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语文的语用知识的建构.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42413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语文的语用知识的建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语文的语用知识的建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语文的语用知识的建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语文的语用知识的建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语文的语用知识的建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语文的语用知识的建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语文的语用知识的建构.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语文的语用知识的建构姓名: 指导教师: 内容摘要: 学界和教育界对于语文知识及其核心语用知识的内容和分类一直存在着争议,且有淡化语文知识的倾向,并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从工具性目的和人文性目的的角度看,语文知识分为工具类知识和人文类知识,而语用知识属于工具类知识。语用知识可以从语言方面、语言运用方面和语言作品方面分为三大类。建构语用知识,学生方面要学会运用字词、语用知识,品语句、培养语感、尝试有创意的表达,阅读感悟、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教师要善用语用策略,专家和学者要进行指导和研究。关键词: 语文知识; 语用知识; 建构 一、梳理语文知识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

2、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一是,语文不是纯学科课程,不能靠边教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边技能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传授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对语文教学的价值不大。二是,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来获取语文实践能力,然在指导中需要借助语文知识,语文知识于语文教学有相当大的价值。语文知识于语文教学有何价值?在淡化语文知识、强化语文实践能力及语感的现在,这个问题亟待解决。价值是一种需求关系,价值的大小即事物满足个体的某种需求的程度,研究语文知识于读写活动的价值,即研究在

3、读写活动中语文知识是否为读写者需要,读写者在读写活动中是否需要凭借语文知识,以此来判断语文知识于读写活动的价值,进而判断语文教学的价值。当今,淡化语文知识的后果很严重。2黄伟.语文知识教学的更新与重建J.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1期:20其一,如果没有语文知识,教学内容将变得浮游不定,语文学习就失去了范畴和底盘,每个教师都可以凭一己感觉和喜好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且无法得到相对客观的评价,只能依靠课堂上的热闹程度来度测教学效果;其二,如果没有语文知识,语文学习就难以实现概括化,因此也就难以实现迁移,这就可能使语文教学从致力于明理探究,又回到了暗里摸索,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又回到了自发而非自

4、觉的“原始积累”过程;其三,如果没有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很容易走向非语文化,即语文教学很容易走向语言文章的所指,对于选文所涉的信息津津乐道,体验探究,而对语言作品本身却难有作为。看到了忽视语文知识教学的后果,我们就应该深刻反省,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对语文知识好好地分析研究,首先就要从语文知识的类型着手。划分事物的标准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出截然不同的种类。语文知识也是如此,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关于语文知识的类型,最传统也是最狭隘的划分方法即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语文知识框架。现在我们见到的最多的是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给予的划分。一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把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

5、理性知识一种是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认为语文知识可以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也就是加涅所说的“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一种是从知识的表现程度划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3刘冬梅.语文知识类型与课堂教学效率J.学科教学在线,2009五月号:109如果以上述划分类型来界定语文知识类型,那么语文知识类型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共性太多,从而消弭了各学科自身的特殊性。事实上,对学科知识类型的探讨,应该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研究的对象;一味地基于哲学、心理学等视域,不利于学科课程和教学论向纵深方向的发展。长期以来教育学似乎很少对知识进行独

6、特分类,仅仅参照其他学科特别是哲学的分类方式对知识进行类型划分,由此影响了教育学对知识研究应有的深度和力度。因此,研究语文知识类型,要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出发,确保划分出的知识类型能够展现出各学科的特殊性与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我们在研究教学方式的建构时,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科学合理。语文学科的知识无疑是由语文课程知识决定的,那么语文课程知识到底都是包含哪些内容?课程知识决定于课程目标,而课程目标又是与课程性质相对应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然语文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语文课程也就必然要有两个相辅相成的目标,我们可以用工具性目标

