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解析gutt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3590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解析gutt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文学论文解析gutt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解析gutt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解析gutt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解析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 解析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解析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解析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E.A.Gutt把关联理论当成望远镜,通过它使我们俯瞰到翻译的宏观现象。他视翻译为语际间交际行为(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在这种行为中,目的语听者或读者能基于与自

2、身相关的语境从语义表现(semantic representation)(语义表现含有交际线索)中得出命题(proposition)(命题是交际者要传达的意义)。因此,交际者应该遵循关联理论的原则,为目的语读者提供能帮助他们从交际语境中得出最佳关联语境设想(optimal relevant contextualassumption)的交际线索(communicative clue)。在Gutt看来,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都是语际间的解释性交际 (interlingual intemretivecommunication)。直接翻译多应用于最佳交际语境(primary communicative s

3、ituation)(即,目的语读者通晓原文的语境);间接翻译多应用于次级交际语境(secondary communicative situation)(即,目的语读者对原文的语境一无所知)。在这一章中。我们能看出直接翻译接近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它保留了原初的语义形式。而间接翻译接近意译(free translation)。它解释了原文的内涵。Gutt认为直接翻译能传达全部的交际线索。酷似完美的翻译。因为原文的意义在语际交际中没有丧失或被歪曲。理想完美的翻译典型依赖于共享的认知语境,这种交际语境是交际者能较容易地帮助听者或读者建构的,条件是后者有足够的相关联的原语语境

4、知识。与直接翻译相比,间接翻译是实现语际交际的权宜之计,它通过填补目的语里没有与原语共享的认知语境这一空白或删去原语中可能误导目的语读者的信息。在这里,我举一个典型例子:在红楼梦的第二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有两种译文:“This Lin Ru-hai had passed out Florilege or thethird in the whole List of Successful candidates in aprevious Triennial”(David Hawkes,1973),“his courtesy name was Lin Ju

5、-haiwho hadcome third in a previous Imperial examination”(Yang Hsienyi&Gladys Yang,1978),David Hawkes的确是跨文化交际大师。他用“Florilege”翻译“探花”。完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形象。“探花”一词在中文里指在古代科举考试里殿试中的第三名,中“探花”者就有特权到皇家的“名园”探采名花。而“Florilege”的意思恰是采摘花朵。Hawkes在译文中成功地传达了几乎全部交际线索,因而我将其归入直接翻译。杨宪益的译文删去了原文中“探花”的形象。只解释了它的意思。因而我将其归人间接翻译。然而,哪种译

6、文更受西方读者的欢迎呢?这要看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了解的程度和有无想了解中国文化的愿望。目前来看,直接翻译的数量不如间接翻译多,但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人们会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异域文化,也会更乐于了解他们。“这一趋势定会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者制造出更多的直接翻译译文。”(张春柏,2003)。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

7、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8、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

9、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