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作文教学目标的把握 (3).doc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3928652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作文教学目标的把握 (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作文教学目标的把握 (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作文教学目标的把握 (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作文教学目标的把握 (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作文教学目标的把握 (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作文教学目标的把握 (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作文教学目标的把握 (3).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带着目标上路 - 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作文教学目标的把握 很多人都认为,语文的基础是小学阶段打下的,尤其是作文。此言道出了小学语文重要性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语文教师一个深沉的思考:我们真的在小学阶段给我们的孩子打下坚实的作文基础了?其实不然。新课程所实施的教材在写作编排的内容上更开放了,要求更人文了,这照理是值得欣慰的。但是,在教材具体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正确把握作文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仍并不尽如人意。一、困顿中叹息-小学作文现状描摹:1、 言之无情-作文情感沙漠化“言为心声”、“我手写我心”,作文其实就是每一个人内心情感最真实的流露和自我表达,它所表达

2、的是每一个个体之所思之所想。所以,“情”是作文的灵魂。试想,写作者没有生情何以让人动情?这不由让人想起浙江省诸暨市一年级小学生郦思哲写的妈妈回来了。习作只有寥寥107字,却在海内外5万多篇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它的全文如下:“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这篇作文能够一举夺魁,贵在于一个“情”字。 在如此众多的文章中,就因为一个“情”字而压倒群芳,这不得不让

3、人震撼:如今在孩子的作文世界里情感缺乏之严重已可见一斑哪!2、 言之无物-作文内容虚拟化“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冰雪融化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溪的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可好听了。”这是上周我叫孩子们写的“我眼中的春天”,主要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找一找身边的春天。结果,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类似的表达。乍一读,好像写得挺好,再细细一想,其实冰雪、燕子、溪水这些事物对于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来说,没什么过多的概念,只不过是把在以前文章里读到过的内容串联起来而已。观察作文竟然成了孩子笔下虚拟的童话世界。美文堆砌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时下,好词佳句成为好多老师评价好作文的标准之一,所以孩子笔下的作文内容空洞

4、不说,很多都是言过其实的大量的华美辞藻。写到天气就是“万里无云、风和日丽”,形容心情不管对象如何就是“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描写人物个个都是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写作,不是写自己之所见之所闻,竟是若干个好词和佳句的累积和堆砌! 其实现在的孩子,作文往往缺少体验,很多作文基本都是闭门造车的产物。想想,在没有任何体验的前提下,去写所谓的 “快乐的一件事”、“人与动物之间感人的故事”等等,谈何容易!因此,孩子们的作文里要么无病呻吟,故作深沉,要么虚构情节,堆砌美文。3、 言之无形-作文形式格式化作文究竟要怎么写,这是困扰很多孩子的一个作文难题。作文要写好,怎么写则是关键。但是在现行作文教学指导下,孩子笔下

5、的文章过分追求写作技巧、布局谋篇和文章立意,其表达形式基本成了一种固有的格式,大部分的文章篇章结构如出一辙。富有童真的孩子他们笔下的这些文章竟然成了所谓的“新八股”: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点明题意,亦或总起全文。文章叙述的过程有详有略。文章的结尾往往是点明中心,回应课题,亦或是首尾呼应。像这样的文章,就是我们老师眼里的好文章。可是,我们跳出作文教学,抛开教师的身份去评价这些文章,单单就因为这几点,这些文章难道就足以值得我们称道吗?平时我们所欣赏与心仪的报纸杂志上刊登的那些好文章,难道都是诸如此类的文章吗? 二、理性中思考-小学作文现状归因:如上所述,孩子笔下的文章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

6、应指责埋怨,也不应推诿逃避,而更应沉下心来作一番冷静地思考。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种种,有的是教师本身教学理念所致,有的是受应试思想的影响,也有的是教学评价的误导,教学方法的不当。但不管是何种原因,归根溯源,主要还是教师本身对作文教学目标把握的失衡。1、 目标偏离可能因为受应试思想的影响,我们发现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标准远远偏离作文教学目标。在平时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以文章的长短来论英雄。如,在上学期三年级作文过关中,我们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字数150个左右。结果在批改过程中我们发现,竟然有80%以上的孩子写成了三、四百字的一篇文章。而细细读一读那些洋洋洒洒的内容,很多竟都是与内容无

