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之对比研究论文论文.doc

上传人:哈尼dd 文档编号:3952404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之对比研究论文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之对比研究论文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之对比研究论文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之对比研究论文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之对比研究论文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之对比研究论文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之对比研究论文论文.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之对比研究摘要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婚俗,这些婚俗的形成与该民族的社会环境、经济制度、风俗文化、自然条件等因素密不可分,能反映出该民族的特征,折射出该民族的风俗风貌。全文共分为五章,前言首先介绍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对象、目的、意义和方法。前言部分则主要论述民俗的概念与内涵,提出本文研究的基点。第一章论述婚姻、婚姻探源及简单介绍人类婚姻史上的几种婚姻形态。第二章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的比较,分别从婚姻起源、婚姻特点、婚姻前提、婚嫁礼俗、婚礼程序、婚后礼仪、夫妻关系及婚姻的终结来进行阐述和对比。第三章分别论述汉族和高棉族现代婚俗文化。第四章宗教信仰和民族心理对其婚俗的影响

2、。第五章通过对比研究得出结论,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汉族和高棉族分别是中国和柬埔寨的主体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两个民族的婚俗各具特色,但在文化内涵上又具有共同性。关键词:汉族高棉族婚姻婚俗 he Han Nationality and the Cambodian racetradition marries contrast research the vulgar culturalABSTRACTIn the world each nationality all has own marriage to be vulgar, these marry thevulgar f

3、ormation with this factors and so on nationalitys social environment,economic system, custom culture, natural condition is inseparable, can reflect thisnationality the characteristic, refracts this nationality the custom style.The full text altogether divides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fir

4、st briefs the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is research object, the goal,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method.Then the foreword part mainly elaborates the folk custom concept and theconnotation, proposed this article studies basic point.The second chapter elaborationmarriage, the marriage seek the sour

5、ce or origin and introduce in the human marriagehistory simply several kind of marital shape. The fourth chapter the religious beliefand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marry the vulgar influence to it.The fifth chapter culturaldifference marries the vulgar influence to it.Sixth chapter draws the conclusion

6、through the contrast research, marries the vulgar achievement one culturephenomenon, the different nationality has th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The HanNationality and the Cambodian race respectively are Chinese and Cambodias mainbody nationalit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cause two national vulgarly th

7、e marriageunique, but also has the common traits i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KEYWORDS:Han Nationality、Cambodian race、Marriage、Marries vulgarly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侵权行为。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愿意承担由本声明而引起的法律责任。

8、研究生签名:日期:年日月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广西民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研究生签名:导 师 签 名:日期:日期:年年日日月月前言“民俗”作为日常用语早在 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在征服自然、发展自我的过程中,民俗便随之产生了。民俗不是人类某个时期的现象,“民俗是人类永恒的伴生物”。对于什么为民俗,不仅在不同国家民俗学者们对民俗有不同的定义,即便是同一个国家的民俗学

9、家,对民俗的定义也还没有一个普遍的一致意见。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仲富兰教授把民俗定义为:“民俗是沟通民众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传统与现实、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可见,民俗是人的习俗和人的文化过程的展现,是一种带有鲜明特点的、沟通传统与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必然产生民俗,民俗也将永恒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民俗是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涵盖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婚姻习俗就属于民俗文化范畴。人类从动物式的杂乱性交到采用某种特定的婚姻形式和习俗,这是文化在民俗中的特定表现。这种婚姻形式

10、和习俗代代相传,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婚俗应运而生。“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总是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俗,但不同民族的习俗在形成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相近似的内容,所以不同的民俗文化又有共同性。本文尝试从中国汉族和柬埔寨高棉族婚俗文化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从中窥探两个民族的两种婚俗文化特色。一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关于婚俗文化的研究成果很多,著作有:中国婚姻史,陈顾远,商务印书局;中国婚俗史稿,陈鹏,中华书局;中国古代的婚姻,任寅虎,商务印书局;婚姻通史,刘发岑,辽宁人民出版社;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吴存浩,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董家遵,广东人民出版社;姻缘?良缘?

