方式粗放,并不是贸易强国。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商品在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调整的同时,出口结构总体层次仍然偏低,出口贸易量虽然可以与发达国家相比,但出口商品结构却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似,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在出口份额中所占比例大,又发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遭遇了门类众多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了巨大的贸易损失,而且恶化了贸易条件。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国内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的出口贸易发展模式必须调整。基于中国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现状如何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寻找应对措施,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

12、需要解决的研究课题。国家间的竞争愈加残酷和激烈,中国已成为世界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尽管产品出口数额急剧增长,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进入到一个大调整阶段,今后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保持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已有规模的同时,将商品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张的着眼点置于资本、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品上;要实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必须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水平尚不高,尤其是结构仍比较落后,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结

13、构的优化和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来看,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结构合理与否,不再局限于其对外贸易出口商品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关键要考察其出口商品中所含的各种要素的密集程度和在目前新型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低附加值的最终消费品阶段,资本品阶段也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而高附加值的零部件阶段仍处于比较劣势,专业化生产流程集中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演变新中国外贸成长的历史已近30年。进过苦心经营,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优化,我国的外贸结构已经有了本质的改变,正在由低层次、依靠劳动密集型、集中消耗基本原材料为主的外贸结构,向高层次、依靠

14、研发为主的贸易结构转变。(一)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一般从3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出口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变化;二是工业制成品内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例变化;三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为例,一级分类下,04类为初级产品,59类为工业制成品;在工业制成品内部,5类的化工产品和7类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可归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其他产品则可归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高新技术、改新技术产品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来界定高新技术产品。(见表1、2)表1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0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物1类:

15、饮料及烟类2类:非食用原料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5类:化学品及有关产品6类: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 8类:杂项制品9类:未分类的其他商品表2 HS分类第一类 活动物类第二类 植物产品类第三类 动、植物油脂及产品类第四类 食品、饮料、烟酒类第五类 矿产品类第六类 化学工业及相关类第七类 塑料、橡胶及制品类第八类 皮革、毛皮及制品,箱包类第九类 木材、木制品、稻秸柳类编结品第十类 木浆及纤维类、纸类及其它废碎品、纸版及其制品第十一类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第十二类 鞋、帽、伞、杖、鞭类及零件;羽毛及加工制品;人造花、人发制品第十三类 石

16、料、石膏、水泥、石棉、云母及类似材料制品;陶瓷类、玻璃类制品第十四类 天然及养蚕珍珠、宝石、贵金属、包贵金属及制品:仿首饰;硬币第十五类 贱金属及制品第十六类 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零件;录放音机,电视、音响类及零附件第十七类 车辆、航空器、船舶及相关运输设备第十八类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器材设备、精密仪器,钟表、乐器等及零件设备第十九类 武器、弹药及零件、附件第二十类 杂项制品第二十一类 艺术品、收藏品及谷物类(二)出口商品结构的演变历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出口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比例的变化,二是工业制成品内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

17、品出口的比例变化。 1出口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工业制成品所占份额较小,但在缓慢上升。初级产品所占出口份额较大,但在缓慢下降。但总体上初级产品所占出口份额高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份额。1970年,初级产品出口占总出口份额的53.5%,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的份额;而1980年,出口初级产品占总出口份额的50.3%,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9.7%的份额。第二阶段(19811985)。在这一阶段内,虽然大部分年份工业制成品所占出口份额超过

18、了初级产品的出口份额,但是变化幅度不大,而且有反弹的趋势。1981年,初级产品出口比例首次降到50%以下,降为46.7%,而工业制成品首次超过50%,道道53.3%。然而在1985年,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比例再一次超过50%,达50.6%,而工业制成品则降为49.4%。第三阶段(1986年至今)。在这一阶段内,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持续快速增长,而初级产品所占出口比例则迅速下降。1990年,初级产品所占份额降到25.6%,2000年进一步降到10.2%,而到2004年,则降至6.58%。同时,工业制成品所占出口总额比例持续上升,在1990年,这一比例为74.4%。2000年,上升到近90%。

19、2004年,则达到93.4%。可见,工业制成品已经占据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见表3)表3部分年份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表单位:亿美元,%年份出口总额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金额比重金额比重195710.228.1179.42.1120.6197022.612.153.510.5046.5197572.6440.9856.431.6643.61980181.1991.1450.390.0549.71985273.5138.2850.56135.2249.441986309.42112.7236.43196.763.571990620.91158.8625.59462.0574.4119951487

20、214.8514.441272.9585.5620002492.03254.610.222237.4389.7820012660.98263.389.92397.690.120023255.96285.48.72970.5691.320034382.28348.127.94034.1692.120045933.26405.496.835527.7793.1720057619.53490.376.447129.1693.5620069690.7529.35.469161.594.54200712180.1615.55.0511564.794.95200814306.9779.65.4513527

21、.494.55200912016.1631.15.2511384.894.75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例变化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工业制成品分为化工产品,轻纺、橡胶和矿冶产品及相关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和其他未分类产品。其中,化工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可以归为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其他产品则可归为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比例的变化。 自1986年工业制成品成为我国主要出口商品,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从初级产品升级为工业制成品的转变后,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和

