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974288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渭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渭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渭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通渭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通渭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渭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渭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 毕业论文.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档案编号:网络教育毕业论文通渭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学 号: 10095280311001学习中心: 甘肃定西奥鹏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0 年5月 摘 要通渭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发展仍然以传统农业和旱作农业为主。近年来在全面落实中央政策的基础上,县域经济取得较快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农民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就全县农业产业化问题,在分析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对策。关键词:通渭县;农业产业化;传统农业;旱作农业前 言 通渭县介于东经10

2、45710538、北纬34553529,地处甘肃省中东部、定西市东侧,深居西北内陆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以黄土山地丘陵为主,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为主。全县共辖6镇12乡、332个行政村。东西长约78公里,南北宽约64公里,总面积2912.97平方公里。总人口46.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68万人。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业基础薄弱,农村贫困落后构成了通渭县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全年降水稀少,自然条件差,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人口素质普遍偏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突出,贫穷落后的面貌还未彻底改变。一、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一)自然条件分析 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从

3、大地貌单元上来看,通渭县分属黄土高原区,形成了支离破碎的山地丘陵地形和沟谷发育的黄土地貌单元,山区沟壑发育,山地丘陵在夏秋洪水多发季节形成了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山地丘陵广泛,不便于积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2、土壤有机质含量少,肥力低下。全县地处黄土高原区,山地丘陵表层土壤易风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少,肥力低下,农作物生长欠佳。特别是在夏秋暴雨集中时节,山地丘陵耕作区表层土地的费层土壤易被洪水冲走,导致土壤贫瘠,肥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少,肥力低下,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3、降水稀少,季节分配不均匀。全县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年降水量约400左右,从总体上看,降水比较稀少。就季节降水量来看,

4、夏秋季节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冬春季节受西北季风的影响,降水稀少。当地的气候充分体现了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相对集中且分配不均匀的特点。 (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1、对农业科技资金等生产要素投入不足。当地农业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因特殊地理环境和艰苦自然条件,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群众对农业的科技资金等生产要素投入不足,全县大多数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二牛抬杠的耕种方法,尤其是乡村地区,山大沟深,环境恶劣,机械不能或难以耕作。在大多数农村,采用现代化农具和机械的家庭比较少,因部分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收入不高、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不注重对农业的科技资金等生产要素投入,主观上限制了农业的快速发展,限制了

5、农业产业化形成的基本条件。对农业科技资金等生产要素投入不足,是当地农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经营呈规模小、层次不深、领域不广、体系不完整的关键因素。 2、乡村交通不便,市场建设滞后。通渭县海拔介于14142521m,平均海拔为1970m,山地丘陵地区沟谷发育,大部分乡村地区山地丘陵广泛,平川面积不大,道路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尤其是在田间野外耕种的部分地方,车行道路十分危险。当地市场建设滞后,形成了以乡镇街道为中心的小市场,乡镇市场建设现状呈数量少、规模小,体系不健全、管理较混乱的态势。市场建设滞后,给农民带来许多不便,尤其是农产品交易的不便。乡村交通不便,市场建设滞后将严重影响农业的快速发展。二

6、、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一)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没有根本转变,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没有彻底形成,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商品化是指农业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或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农业商品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农业专业化是指农业生产按照农产品的不同种类、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地区之间或农业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向专门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分工深化和经济联系加强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有利于

7、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先进的现代农业。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通渭县按照“建基地、扩规模、强龙头、创品

8、牌、拓市场”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10年,全县建成集中连片全膜玉米示范点76个、面积34.5万亩,建立1000-5000亩马铃薯示范点35个亩,建成GAP中药材种植基地3万亩,主导产业种植基本形成规模化、片带化,并逐步向优势区集中发展;建成县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8家;认证绿色食品2个(“飞天”牌豌豆粉丝、“乐百味”荞麦精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个(碧玉辣椒),无公害农产品商标注册一个(乐百味无公害农产品),“飞天”牌豌豆粉丝、“天河”牌马铃薯精淀粉、“乐百味”牌苦荞茶和“阳光”牌小麦面粉等农产品畅销省内外各大市场;培育和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60个。通渭县因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落后

9、的经济基础,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没有根本转变,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没有彻底形成,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经营规模小 由于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通渭县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其农业发展现状特征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种植业占主导地位;二是形成了典型的旱作农业,抗灾害能力差,单产量不高。 1、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种植业占主导地位。当地农业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方式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全县形成以种植小麦、莜麦、豌豆、谷子、甜荞、苦荞、胡麻、玉米、洋芋等作物为代表的传统种植业。天时左右形势,雨水决定丰歉。归结起来,当地现阶段农

10、业生产仍然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的延续与发展;当地现阶段农业生产没有对传统农业生产进行实质的、彻底的改造。 2、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典型的旱作农业,抗灾害能力差,单产量不高。从宏观方面来看,通渭县地处西北内陆,常年受季风影响不大,降水偏少,农业形成了典型的旱作农业。因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抗冻害、风灾、水灾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承担风险比较大,单产量不高,旱作农业在雨水稀少之年收成大减,在风调雨顺之年收成较好,故旱作农业生产极为不稳定,很难预料哪一种作物收成好,因此,选择能够适应旱作农业区生长的作物就显得意义十分重大,这不仅能够解决温饱问题,而且能够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致富,能够推动百