11、孽缘,李鉴踪,四川人民出版社;红喜事操办大全,吴蔚起,湖南文艺出版社;婚丧喜庆,佟筱梦主编,朝华出版社;掀起你的红盖头中国婚礼,蔡利民,上海文艺出版社等。柬埔寨国内对婚俗的研究也不多,主要有:婚嫁形式、高棉婚俗 、高棉婚俗 、正在消亡的高棉婚俗、婚姻生活。国内有关柬埔寨婚俗文化的文章:柬埔寨的传统婚俗,朱慧芬,载东南亚纵横, 年第二期。国内研究柬埔寨婚俗的文章很少,而且未就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中柬两国主体民族传统婚俗文化的对比研究更是无人问津,尚有很大的研究余地。笔者本人学习柬埔寨语专业,在读研期间比较关注这方面的资料。二研究对象仲富兰著中国民俗文化导论,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12、 26 页1婚姻是人生的重要和必经阶段。婚姻不仅与人类自身的繁衍密切相关,而且具有构建社会行为模式的功能。美国著名学者凯文()女士将人的一生分为七个阶段,其中结婚居于核心地位,婚前的三个阶段属结婚的准备期,婚后的三个阶段则是结婚的表现期。婚姻的地位不言而喻。人类在性本能的驱逐下,必须追求异性满足性欲,繁衍后代。但在追求异性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套行为准则,既能满足个体繁衍的需要,又不打乱群体生活。在经历过漫长的一段时间后,最终从动物式的杂交到采用某一种特定的婚姻习俗,婚俗便由此产生了。汉族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生活在中国南方地区的汉族和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汉族,他们无论是在生产和经济生活方面

13、,还是在习俗文化等方面,甚至在体貌、方言等方面都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高棉族是柬埔寨的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 ,历史上曾受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有着自己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婚姻习俗。本文只以中国岭南地区汉族的婚俗和柬埔寨主体民族高棉族的婚俗为主进行论述。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婚姻文化不仅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文化深层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社会心理等都会在婚姻文化中一一反映出来。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婚俗,勾画出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的基本轮廓。通过对比,得以窥见两个民族在婚俗文化的异同,更为清晰地折射出两个民族各自所特有的文化特色,揭示其形成的文化根源,在民族研究乃

14、至人类历史发展的探讨中,均有重要意义。此外,中国和柬埔寨有着近两千年的传统友好交往。早在中国汉代,柬埔寨就同中国开始友好接触。三国以后,中柬关系保持着密切来往,文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中柬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人员往来更为密切。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中国和柬埔寨的联系愈加频繁,笔者希望能够通过对两个民族的婚俗文化进行比较之余,为两国人民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往来做出自己的贡献。四研究理论和方法本论文将利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理论知识,在民俗学、文化学、民俗文化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汉族和高棉族婚俗在各个方面的比较,探求两个民族

15、婚俗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及文化内涵上的相同。2第一章婚姻一婚姻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大体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类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一类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即种的繁衍。可见,第一类是人类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简单来说,即食;第二类是人类种族延续的需要,即色。食与色都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生理需要。在人类社会初期,男女之间的媾和纯粹只是一种动物的兽性,真正意义上的婚姻还没产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摆脱其动物属性,排除了包括父母与亲子之间的性交关系,形成了血缘内部按年龄大体相近为条件的习俗,所谓“婚姻”才崭露头角。二婚姻探源对人类婚姻起源的研究也只能是推测性的,人们描绘出来的人类婚姻史,也

16、只是从对不同民族的婚姻状况的考察中拼凑起来的,而对人类早期婚姻状况的推测,是各国学者激烈争论的重点。 世纪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摩尔根()是较早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他认为:人类诞生之初,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类两性关系仍是动物界那种毫无约束的杂交状态,即所谓的“乱婚”或“杂婚”。如吕氏春秋?恃君览中的“其民聚生群处,知其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这便是中国远古时代原始杂乱性交关系的写照。芬兰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韦斯特马克()否定了摩尔根杂乱性交学说。他认为,人类婚姻历来便是一夫一妻制,虽然群婚确实存在过,但不具有普遍性。在原始时代,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或几个女人)生活在

