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刺粉虱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硕士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978343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刺粉虱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硕士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黑刺粉虱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硕士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黑刺粉虱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硕士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黑刺粉虱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硕士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黑刺粉虱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硕士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刺粉虱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硕士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刺粉虱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硕士毕业论文).docx(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校代码: 10663 学 号: 4201011000484贵 州 师 范 大 学硕 士 学 位 论 文黑刺粉虱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Studies on the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and its integrated control专 业 名 称: 动物学专 业 代 码:研 究 方 向: 害虫防治申 请 人 姓 名: 导 师 姓 名: 二零一三年五月 Graduation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Degree Guizhou Normal Un

2、iversity黑刺粉虱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Studies on the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and its integrated control Speciality Name:Zoology Speciality Code:Researchal Direction:Plant protectionGraduate : XiangZhiTutor : Yao SonglinSchool : School of life science May 20, 2013, in

3、 Guiyang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原 创 性 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4、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本论文得到以下项目资助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803005“粉虱类害虫可持续治理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摘 要黑刺粉虱是我国茶园为害严重的害虫种类之一,其为害给我国各茶园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威胁茶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贵阳羊艾地区黑刺粉虱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综合防治技术(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捕食性天敌调查)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以期为黑刺粉虱可持续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研究结果摘要如下:(1)通过田间调查和观察黑刺粉虱的生物及

5、生态学特性,基本了解黑刺粉虱的卵、若虫、伪蛹、成虫的形态特征和寄主以及对茶树的危害,基本了解黑刺粉虱在贵阳羊艾地区的消长动态、发生规律和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分析样地1-样地6数据,应用m*-m回归分析法检验,得出越冬若虫回归方程:m*=0.2532+2.7978m (r=0.9612),由于0,1),表明茶叶黑刺粉虱越冬若虫个体间相互吸引,种群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基本成分的分布图式为聚集分布。利用Taylor幂法则检验,得出回归方程:lgV=0.4891+1.675lgM(r=0.9853),由于lg a=0.48910,b=1.67511,表明茶园黑刺粉虱越冬若虫在所有虫口密度下的空

6、间分布均为聚集分布,具有密度依赖性,即种群密度越高,分布越聚集。利用样方平均数(m)与聚集均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2.1175m-0.1031(r=0.998),由此可知,当黑刺粉虱越冬若虫的平均密度低于0.99头/叶时,2,其聚集可能是由于某些环境如气候、环境湿度、寄主状况等引起的;而当黑刺粉虱越冬若虫的平均密度高于0.99头/叶时,聚集原因可能是其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3)在农业防治方面,2011年秋冬季通过对茶园茶树进行修剪,剪去生长衰弱和过密的枝梢,使茶篷通风透光良好,降低虫口发生基数。数据表明秋冬季延迟修枝清园,可有效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在10月中下旬

7、修枝可减少黑刺粉虱若虫总量的22.39-52.42%之间。(4)通过黄板监测表明:在6月-10月期间,每个月份黄板对不同昆虫诱集差异显著,对黑刺粉虱诱集效果显著优于黄板对其他有害昆虫和其他有益昆虫的诱集效果。在不同放置密度中,黄板的不同放置密度对黑刺粉虱的诱集效果显著,(F=6.18,DF=4,P= 0.0021),58m的诱集效果最好,为1.5479头/cm2,其他放置密度效果较差,56m、44m、45m的诱集效果分别为0.5925头/cm2、0.4558头/cm2、0.4345的头/cm2。其中45m的诱集效果最差,58m的诱集效果最好,是45m的诱集效果的3.56倍,故采用58m的黄板放

8、置密度诱集黑刺粉虱的效果最好。黄板水平放置和垂直放置对黑刺粉虱的诱集效果差异不显著(T= -0.39,P= 0.70580.05,t-检验),水平放置诱虫数为0.7156头/cm2,垂直放置诱虫数为0.7744头/cm2,数据表明垂直放置效果稍好。用信息素处理和未用信息素处理的黄板对黑刺粉虱的诱集效果差异显著(T = 3.15, P = 0.03460.05,t-检验),空白对照诱虫量为0.4429头/cm2,加信息素的黄板诱虫量为0.8104头/cm2,后者为前者的1.83倍。故采用在黄板上涂抹信息素的方法诱集黑刺粉虱的效果较好。(5)根据田间调查,茶叶黑刺粉虱的天敌有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