22、优化则主要表现为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分别所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变化。 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可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至1991年)。1991年以前,主要是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促进了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在这一阶段内,由过去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出口轻纺类半制成品、中间品转变,特点是较低技术含量、粗加工、简单加工。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3年)。在1991年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了62.2%的顶峰之后,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速强劲,所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从1990年的15.01%增长到2000年的38%。因此,这一时期的是以出口

23、轻纺产品为主向出口机电、化工、高新技术产品等重化工产品转变,其的特点是一定程度的附加值、一定程度的技术含量、精加工、深加工。第三阶段(2004年之后)。2004年,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份额首次超过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份额,达到47.32%,使其成为促进工业制成品持续、稳定增长的最主要动力,顺利完成了劳动及资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结构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见表4)表4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密集型产品单位:亿美元,%年份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金额比重金额比重19572.0419.90.070.719709.1440.51.366197527.

24、0837.24.586.4198070.4238.8719.6310.83198193.342.424.2911.04198298.1243.9624.5911.021983101.3445.624.7211.121984113.4843.5528.5710.931985113.9241.6521.37.791986168.4354.4328.579.231987222.356.3739.7610.081988274.4457.7656.6611.921989303.8557.8370.7513.471990368.8759.4193.1815.011991447.3162.2 109.671

25、5.251992503.6959.3175.6720.681993551.7360.14199.0521.71994731.6760.46281.3123.251995867.9858.34404.8527.211996849.3456.23441.8929.2519971049.0357.39539.3629.5119981026.8255.89605.3832.9519991057.8154.27692.0935.520001290.4551.78946.983820011315.0749.421082.5340.6820021547.5347.531423.0543.7120031960

26、.6444.742073.5147.3220042581.5643.512946.249.6620053249.142.643880.0650.9220064152.642.855008.951.5920075189.242.66375.552.342008n.a.44.23n.a.55.64数据来源:2009中国统计年鉴。3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时改革开放的新事物,吸引外商投资的过程,既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数量增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我国比较优势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头十年,是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初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就已经显示出外商投资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意义。1988年中国对外贸易总

27、额跃上千亿美元台阶,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就开始发挥新生力量的作用。19901994年是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外贸企业第二轮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已经完成,对外贸企业的财政补贴已基本取消,外贸企业已基本成为市场主体,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外汇调剂市场已演进为全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原先的双重汇率已变为单一汇率。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导向特征已基本形成。199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迈向了2000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贸易总额跃上千亿美元台阶,更重要的是,通过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出口导向型外商投资企业的成长,我国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已经形成,并能够连续创造贸易顺差

28、。第三阶段是从1995年到2010年,在这个阶段中,我国外贸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告一段落,而且提出了恢复关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的申请;在出口贸易中,由于多元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的竞争,出口产品中心的比较优势得到积累和发展。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出口贸易中的份额持续上升,1996年超过40%,2001年超过50%,短短七八年间,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就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这个时期,我国出口贸易总额连续上了1500亿美元(1996年)和2500亿美元(2001年)两个台阶。这种情况也证明,中国出口贸易中新的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培育,与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同时也证明,由邓小平极力

29、主张的利用外资的政策对于中国开放型经济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见图1) 图1中国对外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http:/ (三)出口商品结构现状1出口贸易总体规模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出口导向政策的诱导下,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经济中崛起的贸易大国。出口总额在全球的排名有1985年的第17名提升到1997年的第10名,2003年迅速达到第4名。而从2004年至今,无论是从贸易总额还是出口总额来看,中国均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9年更跃居第一位。(见表5)表5 中国出口在世界的地位单位:亿美元年份出口总额增长率占世界出口的比重世界排名1985256.34.61.51

30、71986310.68.51.7161987394.40.11.8161988475.227.91.9161989525.471.9141990620.9-9.81.9151991718.419.62.2131992849.426.32.6111993917.4292.61119941210.111.231119951487.814.23.11119961510.55.12.91119971827.92.53.41019981838.1-1.53.5919991949.318.23.592000249235.847200126618.24.562002325621.25.3620034382.

31、339.86.1420045933.3367320057619.517.61032006963026.399.2320071218025.710.13200814285.517.218.92200912016.6-169.81201015779.331.310.51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http:unstats.un.org/unsd/comtrade) 2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新特点表显示了这段时期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从表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从总体上看,2001年至2008年中国出口的初级产品占比重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其比重从2001年的97%上升至2008年的5.45%。2001年至2

32、008年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上升,其比重由2001年的90.10%上升至2008年的94.55%。在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中,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的商品分类实施贫瘠或动物、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以及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其中,食品及活动物的比重由2001年的4.80%下降至2008年的2.29%,饮料及烟类的比重由2001年的0.33%下降至2008年的0.11%,非食用原料的比重由2001年的1.57%下降至2008年的0.79%,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比重由2001年的3.16%下降至2008年的2.21%,动、植物油脂及蜡的比重变化不是特别明显。在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中,呈现