17、一起是一种习性,他们彼此发生性交关系,共同养育子女,男子是家庭的保护者和扶养者,女子则是他的助手和子女的养育人。韦斯特马克的观点对摩尔根的杂乱性交学说提出了挑战。但人类起源距今已有 多万年的历史,远古的婚姻状况究竟怎样,是否真的存在过杂乱性交阶段,仍无法证明。三婚姻形态“婚姻形态,指的是婚姻缔结的各种制度与风俗。”虽然摩尔根的有关杂乱性交的研究遭到许多学者的反驳,但在他所著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继原始杂婚后的四种婚姻形态,即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一夫一妻。不可否认,摩尔根的观点对人类婚姻史研究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血缘婚人类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野蛮时期向文明时期

18、递进,婚姻形态也随之变化着。如果按照摩尔根的观点,人类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杂乱性交阶段后,进入第二个时期,即血缘婚。血吴存浩著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 21 页3缘婚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婚姻形态。这种婚姻是按年龄划分的,即相同辈分之间的男女婚配。同辈男女无论有无血缘关系,都可相互恋爱、同居,乃至通婚。这种排除了异辈间的乱婚关系,是人类意识到杂交对自身的危害,也表明人类逐渐摆脱动物的属性,向文明属性不断迈进。(二)普那路亚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发现同一血缘同辈男女间的通婚会影响后代的健康,于是排除了同一血缘家族内部的通婚。先是排除同胞兄弟姐妹的通婚,进而婚配对象从族内转向族外

19、,即两个不同血缘家族间进行婚配。这种以族外婚为特征的婚姻形态即“普那路亚婚”,也称“多偶婚”。这样,多偶婚形态逐渐取代了血缘婚。(三)对偶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生存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在这个阶段,男女对偶的趋势越加明显。但在对偶婚初期,一男一女的配偶关系仍不固定,更换配偶的频率很高,但作为人类婚姻形态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奠定了具有社会约束作用的婚姻礼仪的基础。(四)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也称为“专偶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有相对稳定的对偶婚作为基础,具有独占性的一夫一妻的专偶婚便出现了。由于人们的私有财产观念日益增强,母系氏族制度土崩瓦解,从“只知其母”发展到“知其父

20、”,人类的社会形态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专偶婚就在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专偶婚的确立不仅是婚姻形态的巨大变革,也是文明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婚姻形态的逐个递进并非一蹴而就,其发展过程缓慢却不断变化。无论是从血缘婚到多偶婚,还是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婚姻形态的发展演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的婚姻形态日趋完善,演变成得到法律保护的最根本的婚姻制度。陈江著百年好合,广陵书社,2004 年,第 35 页4第二章汉族与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比较一汉族和高棉族婚姻起源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在广大汉族地区,至今仍流传着伏羲女娲制

21、人烟的神话传说,传说中的伏羲人首龙身,女娲人首蛇身。在汉代墓葬等遗存中发现过很多伏羲、女娲的画像,汉画中的伏羲、女娲腰部以上是人形,腰部以下是龙尾和蛇尾,且两尾相交。唐末李冗的独异志记录了女娲兄妹自相婚配的故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谴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伏羲、女娲的传说被认为是汉族的婚姻起源。关于高棉族婚姻起源有多种说法,至今没有定论。有些学者认为是源于柬埔寨的民间故事,“王子和龙女”。“王子和龙女”讲述的是王子爱上了龙王的女儿,但王子不习

22、水性,无法与龙女一同在龙王宫生活,龙王得知后,便在海底打通了一条通往龙王宫的路,然后将水吸干,王子随龙女住进了龙宫。在高棉族传统婚俗中,“龙女配”仪式正是演绎了王子追随龙女进入龙宫,缔结良缘的故事。有些学者则认为是与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前的故事有关。传说乔答摩悉达多太子(释迦牟尼)为迦毗罗卫国太子时,邻国发生旱灾,便请求太子赐予他们一头可以呼风唤雨的神象。太子没有经过人民的同意便将国宝神象赐给了受灾的邻国。于是人民将太子赶出了迦毗罗卫国。太子和太子妃只好带着两个孩子深居深山野林中。为了让儿子和女儿能相互照顾,在恶劣的环境中继续生存下去,太子便为一对儿女举行了婚礼。这与汉族女娲伏羲兄妹成亲的故事有相

