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浅谈新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3926405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新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新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新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新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新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新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浅谈新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浅谈新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作文,本应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但是,传统作文割断了与生活的联系,堵塞了学生的思绪,熄灭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以至于学生提起作文“怎一个愁字了得”,写起作文套话假话连篇。在“真实”的“谎言”中,孩子们编织着一个个“动人”的“精彩”的故事,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悲哀!所幸的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并蕴含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新形式新作文,为小学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新作文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以“真”、“实”为先,让学生走进璀璨的生活世界。因此,如何引领学生轻松地步入写作的芳草地,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就成为

2、新作文教学中的支撑点。唐人张潜论画,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见解。这恰好与学生如何感受生活,写好作文的理念极为吻合。“外师造化”就要求我们借助“外师”得以造化,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去感受生活,留意生活,积累生活。只有这样,学生作文中“没什么好写”的大难题便可迎刃而解。同时,要写出好作文,还应当“中得心源”。只有心有所得,产生心灵的融合,个性的介入,作文才会富有灵魂,展示出其应有的魅力。也只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才能改变以往学生那种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空话,绞尽脑汁的不良习气。一、“外师造化”去感受自然万物、社会人生,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无穷的生机。鲁迅的作品

3、之所以倍受喜欢,是因为它有“真”、“实”作为支撑;余秋雨的作品之所以令人关注,是因为它有生活作为支点。没有“真”、“实”就没有作文,没有新的生活就没有新的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要让学生写出新作文,教师就要经常带领学生去看一看那些沉默的大山、澄碧的池塘、广袤的田园、辽阔的大海;去看一看风花雪月、高山流水、飞禽走兽、车水马龙;去看一看屋前的大樟树和路边的狗尾草。教师还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入”“真”“实”的世界中去,“引进”新的生活中去;既要求学生学会用火眼金睛去观察生活中最平凡、最细微的事物;又要求学生学会用智慧的头脑去思考生活中蕴含

4、的新内容、新思想、新方法;还要求学生学会用“真”“实”的笔触去描写真人,叙写真事,述说真话,倾吐真情,拥抱真心。只要学生做到了“真”“实”为先,坚持用“真情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世界,用“真情的头脑”去感悟生活的哲理,用“真情的笔触”去叙写熟悉的事物,用“真情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真正实现“目有所视,耳有所闻,心有所感,脑有所想”,学生的作文就会多一层感悟,多一点滋味,多一些色彩,多一份理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一定会写出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香气扑鼻”的新作文来!具体地说:1、抓住机会,感受生活。学生生活在家庭、学校和班级之中,其间每天时不时发生着不少“大事”和“小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

5、地引导学生抓住每个机会,不论大事、小事都积极地去感受,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不仅多了训练感受能力的实践机会,也大大丰富了写作文的材料。笔者曾亲身经历了这样一件事:一个早上,几个学生在草坪上发现一只受伤的麻雀,说来也是件细微的事,对他们的生活不会有大而久远的影响,但这给绝对是一个让学生学会感受的好机会。为了不失去这个机会,我率先对这只麻雀投以关注,学生见我如此用心去看这只麻雀,都不由地围过来细细观察起来。不多时,便开始纷纷议论,有谈论样子的,有猜想它受伤原因的这之后,他们开始照顾起它,直到午后鸟儿死去被他们伤心地埋去。至此,他们已自觉不自觉地去感受这件事中的每个细微之处。当天下午,我给了他们一

6、个习作机会,绝大多数作文都讲述了这件事,大多笔法细腻,有情节和感情的起伏,让人读后眼睛为之一亮。如杨振在文章中大声疾呼:“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别伤害它了!”“书虫”袁天谊或许是受高尔基麻雀的影响,猜测它的受伤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遭此不幸吧?“小诗人”童冰儿索性用诗来质问:“叽叽叽/喳喳喳/鸟儿在干啥?/音乐会呗! 砰砰砰/嗖嗖嗖/他们在干啥?/大屠杀!”可见,这就是抓住机会去感受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收获。否则,这只小鸟可能只成了学生眼中掠过的一样东西,长此以往难怪“没什么好写”了。“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抓住生活中学生易自觉去感受的“大事”的同时,多引导学生抓住“小事”去感受。久而久之,

7、感受的灵敏度也上升了,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脑海中具体的素材也多了,学生自然能从寻常事物中写出不寻常的独特景致。2、创造机会,丰富感受。学生的人生阅历毕竟太浅,要丰富作文内容,先得丰富学生阅历,新的生活经验恰是增强学生感受能力的一个刺激点。假若想写一篇描写春天来到田野上的作文,对长期生活在城镇上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闭门造车,即使掌握更多的有关名篇、好词句,写出来总会显得生硬、干涩。为了创造机会,丰富感受,笔者就会带学生真正走入春天的田野。之后作文中“明媚”、“灿烂”等好词妙句便滚滚而来,有了真实的感受,作文活起来了,学生写起来也不免滔滔不绝,情致辞发,还有不少神来之笔的出现。有更多的