7、关的废话。三年级是习作起步阶段,学生的习作能够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就不错了,但是在平时教学中,老师们往往要求学生把文章写长。所以,就是这种不合理不科学的要求,导致学生一拿起笔就只会用空话和美文去填充了。2、目标过高上述是老师因目标把握偏离所造成的后果。更有甚者,有一部分老师在习作教学上人为地拔高要求,让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如有些老师在内容上对学生要求过高,对习作刚起步的学生就要求其选材要新。有的在写作技巧上过分强调,如,对中年级的学生就要求其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在人物的描写上要求运用多种方法穿插进行描写等。还有的则在立意上要求其高,如,有些老师要求学生作文材料一定要有意义,对于玩性浓而富

8、有童心的文章则不被认可。就是在这样的目标要求下,我们的学生对作文索然寡味。何来真情?何谈真言?3、目标模糊 教过老教材的老师都知道,因为老教材的每一次习作安排目标非常明确,老师们往往很容易把握。而现行的教材习作要求很宽泛,有的单元习作甚至有几个内容可供学生选择,每一次习作究竟该让学生掌握到怎样的程度,达到怎样的目标,均没有明确表述。如此一来,老师们就会觉得很迷茫,不知道该教些什么,怎么教,教到怎样的程度。很多老师不能做到胸有目标,所以在教学上随意性很大,习作内容学生定,习作前后基本没有什么要求和指导。像这样的习作教学,学生会有多少收获? 三、梳理中明晰-带着目标上路综上所述,教师对目标的把握情

9、况将直接决定着习作教学的成败。因此,我们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有必要对教材上的习作安排进行一番梳理。只有做到胸中有竹,才能让习作教学真正彰显它的生命力。(一) 解读目标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小学阶段学生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什么,我想归纳起来为两句话,即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只有把握了习作教学的总体目标后,我们才能对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作一番解读。课标上关于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是: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

10、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从第二学段 “习作”课程目标上看,它着重强调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淡化了文体要求,倡导学生自由表达,重视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自信心的确立。从“习作”要求中,我们可以解读到这么几个关键词:关键词一 真实“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它突出的是一个“实”字。写自己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人和事、景和物,也就是实实在在地说话,说真话,说实话。同时在写的过程中能表达出自己的真实

11、情感和体验。总言之,学生在习作中所表达的内容都来源于习作者真实的生活和其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其实,真正的习作它拒绝无病呻吟的做作,曲高和寡般的高深,它表现的是真情,真性和一个本真的我。关键词二 自由“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它提倡的是自由表达,崇尚学生的个性表现,在习作中要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都由学生个体决定。所以在自由的语言国度里,学生不需要刻意考虑用怎么样的方法开头,不用刻意思考结尾的妙用,更不用苦苦冥思内容的一波三折。关键词三 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在习作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树立自信,让学生把习作看作是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流泻情绪的

12、手段,这时习作就会变得快乐而令人爱上。“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写的时候带着快乐的情绪进去,写后再带着这份快乐与人分享。总之整个习作的过程不再索然寡味、愁云惨淡,而是一个快乐的情绪表现的过程。(二) 明晰特点第二学段作为习作阶段,它是学生从写话到写作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纵观人教版教材第二学段的习作安排,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在习作安排上具有这些特点:1、内容丰富全面习作的内容涵盖了写人、事、物、活动、地方、童话等多项练习,兼顾了写实和想象。打破了原先旧教材三年级侧重写物、四年级侧重写事这种单一的教学安排。 2、要求回环提高人教版教材在习作安排上粗一看,要求似很宽泛,但细细梳

13、理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该教材在安排上还是由序可循的。如,写景方面的内容安排,仅第二学段就安排了7次,但每一次要求各有侧重。所在单元习作内容习 作 要 求三上第三单元秋天的图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读给同桌听并修改。三上第六单元风景优美的地方写出地方吸引人之处,与同学交流。三下第一单元介绍家乡景物按一定顺序说清楚,说出景物的特点,表达热爱之情。四上第一单元写一处自然景观突出奇特之处,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四上第五单元写导游词重点介绍景点风光、故事传说、提示游览注意事项。四下第一单元写一处景物把观察到的按顺序写,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四下第六单元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描写景物、人或事;表达感受或体会。内