23、似之处。伏羲、女娲不仅被认为是汉族的婚姻起源,而且汉族的婚姻神也与他们有关。女娲造人是汉族中妇幼皆知的传说。她不仅是一个炼石补天拯救世界的英雄,还是一个抟土造人的人类始祖。汉族古代文献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中以极其简洁的文字记述了汉族先民由来的传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在汉族流传的女娲神奇传说中,女娲创造了男人和女人,把他们配成对,并制定嫁娶礼仪。女娲充当了人类的第一个媒人,让人能够自己繁衍后代,人类就这样一代代的绵延下来。后人感恩女娲对婚姻制度的贡献,便尊奉她为“媒神之主”,又称“高媒”,女娲成为了最早的婚姻之神。除女娲外,传说中伏羲是婚姻礼俗的创始人。古史考中说:伏羲“制嫁娶

24、,以俪皮为礼”。高棉族没有确切的婚姻神,在他们的婚仪礼俗中,对山神的崇拜则贯穿其中。高棉人崇拜山,山在高棉人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只要有山,都是高棉人拜神的地方。如果有山,人们就在山上建寺供神,如果没有山,就用土堆成山,再在山上建神祠,供人膜拜。高棉人对5山和山神的崇拜代代相传,演化成婚礼仪式中必定祭祀和膜拜的对象,以便得到它的认可和保护。二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的特点(一)中国汉族的婚俗五彩缤纷、热闹隆重,是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俗语说“在大喜的日子里,不喜不笑不热闹”。因此,婚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欢乐、喜庆的气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汉族的婚俗大都没有被纳入宗教规范之中。如果将婚俗纳入宗教范畴

25、,婚礼的过程必定是庄重、肃穆和虔诚的。虽然如此,汉族有着对天地和祖先的无限敬畏和崇拜,所以在汉族传统婚俗中不乏拜天地和拜祖先仪式。交换原则是汉族传统婚俗的第二个特点。在婚姻缔结过程中,汉族人很讲究成双成对的礼俗。婚礼用品的数量为双数,迎亲与送亲队伍人数的对等及聘礼与嫁妆的对等。表面上成双成对是寓意吉祥,但其实是婚姻的交换原则。汉族传统婚俗的第三个特点,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强调明媒正娶。“嫁娶之道,谓嫁娶之礼。”嫁,即女子嫁往夫家;娶,则男子前往娶女。按汉族对婚姻的观点,认为男女的结合,要遵守婚姻的规则,讲究嫁娶之礼,按照传统的婚礼仪式来办,并认为一切婚姻外的男女关系都是不正当的。以家为本位

26、,只考虑如何延续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汉族传统婚俗的第四个特点。长期以来,汉族的传统婚姻大多重视婚姻的社会意义,婚姻的缔结还是解除,往往是以家族或父母的意志为转移,完全忽视青年男女的个人意愿。择偶首要考虑社会地位,政治经济因素,家族利益,而男女双方的情感、志趣、性格则属次要的。此外,中国古时强调“夫妻乃天地乾坤,阴阳配合之男女也”。汉族迷信,推崇阴阳五行,认为男女婚配,阴阳交合,一男一女的婚姻才符合天地阴阳谐合之理。(二)柬埔寨是东南亚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公元 世纪末,扶南(今柬埔寨)开始了印度化时期,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印度文化的渗透。高棉族的婚

27、俗也受到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整个婚礼的气氛庄重而严肃,一切的婚礼仪式都在长者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庄重、肃穆、虔诚是高棉族传统婚俗的首要特点。第二个特点是高棉族传统婚俗中处处体现了母系氏族的遗风,最为明显的是“男嫁女”习俗的盛行。宋代事林广记曰:“真腊国,舟行北风十日可到。天气无寒。每嫁娶则男归女舍最可笑之事。”高棉族的婚配形式是“女大当婚,男大当嫁”,婚后男方随女方居所生活。这可追溯到扶南时期的历史。晋书?扶南传载:“其王本是女子,字叶柳。时有外国人混溃者,先事神,梦神赐之弓,又教载舶入海。混溃旦诣神祠,得弓,遂随贾人汛海至扶南外邑。叶柳率众御之,混溃举弓,叶柳惧,遂降之。于是混溃纳以