9、和病原性真菌三大类。捕食性天敌有迷宫漏斗蛛、草间小黑蛛、圆蛛.、狼蛛、腹蛛.、草蛉、隐翅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二星瓢虫、十斑大瓢虫和红点唇瓢虫等。寄生性天敌有蚜小蜂、桨角蚜小蜂、粉虱蚜小蜂、长角广腹细蜂和刺粉虱黑蜂等。病原性真菌有座壳孢、拟青霉和蜡蚧轮枝菌等。(6)12种农药在用药后3、6和9天后的防治效果分别在69.1091.47%、71.6791.88%和69.2384.61%之间,上述12中农药对黑刺粉虱成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啶虫咪3000倍、阿维菌4000倍和敌敌畏750倍的防治效果最好。用药后的3、6和9天后对黑刺粉虱若虫的防效分别在57.9377.23%、73.7490

10、.02%和85.5092.24%之间,上述12中农药对黑刺粉虱若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阿维菌4000倍和噻嗪酮2000倍的防效最好。关键词:黑刺粉虱;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综合防治Abstract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pests of tea in China, and caused huge losses of its damage to the tea in China, Its serious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The biol

11、ogical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in YangAI farm of Guiyang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survey physical control, biological control, chemical control, predators) was studied,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cont

12、rol of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1) Analysis of 1- sample to 6 sample data, using m*-m regression analysis test, obtains the overwintering nymph regression equation: m*=0.2532+2.7978m (r=0.9612), because the alpha 0, 1), shows that tea Aleurocanthus spini

13、ferus overwintering nymph individuals attract each other, the basic composi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s individual groups,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basic components of aggregate distribution. Using Taylors power law test,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lgV=0.4891+1.675lgM (r=0.9853), because LG a=0.4

14、891 0, b=1.6751 1,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ea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overwintering nymph in all population density are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with density dependence,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s high, the more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Using the sample mean (m) and aggregation numb

15、er () of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2.1175m-0.1031 (r=0.998), therefore, when the average density of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overwintering nymphs of less than 0.99 head / leaf, 0.05, t- test), horizontal trap number is 0.7156 /cm2, vertical trap number is 0.7744 /cm2, data s

16、how that the vertical effect better. With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the trapping effect of unused yellow pheromone treatment of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3.15, P = 0.0346 = 0.05, t- test), blank control insect quantity was 0.4429 /cm2, and pheromone traps trap amo

17、unt was 0.8104 /cm2, which is 1.83 times of the former the. It was better in yellow with method of pheromone trapping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effect.(4)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ea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predators are predators, parasitoids and pathogenic fungi in three categories. Pred

18、ators have maze funnel spider, Erigonidium graminicolum, spider, spider, Lycosa., lacewings, Staphylinidae, Harmonia axyridis,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Adalia bipunctata, ten spot Ladybug and Chilocorus kuwanae etc. Parasitoids are wasps, Eretmocerus sp., biotype aphid wasps, Longhorn allotropa SP

19、 and whitefly black bee. Pathogenic fungi are aschersonia, Paecilomyces and Verticillium lecanii etc.(5) 12 kinds of pesticides in drug control effect of 3, 6 and 9 days respectively between 69.10 - 91.47%, 71.67 - 91.88% and 69.23 - 84.61%, the control effect of pesticide thorn 12, whiteflies are w

20、ell on the black one, to control effect of acetamiprid 3000 times, 4000 times and DDVP abamectin 750 times the best. Control effect of medication after 3, 6 and 9 days of black whitefly nymphs were between 57.93 - 77.23%, 73.74 - 90.02% and 85.50 - 92.24%, the 12 pesticide thorn control effect of wh

21、itefly nymphs are all good in black. Among them, abamectin and buprofezin 4000 times 2000 times the best control effect.Keywords: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tegrated control第一章 文献综述1.1引言粉虱(whitefly),俗称白粉虱、白蛾子,属同翅目(Homoptera)粉虱粉虱科(Aleyrodidea)。