7、与人文性目标来指称它们。为了实现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语文课程必须有两个基本的知识类型,在这里分别用工具类知识与人文类知识来指称。逻辑性是分类的内在依据,客观性是分类的外在要求。根据语文课程的实际情形,遵循一定的逻辑思路,我们对语文“工具类知识”与“人文类知识”各自再进一步作了细致划分,从而使确立于抽象逻辑意义上的这两块知识得到了具体呈现,经过这样的二级划分,一个崭新的语文课程知识体系诞生了,以上论述如下图所示:4王乃森,屠锦红.语文知识系统的重构与阐释J.教学大参考理论探索,2007:18工具类知识工具性目标工具性性人文性目标人文类知识人文性性 语料类知识 工具类知识 语用类知识语文知识5

8、王乃森,屠锦红.语文知识系统的重构与阐释J.教学大参考理论探索,2007:17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7.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韩雪屏.审理我国百年语文课程的语用知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第30卷第10期.4程永明.语文内容知识的有效教学方法J.学语文研究生论坛,2011第四期.5陈尚达.新课程下的语文知识观与教学改革J.2006年第11期.6 何自然.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7张先亮.语言交际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8张庆翔,

9、刘淼.现代汉语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9曹先擢.汉字文化漫笔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10韩宝育.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曹文雄.语用学翻译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3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1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6陈宗明.中国语用学思想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7熊学亮.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0、1999.18左思明.汉语语用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9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0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冉永平.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6.The construction of pragmatic structure in ChineseAuthor: ZHANG Ping Supervisor: QIAO Gui-yingAbstract: There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between the academic and educational c

11、ircles when it refers to the content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knowledge and core pragmatic structure of Chinese, and has the tendency to dilute the knowledge of Chinese and serious consequences has been produced. From the point of instrumental purpose and humanistic purpose, knowledge of Chinese c

12、ould be separated into instrumental knowledge and humanistic knowledge while pragmatic knowledge belongs to instrumental knowledge. pragmatic knowledge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from aspects of language, language useand language works. In order to construct pragmatic knowledge, it is essentia

13、l for students to accumulate words and pragmatic knowledge, appreciate the sentence, develop a sense of language and try to express creatively, read the sentiment as well as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omprehension and analysis while it is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use language strategies skillfully, in

14、 addition, guidance and research from experts and scholars are necessary as well.Key words: knowledge of languages; pragmatic structure; construction.后记论文从选题、开题报告到初稿、一稿、二稿这一繁琐的过程得以顺利进行与乔老师的辛勤指导密不可分,看到老师红笔批注改过的字以及标点,我很感激也很惭愧。我能做的就是比老师更认真地改写论文,写好论文,但愿能不负师望。评语:论文的选题为当前语文教学的热点问题之一。语文教学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如歌建构,

15、是新课改中逐步浮出水面,并困扰语文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研究的一个问题。该论文在参考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语文知识、语文语用知识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概念比较明确,视野比较开阔;还对语用知识的建构问题做了阐发,尤其是能对课堂教学案例,运用前面的理论知识进行分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论文逻辑结构比较严谨,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强,是一篇有价值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观点类知识 人文类知识 情思类知识如图所示,语文工具类知识有两个亚类,即“语用类”与“语料类”。和语文“人文类知识”相比,这两类知识主要不关涉语言内容,它们都是作为语言运用的形式工具,(前者为抽象的理论,后者为具体的用件)而

16、存在的,因此,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把这两块知识看作是语文课程“工具类”范畴里的知识。“人文类知识”也有两个亚类,即“观点类”和“情思类”,和语文“工具类”的两块知识相比,这两块知识所体现的全是语言内容方面的知识,它们都是作为语言运用的内容实质而存在的,因此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把这两块知识看作是语文课程人文范畴里的知识。下面对语文工具类知识与人文类知识进行一一阐述。(一)关于语文“工具类知识”1、语用类知识即语文运用的知识如语法、修辞以及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等。这类知识的获得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在阅读活动包括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中获得,二是在长期、大量的写作活动中获得,三是学生写作过程中

