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谈新课标地理高考复习.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934696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论文:谈新课标地理高考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教学论文:谈新课标地理高考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论文:谈新课标地理高考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谈新课标地理高考复习.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谈新课标地理高考复习 关键词:新课标 实验 改革 高考复习新科程教育改革进入第三个年头,已经逐步走近收获季节。但在这关键时刻,新的问题又摆在试验者面前,那就是:结合07年高考新方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全面复习? 回顾两年多的实践历程,我校地理教学一直在摸索过程中实施,我的做法始终坚持一条: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努力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通过讨论、启发、阅读指导、实验探索、学法规律归纳、知识系统整理等方法指导学生学习,重视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两年实验过程中,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现在,已进入指导高考复习阶段。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全面的复习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做法。一、

2、全面掌握学科知识体系为前提。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对高考复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综合归纳知识的前提条件。而老师在这方面就要有更高要求,对新旧教材都要熟悉掌握。为了用好新课标教材,我平时花了大量时间充分吃透新教材内容,并把新旧教材对照比较以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力求新旧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并统一新旧教材内容。这样才对整套高中地理教材有全面了结,实施新课程教学方法才能得心应手。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课标教材,教学理念先进,对学生素质要求提高,但基础知识不全面,系统性比不上旧教材(注:省课改专家和我校教师坐谈时认为这些内容可以作为学生探究内容)。因此,特别是新教师,在这方面要下更大苦功,

3、对照研究新旧教材后,才能综合指导学生的复课。所以,全面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是应对新课标复习的前提。二、新旧知识结合,补充重要内容,重新调整个别章节的知识结构。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体现学生地理素质的一个方面。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科学梳理知识结构。新课标教材内容中有些章节的内容比较散乱,知识在各章节的分布不合理,部分知识只以案例或者活动形式出现在课后,没以正文内容描述,学生很难掌握基础知识。例如:必修中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其中“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及“活动”,可摆放在必修“城市”部分内容前作为补充内容“聚落形成”处理。这样使知识类别更明确,系统性增强。对有些比较重要的地理知识,新教材作为案例或活动处理

4、,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恢复其基础知识的地位,整理成比较系统的基础知识内容,让学生掌握其应用规律。如:必修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其中“河水补给”部分内容只反映在“读图思考”两条问题之中,单靠两条习题,学生根本没法掌握河水补给的全部知识。因此,在整理知识过程中。要补充关于“陆地水补给的相关内容:补给类型,各类型的影响因素及流量过程特点,各类型的分布规律,针对流量特点学会如何在实际中应用。其中“雨水补给”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季风区河流流量与降水量的季节同步规律及意义;融水补给与雨水补给结合则要结合图表来分析;地下水补给中地下水与河水之间的互补关系及条件、特殊例子分析,都要指导学生掌握;湖水与河水

5、的互补关系等内容,也要引导学生掌握。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切忌见一节复一节进行。诸如此类要处理的内容不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对知识的归纳处理,力求更直观地让学生掌握各类知识。三、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行直观教学。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学生地理素质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无论在教学新内容还是高考复习课,我认为一定要重视这一环节。作为地理学科,野外环境就是我们的实验室,我们要用好这个“实验室”,尤其是必修中的内容,多数都可以带学生到室外作现场观察。我校选考地理的同学人数比较少(40人),这方面操作比较方便,因此,我基本上根据课标情况指

6、导学生的室外实践以增强直观性。另外,我校的地理园更为我的教学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实验平台。我校是省新课程改革的样本学校,在各级教学行政部门、办学单位的支持以及学校的努力下,近年购进不少教学仪器,可满足部分教学内容实验的需要,如:洋流模式电教仪器、气流模式电教仪器等,能更直观反映客观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我充分发挥这些教仪器的作用,通过实践、观察,指导学生的复习,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并促进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所以,我认为这种做法既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四、指导学生探索人地关系过程,分析人地相互关系的结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探索人地关系过程

7、,了解人地关系的结果,教会学生掌握研究、分析人地关系的方法,根据实际问题分析处理人地关系的对策。这是掌握知识升华的阶段,也是教师教学过程的结果。如何指导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当然是教师指导,教会学生掌握研究方法为前提。对此,我每给学生复习一类知识的过程中,都是先归纳知识体系,传授学习方法,然后实施知识点例题化。通过知识转化为例题教会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再总结方法,最后以实际事实让学生模仿练习以巩固。如:“洋流对沿岸环境的影响”这一内容,其四个方面的影响都应配以实际例子来让学生加深记忆。例:亚欧大陆西岸自然带向高纬延伸说明暖流升温增湿作用;用世界四大著名渔场的形成说明洋流对渔场的影响;用北太平洋污染

8、事件说明洋流对污染的影响;用日本偷袭珍珠港分析洋流对航行的影响;等等。通过知识转化为例题去分析,让学生充分掌握、消化课本知识五、加强审题能力培养,通过归纳同类型解题规律指导学生解题。审题能力也是学生素质的一种表现,它可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题高,也是学生学业成绩体现的手段。尤其综合套题的解答更需要学生有够高的审题解题能力,方能把自己所学的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在指导学生复习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去审题。例如:“当亚欧大陆形成印度低压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选项略)”对这类题目,要提醒学生关键是从气压状况分析其出现的时间,再从时间(月份或季节)判断选项内容的正确性。通过长期的练习积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以上是本人经过两年多的新课标教学实践与研究总结的做法,按目前学生的学习反馈,觉得效果比较好。当然,在新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这仅是实践过程中的一点收获,希望在今后的改革路上不断改进方法,使我们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更完善,更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