22、是一类体型微小的植食性昆虫,以刺吸式口器取食植物的汁液。粉虱原产于北美西南部,后传入欧洲,现在几乎遍及全世界。据报道,世界上粉虱类超过1200种,但真正对农业生产造成威胁的不到其总数的十分之一(Mound等,1978)。在我国,已报到粉虱类约有170种,但我国地域辽阔,植物资源丰富,估计粉虱种类远远不止目前数量,尚有许多种类有待发现和研究(阎凤鸣等2000)。黑刺粉虱(leurocanthus spinifer (Quaintance)又名刺粉虱、桔刺粉虱,属同翅目(Homoptera)粉虱。是我国茶树主要害虫之一,在全国各主要产茶区呈间歇性猖獗为害。该虫主要以若虫栖息于茶树叶背刺吸汁液,成、

23、若虫均排泄蜜露并诱发煤烟病,严重发生时茶园茶树一片乌黑,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影响甚大。黑刺粉虱除了严重为害茶和柑桔,还为害苹果、梨、柿、龙眼、玫瑰、葡萄、番石榴、杨梅和棕榈等园艺作物和观赏植物 。国外主要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斯里兰卡、美国的夏威夷和佛罗里达 墨西哥、毛里求斯、东非、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分布也甚为广泛,已知分布有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和福建等省,2O世纪6O一9O年代曾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和海南等茶区间歇性暴发成灾。19861987年,黑刺粉虱在福建邵武综合农场猖獗成灾,全场200多hm 茶园有130多hm 发生虫

24、害,严重的茶园1张叶片有千余粒卵。19921995年福建闽东茶区发生为害的面积高达六七千公顷。据以往经验,该虫一般每10 a左右大暴发1次,一旦成灾,则损失惨重。近年来,黑刺粉虱在福建省局部茶区仍危害严重,并有暴发成灾之势。目前国内外对于黑刺粉虱的研究主要从黑刺粉虱的生物及生态学特性、天敌种群、预测预报及物理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及其综合治理方面展开研究。1.2黑刺粉虱的发生与危害1.2.1分布和寄主1.2.1.1分布黑刺粉虱,国外主要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斯里兰卡、美国的夏威夷和佛罗里达 墨西哥、毛里求斯、东非、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柑橘或茶叶产区。

25、在我国分布也甚为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及南部,北至秦岭、淮河,西至云、贵、川及西藏察隅、林芝地区,南至海南省南端。东及沿海及台湾,长江以南发生较多(安广弛等,1994;黄建等,1999;卓仁,2004;董文霞等;2004) 1.2.1.2寄主黑刺粉虱的寄主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在柑橘和茶叶上危害,此外还可以危害荔枝、芒果、枇杷、葡萄、苹果、杏、梨、杜梨、柿、山楂、海棠、木瓜、金银木和樟树等数十种果树、林木等(陈雪芬,1990;唐美君,2001;姚宝芬,2002)1.2.2发生与危害1.2.2.1发生黑刺粉虱在我国年发生世代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在湖北、浙江一年发生4-5代,在福建、广东、广西可以发

26、生5-6代,有世代重叠现象。黑刺粉虱一般以2-3龄幼虫在叶背越冬,3月上旬化蛹,3月中旬至4月上旬大量羽化为成虫(韩宝喻,1996;李静清,1999;王义平等,2001)。1.2.2.1危害黑刺粉虱若虫群集在寄主的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引起叶片因营养不良而发黄、提早脱落。该虫的排泄物能诱发煤污病,使枝、叶受到污染,导致枝枯叶落,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其残留在叶背的蛹壳成为各种螨类的安全越冬场所。在浙江省永嘉县,1999年发现黑刺粉虱危害茶树,2001年一些老茶园危害严重,2002年春季发生面积达1200公顷。严重影响该县茶叶发展。1999-2000年,湖北省孝感市的柑橘遭受黑刺粉虱危害,被害植株

27、达80%以上,受害严重的柑橘树不出春梢,不开花,丧失结果能力,并引起烟煤病,叶片变黑失绿,枯死脱落,严重影响产量和果实品质。2003年福建省福安市茶园黑刺粉虱危害,每亩茶园平均减产1-2成,严重的减产3-4成,损失近10万元(王义平等3001;卓仁,2004)1.3黑刺粉虱的综合防治在现阶段,控制黑刺粉虱的发生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以及黑刺粉虱的综合治理几个方面。1.3.1黑刺粉虱的农业防治害虫农业防治技术是有目的的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农田环境,从而抑制害虫的发生。农业防治技术具有经济、安全简易、效果持久和增产效益大等优点,在粉虱类类害虫防