17、教师相机给予传授。2、“语料类知识”在语文课程里,这块知识反映的是关于语言运用所需的基本的语言元素、部件方面的知识,它们作为表情达意的基本的材料工具而存在着。主要包括: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标点符号,常用字,常用词,常用短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古今名句。这里需要注明的一点是,“常用短语”、“古今名句”它们常常是在一种比较宽宏的背景下使用的,是依附于特定的语境里面而被引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本身的“内容”也只能看作是“形式的内容”。和一般的字、词一样,它们实际上也是作为某种材料工具而存在着的。(二)关于语文“人文类知识”首先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此处的“人文类知识”,与自然知识、人

18、文知识这一划分中的人文知识是不同的。我们所言的语文教科书中的“人文类知识”是与“工具类知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内涵于语文教科书课文中反应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反思与体验而产生的种种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知识。1、“观点类知识”在语文课程里。如: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六国论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学会合作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敬畏生命2、 “情思类知识”在语文课程里,这类知识反应的是

19、相关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等进行反思与体验而产生的种种情思态度。这块知识在语文课程里相当丰富。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念慈母半世辛劳,跪乳羊羔,还报今朝。剖析“工具类知识”可以发现,其中“语料类知识”是实实在在的、较为具体的,而“语用类知识”一旦被人们作为理论工具创设确定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也具有相对的“客观性”,并且它与“语料类知识”都将成为被人们所使用的一般性工具。总体来看,“工具类知识”偏向客观、确定性、共性。而人文类知识,不论

20、是观点类还是情思类,都蕴含在文本之中,一方面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只有深入到作者的整个生活史和内心世界之中才能达到相当的程度;另一方面,这些知识是不可复制和代替的,也不可有别人的知识来证实或伪证。这需要读者去慢慢地挖掘,细细地品味。而不同的读者有其独特的生活经历、认知方式、社会背景等,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其意义建构和情感体验必然会千差万别。二、梳理语用知识下面重点介绍语用类知识。这一块知识反应的是语文课程的理性的规律法则性的知识,它主要是由各相关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组成,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关于语言方面的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文字学等学科的知识;二是关于语言运用方面的修辞

21、学、逻辑学、语用学、口语交际等学科的知识;三是关于语言作品方面的文章学、文艺学等学科的知识。这三方面知识遵循着“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进入语文课程。具体到语文课程中,这些知识主要表现在: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语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文章知识,文学知识,文言文知识,标点符号知识,工具书的使用知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语文学习方法、策略的知识。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文化之乡出现过许多跟它所自诩的称号不相称的笑话。某著名作家语文基础知识考零分,人民大会堂在全国性重大会议的横幅标语上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中央电视台把“臀”念成了“殿”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耻辱,这

22、些问题不是进入专门教育阶段后就能迎刃而解的。张志公先生在掌握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一文中做了这样的论述:“作者近年来深深感到,并为别的学科发展所证实:有个重要问题以往被忽视了,然而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是,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应用挂不上钩。学了明喻、暗喻、隐喻、借喻、夸张、移情等等,对于提高读写能力又有什么作用?”他在掌握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中又说, “看来,这里需要一种过渡性的办法,乃至需要一种桥梁性的学科,把两端连接起来”。这里所谓的“桥梁性的学科”即语用学,关于语言运用的学科,此学科关注的是学生的语用能力。对于“语用能力”的含义众说纷纭。刘绍忠教授说:“语用能力指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在对语境认

23、识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并且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的能力。”何自然教授认为:“语用能力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表达和使用语言以达到某一交际目的的能力。”可见语用能力既包括语言系统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以及抽象的语义知识,也包括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语境下准确的理解别人和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能力。精确到语文教学,就是指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语境下准确的理解别人、理解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文本教材,以及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作文写作能力。语用知识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过去的语用知识有灌输和说教的倾向,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新课标强调“语感”和“人文性”,但是这两个概念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24、实行起来也不好把握,因此不管是在编写教材时还是日常教学中,容易产生另外一种倾向,就是忽略语文课程中科学的一面,使语文教学成为一种没有客观规律依托的、靠主观感受来评判的课程。三、语文的语用知识的建构问题过去的语言知识教学确实有灌输语言教条的倾向,而且用外语教学的那套方法来对付语文教学,机械背诵,应付考试,按照应试教育的思路走,完全违背了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的这一目标,也违背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语文教学始终要贯彻一条,就是语文教学无论如何改革,语文教材无论改换多少课文,有一个根本的目的是不能取消的,那就是必须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是传播信息不可替代的工具