33、明显上升趋势的商品类别是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其中,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的比重由2001年的16.46%上升至2008年的18.32%,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由2001年的35.66%上升至2008年的47.13%。而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的商品类别是杂项制品和未分类的其他商品。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比重变化不是特别明显。(见表6)表6 2001-2010年1-9月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单位:亿美元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1-9总值2660.983255.964382.285933.267619.539689.7812204.5614306

34、.9312016.1211346.35初级产品263.38285.40348.10405.50490.39529.25615.47778.48630.99587.83食品及活动物127.77146.21175.33188.70224.81257.22307.51327.64326.03284.85饮料及烟类8.739.8410.1912.1411.8311.9313.9615.3016.4113.68非食用原料41.7244.0250.3358.4374.8578.6291.54113.4681.5682.78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84.0584.35111.10144.76176.211

35、77.76199.44316.35203.83203.85动、植物油脂及蜡1.110.981.151.482.683.733.035.743.162.69工业制成品2397.602970.564035.605528.187129.609161.4711564.6813506.9811385.6410758.52化学品及有关产品133.52153.25195.86263.68357.72445.31603.56793.09620.48632.42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438.13529.55690.301006.541291.261748.362198.942617.431847.751829.82

36、机械及运输设备949.011269.761878.882682.913522.624563.645771.896733.255904.275563.08杂项制品871.101011.531261.011563.931941.912380.292968.533346.062996.702723.82未分类的其他商品5.846.489.5611.1216.0923.8821.7617.1516.459.38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http:/ 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等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产生了影响。国内外学者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对出

37、口商品结构优化的贡献问题的分歧较大,但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只是局部的,且过分依赖外商直接投资有其固有的缺失。所以,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更取决于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当然政府供给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一)产业结构升级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界定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趋势,揭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主导或支柱行业不断替代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应;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从狭义角度上来讲,可以

38、表述为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而产业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为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影响因素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是外贸出口的基础,产业对于出口的支持作用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产业攻击能力的支持。对一国生产而言,国际市场巨大,要完成国际市场数量巨大且品种多样的产品需求,必须通过增加投资、发展技术、扩大生产等措施才能实现。因此,各国通常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相对倾斜的产业政策以支持出口产品的生产,扩大本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离开了产品生产能力的支持,外贸出口就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第二,产品的竞争力支持。尽管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巨大,国内也能够生产出相当数

39、量的产品,但如果产品成本高、质量差,在价格和质量等方面没有优势,缺乏竞争力,也将无济于事。因此产业管理部门对出口产品提供强有力的竞争力保证就显得非常重要。否则,产品无法进入国际市场,甚至传统的国内市场也可能很快被其他国家的产品占领。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保证。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系统中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生产力的发展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和变革反映出来的,而出口是生产与服务的外延,出口结构的变动时产业结构变动的反映,产业结构决定了出口商品结构,生产结构向高级转换,会带动出口商品结构的相应提高,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可以使对外贸易不仅从数量上,而且从质量和结构上得到

40、很大的提高,使对外贸易通过乘数效应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促使出口商品结构的高级化,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二)外商投资企业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入世后,外商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将获得更好的条件,因而会导致外商对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迅速增长及其比重的较大幅度提高,相应地,外商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比重会逐步下降。跨国公司是推动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跨国公司制造业的转移是按梯度展开、动态推进的,即由简单组装、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业向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转移。虽然中低层的加工制造业不再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但是高级制造业将可能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一些原来被认为是资本、技术密集

41、型的高级加工制造业也开始进行转移。一般来说,外商在制造业的投资中,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深加工行业占有较高比重,外资工业中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多数为国外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的投资。相应地,外商对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投资比重的上升和对一般性加工工业投资比重的下降,符合我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要求,对我国出口结构由一般工业品出口向更多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转变非常有利。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产业升级影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产业升级效应,即指FDI流入对帮助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东道国建立新的产业,促进原有产业升级,增强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起到扩大优势产品出口规模、优化贸易结构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主要出口知识密集

42、型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出口非知识密集产品,这种差别同时也体现了两类国家的产业优势差异,这种差异是可以通过FDI来弥补的。具有相对高的人力资本禀赋的发达国家所创造的知识,可以通过FDI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母子公司的技术联系与内部技术转让,客观上形成了东道国在某一产业领域的生产能力,新的产品与技术促进了东道国特定产业生产率的提高。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较多的跨国投资,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外资工业出于拥有较好的设备、较高的技术、较强的管理,而且在加工工业中相对集中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和深加工行业,这对我国技术密集型行业的

43、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三、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瓶颈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出口额从1985年的256.3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79.3亿美元。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虽已有较大改善,实现了三个变化:(1)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2)以出口自然资源密集型为主逐步向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3)以出口自然资源密集型为主逐步向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变化;同时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显著,但出口商品结构仍存在突出问题。(一)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这类产品的附加值普遍不高,出口利润也较低。尽管近几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有所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说明我国对“高、精、尖”技术产品的出口还缺乏一定的实力。虽然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生产的产品所含技术含量普遍偏低,大部分企业只是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变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率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出口商品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低,能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寥寥无几。这样中国的产品就很容易受到国际汇率等成本因素变动的影响,难以应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