28、为妻,而据其国。”婆罗门混溃(也6有称为混填)至扶南与古吉蔑女王柳叶(即叶柳)结婚,并一直居住在此。人们以此来解释高棉族“男嫁女”习俗的由来。三婚姻前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着五彩纷呈的婚俗文化。汉族和高棉族在地理环境、气候、社会经济形态、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婚俗文化上也必定体现其独特的风格。在对两个不同民族的差异进行对比的同时,也探求其文化内涵上的共同性。(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句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老话揭示了中国传统婚姻的实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婚姻的缔结或解除大多是以本家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的。所谓“父母之命”,指的是儿女婚姻的决定权

29、掌握在父母的手中,父母在婚姻关系的确立上发挥着主导作用。由于“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决定儿女婚事时,父亲作为一家之主,较之母亲具有绝对的权威。“父母之命不可违,这是传统婚姻缔结中的一种已经被升华为礼和法的风俗。”正是因为这种已经升华为礼和法的风俗,使多少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在中国传统婚俗中,除“父母之命”外,媒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媒”字的出现最早见于诗经。对于“媒妁”二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俗语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我们姑且不论“媒妁之言”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媒妁实为聘娶婚过程中不可

30、或缺的重要角色,通过媒妁之言来传达父母之命,成为传统婚姻的基础和前提。”根据汉族的民间俗观,“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大防”等封建思想深深植根于人们心里,所以男女在婚前不得有任何的接触,更别提私下相识相爱,要缔结良缘就离不开媒人,而且没有媒人沟通、撮合的婚姻,会遭到礼教和世人的否定和唾弃。正如礼记?曲礼中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礼记?坊记中说:“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由此可见,“媒人成为合法婚姻的主要标志。”柬埔寨高棉族由于受民族传统的长期影响,男女婚姻大都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姻的缔结基本上都是父母包办,但与汉族不同。高棉族的父

31、母包办是以儿女是否同意为前提,如果儿女反对,父母一般不会勉强。由于妇女在家庭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在决定儿女婚事上,父亲会和母亲一同商量,母亲拥有决定儿女婚事的权力。这和汉族以父亲意志来包办婚姻的现象有着天壤之别。高棉族青年男女婚前一般不经过相识、恋爱的过程,自由恋爱对他们来说是轻浮的表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合二姓之好”当然少不了媒人带牵线。一般情况下,媒人受男方父母的委托,到女方家了解情况。按照礼制规定的程序,往吴存浩著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 113 页陈江著百年好合,广陵书社,2004 年,第 156 页李鉴踪著姻缘良缘孽缘,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32、,第 118 页7返两家进行多次沟通,最后两家才正式定亲。可见,在高棉族的传统婚俗中,为两个家庭牵线搭桥的媒人也是高棉人结婚嫁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二)择偶的前提条件 汉族人类婚姻制度日趋完善后,结婚不仅仅只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的事。因此,择偶的范围和条件有了很多的限制。()家族限制和经济因素“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出由父母,须用媒妁”是中国封建社会鼓吹的择偶指南。汉族的青年男女受这些封建思想的禁锢,自由恋爱选择配偶对他们来说根本是痴心妄想。在这些封建伦理道德意识的影响下,大多数人都把父母是否同意,是否有媒人牵线作为择偶的前提,否则被斥之有伤风化。除此之外,门第和经济地

33、位也是择偶的首要条件,也是婚姻关系确立的标准之一。俗话说:“第一门风,第二财富。”强调了门风、家世、财富的重要性。封建礼教中有“五不取(娶)”,即:“逆家子不取,乱家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恶疾不取,丧妇长子不取。”这是重视门风的表现。婚娶论财也是中国婚姻中一种颇为流行的风气。在嫁娶时讲排场,穷奢极侈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无论是位高权重、财大气粗的官宦人家,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为婚娶之事竭尽钱财,大操大办,聘礼显示男方的经济实力,而女方也要置办体面的嫁妆。()门当户对“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念是中国传统婚姻最重要的标准,是男女缔结婚姻不可逾越的鸿沟。所谓“门当户对”是指男女双方家庭状况、经济实力、社会