25、,而且在信息储存和加工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一般的认为,语言能力包括施行者的说写和接受者的听读活动,其实这里面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性活动,那就是想。不会想,听、说、写的能力根本无法提高。对于语用知识,要遵循“学得训练”的原则。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人类掌握某一种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学得”与“习得”,前者是指学习者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比如我们学习母语;后者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中掌握了该种语言的过程,比如我们去了某个国家,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该国家的语言。概言之,学得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学习方式,习得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感性的

26、学习方式。学得的学习方式对于抽象性、理论性的“语用知识”而言,是适切而有效地。学得“语用类知识”后,当然还需要一定程度的训练,以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的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一)学会使用字词,积聚更多的语用知识。 学习文字和语言是一个人学习祖国语言的起点。为什么许多学生学了生字后,音读不准,字写不对呢?学了那么多的常用词语和成语,说话写文章却语言贫乏,如同白开水?许多学生在电脑上、手机上打字可以识别字词,而一旦让其写出某个字或者词,他的大脑就一片空白。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基本字词的基础教学不规范,教师不重视,对生字和词语的应用性训练不充分。小学在字词掌握方面的工作

27、做的还可以,但是自初中往上,这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就太欠缺了。初中生再也不会关注语文教材中的“读一读,记一记,写一写”这块知识了。这是语文课在语用教学中的大失误。这不仅是因为数理化等耗时费力的学科把时间给占去了,最主要的还是要从语文教学自身找原因。其实是教师忽略了基本的语用知识的教学和强化。因此,要让“即学即用”变成孩子们的习惯性行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出现在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一定要拿出笔来写一写,记一记。对于出现在每课的常用词和新词,教师一定不要忘了让学生们自己来造句,只有通过强化,这些词才能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印象,在以后的写作中他们才能有意识去运用,而不至于写作文时记流水账,白开水到底

28、。(二)品语句,培养语感,尝试有创意的表达。语感是一种快速准确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一接触到文字就能立刻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感知其语言的含义,领会到其中的意境。准确的语感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它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每个人可能都会发现班里喜欢阅读的同学,语文成绩一般都不差,而且每到老师讲解阅读时,他们总能揣摩出作者意图和情感表达点。这就是在平时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所养成的语感。因此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把文章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在比较中体味作者是怎样来表达情感的,用了哪些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哪些关键词充分表达出作者

29、的感情,用几个字可以概括出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或状态。一定要让学生大胆想象,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如在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学习中,后面有一个要求续写的题目,如果语感不强的同学肯定会苦思冥想后面的情节会怎样发展,而平时就养成很强的语感的同学就能文思泉涌,想到了若干种情节,而且每种情况都很合理,且不乏新奇的思路。有了语感,思路才能打开,才能在文章中驰骋,否则,很难在语文学习中有很大起色。语用学告诉我们,要理解语言,语境非常重要,这点上文已有所涉及,所以,在这里要重点强调一下“语境”。语境指言语交际所依赖的环境,其中包括语言环境,即文章或言谈的话题的上下文或上下句。我们在阅读中会发现,某些情况下,

30、说话人(或作者)在话语中使用的各种语言表达方式或语用策略。例如确定话语中使用的双关、同音异议、反语等技巧所表达的意思。语用学要求我们要区分这样两种意义:词语本身的意义和作者或者说话人通过这些词语想要表达的意义。这也就是说读者或者听话人要对这些词语进行语用分析,以理解词语的真实意义。以中国古诗词为例,人教版第四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撇开文章我们会以为这是一种对老人的关切,但是联系上文诗人回顾过去孙权的英雄业绩,感叹现今无人相信自己,无处施展才华的现实,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实为反讽,讽刺那些尸位素餐的人,那些庸庸碌碌的当朝者,同时诗人也表达出自己就像