14、容表达清楚,作后修改。3、形式自由开放纵观教材中的习作内容,我们发现极少有命题作文出现,一般只是提出一个习作范围,而且范围很宽泛,让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如,三年级有关环境保护的习作可以把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一篇短文;可以展开想象,写一写几年后家乡的环境,也可以写发生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的事情。而且习作安排自由表达的次数也多,如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八、三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七、四年级下册的园地八等都没有任何要求,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用怎么样的方式表达都非常自由。 4、重视作后评价 习作中多次对习作后进行修改提出了明确要求,一般先要求学生自己对习作进行修改,有的还要求学生间进行相互修改。同时还重视习

15、作的分享。如,写我们的课余生活,要求写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写秋天的图画,读给同桌听,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写观察日记,读给同学听;写祖国的传统文化,写后大家交流,装订成册。(三)实施目标时的几点建议:1、重单项落实,忌面面俱到对中年级学生来说,每一次习作教学的目标设定不宜过多。如果每一次目标设定过多,非但达不到,而且可能会适得其反。相反,在每一次习作时,目标指向集中一点,效果可能会更好。就拿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来说吧,这次习作内容是写一写家乡的景物,但要求很宽泛,介绍景物的时候可以抓住景物的特点,可以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还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对于这些要求

16、如果在课堂上都要求学生去一一达成的话,是不切实际的,到时候只怕是邯郸学步什么都不会了。所以像这样的习作我们在教学时可有所侧重地进行。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介绍景物的文章按顺序写是比较难的,平时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笔下的景物看似“繁花灿烂”,实则“杂乱无序”。更何况写景的训练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出现过两次,所以对于这次习作我们在目标定位上不妨落到“按顺序介绍景物的特点”这一目标上。再如,四上年级有关“成长的故事”的习作,可以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写从乌塔想到的,也可以写回信。这次习作从内容选择来说是很自由的,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情有的放矢地来展开教学。因为写信对学生来说是刚接触的,所以在课

17、堂上我们不妨把第三个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来落实。人教版教材的习作安排看似很宽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所侧重地进行,我想习作教学的课堂会更有成效。2、重作后讲评,轻作前指导习作是学生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如果在习作前过多地指导,就好比是还未走路前就给学生戴上了层层的镣铐。试想一个戴着镣铐的人还能够潇洒地舞动吗?所以我觉得习作前老师的“干涉”应该少一些。当然这里的“少一些”并不是教师一点都不指导就让学生拿起笔写。相反,在习作前老师在材料的选择上要多费一点心。平时我们常常听到很多学生哀叹作文没材料,学生说这样的话事实上是我们老师没有帮助学生打开选材的思路。其实生活处处即作文。所以习

18、作前老师应该有心引导学生开放思想,开放角度,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人、事、物,这样学生笔下的文章可能会多姿多彩。当然,习作后的讲评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的习作自信,讲评的时候一般可分三步走:肯定精彩处、指出不足点、提出修改意见。所谓“肯定精彩处”,就是对于学生习作中写得好的句子或语段,叫习作者本人通过朗读来呈现,然后再引导学生品析,学生就是在品析中不知不觉地习得了语言。在习作中除了肯定和鼓励,还少不了“找问题”。找问题的方式很多,一般先是在老师带领下对有“通病”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找问题”。然后在学生间相互进行。问题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发现和解决。所以一般找出问题后,还要求学生能

19、够提出修改的意见,或字词,或病句,只要是来自学生自己的思考所得,其实都是一种提高。3、重自由表达,轻技巧训练习作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喜欢上表达。所以在教学中兴趣的培养很重要。很多老师在习作指导中过多地传授习作技巧,结果很多孩子往往拿着笔就无从写起。这不由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个经历。有一次我们一起学跳弹簧舞,一开始老师就教我们跳舞的秘诀和技巧,可学来学去我就是不会。后来我索性一个人躲到一边自己去练了,练着练着不知怎的一下子就会了。我想我之所以能学会不是老师给我的技巧,而是自己在体验中悟到了。作文教学亦如此。过多的技巧指导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束缚得越多,自由就越少,所以真言、真情就会越离越远。相反,在教学中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往往会有精彩出现。记得有个男孩子,他特别喜欢冒险,想象力也非常丰富。在四上的想象作文-写自己的奇思妙想(科幻故事)时,他一发不可收拾,写了整整10篇的夺宝奇兵续集。其实这个孩子之所以会有这么浓厚的习作兴趣,不就是来自自由创作的灵感吗?当然,这里我所介绍的仅仅是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每个学段的目标要求虽然有所不同,但作为教师必须胸怀目标,只有带着目标上路,我们的作文教学之路才会渐行渐远,走出一路繁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