8、平时在学生生活中少接触到,难接触到的情景,教师尽可能地带他们去亲身感受一番,实在难以付诸行动的,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多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去感受。例如现今的“花朵”很难感受“苦难”,早在困难时期,远在重洋之外的人民的苦难毕竟离他们太远,我就准备了足够多的实录资料,真实地向他们展示这种生活状态,这样一来,丰富了他们的感受,于是在习作中字里行间都可见到“苦难”踪影。要“外师造化”,只有多感受,去感受,感受力才能不断增强,获取的生活素材才会随之不断丰富,作文就不愁“没什么可写”了。二、“中得心源”会感受放飞囚禁的情愫,张扬独特的个性,唤醒沉睡的潜能,是作文教学步入新天地的重要保证。心有所和,融合心

9、灵,介入个性,这是写好新作文的前提。林语堂曾说:“八股有法,文章无法;文章有法,变成八股”。张扬个性,就应该牢记林语堂先生的教诲。坚持给作文“松绑”、“降温”,坚决摒弃“拷贝文”、“葫芦文”、“框架文”,坚决取消命题形式,坚决改变作文方式,坚决淡化问题要求,尽情让学生在作文天堂里自由演绎千姿百态的奇特风景。心有所得,就要从个性、深度、细节上做文章。1、抓住个性“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尽管儿童的情感世界不及成人复杂,但他们对一人一事,甚至一只小鸟,一棵小苗就饱含了他们独特的情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鼓励学生去感受时,要及时培养学生在感受时运用“异中见同,同中求异”的求异思维能

10、力。对每一件事物,每个学生都有由自己个性决定的感受兴趣的方面,能坚持抓住自己感触深的一个角度去细细体会,不随大流,相信同一个模子的作文就没机会出现了,一篇作文有了个性就如同有了画龙最后的点睛之笔。作文母爱,学生常有这样一种心理,一开始高歌母爱之伟大,再以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事例一、二、三证实,且事例大多是自己发高烧母亲不顾天寒地冻,抱着我飞奔医院,犹如电视里的“经典镜头”。最后尾同首呼应,再一次点明主题。其实,不同学生对母爱的感受并不尽同的,同样都是爱,但有些爱是含蓄的,深沉的,有些爱则奔放,热烈,有些爱蕴于对生活的严格要求上,有些爱则在家庭的民主中,有的却是在娇宠中得以体现,我在习作前就要求学生

11、细细去感受你的母爱有什么独特处和个性的一面,要正确认识,体验自己所感受的母爱,然后课堂上进行交流,有些从母亲无休止的唠叨声中读懂了爱;有些从母亲的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中感受到了爱;有些则从母亲的大声呵斥中听到了爱于是,才有薛含雪一改先写爱,而从恨说起的独到写法,从已对母爱的错误认识,到对自己母亲的理解直至最后的“大彻大悟”,文章一波三折,先抑后扬,非但写出了爱之深,还使作文有了个性,喜为同学阅读借鉴,不失为成功之作。又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磨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2、挖掘

12、深度一篇作文写到能令人沉思、顿悟,非得从感受深刻说起。没有深刻的感受,谈不上有深刻的主题。因此,培养学生感受能力时就要挖掘感受的深度。一个惨痛的教训不失为有一次深刻的感受。但对更多的感受能否深刻就要看学生自己主观上能否主动选择,想象、联想。遇事多想,启发学生往深处想就显得很重要了。写一篇主题为“爱”的文章,几件事可以令学生简单地感受师爱,此刻是肤浅的,还有母爱、友爱,以及来自社会的爱,再从自己身上去想象,联想凡关于爱和被爱的感人事迹,最后才有“爱是奉献,爱是快乐”的深刻感受,写起来的习作大多在记事抒情上有了更深的意义。感受的深刻只有在平时的不断感受过程中积极去思考,去联想培养起来的。主题要深刻

13、是学生作文中一个难点,解决这一点,就靠平时在感受时不断训练来提高感觉的深度了。3、重视细节成功的作文常常能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引起人共鸣的不一定非得什么大作大为,说不定就在那极不起眼的“一举手的神态”中,“一低头的温柔”里即刻产生。学生生活中也少有大事,抓住生活细节往往能令作文更有感染力。而作文的细腻描写来源于感受时的细腻体会,因此指导学生感受时要细腻。感受一场班队活动,不仅有活动场上队员们的神采,观众反应的细节描写也往往更能体现活动气氛。对一个队员神情、动作、语言细腻描写,往往更能准确抓住整个大场面的神韵,笔者经常在活动前提醒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在感受时再加点拨,调动各种感官去参与,不放过自己感受时情绪上每一处细微变化,让感受趋于细腻,这样一场活动下来,明显的内容充实多了,能把场面写得细而精,更真实地表达了情意,就不至于“写不出什么”来。要“中得心源”,感受时有了个性,感受深刻而且细腻,那写出的文章自然形神兼备。综上所述,加强了感受能力的培养,就给学生作文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天地,给作文奠定一块更坚定的基石。新的作文理念像一缕清新的春风,给小学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作文理念在带给我们新的希望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好新作文,引领学生写好新作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语),是我们这一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