31、廉颇一样有才能却施展无门。(三)勤阅读、多感悟,提高理解与分析能力。务必遵循“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的教学原则,放手让学生多实践,以便在更多的实践中把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尤其是那些语言优美、章法讲究、结构合理的名家作品。怎么个指导法呢?对文章的阅读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进行深度阅读和感悟,即让学生对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印象,进行无声的和有声的阅读,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等,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但是这里要注意一个感悟与转化成能力的问题。比如说,学习鲁迅的社戏这一课,我们让学生整体感知了作者儿时在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段快乐时光,把握了文中的几件事:在外祖母家的生活;在

32、平桥村的玩乐生活;看戏前的波折;月夜行船;赵庄看戏;归航偷斗;六一公公送豆。小说描绘出了农村的淳朴的民风、善良的农民、和谐的人际关系,寄托了作者向往农村生活的情感。从构思的角度看,文章写平桥村的生活、看戏前的曲折、月夜行船等,最后才引出看戏,而戏并不好看。题目是社戏,文章应该着重写社戏,但是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来写其他的事情。经过思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分析:其实作者并不是喜欢社戏,而是通过社戏前前后后一连串的事情来表达他心中对这段时光里与他共事的农村小伙伴、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那么,让学生理解到这个程度够吗?不够。因为这只是从书本到书本的阅读分析,现在,我们还要把它从书本的分析转向学生

33、自身表达的需要,即要让学生从中学会在自己进行语言和文字表达时,做到有层次、有详略。具体的做法就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个明确的参照性训练题。同样以社戏为例,可以这样设计训练题:假如你想写一篇关于你到某个地方去游玩经历的文章,你准备写些什么人和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些事件之间怎么衔接?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顺序?如果同学们能把这个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教师对学生写作上的这种训练就会很有成效,而这也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欠缺和亟待加强之处。(四)教师要善用语用策略。教师要善用语用策略,言语富有张力,充分调动语言外延和内涵两个因素,使其语言既有外延的明晰性,又有内涵的丰富联想性,即言语的张力大

3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反常搭配,奇异组合,语义的矛盾与统一,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语用策略,都能够形成言语张力,扩张语言的潜能,产生语义的盈余,启人心智,激发人的想象力。如一位教师在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说,今天我们就把别里科夫这层套子一层一层地给他剥开,看看套在套子里的究竟是一个什么人。这一形象的说法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立即吸引了过来,别里科夫的孤僻、胆小、恐惧变革的形象十分清晰地印在了学生们的脑海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用富有张力的语言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学生们积极思考,产生了奇异的效果,扩大了教学空间。学生作为语用的主体,教师的语用策略也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之间的轻松、平等的交流能促进

35、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这种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说话机会,使学生不断体会到多种交际角色和交际对象的内涵;同时也摆脱了与老师交流的那种拘谨,他们运用语言交流自由、活泼且真诚。因此教师应该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善于运用语用策略,让语言富有张力,让学生在诙谐幽默、充满活力、轻松自在的语文课上学到更多的语用策略。(五)专家与学者方面 从作为指导课改实践的专家与学者来说,还需要真正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指导语文教学各方面改革的核心理念做出更深入详细的阐述,以指导一线教师在语用知识等方面的教学上有更科学的指导。没有一种教学方式或者模式是万能的,对于语文课中的语用知识的建构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关系到语文教学的