28、治中应用广泛。1.3.1.1加强田园管理措施加强田园管理措施主要有清除田间杂草,降低虫口基数;清洁田园、切断传染虫源;健全育苗措施、培育无虫苗。国外非常重视清理杂草和清洁田园。在以色列,每年6-7月清除田间多年生杂草,可以大大降低烟粉虱的种群数量,从而减少番茄上黄曲叶病毒发生率(Cohen等,1986)。在南非,利用农闲3-4星期的时间内保持烟草种植田内不留任何作物和杂草,可以有效降低烟草花叶病毒发生(Cock等,1986)。1.3.1.2改进耕作制度改进耕作制度不仅有利于农作物增产,也有利于抑制害虫发生。改进耕作制度主要是合理安排农作物布局;调节作物播种期;作物轮作、间作和诱杀。1.3.1.

29、3合理水肥管理和密植合理水肥管理和密植主要包括,合理的灌溉;合理施肥;合理密植。有研究报道,过度施用氮肥可以使作物徒长,叶色嫩绿,行间郁闭,有利于粉虱的发生。同时氮肥的大量施用,会造成茶叶中酸性氨基酸比例增大,为黑刺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郭见明等,2003;廖武等,2005;邱忠莲等,2001)。1.3.1.4选择农作物种植品种选择农作物的种植品种主要有利用作物的物理性状(叶片厚度、叶片韧度、叶片毛刺密度、叶片表面蜡质)防御粉虱危害;利用作物的生化性状防御粉虱为害。经过研究发现,茶树品种之间粉虱密度是存在差异的,对G31、福云10号、铁观音和白鸡冠等品种的选择性较强;对丹桂

30、、优510、优3、玉龙和九龙袍等品种的选择性较弱 。这些显著差异可能源于不同茶树品种化学组分质和量的差别,因为茶树品种间芽梢的化学组成有明显差异,茶皂素对黑刺粉虱5龄幼虫就具有很强的饲喂拒食活性(王庆林等,2005;陈常颂等,2007)。1.3.2黑刺粉虱的物理防治在控制粉虱类害虫方面,常用物理防治技术有黄板诱杀、高温闷杀以及利用防虫网、防虫膜阻隔虫源等。1.3.2.1黑刺粉虱的预报预测黑刺粉虱的预报预测主要有发生量预测,可按下面公式计算黑刺粉虱的发生量,并防治指标制定防治措施:下代平均虫口数=当代平均虫口数TC,其中,T为茶树增长系数,4-10年生茶树为3,当年修剪茶树为2,其他茶树为1,C

31、为病原性微生物对黑刺粉虱的自然寄生率(孙椒德等,1997)。1.3.2.2黄板诱杀黑刺粉虱利用黄板预测和诱杀害虫是利用其对黄色具有强烈正趋性的特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利用黄板监测和防治烟粉虱方面做了一定研究,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Diraviam等,1992;Heinz等,1992;沈斌斌等,2003;周福才等,2003;卢学松等,2003;邱宝利等2005)。目前,国内外对黑刺粉虱的黄板诱杀和监测较少,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1.3.2.3其他物理防治的研究其他物理方法防治粉虱类害虫主要有高温闷杀粉虱(35摄氏度);利用防虫网防虫膜隔离粉虱。这二种物理防治方法目前多应用于对烟粉虱的防治,对黑刺粉

32、虱的防治尚未见报。研究表明,在空气相对湿度为45%-55%条件下,利用45摄氏度高温对烟粉虱成虫和若虫处理1h,死亡率达66.1%和13.5%;处理2h,成虫死亡率100%,若虫死亡率91.5%。温度调高48摄氏度,处理2h,若虫死亡率100%。相对湿度提高90%,45摄氏度处理1h,对烟粉虱成虫、若虫死亡率分别为88.8%和68.3%(王红静等,2003)。在使用防虫膜方面,用于粉虱害虫防治主要是常规膜,或者有色膜中银色膜,二者区分不明显(冯国鸣,1994)。1.3.3黑刺粉虱的生物防治国内对黑刺粉虱的生物防治研究主要有利用黑刺粉虱的天敌有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性真菌三大类来防治黑刺粉