34、地位等方面基本相当。俗语说“才子配佳人”、“郎才女貌,天作之合”,男子的才华和女子的相貌成为包办婚姻的依据之一。()同姓不婚汉族一直提倡同姓不婚。正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所说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的:“同姓不婚,恶不殖也。”但强调的同姓不婚原则仅仅只是针对父系家族而言的。在汉族婚配中,只是考虑父系血亲,没有将母系血亲考虑在内,这样导致了姑舅表婚的盛行。()大家闺秀和三寸金莲由于父系嫡长制对子嗣血脉纯正的重视以及男子对女子贞操的偏执,所以那些“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大家闺秀便成了也是他们择偶的对象。古代还有缠足的陋习,男方在选择媳妇时,有时并不在意她的容貌如何,而在意她的脚是否是“

35、三寸金莲”。()等级限制8在中国整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过程中,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婚姻制度。统治者把人分为“良人”和“贱民”两大等级,并严格规定“良贱不婚”、“士庶不婚”。汉族还有忌男女同年同月出生的,俗语曰:“同岁不同月,同月子宫缺。”汉族认为同年同月出生的人结婚会影响下代子孙的繁衍。这些传统的择偶观念有着很多的弊病,在这种传统婚姻制度的束缚下,人们无法自主择偶,无法追求真挚的爱情。由父母、家族包办的婚姻很难成就和谐、美满的夫妻关系。 高棉族()注重门风高棉族父母在为儿女选择配偶时,首要考虑的也是门风。双方父母都关心儿女婚后能否幸福,所以注重对方的人品、性格。()门当户对在高棉人看来,结婚

36、不仅是男女双方的终身大事,更是男女双方家族的大事。因此,人们常常从双方的家庭状况、经济实力等方面来考虑婚姻问题,十分注重是否“门当户对”。家庭状况和财富大体相当也是高棉人婚姻缔结的前提条件。()不重财虽然婚嫁之事与钱财密不可分,男方家对于聘礼也极为重视。但总的来说,高棉人的婚姻不重钱财,更重人品。在婚嫁过程中不是以钱为首,而是以象征着幸福的槟榔和蒌叶为首。()迷信限制高棉族男女在定亲之前都要经过“合八字”,这具有浓厚迷信色彩,也是高棉族择偶前的限制之一。经过“合八字”后,方可知道男女是否相宜,才可定亲。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汉族和高棉族择偶的前提条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重视门风,注重门当户对。汉族

37、“六礼”中的“问名”和高棉族的“合八字”表明两个民族对阴阳五行,生肖属相迷信至极。而且,高棉人也乐于选择那些“养在深闺人未识”、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做妻子,认为这是家庭和睦、婚姻长久的保证。汉族重门第、重财富,而高棉族更注重人品、性格。另外,和汉族的“亲上加亲”不同,高棉人非常排斥堂兄妹、表兄妹等有血缘关系亲戚之间的通婚。(三)结婚年龄和婚期的选择 结婚年龄古代中国汉族对于婚嫁年龄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说,男女发育成熟后,便可谈婚论嫁。从古到今,婚龄的规定颇不一致,但婚龄出现了提前的趋势。如白虎通义?嫁娶称:“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阳数奇,阴数偶。男女长幼者,阳舒阴促。男三十筋骨坚强,任为人父;

38、女二十肌肤充盛,任为人母。”可见,战国以来,婚嫁年龄也在礼书中明确规定,男9子三十岁可以娶妻成家,女子二十岁应出嫁。从汉代开始,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大都提倡早婚早育以增加人口。到宋代,司马光的书议?婚仪上记载:“男子年十六至三十,女子十四至二十,身及主婚者无期以上丧,皆可成婚。”男子满十六岁,女子满十四岁,只要没有须服一年以上丧期的亲人去世,皆可成婚。明朝的大明集礼?嘉礼“庶人昏仪”规定:“国朝庶民昏仪,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昏娶。”从人的生理特性而言,男三十、女二十的婚龄偏晚了一些,根据实际情况将婚龄适当提前,也合情合理。中国古代盛行早婚,是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造