36、质量,因此需要专家、学者、教育界,尤其是一线教师和学生们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以期的获得一个很好的发展。四、语用知识建构的案例和案例分析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师:(板书课题)先听老师朗诵全诗。老师激情朗诵。(学生鼓掌)学生自由诵读。师:请所有女同学齐读上片。女生齐读上片。师:上片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生:描写。师:上片主要写景。读了上片,在你的眼前有没有出现一幅画面?请思考: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有有还有?(板书:这是一幅 的画面:有 ,有 ,还有 。)师:我先示范一下。这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有满山的枫叶,有平缓的江水,还有飞翔的鹰、游动的鱼。生1:这是一幅壮丽的画面,有一望无际的枫叶,有滚滚流去的

37、江水,还有千帆竞发的场面。生2: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漫山遍野的红叶,还有群山间流淌的清澈水流。师:清澈水流在群山间流淌,从哪里见出?生2:“漫江碧透”,说明江旁的群山倒映在江水中。师:还能从哪里见出江水清澈?生:“鱼翔浅底”的“浅底”,说明是清澈见底。生4:这是一幅高低错落的画面,有天上的雄鹰,也有江底的游鱼。师:仅仅是高低错落吗?请看前面四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生4:还有远近结合。师:对了。可谓是“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可以说,这是一幅很有层次感的画面,有远处的群山、近处的江面,还有天上的雄鹰、江底的游鱼。师:想想这幅画面还有什么特点?生4:

38、老师,我觉得这是一幅肃杀萧条的画面。师:何以见得?生4:“独立寒秋”,还有下面的景色虽然很壮阔,但总觉得有点萧瑟,毕竟是秋天嘛。师:同学们怎么看?师:我们先来看“独立寒秋”。你们想起了哪句?孤舟蓑笠翁生:独钓寒江雪。师:谁写的?生:柳宗元。师“独钓寒江雪”能见出柳宗元什么样的特点?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师:那么想想这里的“独立寒秋”,是不是也有着与黑暗势力的绝不妥协?生:是。师:另外,毛泽东当时是孤身前往广州,“独立”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景物是萧条还是壮丽,与诗人心境有关。当时,全国上下农民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共两党也空前团结,而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自然豪情满怀,激情四溢。师:大家看看这

39、幅画面有哪些色彩?生5:有红色、碧绿,还有蓝色。师:鹰是什么颜色?(黑色)鱼呢?(银色)师:这可以说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有火红的枫叶,有碧绿的江水,有湛蓝的天空,还有银色的游鱼。师:从炼字的角度,你认为上片中哪个字用得最生动传神?生6:“漫江碧透”,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到了极点。生7:“看万山红遍”的“看”,它领起了下面内容。师:对。这就叫“领字”,比如沁园春雪中的“望”和“惜”字。“沁园春”一般上下片都有一个领字。生8:我觉得“鱼翔浅底”的“翔”字用得好,写出了鱼儿的轻快。师:本来鸟儿才可以用“翔”来形容,为什么这里的鱼也用“翔”来形容?生8:因为江水清澈,天空都倒映在水中,所以给人的感觉就像

40、鱼在空中一样。师:诗词最讲究炼字。据说写文章时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将写废了的稿纸团起来扔掉。他晚上写文章,到了第二天警卫员来收拾时,就能看到一纸篓的废纸,可见毛泽东写作时对遣词造句的反复推敲。师:我们来看上片最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的“怅”这个字是否与上片的积极向上的情感相矛盾?生深思不语。师:这里的“怅”,是若有所思的意思。你能说说毛泽东当时在考虑些什么吗?生9:担忧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师:所以,他禁不住问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有没有在本词中给出答案,一起来看下片。请男生齐读。男生齐读,但声音不够雄壮。师:毛泽东何许人也?那可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的词是一泻

41、千里气壮山河,所以我们在读时应读出他的豪迈情怀与磊落胸怀。请全体男生起立。男生起立,齐读。师:下片对上片的发问,作出了回答没有?生10:有。师:答案是?生10:同学。师:毛泽东为什么能断定他的同学,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这群人能主宰国家的命运?他们这群人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具体诗句概括回答。生11:很有理想主义精神。师:从哪里看得出来?生1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师:还有什么特点?生12:朝气,有活力。生13:有正气。从“激扬文字”的“激扬”所包含的“激浊扬清”可以看出来。生14:视金钱如粪土。生15:关注时事,从“指点江山”可以看出来。师:对,就是这样一群富