33、虱。1.3.3.1利用寄生性天敌控制黑刺粉虱国内研究表明,国内黑刺粉虱的寄生性天敌约15种,寄生性天敌有蚜小蜂 Encarsia sp. 、桨角蚜小蜂 Eretmocerus、粉虱蚜小蜂Trichaporus formosus、长角广腹细蜂 Amitus longicornis和刺粉虱黑蜂 Amitus hesperidum等(韩宝瑜,1996;黄建等,1999;唐美君,2001)。其中刺粉虱黑蜂 Amitus hesperidum、长角广腹细蜂 Amitus longicornis等是国内黑刺粉虱的主要寄生性天敌。1.3.3.2利用捕食性天敌控制黑刺粉虱利用捕食性天敌控制黑刺粉虱主要是利用蜘

34、蛛类天敌和瓢虫类天敌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在茶园中斜纹猫蛛、鞍形花蟹蛛、草间小黑蛛和黑色蝇虎为黑刺粉虱的优势种蜘蛛类天敌(韩宝瑜,1996)。在天敌瓢虫方面,龟纹瓢虫、异色瓢虫、红点唇瓢虫和日本刀角瓢虫等为黑刺粉虱的优势种天敌瓢虫,这些瓢虫在茶园较为常见,其成虫和幼虫均嗜食粉虱卵,也捕食若虫和初羽化成虫。对黑刺粉虱的控制作用明显(韩宝瑜,1996)。1.3.3.3利用病原性真菌控制黑刺粉虱已知的19种黑刺粉虱虫生真菌中以蚧侧链孢、顶孢霉、韦伯虫座孢菌研究最多(韩宝瑜等,2003;唐美君等,1998)。蜡蚧轮枝菌、玫烟色拟青霉、扁座壳孢、粉虱座壳孢、枝孢霉5种菌为黑刺粉虱的弱致病性病原真菌 (唐

35、美君等,1998)。1992年首次证实了蚧侧链孢为黑刺粉虱的具有较强致病力的寄生菌,从而澄清了该菌作为虫生真菌的地位。蚧侧链孢在田间常与顶孢霉混同发生,为皖南茶区的优势种天敌。蚧侧链孢与顶孢霉在连日雨湿RH90时易侵染粉虱,在粉虱高密度种群中造成流行病,其流行时的空间格局与寄主一致,呈聚集分布。研究表明虫生真菌与寄生蜂的联合效应,认为蚧侧链孢等虫生真菌与粉虱黑蜂等寄生蜂组成寄生物种群与黑刺粉虱种群紧密跟随,时滞约10 d。虫生真菌、寄生蜂控制作用的强弱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幼龄茶园寄生蜂寄生率极显著大于菌侵染率,丰产茶园中两者大致相当。总体来说,寄生蜂的寄生率大于菌侵染率,蜂一菌联合作用从茶树的

36、上部向下逐渐增强(韩宝瑜等,2003)从茶园罹病黑刺粉虱虫体上分离得到韦伯虫座孢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流行规律、制剂加工和田间应用进行了研究。以麦麸、谷壳等作为原料,经固固双相发酵制成粉剂,添加助剂制成菌剂,田间防效达70 。(陈雪芬等,1990)1.3.4黑刺粉虱的化学防治茶叶黑刺粉虱的化学防治仍然是目前黑刺粉虱大暴发时的应急防治措施,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的文献报导,并已筛选出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如:扑虱灵、吡虫啉、天王星(联苯菊酯)、溴氰菊酯、速扑杀(杀扑磷)和集琦虫螨克(阿维菌素)等(孙椒德等,1989;尹勇等,1996;韩宝瑜,1996)。研究报道了32.75%克虱星乳油对黑

37、刺粉虱的防治效果比一些常规药剂要好,该药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研制的用于防治黑刺粉虱的专用药剂,由40%水胺硫磷、40%氧化乐果和4.5%高效氯氰菊酯及增效剂混配而成。1995年大田实验结果表明,4月用克虱星750倍液防治第一代若虫后大田虫口下降率为96.2%,而40%氧化乐果600倍液、40%水胺硫磷600倍液、20%灭扫利1500倍等常规农药虫口下降率为83.6%、86.3%86.0%,显然克虱星乳油对黑刺粉虱的防治效果比一些常规药剂要好,而且价格适中,1993-1996年在广东省应用面积达2.6万公顷(陈炳旭等,1999)。1.4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黑刺粉虱是危害茶树的重要的刺吸式口