11、业兴旺,社会稳定。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探讨 (一)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 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并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 1、着里加强产业基地建设。要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提高产业规模,逐步形成具有较大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片。要扶持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全县应该在经营条件好、自然环境适宜的乡镇建立小杂粮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应选择种植一些适合当地地理环境、品质优良、经济效益较高的小杂粮,扩大种植规模。当地能够成功种植小麦、莜麦、豌豆、荞麦、胡麻、玉米等杂粮作物,因其产量不高、抗灾害能力较差,多数农民缩

12、小了杂粮的种植规模。建立小杂粮生产加工销售基地,能够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2、实现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应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扩大规模。通渭县应建立以乡镇为中心的产业基地,进行区域化布局。例如在海拔较高的华岭、马营、三铺、北城等山区狠抓以荞麦、莜麦为主的小杂粮基地建设。以华岭、马营为重点辐射带动北城、陇山、新景等乡镇的二阴区建成苦荞产业带;以马营、陇阳为重点辐射带动三铺、什川等乡镇建成莜麦产业带。 (二)突出地方特色的产业开发 通渭县马铃薯、杂粮和畜牧业资源比较丰富,全县形成了“马铃薯+杂粮+畜牧业”的产业空间结构。 1、发展马铃薯产业。马

13、铃薯产业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农产业,它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地有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K元素、山地丘陵等马铃薯生长的优越条件,大力培育和发展马铃薯种植业,充分利用天然土地资源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加大精耕细作力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结合实际,应在以下方面进行马铃薯产业改进。在品种上,应选择和培育品质优良、无公害的马铃薯;在规模上,应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从原来的几亩,扩大到现在的几十亩,甚至是几百亩或更多一些,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优势;在销售上,反季节销售更好,在马铃薯收完后,等到市场上马铃薯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之际进行销售,效益会更好。 2、发展

14、小杂粮产业。通渭县发展小杂粮产业的优势表现:一是具有区域特征的气候资源优势。全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6,年降水量约400左右,适宜于莜麦、荞麦等多种小杂粮作物生长。二是具有广阔而未被污染的耕地资源优势。全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土壤类型以黄绵土为主,耕性良好。由于长期处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区域,土壤中的化肥、农药等有害成分残留量较少,再加上没有工业污染,水质、大气和环境受污染程度很轻,所以为发展小杂粮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有较高的技术资源优势。全县有着小杂粮栽培的悠久历史,广大农民群众从事小杂粮生产的技术比较娴熟。近年来,以全膜双垄沟播、配方施肥等为主的旱

15、作农业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提高了作物产量,增强了广大群众的科技意识和水平。经过多年实践,当地能够成功种植豌豆、大豆、莜麦、燕麦、荞麦等杂粮作物。 3、发展蓄草产业。通渭县山地丘陵分布广泛,降水稀少,自然条件恶劣,适合发展蓄草产业。一是扩大种植规模,在大力种植苜蓿的基础上,加大红豆草等动物食草的种植规模。在夏秋季节,雨水较多,牧草生长繁茂,能收割23次,可为冬春时节动物食用积累饲料。二是种植优质的天然牧草。当地有牧草生长的天然屏障低山丘陵,种植优质的牧草,可以促使牛羊等牲畜的增长增肥,可以保持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事实证明,在广大半干旱山区发展种草养畜产业,能够促进农业的协调发展,能够改善生态环

16、境。把发展种草养畜产业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按市场运行规律发展种草养畜产业,是正确的。 (三)龙头企业建设 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根本目的是用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城乡互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政府投入必要的科技、资金等要素,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辐射,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就全县来看,应重点加大资源优势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较高的项目建设,如加大粉丝厂、乐百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设,在一些乡镇建立小杂粮加工厂,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 (四)建立健全

17、产业营销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 加快农村市场建设步伐,建立健全产业营销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交易设施和市场信息服务网络,规范交易秩序,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农业的市场化为导向,以村为单位,在村内选择地理环境比较优越、位置比较适中的地方,建立农产品小区域交易基地,能增加市场数量,能减少村民不必要的支付;能解决村内交易的一些问题,能扩大邻村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能促进农产品交易,能活跃农村市场。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引进信息、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有利于发挥乡镇对村社的带动作用,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能够

18、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逐步加快特色农作物的市场化进程,发挥乡镇市场对村社小市场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产业营销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把地方特色农产品通过市场向外运输,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 论 通渭县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田径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中国红豆草之乡”。全县应该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机遇,依靠科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的发展上多谋划,依托“中国薯都”的边缘优势和“中国红豆草之乡”的自身优势,利用“引洮工程”等水利优势,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致富步伐。参考文献1何启明,王晔立,张全有等定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定西师专学报,2008,(2):13-282杨青山,韩杰,丁四保世界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9-134 3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甘肃经济日报2008-10-13 4李慧玲关于当前县乡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J党的建设,2008,(3):16-1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