42、有朝气与正气,关注社会时事,以天下为己任的年轻人,他们在一起互相砥砺,相互促进,成为了后来主宰中国命运的生力军。师:读到这里,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毛泽东写作此词时多大年纪?生16:三十多岁。师:你怎么知道?生16:毛泽东生于1893年,此词写于1925年。师:那本文所处的专题名称为“吟诵青春”,三十多岁的人了,应该青春已逝,为何还把这首词放在“吟诵青春”这个专题里?生17:毛泽东是看到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以后,开始回忆他的青春时光。生18:我觉得,毛泽东是人老心未老。师:很好,你对“青春”作了一个新的界定。何谓“青春”?在我看来,有的人虽然还很青春,但他早已心如枯井,这种人虽然还年轻,但是他已垂垂

43、老矣;有的人虽然韶光不再,但他依然激情如火,这种人虽然老去,但他仍然永褒青春。因此,如果从年龄上来衡量,青春只是人生的某一段;但如果从心态来评价,如果一个人能始终充满激情和理想主义精神,充满青春的朝气与热情,这个人就永远青春而不会老去。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放声朗诵沁园春长沙。师生齐诵。师:初中时我们学过沁园春雪,会背吗?生:会。师生齐背沁园春雪.师:“沁园春”是一种词牌,那么这种词牌有什么特点呢?大家学了这两篇“沁园春”以后,能否总结一下“沁园春”这种体裁的特点?学生自主研讨。生:一般上片写景,下片议论、抒情。生:朗朗上口,长短有致,节奏鲜明。师:很好。你其实说了三个特点

44、。朗朗上口,是因为诗人在创作时注意到押韵。我们来看看这两首沁园春,哪几句一定要押韵?生:上片四句的每句结尾要押韵,下片开头两句都要押韵,接眘的三句每句也都要押韵。师:对。有时为了押韵的需要,还会选择倒装句。比如“独立寒秋,”正常语序应该是?生:独立寒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师:但这样就不押韵了,而且也诗的感觉也不强烈。师:节奏鲜明,是因为在创作时注意到整句的使用,看看上、下片哪几句一定要使用整句?生:上片前面三个分句,还有中间的六个分句,下片中间的六个分句也都是整句。师:长短有致,其实就是整句和散句结合。这样读起来,就很有节奏感。“沁园春”这种词牌,上片56字,下片58字,每句字数固定。我们来

45、看两首沁园春。出示陆游的沁园春孤鹤归飞和一位学生写的沁园春献恩师沁园春孤鹤归飞 陆游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交亲散落如云。又岂料如今馀此身。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沁园春献恩师桃李春风,四季花红,百代育人。谢先师孔子,屈原明志,渊明淡泊,杜甫清贫。醉舞东坡,狂歌李白,千古江山锦绣文。沧桑逝,念风光依旧,华采昆仑。光阴不负耕耘。笑看去风云万里尘。有莘莘学子,浦东创业,关西立志,南北新军。学海无边,书山

46、求径,独领风骚九州晨。青春梦,道风流无限,再拜师恩!(指生朗读)师:下面一首是一位学生写的,尽管在体例上还有一些不足,比如上片并不是以写景为主,但已经有了点感觉。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来试着写写,比如“沁园春教师节”、“沁园春中秋”、“沁园春军训”。观察上面的教学实录,我们可以看到这节课中这位老师能运用各种手法让学生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学习中学到各种语用知识。首先这节课中通体渗透着逻辑性,上片中景物描写的分析与下片情感抒发的讲解逻辑严密,层层衔接,这些都是逻辑性的知识。此教师在上片画面的描述过程,湘江秋景图中画面颜色、背景、练字的分析,环环紧扣,逻辑性极强,给学生很大的感染,让他们学到了严密分析语句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