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论文从互联网报告看我国数字鸿沟的政府治理.doc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3933867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传播论文从互联网报告看我国数字鸿沟的政府治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闻传播论文从互联网报告看我国数字鸿沟的政府治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闻传播论文从互联网报告看我国数字鸿沟的政府治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闻传播论文从互联网报告看我国数字鸿沟的政府治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传播论文从互联网报告看我国数字鸿沟的政府治理.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从互联网报告看我国数字鸿沟的政府治理 从互联网报告看我国数字鸿沟的政府治理姚杰(辽宁省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15)摘要:针对第19次互联网报告探讨了我国数字鸿沟的现状,指出数字鸿沟所反映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信息政策、政策的法制化建设以及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数字鸿沟;互联网报告;信息政策;政府治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由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而导致的数字鸿沟正呈现出扩大化趋势,产生了“马太效应”。2007年1月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简称互联网报告)以详实的数据揭示了我国数字鸿沟的现状和相关问题。 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作为代

2、表公共利益的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对数字鸿沟进行治理,加强对信息资源的配置。 1数字鸿沟及其本质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之间,在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方面以及发展信息产业方面的差距,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数字鸿沟存在于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社会阶层之间,它反映了国与国之间、国内社会各阶层之间在获取知识、知识共享以及财富占有等方面的差距。当前,数字鸿沟已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由信息技术和信息福利产生的差距促使权力和个人地位发生急剧变化,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直接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有序与和谐发展。数字

3、鸿沟已成为信息时代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和全球范围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2从互联网报告看我国数字鸿沟的现状2.1网络地域分布的差异2.1.1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CN域名和www站点数量是一个地区应用互联网进行社会各项活动和展示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是由经济基础条件所决定的,经济越发达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率也越高。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经济较发达的华北、华东、华南的注册域名和网站数比例分别为84.6%、85.1%,而相对落后的东北、西南、西北仅分别占12. 8%和11. 9%,所占比例非常小。这就容易导致信息的“马太效应”,即东南部地区拥有的信息量会越来越多,而中西部地区基本上已成为“

4、数字赤贫”地区,拥有的信息量相对越来越少。 2.1.2城镇乡村的差异 调查显示,中国城镇和农村的网民普及率都呈现出增长趋势,其中城镇的网民普及率增长最快,是农村的6.5倍。城镇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8. 0小时,而农村网民为13.2小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由此可见,互联网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城镇互联网的发展水平远高于农村,而农村地区已完全成为“数字边缘化”地区。 2.2网民的结构分布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分布有着明显的特征。首先,在互联网使用者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占70. 8%,这一群体的年龄主要在1835岁之间。这说明中国网民在

5、年龄结构上仍然呈低龄化态势,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3650岁之间的人群只占13.4%,这部分人接受并理解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从客观上造成了他们与年轻一代人在信息的占有、获取上存在差距,易产生数字鸿沟。其次,从互联网使用者的职业分布来看,学校、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国家机关和党群组织工作人员,对互联网有着浓厚的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与应用。而在其他行业中的人员占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对薄弱。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使用者在年龄、文化、职业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更多地倾向于年轻化、高素质化以及信息化较高的组织中,并且这种现象呈不断扩大趋势,势必造成整个社会信息占有与应用的两极分化,逐渐拉大个人与个人

6、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的数字鸿沟。 3数字鸿沟现状所反映的问题 3.1发展经济问题Kumar认为,数字鸿沟是内在的社会经济差距的结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数字鸿沟的最重要因素。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信息基础建设的投入,影响了网络信息资源布局、科教投入及人才结构,从而导致信息差距,而信息差距又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东南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好,大力普及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并广泛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由信息带来的经济收益份额也越来越大。然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尚未摆脱贫困,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设施比较落后,信息资源不仅稀少而且相对滞后,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4落

7、后的经济所带来的闭塞落后的信息环境又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导致信息与经济的恶性循环。 3.2关注弱势群体问题 社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遇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5弱势群体一般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其特征是竞争能力弱、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现实社会中主要表现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失业下岗人员、贫困农民、长期患病者等。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电脑,也不具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技能,“根本无法享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其所获得信息的内容、层次、