39、成的,学者对古代的这种早婚现象作了分析:政治因素,古代中国国土辽阔,地广人稀。各诸侯国君为扩充实力,鼓励民众早婚多生,以求人多势众。越王勾践还曾对国民下令:“命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越王勾践正是为增多人口,增强国力而推行“藩育庶人”的政策。经济因素:中国古代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但生产方法落后,所以农活全靠人力,人民为增添劳动力,都通过早婚来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因素: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断嗣成为不可饶恕的罪孽。正因为如此,父母都会竭力安排儿女尽早成婚,以便能多子多福,光宗耀祖。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南端,北回归线以南,地处热带

40、,气候炎热,所以高棉人普遍发育早。由于气候的原因,高棉族女子成熟较早,一般十一二岁可嫁为人妇。宋代事林广记中记载:“凡女满十岁即嫁。”此外,高棉族男女结婚后,可以分得父母的一部分财产用于婚后谋生。“男婚礼毕,即与父母分财别居。”高棉人认为,让儿女早日成家,他们即可安下心来,趁年轻力壮多赚钱。元朝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曰:“妇女最易老,盖其婚嫁产育既早,二三十岁人,已如中国四五十岁人矣。”由此可见,高棉族男女结婚的年龄偏早,这与自然环境、地理气候和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婚期的选择各个民族对婚期的选择与该民族生产、文化发展水平和所处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分不开。结婚是一件大事、好事,因此结婚的日

41、子是很重要的,必须谨慎对待,以求趋吉避凶。汉族人迷信,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要顺应天时,所以对于结婚日期及时辰的选择也非常慎重。中国汉族是典型的农业民族,一般来说,婚期大多选在农闲时间,秋天收获后或是腊月及春节前后。秋天庄稼成熟,是收获的季节,天气凉爽,既有粮食也有时间筹办婚事。周礼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认为仲春之月是婚嫁的佳期。除季节、月份外,还要选择“良辰吉日”。何时为好日子,一般由会看黄道吉日的算命先生来择定,人们非常重视选择某个“吉日”来迎娶新娘过门。而“吉时”的选择,由于汉儒提倡“昏时行礼”,认为这是阴阳交替时期,分别象征代表阴阳的男女结合,汉代以前婚礼大多见隋

42、书,魏征撰10在天黑时举行。如白虎通义?嫁娶中说:“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所谓之婚也所以昏时行礼何?示阳下阴也,婚亦阴阳交时也。”汉代以后,不再流行昏时结婚的习俗,大多将“吉时”定在中午前。汉族忌讳“四”这个数字,认为与“死”字谐音,所以他们会尽量避免选在有“四”字出现的日子。柬埔寨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旱季和雨季分明。每年 至 月为雨季, 月至翌年 月为旱季。旱季为农闲时间,选在农闲时举行婚礼,既不误农时,又有时间筹备,邻里亲友也有空闲来帮忙和凑热闹,因此高棉族的婚期一般选在旱季时进行。而在旱季这几个月的时间里, 月和 月是婚期的最佳选择。由于柬埔寨常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为 摄氏度

43、,一年中 月和 月的气温较低,天气较为凉爽舒适,将婚期安排在 月或 月最合适不过。除了择定合适的季节、月份外,还要请算命先生按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定推算“良辰吉日”。和汉族忌讳“四”不同,“四”对于高棉族来说却是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大多数高棉人则比较喜欢选择有“四”的这一天来举行婚礼。四婚嫁礼俗 汉族婚礼的缔结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具体有“六礼”,是婚礼的六个阶段。古书载六礼为: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纳采”是“父母之命”的第一步,也是婚聘的第一个步骤。所谓“采”,即为礼物, 纳采”即女方收纳男方馈送之雁。男方以大雁为礼物到女方家求婚,是由于“雁侯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大雁总是按季节南来北往,极有规律,且“是一种顺乎阴阳往来的鸟,用它来象征顺乎阴阳之意。”据说雁一生只配偶一次,只要死去一只,另一只终身不再觅新偶。以雁为礼寄寓人们对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美好向往。“问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