38、器害虫,其危害能力很强,寄主范围广、个体小、繁殖力强、世代重叠、成虫具有一定的飞翔能力,易产生抗性等特点。虽然黑刺粉虱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对害虫发生规律的研究只局限在部分地区,在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上也显得不足,当前生产上该害虫的控制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化学防治还带来不少副作用, 如造成茶叶农药残留过高、影响茶叶品质、害虫产生抗药性而再度猖獗、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因此。未来研究中,一方面应加强黑刺粉虱发生规律研究,在更多茶叶主产区进行害虫田间规律的比较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黑刺粉虱综合控制新技术开发以及技术有机集成研究,开展真菌、植物源农药、寄生蜂、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等多种无

39、公害技术联合应用效应及机理研究,以形成切实可行的控制技术,真正提高黑刺粉虱的治理水平,从而有效保障无公害茶叶的生产。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我省对黑刺粉虱的年发生规律和消长动态的研究较少, 对于贵州地区茶园的黑刺粉虱的综合防治技术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课题对贵州地区茶叶的黑刺粉虱综合治理技术开展研究,以了解黑刺粉虱在贵州地区的发生动态和消长规律,研究并集成一套适合对本地区的黑刺粉虱综合防治技术,为贵州茶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了黑刺粉虱的消长动态、空间分布格局、黄板防治、捕食性天敌调查、12种不同浓度农药防治研究。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将为黑刺粉虱的预测预报

40、、综合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指导。1.5技术路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黑刺粉虱综合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桑粉虱抽样技术、防治时期黑刺粉虱系统调查第二章 黑刺粉虱的生物学特性2.1黑刺粉虱的形态学特性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Quaintance),隶属同翅目Homo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刺粉虱属Aleurocanthus,是粉虱类害虫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一种粉虱。其主要有卵、若虫、伪蛹、成虫四种形态,寄主广泛,分布范围广,爆发是对茶园茶叶危害严重,有较为复杂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2.1.1材料与方法2.1.1.1调查地点贵阳羊艾

41、农场有机茶园。2.1.1.2调查方法通过田间调查采样,在实验室进行镜检、观察和拍照。2.1.1.3调查时间本人于2011年10月-2012年-10在羊艾农场展开调查。2.1.2黑刺粉虱各虫态形态特征2.1.2.1卵的形态特征卵长呈椭圆形,长约0.20.3mm,顶部较尖,基部钝圆,卵柄插在叶片上。初产为乳白色,后渐变成淡黄色或橙红色,孵化前变为棕褐色、紫褐色。2.1.2.2若虫的形态特征黑刺粉虱若虫共4龄,呈椭圆形;初孵及刚蜕皮后的若虫无色透明,随着发育逐渐变为黑色,有光泽。一龄若虫体长0.250.35mm,体背有6 根浅色刺毛;二龄若虫胸部分节不明显,腹部分节明显,体背具长短刺毛9对;三龄若虫

42、体长约0.6mm,雌、雄体长大小有显著差异,雄虫略细小;腹部前半分节不明显,但胸节分界明显;体背具长短刺毛14对。各龄若虫均在体躯周围慢慢分泌一圈白色蜡质,且随虫龄增大白色蜡质增多。 若虫2.1.2.3伪蛹的形态特征伪蛹为4龄若虫后期的一个虫态,近椭圆形,雌蛹体长0.91.3mm,雄蛹体长0.7 1.1mm。蛹体黑色有光泽,边缘呈锯齿状,周围有较宽的白色蜡质,背部显著隆起,背盘区胸部有长短刺毛9对,腹部10对,蛹体边缘雌蛹有长短刺毛11对,雄蛹10对。 伪蛹2.1.2.4成虫的形态特征黑刺粉虱雌成虫体长1.31.8mm,雄成虫体长约1.4mm,腹部橙黄色,薄敷白粉,前翅褐紫色,有67个白斑,后翅淡紫褐色。2.2黑刺粉虱的发生与危害2.2.1分布与寄主黑刺粉虱在我国浙江、四川、江西、湖南、福建、广西和广东等柑桔及茶叶产区均有分布发生,其食性杂,可危害柑桔、茶树、荔枝、芒果、白榄、枇耙、柿和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