8、种类都受到很大局限”6。 目前由网络使用所导致的数字鸿沟还在扩大,大量信息更多地流向富裕或有文化的社会阶层,而弱势群体获取信息的不公仍在不断加剧弱势群体的弱势。 3.3国民信息素养问题 在信息时代,网络是个人了解世界和与人沟通的重要渠道,不同信息素养的人利用网络获得信息的广度、深度、层次都不尽相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不同。 从表2网民的职业分布可以看出,信息素养的差异也是造成人群间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他们是掌握和利用网络的主体,一般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及信息检索、信息交流、信息利用能力。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大都是大专以上的文化水平,他们能够熟练地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开

9、展业务,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比较强。然而,作为社会生产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渔民等其他职业者,由于无力购买个人电脑,信息环境相对封闭,因而信息意识比较薄弱,也不具备利用电脑的技能,很少利用网络并且占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因此,消弭数字鸿沟也必须大力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素养。 4政府的治理对策 要消弭数字鸿沟,政府的推动和政策的导向是最重要的推动力。政府必须在充分认识数字鸿沟本质的基础上,充分扮演“善治”的角色,努力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公平利用。 4.1加强信息资源体系的规划 政府要加强信息资源体系的规划,加大信息产业的资金投入,推进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IT

10、的无障碍化。调整现有信息资源布局,优化信息产业布局。推动区域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差异发展,促进东中西部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信息产业格局。7进一步提高基础网络特别是宽带接入网络的覆盖率,城镇地区基本实现宽带接入,同时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从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上优先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采用多种接入手段,提高农村网络覆盖率,99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发展农村邮政和电信,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84.2加强政策引导政府要积极通过税收、产业等政策引导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强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引 导。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网,稳步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尽快放宽电信行业的进入限

11、制条件,通过在电信市场引入公平的竞争机制,推动电信产业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积极推进“三网融合”,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建设、租用、购并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开放紧缺资源,促进全社会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图书馆作为公民平等获取信息资源的殿堂,政府应高度给予重视。对于一些自身无力增添信息技术设备的中小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政府要积极给予资助,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设备装备水平,为公民提供使用计算机和上网的机会。要组织学术界专家和有关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共同对数字鸿沟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向国内各级政府、产业部门和社会各界献策,呼吁通过公私合办、企业投资以及民间捐助等多渠道消弭数字鸿沟。 4.3推进法制化建设,深化

12、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的法制化是消弭数字鸿沟的保障。中国应尽快出台电信法,加快无线电立法,为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保驾护航;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应进行修订和完善;研究制定促进数字电视、新型显示器件等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7同时,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研究制定保障弱势群体以及农村地区利用网络的相关法规。 在消弭数字鸿沟方面,美国积极推进“易接入政策”。在政策上,政府积极实施远程学习和医疗项目、乡村信息化事业推进项目、社区技术中心项目教育扫盲项目、面向残疾人士的信息技术项目等,从而实现了美国基础设施的普及,为普

13、通公民平等利用信息提供了机会。此外,美国还将这些政策写入法律以保证政策的实施。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4.4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信息人才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信息人才是消除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开设一些有关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的课程,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促使学生从小学会利用图书馆,养成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习惯。在高校普及信息技术或信息检索课,全面提高人才的信息素质。对于社会公众,大力开展信息化普及培训,增加教育教学机构,改善教育条件,设立专项培训班,提供师资力量支持,倡导互助学习,为弱势群体阶层提供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以及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和使用能力。

14、实施高技能人才信息素养培训工程,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增强这一群体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以使他们始终站在学术领域的前沿。7总之,政府要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为缩小以至消除数字鸿沟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何精华.网络空间的政府治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钟义信.知识论框架J.中国工程科学, 2000, (9). 3温有奎,徐国华.信息与知识变换 J.情报学报, 2002,(5). 4姚远.从互联网调查报告探讨跨越“数字鸿沟”的新思路J.情报杂志, 2005, (3). 5媒体中的弱势群体形象. EB/OL2007-03-10. ht-tp: /blog.woxie. com /user1/421/archives/2007/16588. ht-m.l6张毕臣,马慧艳.消除数字鸿沟为弱势群体服务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06, (2). 7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 EB/OL2007-03-01. ht-tp: /www.mi.i gov. cn/art/2007/03/01/art_111_1936. ht-m.l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2006-03-16. http: /www. gov. cn/ztzl/2006-03/16/content_228841. ht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